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4.16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三国鼎立2. 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3. 授课时间:2024年4月16日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将围绕三国鼎立的历史事件展开,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通过分析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时间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对三国时期历史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与分裂、民族融合与矛盾等问题的思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具体过程,包括曹操、刘备、孙权的崛起和三国之间的争霸。
- 三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重点介绍三国时期的经济特点、文化艺术成就以及科技发展,例如魏国的屯田制、吴国的海上交通和蜀汉的丝织技术。
- 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分析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特别是蜀汉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政策,以及吴国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
2. 教学难点-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国时期各种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
教学中需要通过时间线索和事件因果关系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逻辑框架。
- 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如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蜀汉的丞相责任制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来解释这些政治制度的运作和影响。
- 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评价存在误解,如将历史人物简单化、戏剧化。
一、课 型 : 新授二、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 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 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 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 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 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 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 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 学情分析 :(一)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 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 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 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 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 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 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 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 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 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o四、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 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 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 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 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关于《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三国鼎立一般指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自主学习(或预习)】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生的学习兴趣;
子教室的
功能,将教师演示内容推送到学生电脑上,抓住每个人的注意力。
1、学生完成自学内容,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书写功能,进行答案的展示;
2、交流答案;1
的书写功能
官渡、赤壁之战的学习,展示,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
1、阅读课本P117-118回答,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补充优课中的图片资源(一、二)
赤壁大败曹军,是老天安排的。
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天晚上恰好
又刮东风,这是天意,你同意吗?(利用电子教材的选择功能)
要的影响。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基本形成,现在我们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过渡:为稳定局势,战胜对手,统一全国,他们都注意发展生产(利用电子教材的添加资源,出示图片)使得这种南北分裂局面持续了近60年。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一)
信息化技术——资源添加(二)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出示答案
三国英雄们的智慧如同那最璀璨的明星,他们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意义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二、教学对象的分析1.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
3.部分初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复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曹操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对曹操和诸葛亮贡献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提出问题: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教师: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说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北方基础教师: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是曹操,少数学生说是刘备或袁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
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3、讲解第二目的内容:赤壁之战
过渡语: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句诗句是这样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师提问学生们:曹操到底有什么不已的壮心?同学们回答:统一全国,老师接着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发起了赤壁之战。
PPT地图出示: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范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当时的全国的形式,然后PPT表格出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然后让学生起来回答这些问题。
随后让学生观看火烧赤壁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们更加深切地去感受当时赤壁之战的战况。
然后,举一反三:让同学们一起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最后,联系官渡之战,让学生们思考:官渡之战中的袁绍和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骄傲自满。
4、讲解第三目的内容:三国鼎立
过渡语:赤壁之战后,三国的各自的势力范围基本形成,他们的称王称霸的时机成熟了,于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PPT出示三国鼎立的表格,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找出三个国家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然后PPT出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三国鼎立的形势,然后再讲解了三个国家各自生产的发展状况。
最后,合作探究: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加剧了国家的分裂,也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你认为呢?说明理由?讨论完答案之后,老师总结: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曲折,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国家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才是主流,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
以,台湾回归祖国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堂小结:PPT出示:小结导图,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
四、当堂达标: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