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史量才“办报记史”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刘玲来源:《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7期史量才(1880~1934)是我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业企业家,人们称之为“新闻巨子”、“报业泰斗”。
1912年,他接办1872年在上海创刊,但到民国初年已每况愈下、连年亏损、发行量仅有7000余份的《申报》以后,对办报思想、报纸内容、出版发行、广告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把一张崭新的《申报》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创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在他提出的诸多办报理念中,影响最大的是“办报记史”的思想。
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一语双关地称赞他的这一办报思想为“史家办报”。
史量才认为报纸报道现实就是在记录历史事实,报纸应成为“史家之别裁,编年之一体”。
报纸应为后人修史建立完备的档案,提供完备的资料。
为此,他要求新闻记者应“负直系通史之任务”、“同人则以史自役”。
在这一办报方略的指导下,他针对在其接办《申报》之前申报馆没有留下一份《申报》创刊以来的完整报刊的状况,组织人员搜集、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报纸。
尤其在以后的办报中更是把采写报道视同撰写当代之《史记》,尽力全面、详尽地报道当时每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的形态,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新闻信息,而且成为记录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
史量才的这一“办报记史”的新闻理念,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办报记史”,史量才要求《申报》记者、编辑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物。
他认为,在新闻报道中,陈述事实高于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人留下“真史”、“信史”。
史量才的这一理念,至今也应是办报人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猛发展。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胡编乱造、无中生有,道听途说、听风是雨,添枝加叶、合理想象,乱扭角度、歪曲事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虚假不实新闻时有所见、屡禁不止。
这些虚假不实的新闻,不仅损害了当代公众的权益,极大地伤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给后人留下的是残缺的、虚幻的甚至是虚构的历史,终究要被历史所淘汰、抛弃。
史量才与申报带给我们的启示史量才与申报是中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贡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们的经历和教诲,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社会,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史量才的角度来看,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非常注重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强调治国必须以民为本。
他积极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并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来决策,以提高农田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史量才提倡以德治国,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行为榜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他的思想对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次,申报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百年计划”的理念,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培养。
申报的教育理念强调全人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史量才和申报的经历和教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和教育的培养。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我们要注重人民的需求和意见,积极征集民意,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同时,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注重发展全面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史量才的德治国思想和申报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指导着我们建设和发展现代社会。
我们应该注重人民的参与和教育的培养,以德治国和全人教育为目标,建立一个和谐、富强、繁荣的社会。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新闻才子史量才和秋水夫人往事作者:陈佳欣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07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史量才与慧芝分别数日,思之情切,如今看到她重新出现在眼前,顿时喜出望外,“慧芝啊,你真是让我‘望穿秋水’,我看你往后就改名为‘秋水’如何?”1912年,波诡云谲的上海滩,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事。
