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九年级物理全册 12.4 升华与凝华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一、学习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二、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三、自主学习(一)复习旧知1.物质从变为叫熔化。
2.物质从变为叫凝固。
3. 固体分为和。
4. 晶体:5. 非晶体:6. 熔点:7. 凝固点:8.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非晶体没有。
晶体熔化时,温度。
9.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①②10.晶体凝固的两个条件①②(二)预习导学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凝华。
(三)课堂学习研讨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观察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我看到了:实验中加热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冷却时,碘由态直接变成态物质由叫升华,需要热;物质由叫凝华,需要热。
思考: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如露、雾、云、霜、雪和冰雹分别是哪些物态变化四、当堂检测一,填空:1.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称为,这个过程物质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称为,这个过程物质要(选填“吸热”或“放热”).2.在锥形瓶内放人适量的碘晶粒,底部用酒精灯稍稍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而碘晶粒逐渐消失.拿走酒精灯,过一会儿在瓶壁上会出现·这说明碘在时要吸热,在时要放热.3.冬天,冰冻的衣服在低于O℃的房间里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冰而变为水蒸气;白炽灯用久了灯泡内壁会发黑,这是灯丝先后的缘故.4.为了加强演出效果,舞台常出现一团团的白雾,这是利用干冰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水珠形成的.5.在露、霜、雾,雪中,是水蒸气直接凝华而形成的,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6.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来的冰棒上会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现象;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现象.7.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这是现象.冰花与水雾一样总是出现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8.为了缓解北方某些地区的旱情而实行人工降雨,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水蒸气便成了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为雨水降落到地面.二,选择题:9.在运输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干冰作为冷却剂,这是因为 ( )A。
升华与凝华目标确定的依据分别升华和凝华的状态变化;描述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特征;2.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中招考点分析中考时,一般以填空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准确写出是哪种物态变化,牢记方法,根据题意确定什么物质变为什么物质,确定前后两种物质的状态,对照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得出结论。
4、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多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物质三态、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具有了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和推理能力,具有初步的控制变量、转化的思想,初步的实验探究的思想。
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水蒸气的液化过程来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目标: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能总结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 根据升华、凝华定义,能准确判断出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根据升华、凝华吸放热的特点,学生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三、评价任务1. 通过阅读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总结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通过练习,学生会利用升华、凝华定义准确判断出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 通过练习,学生会学利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小结2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1)根据题意确定什么物质变为什么物质(2)确定前后两种物质的状态(3)对照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得出结论链接中考1.在寒冷的冬夜里,窗户上结了一层冰花,冰花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现象.且冰花都在窗户的__________里.2.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出现黑斑,在形成黑斑的过程中先发生_________后发生_________.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_热.4.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_________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_________成小水滴,变成雨.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_________,汇成江河流入大海;另一部分_________。
12.4升华和凝华教案(沪科版九年级)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加热碘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再联系实际分析一些自然现象,理解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
《升华与凝华》【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教学难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试管、烧杯、热水、冷水、碘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学生思考,举例学生将物态变化图示补充完整固体液体气体问题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教师根据学生所举的例子得出,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
二、合作探究(一)、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指导学生: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
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试管后,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引导学生分析升华吸热,凝华放热问:碘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碘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总结: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二)、分析现象,培养能力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3、樟脑丸变小了4、灯泡内壁发黑5、霜是怎样形成的6、固态清香剂消失7、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三)、升华吸热的应用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干冰的用途例如:1、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运输中食物降温,防止食物腐料变质。
2、人工降雨。
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粒,这是凝华过程,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变成水滴,这是熔化过程,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12.4 升华与凝华学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升华与凝华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 升华与凝华的现象: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如冰雕作品的保存、衣物晾晒、冬季窗户上的冰花等。
3. 升华与凝华的原理:讲解升华和凝华发生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在转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原因。
4. 升华与凝华的应用:介绍升华和凝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固态二氧化碳的灭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了解它们是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温度计、显微镜等)。
2. 学具:笔记本、签字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冬季室内窗户上的冰花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与物理知识有何关联。
2. 知识讲解:介绍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讲解它们发生的原理,让学生理解物质在转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原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保存、衣物晾晒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4.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2.4 升华与凝华概念: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原理:物质在转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冰雕作品的保存、衣物晾晒、冬季窗户上的冰花等应用:制冷剂、固态二氧化碳灭火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一个你见过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分析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
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学器材:少量的碘试管塞子热水凉水水槽、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知识拓展】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 本节教学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另外,还通过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要求。
