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受体结合后,首先激发细胞对钙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引起c AMP 浓度的升高,后者激活PK A,导致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磷酸化和/或去磷酸化,促进变异型蛋

白的表达[7]

。本文发现,有效率的分布与血清甲胎

蛋白测定值呈正比例关系。AFP >200

μg/L 组,有效率达95%,无病死者,明显优于100

μg ~200μg/L 及<100

μg/L 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检测值越高,对药物反应性好,细胞再生越强,预后越好;AFP 值越低,对药物反应性小,细胞再生越差,预后不良,病死率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324-329.

[2]彭吉,李福山,王丽.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与诊断分型的再认识

[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2)∶12.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6;375.

[4]Mur phy RC,Schneider E,Kinnally K W.Overexp ressi on of Bcl -2

supp resses the calcium activati on of a m it ochondrial megachannel [J ].FEBS lett,2001,497∶73-76.

[5]Anesin C,Ferrar o G,Lopez P,et al .D ierffent intracellular signals

couped t o the anti p r oliferative acti on of aqueous crude exeract fr om Larrea divaivicata Cav .and nordihydr oguaiaretic acid on a ly mphoma cell line[J ].Phyt omedicine,2001,8∶1-7.

[6]Kline R,J iang J,Xu X,et al .Abnomal calcium and pyoteinKinase

C -ep sil on signaling in hypeytyophied atrial tumor myocytes (AF -1cells )[J ].Am J Physi ol Heart Circ -Physi ol,2001,280∶2761-2769.

[7]李孟森,李平风,李刚,等.甲胎蛋白对Hela 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6)∶773-774.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刘 华

(襄樊市中心医院,湖北襄樊441021)

收稿日期:2006-09-19 修订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刘华(1971—),女,主治医师,硕士。

【摘要】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 A )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 )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 A >30%和

30例PT A <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变化。PT A >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 均显著下降,PT A <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 显著下降,而

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 A >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 A <30%组患者,PT A 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关键词】凝血酶原活动度;重型肝炎;血浆置换;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R57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07)02-0132-0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大片坏死,肝功能衰竭,常伴有高血氨、高胆红素血症等大量代谢产物蓄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重型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血浆置换是将患者含有毒素或致病物质的血浆分离出来并弃去,再用替代液与血细胞及其他成分混合后回输体内的方法,但其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尚缺少研究。本文拟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 A )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1 研究方法111 患者 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5年

12月住院重肝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

年龄18~56(平均42)岁。30例PT A >30%,30例PT A <30%。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以上

病例均实施了PE 治疗。PE 治疗的适应症为:早、中期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肝,凝血酶原活动度>

20%,血小板>5×109

/L 。112 PE 治疗 常规穿刺周围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应用日本松和韶华公司Plasaut o I Q 型全自动血浆净化装置及一次性耗材进行治疗。置换液全部采用新鲜冷冻血浆,每次置换量(2500~3500)m l,补入速度30m l/m in 左右。113 检测方法和随访情况 入选患者均行PE 治疗,共三次,每周一次。治疗前空腹采血,治疗后立即采血送检,常规检测总胆红素和ALT 。总胆红素:

231Chin J Clini Hepat ol,Ap ril 2007,Vol 123,No 12

重氮试剂法;ALT:速率法。试剂全由上海长征公司提供,CL80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生产。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

114 统计方法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统计软件SPSS1010进行成对资料t检验,P< 01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1 PT A>30%组患者与PT A<30%组患者PE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PE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指 标

PT A>30%组

治疗前治疗后

PT A<30%组

治疗前治疗后

总胆红素40518±1251213613±5512①⑤41518±1551733613±9419③谷丙转氨酶34510±89105210±3510②⑥31210±78106010±3510④ 注:治疗前后相比,①t=10184,P<0101,②t=9199,P<0101,

③t=1112,P>0105,④t=7163,P<0101

两组治疗后相比,⑤t=8183,P<0101,⑥t=1104,P>0105。212 PT A>30%组30例患者经血浆置换后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与PT A<30%组比较,好转明显提前,相差非常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主要指标好转时间比较(d?x±s)

