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42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美国的工业革命时期,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该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管理组织,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
其核心思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率。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3. 管理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包括线性规划、决策树、排队论等。
这种理论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控制论强调管理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控制组织的过程和目标。
信息论认为信息是组织运作的核心,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对组织的效率和效益至关重要。
二、发展趋势1. 灵便性和创新性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组织需要具备灵便性和创新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管理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敏捷决策能力,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2. 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变化,组织需要不断进行变革来适应新的环境。
管理者需要具备领导能力和变革管理技巧,引导组织成员积极参预变革过程,确保变革的成功。
3. 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管理者需要制定明确的组织战略,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活动中。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规划、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估等环节,匡助组织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4.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管理者需要建立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机制,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现代管理理论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为组织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以实现高效的组织管理和运营。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一、科学管理1.1 科学管理的起源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弗雷德里克·泰勒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通过研究工人的工作方法和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即科学地规划、组织和控制工作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
1.2 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化。
它强调标准化、专业化和效率化的管理方式,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3 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创新和灵活性,强调人性化管理和员工参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二、行为科学管理2.1 行为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中期兴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他通过对工作环境和员工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
2.2 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行为科学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员工的心理和行为,通过激励和参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满意度。
它强调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员工参与的重要性,以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2.3 行为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员工的变化,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强调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三、系统管理3.1 系统管理的兴起系统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他提出了系统管理的概念,强调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他们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工作过程,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强调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浮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霍桑实验,发现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员工工作表现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3.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强调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利奥纳德·韦斯特奇等人提出了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的概念,为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战略管理理论的浮现(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制定战略,并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组织目标。
迈克尔·波特等人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理论,对组织的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5. 现代管理理论的综合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将以上各个理论进行了整合和综合,形成为了包括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展趋势1. 灵便性和创新性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组织需要具备灵便性和创新性,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
因此,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变革管理。
2. 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需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视跨文化沟通、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以提高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3. 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组织需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源,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改进工作效率,实现最佳的生产效果。
泰勒提出了“一人一岗位”的原则,强调科学分析和测量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由埃尔顿·梅奥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以提高工作绩效。
该理论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激励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3.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由卡尔·韦尔斯提出,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该理论强调整体观念,管理者应该关注组织内外的环境因素,并通过协调各个子系统来实现整体目标。
4. 资源依赖理论(20世纪70年代)资源依赖理论由杰弗里·佛尔曼提出,他认为组织的成功与其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有关。
该理论强调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管理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关系,以获取所需资源。
5. 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它强调组织内部的知识创造、共享和应用。
知识被视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应该注重知识的获取和管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1. 灵活性和适应性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需要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管理者应该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趋势。
管理者应该考虑组织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将成为未来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该理论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管理组织和提高劳动效率。
泰勒提出了工作分析、工作量化、工作标准化等概念,强调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效益。
2.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和态度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对管理者提出了更多关注员工需求和激励的要求。
3. 管理过程理论(20世纪40年代)管理过程理论强调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彼得·德鲁克等管理学家提出了管理过程的概念,并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全面的管理能力。
4.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该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全面了解组织的各个部分,并通过协调和整合来优化整个系统的运作。
5. 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来实现战略目标。
迈克尔·波特等学者提出了竞争战略、价值链分析等概念,对组织的战略管理提供了指导。
6. 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理论强调知识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管理者应该重视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应用。
该理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如知识库、社区学习等,帮助组织更好地利用知识来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二、发展趋势1. 灵活性和敏捷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需要更加灵活和敏捷地应对变化。
管理者应该注重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来实现快速决策和迅速响应。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管理者应该将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纳入组织的管理考虑。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系别:信息工程系班级:11电子姓名:任明月学号:1141304046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
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
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
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
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
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
精神革命是基于科学管理认为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因为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
而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责任,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态度的—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工人和对所有的日常工作问题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
泰勒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对后来的管理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它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效果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人通过对工厂工人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发现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对工作绩效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的兴起使得管理者开始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
3.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管理理论开始追求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管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模型,如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浮现使得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组织环境,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发展趋势1. 系统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系统化管理。
管理者需要将组织看做一个整体系统,关注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
系统化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灵便性,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2. 变革管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变革和挑战。
变革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
管理者需要具备变革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有效地规划和实施变革过程,使组织能够适应和引领变革,保持竞争优势。
3. 创新管理创新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管理者需要鼓励和支持组织内部的创新,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创新管理强调组织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注重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4. 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优化等。
泰勒的理论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行政管理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亨利·福尔特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理论,认为官僚制度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3. 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此时,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管理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决策树、排队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中。
5.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应该采取系统思维的观点,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
6.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等工具,帮助组织进行战略分析和制定。
二、发展趋势1.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在美国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在德国有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0年代以后出现了行为科学。
二战以来,管理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管理理论的诞生。
这本书讲述了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使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科学管理的出发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雇主和工人共同达到繁荣的基础。
它能使较高的工资和较低的成本结合起来,从而使雇主得到最大的利蕴,工人得到最高的工资。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3)科学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3、科学管理的内容(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首先,从从事同一工种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把他的工作分解为多个动作,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去除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把最经济、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
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
例如,1899年泰罗进行铲铁实验,确定了以每一铲重量为21磅效果最好,过重或过轻都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一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工作量。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要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搬运生铁试验,使每人每天的搬运量从12.5吨,提高到47.5吨;铲铁试验,使每人每天的搬运量从16吨,提高到50吨。
劳动生产率成倍增长。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1880-19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改进工作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并强调工作的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方法来提高生产力。
2. 行为管理理论(1920-194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研究发现,员工的关注和参预程度对工作绩效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了人际关系和员工参预的概念。
3. 管理科学理论(1940-19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将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管理决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筹学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里奇等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取得了重要发展,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4. 系统管理理论(1960-198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彼得·森格等学者提出了系统思维的概念,强调了整体观念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5. 战略管理理论(198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战略。
迈克尔·波特等学者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和价值链理论,匡助组织分析竞争环境和优化内部运作。
二、发展趋势1. 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差异。
全球化管理要求企业具备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2. 创新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管理强调组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过程的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思路和创意,并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
3. 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平衡发展。
企业需要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预公益事业,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快速的工业化和大规模的生产需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以下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理论学派:1. 科学管理学派(1880-1920年)科学管理学派主要由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亨利·福尔德(Henry Ford)领导。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主张通过研究工作流程和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而福尔德在汽车制造业中应用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效益最大化。
2. 行为科学学派(1920-1940年)行为科学学派主要由埃尔顿·梅约(Elton Mayo)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推动。
梅约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发现工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关系、团队合作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人性化管理的观念。
而马斯洛则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强调满足员工的尊重和成长需求。
3. 管理学综合理论(1950-1980年)在这期间,管理理论逐渐向综合化发展,将各种学派的观点进行整合。
赫尔佐克(Chris Argyris)和托姆森(Alfred Chandler)提出了管理过程的概念,将管理看作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过程。
杜鲁门(Mary Parker Follett)强调了合作和互惠的管理原则,强调员工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
4. 管理创新理论(1980年至今)管理创新理论是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关注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进行创新和适应。
针对这一需求,贝里尔曼(Peter Drucker)提出了“创新和营销”的概念,强调企业应该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进行创新。
哈默尔(Gary Hamel)则提出了“未来管理”的理念,提倡组织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技术。
总结起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学综合理论和管理创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