2. 本节课进行了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相关现象且很多内容是用课件形式展示的,学生兴趣挺高,但记录的少,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教案:第12章第4节升华与凝华—2020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一、教学内容1. 升华与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2. 升华与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3. 升华与凝华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升华与凝华的应用实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升华与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2. 让学生掌握升华与凝华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能够运用升华与凝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与凝华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升华与凝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升华与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冰块、干冰、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冰雕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冰雕在气温升高时的变化,引出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升华与凝华的定义、特点及其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以冰雕为例,解释冰雕在气温升高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而在气温降低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如冬天窗玻璃上的雾气、夏天衣物上的汗水蒸发等。
让学生理解升华与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4. 实验演示:进行升华与凝华的实验演示,如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逐渐消失的过程,以及将干冰放入密封容器中观察容器内气体凝结成固态的过程。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华与凝华现象。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如判断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升华与凝华的作业,如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升华与凝华现象,运用升华与凝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六、板书设计1. 升华与凝华的定义及其特点2. 升华与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3. 升华与凝华过程中的热量变化4. 升华与凝华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冰雕在气温升高时会直接变为水蒸气,这是升华现象。
升华与凝华
小结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现
象叫凝华。
凝华需要放热。
二、生活中的物理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1、樟脑丸变小了
2、灯泡内壁发黑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
冰花
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
故事”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
1.雾凇、霜、雪的形成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
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
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
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
种物态变化;灯泡内壁发
黑,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
的
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
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
水的循环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了解干冰
诊
断
评
价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
12.4升华与凝华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
我选择的主题是"升华与凝华",这是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希望通过这个主题,让孩子们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区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能够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包括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第一步,我会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雕融化、霜的形成等,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到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第二步,我会进行实验操作,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第三步,我会结合实验结果,向孩子们讲解升华和凝华的科学原理,并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第四步,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并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升华和凝华概念的认识。
第五步,我会进行随堂练习,让孩子们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加强对升华和凝华的掌握。
活动重难点在于让孩子们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以及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我会在活动中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难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和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鼓励他们与家人分享这些知识。
同时,我也会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孩子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2.4 升华和凝华一、教学内容1.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消融、冬天窗户上的霜等。
3.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和凝华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4.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升华吸热、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制冷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能够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升华和凝华过程。
3. 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以及升华和凝华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冰块、加热器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如冰雕作品的消融和冬天窗户上的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详细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3. 分析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升华和凝华的发生条件,如温度和压力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4. 展示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的过程。
5. 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升华和凝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剂的升华吸热和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制冷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升华和凝华定义: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第4节升华与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认识升华和凝华。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和它们各自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和应用。
教学难点
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自主预习案】
1.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3._______ 叫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叫凝
华。
升华过程热(填“吸”或“放”),凝华过程热(填“吸”或“放”)
4.汽化的两`种方式:_______和_______,它们是___热过程。
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和_______,它们是___热过程。
【课堂探究案】
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酒精灯、碘、铁夹
按下面的方法实验
(1 )在圆底烧瓶中放入少许碘,在靠近碘粒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现象(碘的状态改变)
(2)冷却,再观察碘的状态变化,观察棉线上析出的物质及其外观情况,想一想碘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3.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
(1)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升华也需要热,凝华也需要热。
(2)讨论完成:下雪不冷化雪寒的道理
探究二: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
用手握住冰棒袋,冰棒状态发生什么变化?同时手有什么感觉?
用手握住冰棒袋时,冰棒发生现象,同时感觉手,这说明冰在成水时要热量。
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棒也会热量,液化成,所以,液化是一个热量的过程。
其它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会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看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
【当堂训练案】
1.实验室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获得低温,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______时______热的缘故。
2.用久了的电灯泡壁会发黑,这是因为灯泡内的钨丝______和______而形成的。
3.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1) 萘球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小。
(2) 冰冻湿衣服在0℃以下也会干。
(3) 沥青马路在太阳照射下“开化”了。
(4) 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5) 戴眼睛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暖和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6) 寒冷的早晨,窗玻璃上凝结着冰花。
4.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A.凝华、凝固、汽化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D.汽化、升华、熔化
5.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B.夏天冰雹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D.以上都不是
6. 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状态依次是()
A.固态、液态、气态
B.固态、气态、液态
C.液态、气态、固态
D.气态、固态、液态
7.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