PT A>30%组PT A<30%组t值P值

症状明显减轻913±5141811±8104136<0101 T B下降1/21212±2172018±8113106<0101 ALT下降1/21314±3132313±7114153<0101病程40±765±123121<0101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既有多种生物合成作用,又有其它任何器官不可替代的解毒作用,而各种原因引起的重型肝炎常由于肝细胞变性、肿胀、坏死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因肝脏解毒功能障碍,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体内大量代谢毒物的蓄积,严重损害其他脏器系统及肝脏自身,危及患者的生命。传统的治疗都以药物治疗为主,而此时的肝脏已不堪重负,过多的用药无疑都在加重肝脏的负担。血浆置换(PE)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根据重型肝炎在体内大量蓄积代谢毒物的分子质量的特点,选用膜式一级分离,滤过器的膜孔径为(012~014)μm,分子截留量3×106道尔顿,可有效的将溶于血浆中的各种代谢毒物、致病因子等随血浆的分离而一并清除,同时代之以新鲜冷冻血浆。这种膜滤过式血浆分离法对细胞损伤小,不易发生凝血机制障碍。有人认为,经过1次PE治疗,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和胆汁酸分别降低40%和25%[2,3],内毒素降低30%;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 NF)、白细胞介素-1(I L-1)、血小板活化因子(P AF)等促炎因子也能被清除[4]。而在等量补充新鲜冷冻血浆的同时补充了体内所丢失或缺乏的各种必需物质,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替代了肝脏的部分功能,维持了机体的容量平衡,纠正了体内代谢紊乱,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减轻了肝脏的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可望进一步提高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本文显示PT A>30%的患者其血浆置换后,症状明显减轻,血清总胆红素及ALT均显著下降,病程缩短,说明PT A>30%患者血浆置换疗效好。PT A代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反映了肝脏的贮备功能。PT A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与肝脏的病理损害呈明显的负相关[5]。PT A越低,说明肝脏的病理损害越严重,故血浆置换的疗效欠佳。故PT A可作为重肝患者血浆置换疗效判断的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

∶324-329.

[2]Oka mot o M,Abe T,Shouno M,et al.A case of thr ombotic thr ombo2

cyt openic pur pura refract ory t o p las ma exchange[J].Ther Apher, 2001,5∶49-53.

[3]Sat o T,A sanuma Y,Hashi m ot o M,et al.Efficacy of hepatic arterial

infusi on of p r ostaglandin E1in the treat m ent of post operative acute liver failure-report of a case[J].Hepat ogastr oenter ol,2000,47∶846-850.

[4]何杰,徐天敏,周国平,等.血浆置换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及其临床意义[J].透析与人工器官,2004,15(2)∶24-27.

[5]邹正升,辛绍杰,李保森,等.肝组织病理与肝细胞合成功能的关

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5)∶522-525.

331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7年第23卷第2期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 林红鞠桂萍姚菊敏丛云凤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0年4月 2011年5月我科收治的28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术前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病情观察和并发症处理、术后穿刺部位的护理及饮食管理是保证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人工肝;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0.047 Nursing of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in tred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patients. LIN Hong,JU Gui-ping,YAO Ju-min,et al(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are measures of plasma exchang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Methods:From April2010to May2011,28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did plasma exchange addition to routine medication.Results:After this treatment,the patients'clinical symptoms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have improved to varying degrees.Conclusion:The prepa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to patients before the operation,intra-operative ob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the puncture site care and dietary management are to ensure that artificial liver plasmapheresis treatment of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uccess. Key words Artificial liver;Plasmapheresis;Severe hepatitis;Nursing 人工肝血浆置换(PE)是目前临床人工肝治疗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肝细胞再生功能强大的特性,通过血浆置换的方法清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有害物质,同时又补充血浆蛋白和各种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可以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010年4月 2011年5月,我科对28例重型肝炎患者行PE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5 70岁,平均40.03岁。其中亚急性重型肝炎4例,慢性重型肝炎24例,均采用血浆置换技术治疗。28例重型肝炎患者行血浆置换84例次。每例1 7次。每次置换血浆量3000ml左右。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如自觉症状好转,乏力、腹胀减轻,血清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降低,胆碱脂酶、PTA提高,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人工肝血浆置换需要多次治疗,加之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较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担心治疗效果作者单位:13002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林红:女,本科,主管护师 通讯作者:丛云凤等心理[2]。因此,在治疗前须主动根据患者特点,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主动给患者讲解血浆置换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治疗效果,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介绍成功病例,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取得更好的配合。 2.1.2患者准备详细询问过敏史,做好常规检查。指导患者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并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准备,建立好静脉通路。术前嘱患者尽量进食清淡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少饮水,避免空腹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而出现低血糖反应,干扰对病情变化的判断[3]。术前30min排空大小便,昏迷患者可行留置导尿管。 2.1.3仪器准备检查设备功能状态,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做好治疗室及仪器的消毒工作,室温夏季控制在22 24?,冬季24 26?,以利于患者适应较长时间的治疗。治疗室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不少于60min,备好抢救药品、同型血浆,做好查对工作。在体外循环建立前,认真检查各管路连接情况,管夹是否处于关闭状态,观察气泡是否除净,各治疗参数设置情况;在机器使用前先试用1次,以确保上机后正常运转[4]。 2.2术中护理 2.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型肝炎患者体内白细胞和白 [3]陈慧君,朱齐兵,辛学俊.低钾血症病人静脉补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海峡医药,2006,18(4):160-161. [4]赵艳红,张海亚.低钾血症患者高浓度补钾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133-134. [5]郑春华.静脉输液补钾致痛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0,23 (12):4900-4901. [6]石永玲,成少娟.低钾血症42例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01-202. (收稿日期:2012-05-09) (本文编辑王亚芹) · 48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0期(下半月版)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受体结合后,首先激发细胞对钙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引起c AMP 浓度的升高,后者激活PK A,导致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磷酸化和/或去磷酸化,促进变异型蛋 白的表达[7] 。本文发现,有效率的分布与血清甲胎 蛋白测定值呈正比例关系。AFP >200 μg/L 组,有效率达95%,无病死者,明显优于100 μg ~200μg/L 及<100 μg/L 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甲胎蛋白的测定,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检测值越高,对药物反应性好,细胞再生越强,预后越好;AFP 值越低,对药物反应性小,细胞再生越差,预后不良,病死率越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 ∶324-329. [2]彭吉,李福山,王丽.重型肝炎的临床转归与诊断分型的再认识 [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19(2)∶12. [3]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6;375. [4]Mur phy RC,Schneider E,Kinnally K W.Overexp ressi on of Bcl -2 supp resses the calcium activati on of a m it ochondrial megachannel [J ].FEBS lett,2001,497∶73-76. [5]Anesin C,Ferrar o G,Lopez P,et al .D ierffent intracellular signals couped t o the anti p r oliferative acti on of aqueous crude exeract fr om Larrea divaivicata Cav .and nordihydr oguaiaretic acid on a ly mphoma cell line[J ].Phyt omedicine,2001,8∶1-7. [6]Kline R,J iang J,Xu X,et al .Abnomal calcium and pyoteinKinase C -ep sil on signaling in hypeytyophied atrial tumor myocytes (AF -1cells )[J ].Am J Physi ol Heart Circ -Physi ol,2001,280∶2761-2769. [7]李孟森,李平风,李刚,等.甲胎蛋白对Hela 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34(6)∶773-774.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 刘 华 (襄樊市中心医院,湖北襄樊441021) 收稿日期:2006-09-19 修订日期:2006-12-04作者简介:刘华(1971—),女,主治医师,硕士。 【摘要】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 A )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 )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 A >30%和 30例PT A <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的变化。PT A >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 均显著下降,PT A <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 显著下降,而 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 A >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 A <30%组患者,PT A 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关键词】凝血酶原活动度;重型肝炎;血浆置换;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中图分类号】R57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256(2007)02-0132-0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病,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大片坏死,肝功能衰竭,常伴有高血氨、高胆红素血症等大量代谢产物蓄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重型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血浆置换是将患者含有毒素或致病物质的血浆分离出来并弃去,再用替代液与血细胞及其他成分混合后回输体内的方法,但其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尚缺少研究。本文拟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 A )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关系。1 研究方法111 患者 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5年 12月住院重肝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 年龄18~56(平均42)岁。30例PT A >30%,30例PT A <30%。所有病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以上 病例均实施了PE 治疗。PE 治疗的适应症为:早、中期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肝,凝血酶原活动度> 20%,血小板>5×109 /L 。112 PE 治疗 常规穿刺周围血管,建立体外循环,应用日本松和韶华公司Plasaut o I Q 型全自动血浆净化装置及一次性耗材进行治疗。置换液全部采用新鲜冷冻血浆,每次置换量(2500~3500)m l,补入速度30m l/m in 左右。113 检测方法和随访情况 入选患者均行PE 治疗,共三次,每周一次。治疗前空腹采血,治疗后立即采血送检,常规检测总胆红素和ALT 。总胆红素: 231Chin J Clini Hepat ol,Ap ril 2007,Vol 123,No 12

