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数学教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来谈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就是引导学生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过积累和总结,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悠然而生,而且通过实际问题的驱动,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销售问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某商店购进一批单价为20元的日用品,如果以单价30元销售,那么半个月内可以销售400件.根据销售经验,提高单价会导致销售量的减少,即销售单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相应减少20件.售价提高多少元时,才能在半个月内获得最大利润?从数学的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销售问题,是单价、售价、利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这样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发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拨动他们好奇的心弦,点燃他们灵感的火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悠然而生.

二、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

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致使学生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取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的原型是什么,以及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我发现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为了得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可以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则,然后牢牢扣住学生的思维,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中的数字改成整式,就变成了分式的加减运算,从而得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在此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三、开展数学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的训练

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中介和桥梁,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是培养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得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实际问题解决.

图1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有这样一道探究题:在如图1所示的三角形中,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点b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爬

到点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路线1:从b出发先到a点,再到c点,路线长度为:ba+ac.

路线2:从b出发直接到c点,路线长度为bc.

根据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ba+ac>bc ①

同理可得:ba+bc>ac,② ac+bc>ab ③

在不等式①两边都减去ac可得:bc-ac

同理可得:ac-bc

这样就得到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这是一个先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成数学问题,再从理论上加以解决的数学模型.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创建模型.然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不是一个简单过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学形式刻画和构造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用于创造的意识.随着学生经验和能力的增加,可以通过实习作业或活动小组的形式,由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每种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发展、不断创造中培养应用能力.

总之,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注重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开展数学建模能

力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灵活运用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