刚过而立之年的记者史量才以12万银元巨资,购买了《申报》——这份旧上海发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年轻的董事长之一。
史量才不仅因报业巨子而闻名,他与沈秋水的爱情故事亦为人津津乐道。
望穿秋水得佳人史量才(1880~1934年),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
早年随父亲迁居上海松江府娄县泗泾镇,开设泰和堂中药店。
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赴上海。
1904年創办女子蚕桑学校,同时在育才学堂、南洋中学等任教。
1905年发起成立江苏教育总会。
后来狄楚青在上海创办《时报》,史量才应邀担任编辑,1908年后任主笔。
1912年得到实业家张謇支持,出资12万元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
3年后合伙人悉数退出,《申报》归其一人所有。
沈秋水,原名沈慧芝,是上海四马路迎春坊花翠琴的养女。
花翠琴有三名养女,老大名灵芝,老二名采芝,慧芝排行老三。
三姐妹中论相貌秀丽、心思机巧,老三慧芝可称魁首。
当时慧芝已与上海松江泗泾第一富户钱友石订有嫁娶之约。
钱友石很喜欢慧芝,花费了巨额钱款准备迎娶她。
三姐妹中只有老大灵芝名花无主,养母就想撮合她和史量才。
但几次接触下来,史量才对灵芝并无意,只倾心于才华过人的慧芝。
史公仪表堂堂、办事干练,慧芝对他亦是仰慕已久。
那钱友石正打算迎娶慧芝之时,才恍然发现她的心思早不在自己身上,顿时大为恼火,想去找史量才“一决雌雄”。
这时他的好友张竹平拉住了他,劝他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大丈夫何患无妾”,还向他打包票,一定为他另外物色一位绝色佳人。
不久,张竹平果真为钱友石找到一官门千金,这才平息了风波。
其实,那张竹平并不是向着自己朋友,而是为了成全史沈二人。
从史量才办报思想谈起摘要:常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句话似乎成了历史研究者的座右铭。
笔者认为新闻史也一样,学习以前的东西不光是为了了解,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应用到当今的实践中去。
当今中国社会也好,传媒也罢,均处于所谓的转型期。
不论是传媒的新闻生产模式还是管理模式抑或是经营模式,都需要进行大力改革。
从新闻生产角度来说,是要建立以产品为核心,以多样化垂直化客户为目标的新闻生产体系;从管理模式角度来说,是要健全编辑负责制,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经营模式来说,要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融入市场经济潮流。
笔者之所以对民初史量才的办报思想感兴趣,一就是史量才的办报思想非常鲜明——史家办报;二也是史量才的新闻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传媒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既要向西方先进思想和经验学习,也要向本国先贤的思想和经验学习。
关键词:申报;史家办报;专业主义;新闻自由;知情权一、史量才办报思想简介史量才是清末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
1904年起在《时报》当编辑,1912年与合伙人购买了《申报》。
从1913年到1934年,该报发展迅速,不仅成了当时全国实力最为雄厚的民办报纸,而且在国内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对史量才的办报思想进行研究的论文很多,综合来看,他的办报思想可以总结为:在业务上,他确立了《申报》向“新闻报纸”发展的方向;锐意改革,创办了众多的专栏、增刊、副刊,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使《申报》面貌为之一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申报》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大报。
在办报思想上,摆脱了由外国人办报的阴影,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严肃史学观点,用治史的态度办报,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来报道新闻。
真正做的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独立办报精神,其办报实践充分体现了我国历代进步史家刚正不阿的精神。
在经营管理上,他按照商业原则经营《申报》,并始终保持报纸的经济独立,不受政治干扰,以广告第一,发行至上的原则,采取了许多灵活有效的措施,致力于报馆设施和印刷技术的现代化,由规模经营向企业化大报转型,使《申报》一度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逐渐成为一张影响深远的全国性大报。
史量才故居观后感
参观史量才故居,让我感受到了这位杰出报业先驱的传奇人生和丰富底蕴。
一进入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块挂在墙上的牌匾,上面刻着“史量才故居”五字。
这座一层砖瓦房,虽已历尽沧桑,但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庄重与威严。
漫步在屋内,我仿佛能触摸到史量才先生的温度,感受到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凡的才华。
故居内陈列着史量才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政界要人为他题的字。
看着这些展品,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仰之情。
史量才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报业家,更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追求的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申报》,以“为社会喉舌,作民众前锋”为宗旨,关注社会热点,针砭时弊,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报业生涯虽短暂,但影响深远。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史量才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热爱祖国,关心民众,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
