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79.01 KB
- 文档页数:23
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了组织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管理学的起源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的国家和王朝,通过有效的管理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实现国家治理。
早在公元前5000年,古代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记载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和规范,包括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财务方面的规定。
在现代的管理学历史中,最早被公认为管理学奠基人的是亨利·费约尔。
他于1911年出版的《工业和一般管理的原则》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这本书深入阐述了组织设计、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管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在20世纪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主要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1. 科学管理时代科学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他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科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泰勒的追随者如亨利·加里特和弗兰克·吉尔伯斯等人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
2. 行为科学时代行为科学时代强调关注员工的人性及其影响。
马克斯·韦伯、埃尔顿·梅奥等人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强调了员工的动机和行为对管理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重要贡献包括人际关系学派的建立以及激励理论的提出。
3. 系统与控制时代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者开始关注整体系统和组织控制。
利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管理学开始关注企业的整体性和管理过程中的控制问题。
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理论等。
4.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致力于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管理需求。
知识管理、团队建设、创新管理等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同时,全球化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管理学的方法更加注重系统论、协同理论等综合性方法。
管理思想史要点提纲第一章管理思想的出现***1、古希腊的管理思想苏格拉底1)用“问答法”传播思想,也叫“精神接生术”;2)认为管理具有普遍性,公共事务管理与私人事务管理仅是量的不同,忽视了管理的特殊性。
色诺芬1)著《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是古希腊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2)主要贡献:①提出经济管理研究对象是财产问题;②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是财富是否增加;③管理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④分工提高产品质量。
柏拉图 1)著《理想国》; 2)研究国家范围内的分工来体现管理思想;3)把人分为3等:一等人是治国贤哲;二等人是卫国武士;三等人是民间艺人;理想国里没有贫民和奴隶的位置; 4)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而人的本性,即灵魂,是由3个部分构成:理性、意志和欲望。
亚里士多德1)是古希腊少有百科全书式学者;2)著《政治学》揭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管理者关系是天赋的。
3)发展了色诺芬“家庭管理”的思想; 4)对于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揭示,这一思想实质上揭示了管理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即“目的—(物质+管理)—新的目的”的过程。
*2、古罗马的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1)意识到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2)在罗马帝国建立过程中,罗马人具有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实践经验(法西斯原为棒加战斧即权力)。
3)罗马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具备了遵守纪律的品格,以及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能力。
*3、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基督教管理思想1)制定法令;2)建立等级制度;3)分级管理,各司其责。
罗马天主教管理制度1)层次分明的组织结构;2)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运用“幕僚职能”。
4、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阿奎那的管理思想 1)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神学之父”。
2)他的思想:①认为宇宙秩序是按等级的阶梯来安排的,上帝是整个系统的最终目的;②自然的观点占有重要地位;③对系列经济问题进行论述,包括消费的适可原则,生产上的二因素论——劳动和土地,经济活动的干预主义、公平价格论、货币论、利息论、商业论等,都显示出其宗教论思想。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沟通、控制管理的核心:协调人际关系.管理的环境:是管理谋求组织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4.思想技能5.设计技能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成功有效的管理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
作为艺术的管理——灵活性且富于创新。
①环境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
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近代“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基本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进行心理革命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族长制、封建帝制)、超凡型权力(救世主、政治领袖)、法理型权力(政府机构、军队)近代管理理论: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四个研究方向):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管理丛林:决策理论学派: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提出许多决策原理或主张;促进对决策上“双因素”的重视。
管理过程学派:吸收其他管理学家的思想和主张,不断丰富各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内容。
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权变管理学派:组织是开放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职能运用过程中也要持有权变观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管理是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特征A、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B、目的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C、矛盾性: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D、普遍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并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有管理的存在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F、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
5、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反映在管理对象的客观性,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管理学科的发展性。
但它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无法重复检验。
艺术性:指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
