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4.16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三国鼎立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3. 授课时间:2024年4月16日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将围绕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展开,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通过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时间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对三国时期历史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与分裂、民族融合与矛盾等问题的思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曹操、刘备、孙权的崛起和三国之间的争霸。
- 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重点介绍三国时期的经济特点、文化艺术成就以及科技发展,例如魏国的屯田制、吴国的海上交通和蜀汉的丝织技术。
- 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分析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特别是蜀汉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以及吴国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2. 教学难点-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国时期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教学中需要通过时间线索和事件因果关系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逻辑框架。
-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蜀汉的丞相责任制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来解释这些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影响。
- 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存在误解,如将历史人物简单化、戏剧化。
一、课 型 : 新授二、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 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 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 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 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 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 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 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 学情分析 :(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 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 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 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 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 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 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 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 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o四、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 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 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 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 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三国鼎立一般指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自主学习(或预习)】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生的学习兴趣;
子教室的
功能,将教师演示内容推送到学生电脑上,抓住每个人的注意力。
1、学生完成自学内容,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进行答案的展示;
2、交流答案;1
的书写功能
官渡、赤壁之战的学习,展示,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
1、阅读课本P117-118回答,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补充优课中的图片资源(一、二)
赤壁大败曹军,是老天安排的。
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天晚上恰好
又刮东风,这是天意,你同意吗?(利用电子教材的选择功能)
要的影响。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现在我们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过渡:为稳定局势,战胜对手,统一全国,他们都注意发展生产(利用电子教材的添加资源,出示图片)使得这种南北分裂局面持续了近60年。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一)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二)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出示答案
三国英雄们的智慧如同那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意义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二、教学对象的分析1.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3.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复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曹操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对曹操和诸葛亮贡献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提出问题: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教师: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说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北方基础教师: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是曹操,少数学生说是刘备或袁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军事上:官渡之战显示官渡之战的示意图课堂研讨与探究:(就诗论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我们要吸取袁绍的教训。
过渡:官渡之战几年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我们说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大家有没有学过他的诗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么,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103页“动脑筋”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思考平时生活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导致成功和受到挫折的例子学生答:《龟虽寿》并背诵诗篇回答:统一南方。
统一全国二、赤壁之战(20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刘备、孙权势力的扩张显示三顾茅庐图画播放三顾茅庐视频曹操统一南方面对的对手是谁?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那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这里面含着一个什么成语呢?曹操另一对手是孙权。
评价孙权:曹操认为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手下有谁?关于周瑜,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轼的《赤壁怀古》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战关键人物。
赤壁之战时发生在208年,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非常强大,他亲率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统一南方,(讲述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并引导学生填表格)作为优秀军事将领的曹操,为什么会在官渡之回答:刘备和孙权回答:诸葛亮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
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
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庐”赤壁之战(208年)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
苏轼的《赤壁怀古》(播放课件和音频)学生观看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2、赤壁之战(208年)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3、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战中取得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失败呢?同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分裂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充满兴趣。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教学课件。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提问这是那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歌?引导学生回答出《三国演义》。
接着再问: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回答: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可能掌握不全面。
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深入分析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课件和教具:制作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和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鼎立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对三国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3、讲解第二目的内容:赤壁之战
过渡语: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句诗句是这样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师提问学生们:曹操到底有什么不已的壮心?同学们回答:统一全国,老师接着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发起了赤壁之战。
PPT地图出示: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范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当时的全国的形式,然后PPT表格出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然后让学生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随后让学生观看火烧赤壁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切地去感受当时赤壁之战的战况。
然后,举一反三:让同学们一起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最后,联系官渡之战,让学生们思考: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和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骄傲自满。
4、讲解第三目的内容:三国鼎立
过渡语: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各自的势力范围基本形成,他们的称王称霸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PPT出示三国鼎立的表格,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找出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然后PPT出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三国鼎立的形势,然后再讲解了三个国家各自生产的发展状况。
最后,合作探究: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加剧了国家的分裂,也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你认为呢?说明理由?讨论完答案之后,老师总结: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曲折,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国家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才是主流,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
以,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堂小结:PPT出示:小结导图,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
四、当堂达标: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