血浆置换操作流程

血浆置换操作流程 血浆置换:是指将患者血液通过血液成份分离机进行离心分离成血浆及血细胞,然后将病体血浆弃掉,回输血细胞及等量置换液的一种临床免疫性疾病治疗技术。 使用材料:四川南格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NGLXCF3000血液成份分离机、配套耗材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液成份分离器、血液保存液I(ACD—A); 置换液体:晶体液()、胶体液()、或蛋白质液() 操作流程: 一、会诊及确认:首先根据患情况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会诊,对首选血浆置换治疗(教授的PPT中有讲)以及虽非首选但其他方式治疗无效的,经会诊确定实行血浆置换治疗,并制订血浆置换方案;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进行血浆置换的必要性,使用设备及材料的方法、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并签订血浆置换知情同意书。 二、操作前准备:1、四川南格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NGLXCF3000 血液成份分离机、配套耗材一次性使用单采血液成份分离器、血液保存液I(ACD—A);2、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代血浆等。地塞米松针,非那根针。置换液用的新鲜血浆,普通血浆,人血白蛋白等。备用部分抢救药品(抢救车上的药品)。三、血浆置换:再次检查和核对患者信息,按照血液成份分离机使用要求及血浆置换操作指南,检查和运行设备、安装耗材;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并按标准操作进行静脉穿刺(一般患者肘中静脉穿刺即可,个别患者需进行股静脉或腔静脉穿刺),然后启动血浆置换程序开始血浆分离和置换,回输其他血液成份和置换液。 具体操作步骤:

1、操作前准备: 选择病人病种,让病人先去洗手间,准备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代血浆等。 地塞米松针,非那根针。 置换液用的新鲜血浆,普通血浆,人血白蛋白等。 备用部分抢救药品(抢救车上的药品)。 2、操作步骤: 1)检查采浆机; 2)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3)主屏上显示—血液成份分离; 4)按确认键,机器进行自检 (血泵,抗凝剂泵,空气检查泵,离心机后); 5)依据提示,打开离心机盖,关闭离心机盖再打开离心机盖,顺利完成自检。 6)回到主菜单设置参数: 选择血浆采集 每个循环采集量 总采集量 盐水补充量 采血浆速度 回输速度 抗凝剂与全血之比 袖带压力 盐水循环量 按确认键。 7)回到主菜单:

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重型肝炎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正确及良好的护理干预 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改善病情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近3年来我护理 的5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住院的重型肝炎病人,其中男41例,女9例,年龄29~62岁,平均52.6岁。均为慢性重型肝炎(乙型)。诊断符合2005年全国病毒性肝 炎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1]。 2.护理措施 2.1 加强健康教育,搞好护患关系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交流,增强其治疗信心,向患者 传授疾病的信息,尤其强调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因休息是肝病治疗的主要 措施,减少活动,以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肝脏修复。 2.2 做好心理护理,促进早日康复重型肝炎患者常常有明显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水等症状,而且因疾病的传染性需要隔离,造成患者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地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讲解病情及消毒隔离方法,加强家庭干预,协调好家庭关系,使家属接纳患者,改变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多给患者积极的信息。有些因 恐惧绝望可使重型肝炎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我们要对其多给予鼓励、同情,循 循善诱的指出不良心理对疾病治疗的影响,劝慰患者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才有利于疾病康复。 2.3 合理调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肝脏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质的代谢枢纽。 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必然影响三大物质的代谢。需根据具体情况与患者家属一起制订食谱, 做到个性化、具体化。在患者消化道症状重、食欲差时,饮食宜清淡、低脂、低蛋白,少食 多餐。有水肿、腹水者应低盐或无盐饮食。肝功损害严重或有肝性脑病者,要严格限制蛋白 的摄入,以减少氨和毒素的产生。进食量少者,应通知医生,及时静脉补充葡萄糖液,嘱患 者增加糖分的摄入。保持每天大便1~2次,以缩短粪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及时排出体内代 谢产物,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及黄疸的消退。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灌肠, 使肠道内保持酸性环境,忌用肥皂水灌肠,加重病情恶化。 2.4 严密监护病情,以防治并发症重型肝炎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肝脏受损严重,代谢异常等,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各种感染及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 要原因。因此,要做好预防性护理,减少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患者要隔离,病 房要严格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每日用2%过氧乙酸、紫外线、含氯消毒液消毒空气、桌椅、地面、门把手、痰盂、便盆等,减少医源性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肝性脑病是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中枢神经 系统综合症,以计算力和定向力下降、意识障碍以及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使用降氨药物时,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2]。消化道出血也是重型 肝炎的常见并发症,护理重点是及时发现出血先兆,要以高度责任心,注意观察有无牙龈、 皮肤出血等现象,因肝脏严重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告知患者不要用牙签剔牙,不要用硬牙 刷刷牙,口腔及鼻腔黏膜有出血者可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止血。准确测量血压脉搏,严 密观察出血倾向,正确估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仔细观察呕吐物、排泄物的颜色、量、性状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留取标本送检。患者如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肠鸣音亢进、腹胀加重、心慌、头昏、气短、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均应警惕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肝 肾综合症预后极差,故应强调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去除诱因。尤其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利尿效果,随时做好各种护理记录,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争取最佳有效的抢救。

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Pladma exchange,PE)是将人体的致病物质或毒素从血浆分离弃去或将异常血浆分离后,经免疫吸附或冷却滤过除去其中的抗原或抗体,再将余下的血液有形成分加入置换液回输的一种技术。1956年血浆分离设备问世,1959年Waldenstrom应用于治疗疾病。 一、PE原理 人体循环中的致病因子在一些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导致器官功能的损害,这些致病因子包括: (1)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自身抗体,如IgG、IgM; (2)沉积组织引起组织损伤的免疫复合物; (3)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 (4)各种副蛋白,如冷球蛋白及游离的轻链或重链等。 (5)循环毒素,包括过量的药物以及外源性和源性毒性物质等。 PE作用机制归纳如下:(1)PE可以及时迅速有效地清除疾病相关性因子,如抗体、免疫复合物、同种异体抗原或改变抗原、抗体之间量的比例。这是PE 治疗的主要机制。PE对致病因子的清除要较口服或静脉使用免疫抑制剂迅速而有效。 (2)PE有非特异性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血浆中炎性介质如补体产物、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改善相关症状。

(3)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网状皮系统清除功能。 (4)可从置换液中补充机体所需物质。应该说明的是,PE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因而不影响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针对病因的处理不可忽视。 PE包括两部分,即血浆分离和补充置换液。血浆分离又可分为膜式血浆分离和离心式血浆分离。 二、PE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离心式血浆分离法。 1、间断性离心式血浆分离。 2、持续性离心分离。 (二)膜式血浆分离 目前已生产出各种类型血浆膜式分离器,它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膜孔径为0.2-0.4U,除血液的有形成份外都可以通过该膜,膜式血浆分离操作规程条件: (1)血流量100 ml/min左右。 (2)跨膜压<50mmHg。 (3)血浆分离速度30-50ml/min。 (3)血浆分离速度30-50ml/min。