强调实践性。
6、组织成员的组成:管理者和非管理者。
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的最根本区别:是否对他人的工作负责。
管理者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7、管理者的十种角色:人际角色:名誉领袖,邻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8、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熟悉、精通、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管理者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思维方式和个性,能够觉察别人的动机和需要,掌握评价和激励员工的技术和方法概念技能:对事物整体及相关关系认识、洞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迅速看到组织的全貌,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关键性因素,抓住问题实质,果断决策的技能9、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管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基本内容: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二、管理的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四、管理的属性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一、管理者角色二、管理者的技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本书的特点和结构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弄清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掌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角色。
3.教学重点难点: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属性;管理概念的理解;管理者的角色4.教学难点:管理的双重属性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基本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变革第四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内容,掌握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理解“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并学会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应用到我国企业管理之中。
3.教学重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内容4.教学难点: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1.基本内容: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第二节系统原理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特征系统原理要点第三节人本原理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四节责任原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效益原理效益的概念效益的评价效益的追求第六节伦理原理伦理的重要性伦理的特征伦理与法律的关系伦理与效益的关系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五大原理3.教学重点: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伦理原理4.教学难点:系统原理的要点,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第四章管理的基本方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管理的方法论管理方法的重要性管理哲学关于管理方法的分类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法律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第四节管理的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二、经济方法的特点三、经济方法的正确运用第五节管理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方式第六节管理的技术方法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五种方法3.教学重点: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4.教学难点:管理哲学的概念和构成第五章管理伦理1.基本内容:第一节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权利至上的伦理观公平原则的伦理观综合社会契约的伦理观第二节伦理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伦理管理的特征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第三节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四节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企业对环境的伦理行为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行为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伦理行为企业对投资者的伦理行为企业对所在社区的伦理行为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符合伦理的管理的特征以及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理解符合伦理的具体企业行为,学会应用如何改善企业的伦理行为3.教学重点:伦理管理的特征,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4.教学难点:伦理行为的具体体现第六章组织文化1.基本内容:第一节组织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第三节组织文化的功能自我内聚功能自我改造功能自我调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自我延续功能第四节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选择价值标准强化员工认同提炼定格巩固落实丰富发展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理解组织文化的功能,使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3.教学重点: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组织文化的功能4.教学难点:组织文化的功能第七章管理决策1.基本内容: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定义决策的原则决策的依据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决策的类型决策的特点第三节决策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当代决策理论第四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第五节决策的方法集体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策理论的演变过程,掌握决策的类型和特点,理解决策的方法3.教学重点:决策的类型,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方法4.教学难点: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第八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基本内容:第一节计划的概念、性质一、计划的概念二、计划与决策三、计划的性质第二节计划的类型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一、确定目标二、认清现在三、研究过去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重要前提条件五、拟定和选择可行的行动计划六、制定主要计划七、制定派生计划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计划工作的性质和计划编制过程有一个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的计划3.教学重点:计划工作的性质;制定计划的程序;计划、预测和决策的关系。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方振邦-答案作者:日期: 2第1章 管理与管理学 1、 什么是组织?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组织:组织是一切管理沽动的载体,是由人们组成的、 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具有三种共同的特征,首先,每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以上 的人员组成的。
其次,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 最后,每个组织都具有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I员的行为。
