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外交辞令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巴黎和会上的发言顾维钧顾维钧说,他非常高兴有机会代表中国把中国山东问题提交大会。
他刚才很有兴趣地听取代表几百万人民的英联邦自治领的发言人谈话。
而代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及四亿中国人说话,这一事实是他感到责任格外重大。
中国代表团要求和会归还胶州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大战前所占有的其他一切权利。
为了不占用十人会太多时间,他愿意只讨论某些大的原则性问题。
至于技术性的细节问题,他在提交大会的备忘录里将有全面的阐述。
该租借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是山东的一部分,该省有3600万常住居民,其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都属于中华民族。
毫无疑问,大家对德国山东租借地的历史不会陌生。
该租借地是德国用武力强行夺取的。
之前德国舰队占据了山东沿海,其登陆士兵深入到中国内地。
德国以勒索胶州租借地作为其撤兵的条件。
那次出兵的借口是德国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乡村意外杀害,这起事件完全超出中国政府控制能力之外。
按大会所接受的民族自决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要求山东主权的归还。
中国代表团将认为此举符合正义的和平要求。
反之,如果大会另眼相看,并把山东主权交给任何其他一个强国,在中国代表团看来,那将是错上加错。
胶州和胶济铁路所在地的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对中国人而言,这是块圣地。
全中国的目光都聚焦于山东省,该省在中国的发展总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经济而言,该地区人口稠密,在只有3.5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三千六百万人口。
其人口的密集导致了竞争的激烈,也使得该地极不适合殖民。
某个强国的介入只会造成对该地居民的盘剥,而非真正的殖民。
具战略而言,胶州可谓是华北的门户之一,他控制着从海边到北京的最短通道之一,也就是胶济铁路,并在济南通往天津的铁路而直达首都。
为了中国的国防利益——中国最终要形成自己的国防——中国代表团不能允许任何列强强求如此重要的地方。
中国完全清楚英勇的日本陆海军为把德国势力清除出山东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也深深感激英国在她自己在欧洲面临危险之时对此给予的帮助,中国也没有忘记其他协约国军队在欧洲为她作出的贡献,及牵制了敌军,否则它们会轻易地向远东增派援军,从而延长哪里的战争。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中国外交十大霸气话语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历史上最霸气的十句话Top.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这个总没人黑了吧。
一个文官,虽不善带兵,但死战不降。
再后来就是悲剧的“崖山之后无中国” 候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Top.9 “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
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
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Top.8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语出汉高祖刘邦,可以说刘邦的天下就是手下的一帮能臣武将给打下来的,韩信,张良,萧何,哪个不如雷贯耳?候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Top.7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赵匡胤:“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意思是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沾手Top.6 “宁叫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魏武帝曹操所言。
其实三国志中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背景是当时的曹操被通缉追杀,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担心别人谋害他是很正常的,罗贯中加了天下两个字,语意一下就变了。
历史上对曹操这个奸雄评价也一直褒贬不一,譬如毛主席就十分欣赏曹操!没有黑。
候选:“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Top.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记载的陈胜起事时说的话。
陈胜(?-前208),字涉,楚国阳城县(今河南登封东南)人。
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那些有深意的外交辞令作者:胡佳恒来源:《领导文萃》2013年第03期很少有人会将“外交辞令”当成褒义词。
那些正确的废话,往往会让倾听的一方不耐烦。
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听懂了它?外交辞令与真话之间的微妙距离,用高等数学都无法精确计算。
这其中不乏自嘲——有国外外交官说他即使不说话,也要考虑三件事。
一是时刻准备着连续参加一周宴会,不干任何工作;二是记得宴会上偶遇的女士生日,但永远记不起她的年龄;三是时刻保持多疑状态。
所以假使你想欺骗外交官,最好的办法是对他说真话。
但这一定有偏颇之处。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活在一套自己熟知的语言体系里,用一个个不起眼的词语,去传递一条条有深意的信息。
优雅表达不同意见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这是暗示双方对所讨论的问题存在意见分歧。
对某事表示“遗憾”,这对他人表达不满情绪——在有些场合,它也有含蓄表达抱歉的含义。
双方经过会谈,对问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分歧依然如故,这种情况不好直说,便用以下一些方式表达——“会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这是避开分歧,而有分寸地强调会谈的积极面。
“双方的态度是积极的,气氛是友好的”的表述,暗示会谈没有取得进展,但突出的是双方的态度,会谈的气氛,强调双方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愿望。
“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充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阐明了各自的立场”,这是暗示双方分歧较大,会谈仅止于自说自话。
说某人进行“不符合他身份活动”,指的是此人被认为是间谍。
宣布某人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实是要将他驱逐出境。
“无可奉告”就是拒绝回答。
对于对方的某种立场、主张或做法需要表示态度,可是却既不能轻率地表示同意,也不能冒然反对,而是要持慎重态度,有某种保留。
这时往往说“可以理解”或“表示理解”。
“注意到”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表达方式。
它比“可以理解”这样的表述更轻,只是表示对方的某种立场、看法或做法已经引起我方很大重视,但是我方却不愿或不能、至少是暂时不能表示赞成与否。
这是一种避免明确表态的用语。
含蓄性-----先秦外交辞令的基本主题论文摘要:中国外交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末期,从出现部落开始,外交也就产生了。
先秦时期的外交辞令是中国古代外交艺术的瑰宝。
但无论是春秋行人委婉恭敬的君子风度还是战国策士激扬酣畅的雄辩气势,都没有脱离外交辞令“含蓄性”这一基本主题。
先秦时期的外交家们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含蓄的魅力。