血浆置换疗法

血浆置换疗法 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属于血液净化技术的一部分就是将患者的血液抽出体外后,将血浆中的致病成分选择性地分离后弃去,然后将血浆的其他成分以及所补充的平衡液或白蛋白输回体内,以清除血浆内的致病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血浆置换又称血浆分离(plasmaphresis)。“Plasmaphresis”是希腊语,意思是血浆清除(plasma removal)。1914年Abel等最先提出血浆清除法,就是应用沉淀的方法将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弃去血浆后,再将血细胞和重新配置的白蛋白液输回体内。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封闭式的离心分离装置,70年代又发明了膜式血浆分离装置。此后,膜式血浆置换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作用。近年,又提出的血浆成分分离,其通过双重膜式滤过(double filtration)或冷滤过(cryofiltration)等方法将血浆的成分进行分离。血浆置换可用于治疗200多种疾病,包括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免疫复合物肾炎、坏死性血管炎肾损害、狼疮性肾炎、血液粘滞性过高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肾移植排异反应等。 血浆置换治疗原理 血浆置换主要是先分离出血浆,再从其中清除某些疾病的相关致病因子,这些因子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

(IgG、IgM等)、沉积于组织的免疫复合物、异型抗原和异常增多的低密度脂蛋白和一些副蛋白,如冷凝球蛋白及游离的轻链和重链,有时还包括一些同蛋白结合的毒素。由于血浆置换能直接和快速地清除一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子,所以通过它的治疗常常收到意外的疗效,后者是用一些口服或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所不能达到的。 一般而言,抗体就是IgG,其分子量为150×103左右;而免疫复合物分子量多为100×103左右。换言之,由于它们全部被包含在丢弃血浆之中,因此丢弃血浆(血浆置换)也就等于清除了致病因子。 血浆置换的作用机制还有非特异性的一面,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血浆置换的治疗作用不可能与减少了非特异性的炎性介质有关,如补体和纤维蛋白原,甚至它的一些疗效可能与尚不清楚因子的减少有关。有一项实验报道证明,在血浆置换后脾对自体热变性细胞的清除能力有增加,说明这种疗法能改善一些疾病的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血浆置换的适应征 据文献报道,血浆置换可用于治疗许多种疾病,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常见的疾病包括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免疫复合物肾炎、坏死性血管炎肾损害、狼疮性肾炎、血液粘滞性过高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急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重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一、重型肝炎的定义及临床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生 AHF 者称急性重型肝炎,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上发生 AHF 者称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可根据发生急性肝衰竭的(通常以肝性脑病为标志)缓急程度再分为暴发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前者指于发病的 10 天内发生急性肝衰竭,而后者指于发病后10 天至 2 个月(8 周) 内发生的急性肝衰竭。 二、重型肝炎的病原学 1,甲肝病毒(HAV) 单纯 HAV 引起重型肝炎较少见,约占 10%,而多见于在原有 HBV,HC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 2,乙肝病毒(HBV) HBV 是引起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3,丙肝病毒(HCV)能否引起急性重型肝炎尚有争论。 4,戊肝病毒(HEV) HEV 感染引起重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孕妇患者。 5,庚肝病毒(HGV)和 TTV HGV 和 TTV 的致病性目前尚难定论,多数学者认为,HGV 和 TTV是其它病毒性肝炎病程中一种伴随感染或是一个旁观者。 6,其他病毒感染其他能引起重型肝炎的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腺病毒(adenovirus)、人类细小病毒(human parvovirus, HPV)、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1 / 23

重症肝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重症肝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肝炎严重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提出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在本组60例患者中肝性脑病13例,占21.67%;并发消化道出血11例,占18.33%,并发电解质紊乱35例,占58.33%。结论:对于重症肝炎患者,要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先兆症状,及时治疗,加强基础护理、隔离措施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并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重症肝炎;并发症;预防;护理 重症肝炎是在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并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综合症,该病的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重症肝炎患者易并发肝性脑病、感染、出血、肝肾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的生命[1],为了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认真做好细致的护理至关重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肝炎治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重点介绍重症肝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收治的60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在33~68岁之间,平均43.3±4.4岁,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7例,慢性重型肝炎50例,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1.2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护理经验。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组60例患者中肝性脑病13例,占21.67%;并发消化道出血11例,占18.33%,并发电解质紊乱35例,占58.33%。 3讨论 3.1早期观察要点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记忆力有无减退、健忘、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震颤,这些表现是肝性脑病的先兆症状,还应该注意患者回答问题是否切题,对地点、人物、时间等是否能正确辨认,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迅速进行治疗。每天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的气味