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像史量才先生那样,有一颗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心,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结束后,我深感收获颇丰。
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史量才先生的生平和事迹,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思想和精神。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将史量才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以他为榜样,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史量才:“新闻大咖”的办报之路■文/苏小小《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报纸。
它并非近代最早的报纸,却算得上是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从新闻评论、专栏文章、副刊专刊等来看,都是近代报纸的典范。
有人说“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这说明史量才对《申报》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量才,字家修,江苏江宁县人。
1880年出生于松江泗泾镇的一个富庶中医之家,1899年得中秀才。
然而时年戊戌,科举路难以走通,加上渴望新知识,史量才遂向泗泾镇上的龚镜清学习日文及理化知识。
1901年,史量才说服父亲,进入浙江杭州蚕学馆读书。
两年后,他倡议在家乡泗泾办一所新式的小学堂,这就是1903年创办的养正小学。
1903年冬,史量才从杭州蚕学馆毕业,先后在上海育才学堂、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和南洋中学任教。
同时他还创办女子蚕桑学堂,从事发展女学和实业教育。
1911年11月,江、浙、沪等十几个省市先后光复、独立,史量才受陈其美的委派,一度主持清理上海海关并任松江盐务局主任。
为了替陈其美筹集款项,史量才风尘仆仆往来于沪松之间,他办事精干、思维敏捷,深得陈的信任。
但几年来的政治生活,使史量才对宦海望而却步,他的妻子又力劝他退出政界,好友黄炎培也要他离开上海,暂去苏州。
史量才已少有积蓄,几经考虑,就以妻子病重、蚕桑学堂须全力维持为由,向陈其美提出辞职。
此后,他与人合资用12万元购买了《申报》,将事业转向当时革命党人不甚重视的办报领域,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报业大亨时代。
史量才接手《申报》时,是这份报纸经营的“低谷”时期。
创始人英商美查回国后,将报社卖给席福裕,由于经营不善,《申报》时年发行量仅7000多份,几年亏蚀,席氏不得不转手出售。
1912年,史量才与张闳、应德謇、赵凤昌等合资购买了《申报》,他任总经理。
为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受掣肘,1916年史量才收购了其他合资人的股权,独家经营《申报》。
史量才的办报思想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是在“九•一八”之前,主张“无偏无党”“经济独立”“以报传史”;“九•一八”之后,转向“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办报目的走向造福社会。
史量才
生平介绍
一、史量才的出身
史量才(1880~1934年),名家修,1月2日出生于江苏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
二、与报业的结缘
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
他毕业于杭州蚕桑学堂,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
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民国五年(1916年)还清了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影响。
自任总经理,开始对版面内容有所改变。
《申报》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批评,如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了扩大销路,史量才招罗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连载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报》销路达增,史量才在报界的威望也不断提高,1927年,他又收买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
他凭借在报界的实力,向其他产业发展,1921年,参加创办中南银行,还发起设立民生纱厂,帮助扩大五洲药房,协助复兴中华书局。
他实力日、增,在哈同路(今铜仁路)购买了豪宅,有花园假山,珍奇异玩,美奂美轮。
三、史量才与《申报》
他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军阀和蒋介石,不敢公然反对,又认为报纸是民众的口舌,总要为人民说话,才站得住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更坚定了爱国、民主立场。
他聘请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做《申报》的设计部长,请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
他一改“自由谈”的面貌,聘请进步作家黎列文主持,专以发表新文艺作品,经常刊登巴金的《沙丁》、茅盾的《林家铺子》等比较进步的左翼作家的作品。
在《申报月刊》创刊上刊载胡愈之的《动荡中之世界政治》等进步文章。
他自恃《申报》的机构在上海租界里,国民党政府奈何不了他,所以在国民党政府有关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上,常常旁敲侧击予以批评。
在他同意下,《申报》还先后刊登鲁迅和陶行知化名“不除庭草斋夫”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文章,并发表了几篇《剿匪评论》,反对蒋介石围攻红军。
他以中南银行名义,出席南京经济会议时,拒绝认购巨额债券,在十九路军上海抗日时期还捐出了巨款。
这些举动深为蒋介石不满。
1932年6月,南京中央大学发生了殴打兼校长段锡朋事件,当时中大校长一职虚悬近半年,经费也业积欠达半年之久,因此当行政院简派教育部次长段锡朋兼代校长后,早已不满的学生以段系官僚政客,不符合校长人选标准,向段当面质询,段则扬言捉拿为首喊打的学生,由此引起学潮,《申报》据实报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并发表了评论文章,认为教育日益败坏,最大根源在官僚主义的侵入,并批评了国民党政府诸多政治和军事举措。
