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 五年级上册9 西风胡杨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风胡杨篇一:《西风胡杨》教案【引入课题】一、问句:1、你们有没有见过胡杨树?2、听说在中国西北有一种神奇的树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风从塞外来,神州第一楼。
”是什么意思呢?4、你们最近看过电影《战狼2》吗?里面的场景,让你想到了什么?【讲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胡杨林的位置、形成原因、胡杨树的形态特征以及胡杨林的生态价值;明白祖国的西北既有沙漠的荒芜与贫瘠,又有人民的喜悦和奋斗。
【教学重点】了解胡杨的著名景点古浪、张掖,了解胡杨的生态价值,了解胡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切身感受习得的知识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祖国的繁荣做出一些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胡杨林的生态价值。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教材P13,预习此课的相关内容,并简单了解一下课文的背景与内容,为下一课的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今天的课程。
2、呈现图片“胡杨树林”,让学生目测图片中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不同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
3、出示胡杨树的“基本形态特征”P14,解释胡杨树的特征和树冠的样子。
4、让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并画出难燃树皮的样子。
二、阅读理解1、每组选出一位同学,读完P14-P17的文章,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让学生回答一下关于胡杨的问题,并加深对胡杨林的印象。
三、联想策略1、结合胡杨林的特点,做一道口算题,如构思、设置、出题等,提高计算能力,培养细心认真的习惯。
2、以《我的祖国》为背景和引子,和学生谈一下祖国巨大的疆土面积,然后再让学生发挥,说一说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想去,是什么让你对那里产生了好奇心等等。
四、辅助教具1、P14-P17的胡杨课文2、胡杨树的图片3、难燃树皮的图片4、胡杨树的植株图5、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胡杨有关的海报、画册、模型等等。
五、学生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看胡杨的宣传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北大好沙漠上的胡杨林。
语文社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9 西风胡杨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及对胡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意为多水汇集之湖。
由于形状宛如人耳,罗布泊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
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汇集于此,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之后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水利工程影响,导致上游来水减少,直至干涸,现仅为大片盐壳。
楼兰遗址: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失去水源而逐渐废弃,5世纪时已成废墟,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3课时)预习检测1.根据拼音写词语。
jiān rèn zhēng’áo xī yù()()()cuīgānlièdǎn zhì rè zī rùn()()()2.辨字组词。
逝( ) 摧( ) 垦( )折( ) 催( ) 恳( )裂( ) 朽( ) 祈( )烈( ) 亏( ) 祁(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布满天空,盖住大地,形容来势猛烈,到处都是。
()(2)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干,形容人无所事事。
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导学案年级:五年级单元:第二单元主备人:李冰洁课型:新授课课题:9、《西风胡杨》(第一课时)审核人:陈旭东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悉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一、自主学习预习生字词语1、我是“词组达人”,成果如下:2、我是“寻找之星”,这是我发现的四字词语:3、想想西风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其中课文中这些地方地方,我特别感动;有些地方有疑问,我已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你呢?赶快开始吧!(疑问可记录于下方)二、合作探究1、我们都体会了西风胡杨的哪些特点?2、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其意。
三、当堂检测1、比一比,组成词。
韧()茎()氏()摧()肝()裂()朽()纫()泾()民()催()杆()咧()巧()躯()润()蒸()熬()类()垦()祈()驱()涧()拯()嗷()粪()恳()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2、3、4自然段。
四、质疑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问?五、收获与感悟五年级上册《西风胡杨》导学案年级:五年级单元:第二单元主备人:李冰洁课型:新授课课题:9、《西风胡杨》(第二课时)审核人:陈旭东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2、学习作者表达事物的方法。
3、熟练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任意一段。
二、自主学习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颂胡杨的,并画出相关词句。
2、阅读文章第三部分,说说胡杨的过去、将来3、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说说作者在希望和信心。
三、合作探究1、作者连用三个“祈求”到底在祈求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仔细阅读第2、3、4自然段,谈谈作者的表达方法?四、拓展延伸1、把搜集到的胡杨资料认真筛选,办“胡杨专栏”的手抄报。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西风胡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西风胡杨》,使学生了解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和胡杨树的形象,并培养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加深学生对五年级下册《西风胡杨》这一文化素材的认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西风胡杨》,认识西北大漠的自然环境和胡杨树,并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胡杨树的形象。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西风胡杨》的课件、PPT和其他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阅读课文,并准备好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西风胡杨》这一课文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胡杨树是什么样的树?–胡杨树为什么能够生长在西北大漠中?–为什么胡杨树被称为“战士树”?–课文中提到的“西风”有何象征意义?•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跟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正确答案。
3. 课文分析与解读(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语言表达练习(20分钟)•学生就课文中胡杨树的形象进行描写,可以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个人完成。
•学生展示自己的描写,教师给予点评和改进建议。
5. 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自行查找关于胡杨树的资料,并撰写一篇短文,可包括胡杨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历史渊源等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西风胡杨》这一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练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自主查询资料、撰写短文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搜索能力。
第9课《大西风胡杨》(2课时)【学习目标】1.我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4、了解作者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学会质疑。
【知识链接】胡杨树有“英雄树”的美称,具有耐寒、耐碱、耐风沙的特点,与沙漠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对防风防沙、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说,乃树中极品,常引喻为“有傲骨之名士”。
【自主学习】●导学航线:1.独学 2.群学1. 我要把课文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我能正确认读生字词,并整理归类。