血浆置换疗法的临床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的临床应 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血浆置换疗法的临床应用血浆置换是将患者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浆分离开,然后将血液的有形成分,需补充的血浆或净化血浆及替代品输回体内,以清除患者血浆内的致病物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1. 血浆置换的方法 血浆分离法 离心式血浆分离法是根据血液构成成分的比重不同,通过离心力将血液各成分离开的一种方法。目前主要用于分离血浆,分离血小板及分离白细胞。 间歇式离心式血浆分离法是首先采取患者一定数量的血液,通过离心分离,留取血浆,血小板或白细胞(根据治疗需要),将其余部分返回体内的一种方法。 连续式离心式血浆分离法是将采血,离心分离,返血同时进行的一种方法。克服了前者处理时间长,体外循环血容量多,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缺点。可用于血浆交换,清除白细胞,收集血小板、粒细胞、末梢血干细胞及骨髓浓缩等。 膜式血浆分离法是通过血浆分离器的微孔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从血浆中分离出去的一种方法。此法比离心式血浆分离法更简便,且可连续进行,是目前较长采用的血浆置换方法。与其它血浆置换方法相比,其特点为:①血液充填量较少;②具有较高的分离能力;③操作简便;④费用比较低。 单纯血浆置换法(plasma exchange PEorPEx)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将血液中的红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与血浆成分分离,弃去血浆,然后将血液的有形成分加入等量的血浆式替代品输回体内的一种方法。本方法一次可置换血浆2-3升,因需大量的血浆或代品用,其费用较高,加之病毒感染等问题,影响了临床应用。 双重膜过滤法(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是首先用一级膜(血浆分离器)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浆分离开,然后把血浆输入二级膜(血浆成分分离器),选择性的分离含有致病的某种球蛋白,弃去致病球蛋白,将血液有形成分,二级膜净化的血浆及适量的血浆替代品返回患者体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复杂的技术已应用于血浆置换疗法,达到了选择地清除循环血液中的致病物质的目的。 吸附式血浆置换法是通过吸附,选择性清除血浆中致病物质的一种方法。 直接血液灌流法是在体外循环回路中,将全血直接输入吸附器,选择性地清除血液中致病物质的一种方法。优点:①操作简单;②费用低。缺点:因细胞成分直接与吸附材料接触,容易引起血液细胞成分的粘附,变性。

血浆置换护理常规

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体重情况。 2、评估患者的血管状态,如动静脉内瘘的局促触诊和听诊,中心静脉置管的评估等,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确保管路通畅。 3、评估患者的辅助检查:血型、血常规、凝血常规或有活动性出血者,应纠正贫血、出血后方可进行。 [护理措施] 1、护士应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及操作流程,及常见报警的处理措施。 2、清醒患者给予解释,说明目的,并交待上机后注意事项,争取配合。对昏迷、躁动患者予适当镇静剂和必要的约束,以免患者抓脱导管。 3、严格按照输血“三查八对”原则,双人核对血浆制品无误后方可使用。 4、遵医嘱给予抗凝剂的使用,配置肝素液。选择合适的血浆分离器,肝素盐水(肝素25000u+0.9%生理盐水3000ml)进行4次预冲,排尽空气。 5、设置各种参数,检查管路通畅,先动脉端连接患者,当血浆分离器内的预冲液快排尽时,连接静脉端,开始治疗。 6、血浆开始置换时,血液速度宜慢,观察2-5min,无反应后再以正常速度进行。 7、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机器运转情况,包括血流速、血浆流速、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和膜内压的变化等。 8、治疗过程中有一名护士专门负责血浆的更换,每次更换时保证无气体进入,并两袋血浆之间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 9、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有无皮疹、寒战、荨麻疹、胸闷等。若出现过敏反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必要时停止治疗。 10、观察血浆分离器内有无凝血出现。 11、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出血现象。 [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血浆置换的原理和意义,以及如何配合的技巧。 2、告知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嘱患者如有不适及时汇报。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新编临床护理常规》、《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结合科室工作修订 修订时间2012-7-1