关键词:外交辞令含蓄性《诗经》寓言一、春秋外交辞令含蓄性的标志——《诗经》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更加工于委婉、尤显含蓄、讲究恭敬。
特别是运用吟诵诗经的方式,使这一时期的外交辞令形成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风格。
1据劳孝舆《春秋诗话》统计,《左传》中所记录的外交辞令“引诗七十五则”。
《诗经》在春秋外交辞令中不仅使用广泛,而且往往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左传·成公二年》中,晋国攻打齐国,宾媚人(国佐) 出使晋国,赂地以求和。
晋人提出“必以萧同叔子2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的苛刻无理条件,宾媚人在反驳时就引《诗》中“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和“布政优优,百禄是遒”之句层层递进的来说明晋国所提的要求的不合礼制,最终使“晋人许之”。
1《先秦外交辞令探究》王立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萧同叔子:齐侯之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齐景公和郑简公为救被晋国拘禁的卫献公而一同出使晋国,晋平公设宴招待了两位诸侯。
席间,晋侯先赋《诗经·大雅•嘉乐》,诗中有“嘉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之句,以此来赞美齐侯、郑伯具有美好的品德,上受命十天,下降福于民,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此时齐侯的陪同大夫国弱抓住机会,回复了一篇《小雅·蓼萧》,诗中有“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之句,意思是齐侯是为卫侯而来,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气氛中,希望晋侯能有君子风度,像兄弟一样对待各位诸侯。
郑简公的陪同大夫子展则心领神会的续吟《郑风·缁衣》,诗中有“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之句,意思是郑伯和齐侯一起来到晋国,希望晋侯能看在齐侯和郑伯的面子上,宽恕卫侯,他们二人将会十分感谢。
《左传》行人辞令之美——德馨典雅《左传》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外交特使)。
辞令”考释:通过《尚书》《左传》等文献的例句说明“辞”的含义有“讼”和“说”二义,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方法。
实际上,无论是“理狱争讼”的“讼辞”,还是“有说以告人”的“说辞”,它们最根本的意义上都是“言词”,同时,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自己的“讼辞”能在争讼时能够占有优势,或者使“说辞”能更好的为对方所理解,接受,有必要对这些言辞进行修饰,文饰,那么,这些经过修饰加工后发“言辞”就成为“文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辞令”之“辞”。
“辞”不仅经过文辞的“讼辞”,“说辞”,“辨解”之辞,还是政令之辞。
修饰后可以成“文”是这些文词的基本特征,即《荀子。
正名》所说:“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孤”是用凶礼。
显然对话双方所使用的词语都是经过认真选择,所以这些经过修辞的“辞”才呈现言简义丰的特征。
《左传》中大量辞令妙品,形成了这部古代历史散文巨著的一大艺术成就,《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
辞令之美属于言语之美。
这篇文章的辞令,十分讲究语言艺术,又有充分的理由和雄辩的逻辑力量,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烛之武的说辞,是全文的中心部分。
其一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利害着想,保郑对秦有利,忘郑对秦不利,反而有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要越过一个国家,把偏远的郑国作边邑,管辖它是非常难的。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你何必灭郑国去扩大邻邦晋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雄厚了,就等于您的力量被削弱了——忘郑对秦不利,正面推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从正面来说留郑对秦所产生的好处,进一步说明郑国不能灭亡的原因。
外交语言是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异于常态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模糊和折衷。
难怪曾在联合国内担任过美国代度表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感叹地说:同样的一些话,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一种含义,“这像是学习另一种语言。
”外交语言讲究委婉。
有位外度交度官甚至戏
但是愿意指出……”;
绝”、“否定”、“不同意”的委婉表述而已。
有网友说了外度交度部发度言度人为什么总是“答非所问”?是的,外度交度部发度言度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回答有时不是很切题,有点答非所问,让人不知所云。
并且发度言度人总说些我们“注意到……的表态”、“我们注意到……的报道”、“我们将继续关注……”等没有什么意义的话,好像总在说废话。
确实,外度交度部发度言度人的表态中有时有答非所问、说套话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透度明度,增加信息量。
但另一方面,公度众也应
了解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
外交语文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
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为对方领悟。
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或留意其弦外之音。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
愿意看到的,责任完全在X
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度策;拭目以待——最后警告;请于*月*日前予以答复——*月*日后我们两国可能处于非和平状态;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负责——可能的话我度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悬崖勒马
——想挨打么?勿谓言之不预也——准备棺度材吧。
最后一句自从中度国开始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之后就没用过了。
关于“勿谓言之不预也”中度国政度府的两次生动使用:一次是1978年越南军度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另一次是印度军度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
按照中度国的惯例和外交辞令,打不打一场战争,有四句话很重要!大家可以留心《人度民日报》、《解度放军报》、中度央电视台三家媒体!哪三度句度话?1、人
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痛击!2、勿谓言之不预也!---
要度脸!3、是可忍孰不可忍!---
决定的。
1
2、
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
弱小国度家,或不发达国度家,由于其实力和地位决定,要在国际上立足和发挥影响,往往会更讲究策略,语言会更含蓄婉转。
3、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度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中度国外度交度部的经典辞令实际就是下面七条---严重关注强烈抗度议强烈反度对严重不满强烈谴责严正交涉深表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