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笔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笔记如下: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与北方的十六国并存。
2、兴盛:东晋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3、灭亡:420年,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二、南朝的政治概况1、四个王朝:宋、齐、梁、陈。
2、统治特点: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3、文化发展:南朝时期,文化繁荣,艺术成就较高。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人口南迁: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开发成果: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四、民族交融1、民族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与汉族杂居,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2、民族政策:南朝政府采取了宽容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族文化传统。
3、民族交融的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五、历史意义东晋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中国南方的开发和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为后来的唐宋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文化与社会生活1、文化:东晋南朝时期,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显著的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陶渊明的诗歌、谢灵运的山水诗等。
2、社会生活: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兴起,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礼节的简化、服饰的多样化等。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的主要内容: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意在消灭刘备和孙权。
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黄盖诈降火攻的方式大破曹军。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 三国鼎立的形成:赤壁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而孙权则控制江东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如诸葛亮和曹操的政治智慧、医学家华佗的成就、数学家刘徽的贡献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具体表述上可能存在差异。
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建议阅读教材或请教专业教师。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识点归纳】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皇族司马睿317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东晋建立的时间与西晋灭亡的时间不是同一年。
2、统治: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3、北伐: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4、兴盛: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5、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420年,东晋灭亡。
※东晋王朝层孱弱的原因东晋政权建立的基础是北方南下贵族、官僚、地主和江南大地主,皇室因而受到掣肘。
同时,东晋政权偏安一隅,受到北方政权的威胁,发展空间被压缩。
二、南朝的政治1、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概况(1)兴盛: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社会比较安定。
(2)衰落: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
梁武帝萧衍时政治日益败坏。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最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
※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包括北方游牧民族迁往中原和中原人口迁往江南两种类型。
2、表现【教材问题解答】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教材P92“材料研读”)(1)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
(3)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教材P92“课后活动”)《史记》中记栽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东晋兴亡的史实,讲述南朝的统治,分析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通过分析图文资料、编演历史小话剧、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观察历史地图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播放视频配乐诗朗诵《忆江南》:白居易的诗描绘了唐朝时的江南风景如画,让我们对江南产生了无限神往,那么江南包括哪些地方?今天,江南比北方发达,而在古代却是江南落后于北方,江南地区是怎样开发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江南,感受古代江南的变化。
(板书本节课题)我们先来了解东晋的历史。
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
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
”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小组合作:分析歌谣“王与马,共天下”的史实。
教师引导: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307年(晋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司马睿出镇下邳,王导就担任安东司马,而王导“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在王导主谋下,司马睿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大族并联合江南大族顾先、贺循等,统治了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
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2.北伐通过观看图片,谁能讲述一下闻鸡起舞或是祖逖北伐的故事?学生讲解:祖逖,范阳人,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他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第18课笔记第18课的历史知识点是《商朝的兴衰》。
商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兴衰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下面是对第18课的内容进行归纳的笔记。
一、商朝的兴起1.商朝的起源:商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牛山文化。
商朝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兴起的,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社会的形成。
2.商王的建立:商王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是商王中最有名的一位。
商汤消除了商朝内外的敌人,重新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朝廷制度,标志着商朝的正式建立。
二、商王朝的发展1.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实行世袭制,王室世袭,商王世袭制度稳定了国家的政治。
商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王室、贵族和平民。
2.商朝的经济发展: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物包括小麦、粟、稻谷等。
商朝也开始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商朝人民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生。
3.商朝的社会生活:商朝的宗法制度非常严格,强调家族的重要性。
社会地位的高低是通过家庭出身来决定的。
商朝的人民有一定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天和祖先,并且进行祭祀。
商朝还发展了巫术和卜筮等巫觋宗教活动。
三、商朝的衰落1.商朝的矛盾和问题:商朝末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贵族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同时,商朝国内发生了多次灾荒和战争,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机。
2.周朝的崛起:商朝的衰落给了周朝一个发展的机会。
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商朝的终结。
总结:商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变革和发展。
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和其后的商朝君主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朝廷制度。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使社会生活逐渐繁荣。
但是商朝末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衰落和周朝的崛起。
以上是对第18课《商朝的兴衰》的归纳和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演进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