重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重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慢性重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如何把握治疗时机?应选择哪类药物? 为什么会重新提出这些问题?几年前的重型肝炎,病情恢复后,出现HBVDNA阴转或小于10^4cp /ml,大家都不建议应用抗病毒药物,几年过去了,出现了失代偿性肝硬化。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建议是否恰当,请谈谈你是如何掌握的?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问题,目前大多认为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且要早期治疗。至于选择那种核苷类药物,因人而异。但如果HBVDNA水平较高如超过10*6copies/ml,一般不首选ADV。 几年前的重型肝炎,病情恢复后出现HBVDNA阴转或低水平复制,主要归功于当时免疫的清除。但付出的代价就是肝炎后肝硬化的形成,肝硬化一旦形成,除了HBV的作用外,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均能导致失代偿肝硬化的出现。因此,如果近几年HBVDNA一直阴性,当时不建议抗病毒并无不当之处,但是如果处于低水平复制,还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为好。如果是慢性重症肝炎应该根据病毒数量进行分析,若比较高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若是急性重症肝炎也可酌情抗病毒治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讨论。我们临床中有体会,重肝确实需要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但是快速降低和缓慢降低HBVDNA之间有差别吗? 感觉还是有差别,出于尽快控制HBVDNA以及后续治疗的想法,我们以前选择恩替卡韦较多,但是发现预后改善不明显,反而拉米夫定,膦甲酸钠之类的药物效果更好。在2009年福州会议上带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重肝似乎并无必要快速控制HBVDNA。 近期看到一篇文章,对恩替卡韦治疗重肝进行了探讨,结论是:恩替卡韦快速降低HBVDNA,但是并未改善重肝的短期存活率,HBVDNA的快速下降,并没有带来MELD以及肝功能的明显改善。 全文如下,供大家参考 Short-term entecavir therapy of chronic.pdf (246.23k)重症肝炎现在的观点是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加急,慢加亚急,慢。 依据发病机制:暴发性肝炎乙肝少见,并且过程猛,但是病毒清除好,可以不抗病毒,看国外的文献还有用干扰素的,汗。亚急性同急性。病毒复制都不是主要因素,相反病毒清除倒是很积极。 主要是慢性重症,慢性肝炎为什么加重症,病毒复制同时免疫打破是一个重要机制,所以当然要抗病毒。不过如果是酒精,药物等为加重症因素,尽管从发病机制上不用抗病毒,但是重症会导致免疫低下,病毒有复制风险,所以还是要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在降低重肝患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同时,还影响宿主免疫重建。HBV DNA的快速下降,一方面与抗病毒药物的效力有关,另外也和免疫重建后宿主对病毒的清除加强有关。因此,HBV DNA快速下降可能是更多肝细胞的被免疫攻击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是肝细胞坏死可能更严重。因此,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重肝,如何在病毒和宿主免疫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关键。觉得亮剑战友说的好,不晓得有没有相关的文献。重型肝炎的研究设计困难,很难做到随机,得出的数据很难有说服力。 重型肝炎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到底是抗病毒引起预后的改善还是我们的白蛋白和血浆,以及其他护肝及其支持治疗作用更大没有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验证。我们很多情况还停留在所谓“经验”水平。 不同医院的数据也没有可比性,不仅仅是药物不同,病人入院的时候病情轻重也有差别,大医院的病人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同一医院的数据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并没有随机,无法做到真正对照,更别说双盲。因为重型肝炎要花费大量的治疗费用,有钱的人可能得到较好的支持治疗,同时由于血浆和蛋白

血浆置换原理与应用

血浆置换原理与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庄海舟 血浆置换是一种通过体外血液净化技术,将血浆中的一些大分子物质,诸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毒物等进行清除,以减轻此类物质对机体的伤害,从而达到逆转病理过程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一、血浆置换的原理 血浆置换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快速去除一些特殊的致病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尿毒症毒素;各种毒物; IgG 和 IgM 类自身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5 万 D 和 97 万 D ;循环免疫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50 万 D ~ 300 万 D ;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240 万 D ;各种异型蛋白,包括轻链、重链及免疫球蛋白。 ( ppt5 )图片显示的是血浆置换的一个简单模式图。可以看出,血液从患者的体内引出,经由血管通路的动脉端引入模式分离器,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然后补充等量的置换液,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致病因子。补充置换液之后的血液又由血管通路的静脉端流回体内。 二、血浆置换的技术要求 (一)血浆置换技术的发展:放血疗法是最早的血浆置换。 1914 年由 Abel 首创提出血浆清除法; 60 年代开始出现离心式血浆分离器; 70 年代出现膜式血浆分离器,利用血细胞的不同分子量,通过不同的膜孔径分离出来。近年来,新技术如冷滤过法,双重滤过法等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 目前在临床中,最常用的是膜式血浆分离器。膜式血浆分离器是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主要是中空纤维滤器。其膜孔径大约在 0.2-0.6 μ m ,其滤过的分子量为6 ~ 600 万的范围,可以进行非选择性或者选择性的分离。 (二)血浆置换的技术要求:

重型肝炎的抗生素使用原则

重型肝炎的抗生素使用原则 重型肝炎患者多继发免疫功能受损,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贫血,血小板下降,基础病严重,肝细胞坏死,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40%,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170umol/L,病情危重,治疗周期长。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严重感染。重型肝炎医院感染率可达70%以上,医院感染加重病情,使病死率居高不下。影响重型肝炎存活的影响因素较多,感染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及时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死亡率而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 尽可能依据药敏使用敏感抗生素,避免频繁升级更换抗生素,减少对重型肝炎超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避免激素使用。重型肝炎易发生的感染类型如下: 1、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约上占60%-70%,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45.6%,肺炎克雷伯菌居次占14.7%。抗生素常见选择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 2、败血症。败血症发病仅次于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感染细菌与原发细菌性腹膜炎相同,革兰阴性菌占>60%,大肠埃希菌占37.1%,肺炎克雷伯菌居次占15.2%,链球菌属占14.4%,葡萄球菌属占11.36%。气单胞菌败血症抗生素选择首选喹诺酮和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少星、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 3、深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重型肝炎晚期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发生率17%,肝衰竭患者中发生率占32.0%,病死率高达82.1%。真菌性肺炎感染率是真菌感染的51.2%,病死率更高,占94.7%。腹腔感染率为6.7%,泌尿系感染率5.1%,肠道感染率5.1%,败血症感染率为6.2%。真菌感染早期临床治疗的相关指征:肠道菌群比值检测,真菌占优势。表浅粘膜真菌感染的发现。腹水、痰涂片找到真菌菌丝。原发性腹膜炎抗生素治疗后,腹水白细胞数不减少,停用抗生素出现短暂缓解期。对于深部真菌感染可选用大扶康治疗。