(请仿照“韧”字的整理方法来整理其它生字,并标出容易写错的地方)韧茎氏炙摧肝裂朽(坚韧)(韧性)躯润蒸熬类垦祈3.我来整理词语。
(1)给会认字注音和组词,写在书上。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温馨提示:可以选择工具书查一查;联系上下文法;找近义词法;表演法等)坚韧、浮华、炙热、不朽、悲壮、稍纵即逝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体裁),通过介绍胡杨的历史、____________、特点及现状,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深沉的爱与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事业的关注。
5.通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1、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合作探究】●导学航线:1.独学 2.小组群学,交流、讨论,准备展示 3.全班展示一、品读体会:(1.找关键词语与句子;2.感悟句子背后的意思;3.在课文做批注。
)1、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读2到4自然段,想想作者是从______ 个方面来赞颂胡杨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学习2到4自然段,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语句,边读边勾画,想一想胡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试着背诵其中一段。
教学目标:1.了解胡杨树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2.了解胡杨树的独特适应性和生存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材准备:1.多媒体课件;2.胡杨树照片、胡杨树的叶子和树皮等实物;3.胡杨树分布地图。
教学过程:导入(15分钟):1.观看一段胡杨树分布及其特点的介绍视频,激发学生对胡杨树的兴趣。
2.展示胡杨树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胡杨树的特点。
探究(30分钟):1.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胡杨树分布的特点,探讨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条件。
2.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研究胡杨树的叶子和树皮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讨论胡杨树的独特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拓展(30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胡杨树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的介绍,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2.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设计一副胡杨树的标志性图片,并展示并解释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表达。
3.组织学生进行胡杨树的形象创作,可以选择以胡杨树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或画作等形式进行创作。
总结(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对胡杨树的理解和感受。
2.对胡杨树的形象和特点进行总结,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表达。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调查胡杨树分布的情况,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和个人创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表达,并进一步加深对胡杨树的了解和理解。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西风胡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西风胡杨的特点,理解西风胡杨的形象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从课文中把握重点,提取信息。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西风胡杨的故事,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西风胡杨的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风胡杨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2.教具:多媒体投影仪3.环境准备:教室黑板、桌椅、学生课桌上摆放好教材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西风胡杨的图片,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西风胡杨,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 学习课文(15分钟)•让学生跟着教材朗读课文《西风胡杨》。
3. 分组阅读(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分派一个小节的内容,让他们同组合作阅读文本并总结该小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每组汇报自己的阅读结果,并与其他组探讨比较。
4. 整体理解(15分钟)•整体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风胡杨的特点和意义。
5. 情感教育(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西风胡杨的象征意义,与学生讨论西风胡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西风胡杨的情感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西风胡杨的特点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产生了关注。
教学中采用了分组阅读和整体理解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
9、西风胡杨【教材分析】《西风胡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高贵品格,抒发了对胡杨深情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云南丽江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学习难点】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胡杨、塔里木、罗布泊、楼兰、西域等有关资料。
2、按课后思考题以及“指南针”的要求,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或挂图【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
2、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合作探究】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3、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探究点3关注胡杨,唤醒良知(5、6自然段)
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英雄的胡杨,这坚韧、无私、悲壮的战士却哭了,他们为什么流泪呢?
1、自主阅读5、6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2、胡杨哭了,他为谁而哭?是为自己吗?(为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的水和文明而哭,为我们的祖先曾经经历的荒漠残城的噩梦而哭,为沙漠的未来而哭。
)
3、胡杨的眼泪我们看到了,作者也看到了,可上游的人们没有看到,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破坏沙漠的生态环境。
资料补充(近30年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增加,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处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立方米。
)
4、看到这一切,作者在祈求什么?(用原文回答)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作者无比心痛。
他想哭,所有有良知的人们想哭,想为那些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苦涩的泪水能化作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
然而我们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我坚信——
(用原文补充,并有感情的朗读)
【文本拓展】
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这就是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
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自身的狭隘与渺小,面对胡杨,我们感到了心灵的震撼,面对胡杨,有人唱歌赞美她,有人写诗赞美她,我们来读一首诗《壮士豪情》:
零上四十度的炙热
你青翠挺拔
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你铁骨铮铮
霜风击倒倔强的身躯
你挣扎着爬起
沙尘掩盖遒劲的四肢
你奋力撑出
虽断臂折腰
你依然顶天立地
……
你是大漠的壮士
(一)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抒写,集体交流。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有错必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