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盛怒之下,罗列《申报》危害党国的罪状,向蒋介石举报,1932年8月,上海警备司
令部受蒋介石指示,下令上海租界以外的国统区,一律禁止《申报》的邮递,后经过史量才多方放求助,蒋介石才解除了禁令,但要求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指导《申报》的编辑和发行,遭史量才拒绝。
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颇为不满,赞同宋庆龄的政治主张,在《申报》上全文刊载了宋的宣言;还发表社论,同情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他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顶住了国民党当局施加的种种压力。
四、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
三大贡献:
一、适应新形势,改变办报思想
史量才接手《申报》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之际,对于一张民营报纸来说,只有保持中立, 才能在新界立稳脚跟。
而《申报》素以“公正报道, 不偏不倚”自诩,有人将其比之为太上感应篇。
自史量才接手后,为了保证报纸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抵制新闻界歪风,他相当注重报纸的发行及广告收入,仅1921 年的广告收入就达近百万元。
此外,史量才非常重视报纸的真实性,他不惜花巨资建立起遍及国内的新闻网, 在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等大城市组织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队伍, 1931 年更在南京、汉口等二十九个大中城市设立分馆, 因此《申报》曾被誉为“旧中国的《泰晤士报》”。
处在多时之秋的《申报》当然不可能不受到波及。
史量才也深深地认识到如果不争取言论自由,报纸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他开始支持革命, 支持抵抗。
在继续推进报社经济独立的同时, 他又将重心逐渐转向社会效益。
他重视言论, 开辟专栏, 改革“自由谈”,还邀请进步人士撰稿供文, 把“自由谈”办成“一种站在时代前面的副刊”。
此外他还聘请李公仆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 借《申报》六十周年庆的时机, 连续推出《申报月刊》、《申报年鉴》、《月刊丛书》等出版物和社会服务事业, 既服务了社会, 又增强了报纸声誉, 拓展了报纸销路。
而后期“传达公正舆论, 诉说民众痛苦”的思想, 使《申报》的影响逐步扩大、读者渐渐增多, 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性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性大报。
二、经营策略的灵活性使《申报》恢复活力
凡是经营者都会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不管是经营哪种行业,都是如此。
虽然经营的策略会有所区别,但是不管如何都脱不了利益这一层。
一个好的经营者就一定懂得运用好的经营策略,而对于报业来说,史量才无疑是一位出色的报业经营者。
在他成功的运营下,使的原本处于衰退边缘的《申报》再次的活跃起来。
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让他将面临死亡边界的《申报》又再次拥有生命呢,大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技术设备的更新
技术设备对于经营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的因素。
经营者通常都会注重设备的调整或更新,因为它是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而史量才亦是如此,自他接管《申报》后,就十分注意技术设备问题。
史量才分别于1918、1928、1934 年连续三次更新设备,经过更新后的《申报》不论出版数量,封面,出版内容等都焕然一新。
从而使得报纸受关注度大大提高,销量也日渐上升。
2.广告的出版与发行
广告对于报纸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利手段。
几乎每一份报纸都会印有一个版面的广告,不管是公益性的或是商业性的。
这样不仅能使报纸的关注度大大提升,而且还能为报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也许史量才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在当时那样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设立以招揽广告业务为主的广告推销科。
同时,他还设立了分类广告专栏,将各种小型游艺广告拼在一起,这在我国新闻史上可算是首举。
到1915 年4 月,《申报》的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副刊的版面, 广告收入大大增加。
经过这些努力, 《申报》的发行量不断上升,到1928 年发行二万号时, 销量已超过14 万份,报纸的盈利也达到每年10 万元以上。
3.业务的调整与改革
懂得办报的人应该都懂得新闻对于报纸来说就相当与是它的生命,报纸中有无新闻的存在是报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于这一点,史量才也是在与国内外新闻人士接触中才渐渐了解到的。
因此,在他接手《申报》后就对业务进行了改革。
其一,他设立了专职记者和编辑,并聘请了特派员,派出国外记者。
其二,改进编辑业务和编排方法。
他在报纸形式上改用对开印刷, 将通栏长行的编排方法逐步改为多栏短行的编排方法。
通过此方法,更加扩大了《申报》在报界的影响。
4.创建新闻集团
史量才在英国报业托拉斯的创始人北岩勋爵影响下,也想效法他组建自己的报业集团。
虽然在实施的最后他失败了,但是他却没有改变对《申报》管理模式的改进。
他于1931年设立总管理,并下设各部、处,以营业处和编辑部为主干,同时以月刊社、年鉴社、服务科等为并行机构。
对于当时来说,具有的竞争力是无庸置疑的。
三、善于用人之道
人才一直是管理者所追求的,不管是古代的君王还是现在的领导者都在努力的追寻有能力的人。
就象所说的:只要你是金子,就有发光的时候。
史量才对有才能的人也是求之若渴,恨不能把有才能的人都归为自己手下。
他知人善用,不拘一格,他聘用编辑能手陈景韩和经营高手张竹平,他甚至聘用被通缉的陶行之在内的进步民主人士。
另外, 史量才采取“用人少, 工资高”的方法刺激员工积极性。
种种举动使得《申报》迎来了最进步的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