重症肝炎的护理

重症肝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02-18T11:16:1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李金红[导读] 探讨对重型肝炎护理的重要性 李金红 (江苏无锡市传染病医院 214005)【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322-01 【摘要】目的探讨对重型肝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92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出血护理、肝昏迷的护理等。结果治愈6例,好转56例,治愈好转率67.39%。结论加强对重型肝炎的护理能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 重症肝炎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而出现严重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性脑病、凝血障碍、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行失调、腹水、门脉高压等肝功能失代偿状态,最终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具有病势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现将本院于2005年至2009年12月收治的92例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2例,男68例,女24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6.4岁,急性乙型重症肝炎5例,亚急性乙型重症肝炎5例,慢性乙型重症肝炎77例,精酒性重症肝炎3例,慢性乙型重叠丙型重症肝炎2例。平均住院27.4d,治愈6例,好转56例,自动出院20例,死亡10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由于重症肝炎病情来势凶猛,抢救治病难度大,常使患者产生忧郁、恐惧、紧张、绝望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并满足所需,多向患者说明治疗的进展以及护理程序,让患者明白必须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才能战胜疾病,有利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饮食护理:重症肝炎患者的饮食应以饮食应以适量的蛋白质、糖和丰富的维生素为宜,应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粗糙、坚硬、蚕豆类等易产气、产氨的食物,以防止消化道粘膜的刺激和减少氨的来源,消除或减轻机体中毒症状。避免诱发肝昏迷,一旦出现肝昏迷时,应严禁蛋白质摄入。一般可给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如果汁、米汤、稀饭或面条等,并以少量多餐为宜.根据病情转归,进食量不足时应静脉补给,尽早加强支持治疗,遵医嘱静脉补充血清蛋白、新鲜血浆或全血,以补充血清蛋白,凝血因子及调整理素等补足机体所需。 2.3病情观察 2.3.1严密观察患者神志、性格、行为、言行、神态有无异常,是否有扑翼样振颤,计算力下降,明显的肝臭味等,肝性脑病前期症状,如患者由躁动不安转入嗜睡状态,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强刺激后才能唤醒,提示为肝昏迷的先兆,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2观察患者出血倾向,如皮肤出现紫癜或淤斑,齿龈自发性出血或鼻衄、恶心、欲吐或呕吐、极度乏力、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腹部不适或腹痛,黑便或柏油样便,大汗淋漓,提为消化道出血或休克的先兆,应做好抢救准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3.3生命体征的观察:重症肝炎患者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常会出现持续性低热或体温逐渐升高,故示为继发感染,同时应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呼出的气有无肝臭味,如有明显的肝臭味,示为肝昏迷先兆。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示为大出血或休克的可能,脉搏缓慢、洪大有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大而缓慢时,示为颅内高压的可能,如给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后,护理人员应随时了解病情,定时监测血压,准确记录,给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3.4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液体摄入量1500-2000ml为宜,并记录24h出入量,根据病情转归或出入量情况适当增减,注意低钾、低钠血症及代谢性酸碱中毒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2.4症状护理 2.4.1肝昏迷的护理,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活动假牙取下,浸泡于清水中保存,给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1-2升/分),以改善机体缺氧状况,防止脑缺氧。必要时鼻饲饮食,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营养代谢,对于烦躁不安者应上约束带、床护栏或有专人保护,防止坠床跌伤,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尿失禁或尿潴留时,给予导管、留置尿管,定时间歇性开放,一般4小时1次,并记录尿量,观察尿色、性质等,保持外阴、肛周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 2.4.2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重症肝炎患者因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上消化道出血是重症肝炎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出血期间,患者应禁食、禁水,以免诱发再次出血。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呕吐后立即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以防机体缺氧加重肝脏其它并发症,给抢救带来困难,准确记录出血量、次数、性质等,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态、瞳孔、指(趾)甲床、四肢皮温、大便颜色、次数、量、性质并记录。为治疗提供依据。出血停止后,为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吸收,遵医嘱给予弱酸保留灌肠或结肠透析。并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指导。 2.5基础护理 2.5.1加强皮肤护理:大小便失禁者,应随时更换床单或留置尿管,并做好尿管及外阴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平软,根据病人病情,定时协助翻身,受压部位给30-50%的红外线灯照射,按摩,必要者使用气垫床、海绵垫或气圈,以免发生褥疮,勤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肤,诱发感染,经以上精心护理,本组无1例发生褥疮及其他护理并发症。 2.5.2口腔护理:一般神志清楚者,指导每日用软牙刷,刷牙早、晚各一次,进食后清水漱口,昏迷者给生理盐水棉球或碳酸氢钠棉球清洁口腔、牙龈2次/日,对眼睑不能闭合者给消毒纱布覆盖双眼,以预防角膜受损。 3 讨论 重症肝炎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在采取有效措施抢救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心理负担重,常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易激动等不稳定心态。因此,在护理中应多给予精神安慰,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进行有关疾病知识指导,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并给予理解、关心、体贴,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重视疾病的观察与护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