2、 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概念:本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 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 现组织的目标。
(1)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 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活动; (2)管理是与他 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 和非管理岗位; (3)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 (efficiency )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 出;效果(effect )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 达到其目标。
可见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结 果。
3、 论述管理的性质及其一般特征 管理的性质: 1. 管理的目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学性 和艺术性。
管理的一般特征: 1. 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实现有效的社会协作。
2.管理 最基本的形式是组织。
3、 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处理人际关系。
4.管理发展的 主要动力是变革与创新。
4、 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1. 人际关系。
管理者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三种, 分别是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
2. 信息传递。
在组织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管理者也就成 了组织中的信息监听者、 传播者和发言人。
3 .决策制定。
决策制定是做出抉择的活动,管理者扮演着包括企业家、 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四种角色。
5、 简述管理的环境。
管理的环境:是指能够对管理活动的成效产生潜在影响 的何种因素的总和,可以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题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P62、管理者:P103、道德:P134、管理道德:P135、管理学:P14二、简答题:1、简述学习管理的意义(重要性)P42、简述管理的性质P93、简述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10种角色P114、简述管理者的管理技能P125、简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6、简述管理学的特征P15第二章管理环境一、名词解释:1、管理环境P212、经济全球化P32二、简答题:1、组织的外部环境(管理的外部环境)包括哪些内容?P21 - 272、组织的内部环境(管理的内部环境)包括哪些内容?P283、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P32第三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行为科学P472、经济人P493、社会人P494、权变管理理论P585、学习型组织P61二、简答题:1、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412、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433、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P49第四章计划一、名词解释:1、静态的计划P722、动态的计划P723、战略性计划P744、战术性计划P745、目标管理P82二、简答题:1、简述计划的内容P722、简述计划的类型P733、简述制定计划时要遵守的原理P744、简述编制计划的程序P785、简述编制计划的方法P79第五章决策一、名词解释1、决策P882、战略决策P893、战术决策P894、业务决策P895、集体决策P906、程序化决策P907、非程序化决策P908、确定型决策P909、风险型决策P9010、不确定型决策P9011、定性分析决策法P9312、定量分析决策方法P97二、简答题1、简述决策的类型P892、简述决策的原则P913、简述决策的程序P91第六章组织一、名词解释:1、组织P1092、组织工作P1103、组织结构P1134、组织部门化(部门划分)P1215、管理幅度P1266、职权P1287、集权制P1308、分权制P130二、简答题:1、简述组织工作的内容P1112、简述组织工作的原则P1123、简述组织结构类型P1144、简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P1205、简述部门划分的基本原则P1226、简述部门化的基本形式P1227、简述管理幅度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P1268、简述授权的原则P1299、简述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P130第七章人员配备一、名词解释:1、人员配备P1352、主管人员P1393、主管人员选聘P1394、主管人员的考评P154二、简答题:1、简述人员配备的程序和内容P1372、简述人员配备的原则P1383、简述主管人员选聘的标准P1394、简述主管人员选聘的程序P1415、简述主管人员选聘的方式P1496、简述主管人员选聘应注意的问题P1527、简述主管人员考评的内容P1548、简述主管人员考评的程序P1559、简述主管人员考聘的原则P15610、简述主管人员考评的方式P157第八章领导一、名词解释:1、领导P1662、权力P1673、领导者素质P1684、领导艺术P188二、简答题:1、简述领导的构成要素P1672、简述领导者的素P1693、简述领导者权力的来源P1714、简述Kurt.Lewin(勒温)的领导方式理论P1775、简述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的主要内容P1786、简述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P1837、简述领导者权变理论的主要内容P1858、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P187第九章激励一、名词解释:1、激励P200二、简答题: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P2042、简述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P2063、简述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P2074、简述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P2085、简述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2106、简述激励的基本方法P216第十章沟通一、名词解释:1、沟通P224二、简答题:1、简述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的优缺点P2292、简述正式沟通渠道的类型P2333、简述非正式沟通的形式P2354、简述良好人际沟通的技巧P242第十一章控制一、名词解释:1、控制P2512、现场控制P2533、反馈控制P2544、前馈控制P255二、简答题:1、简述控制的类型P2532、简述控制的程序P259五、案例分析题案例一这则广告该不该登某橡胶厂曾在市日报上刊出一条消息:由于材料问题,近来厂里生产的一些不合格PC 老人健身鞋流入市场,工厂除向消费者道歉外,负责退货。
管理学教案周三多第⼀篇导论第⼀章⼈类与管理⼀、⼈类的管理活动从经济学的⾓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但在管理学的⾓度却认为管理是异质的,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和能⼒这个变量使资源的结构安排不同,从⽽产⽣不同的经营效率,即管理者调控资源的能⼒不同。
⾃古⾄今,⼈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以及其他⼀切社会活动都具有⽬的性、依存性和知识性三个基本特点。
管理的定义:(⼀)定义:为实现预期的⽬标,以⼈为中⼼进⾏的协调活动。
(⼆)注意:载体:组织。
包括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等。
本质:活动或过程,⽽不是其他,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对象:包括⼈⼒资源在内的⼀切可以调动的资源。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
职能: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的:实现即定的⽬标,⽽⽬标依靠个⼈⼒量是⽆法完成的。
(三)其他代表性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标的过程。
有四层含义:1)有⽬的性的活动。
服务于组织⽬标实现的⼀项有意识、有⽬的的活动。
⾸先考虑⼲什么,⽬标是什么,⽬标是否明确。
管理不具有⾃⼰的⽬标,不能为管理⽽管理,只能服务于组织⽬标的实现,类似于嫁⾐,但却是极为重要的。
2)由⼀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的活动组织,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建⽴起管理的框架。
3)管理通过运⽤资源来实现。
既追求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效益。
(两者的结合即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判断管理的有效性(这是贯穿始终的)?(从效率和效益两个⽅⾯)效率:最少资源得到最⼤的产出;产出⼀定,投⼊量少投⼊不变,产出量多有效率(正确的做事)投⼊量少,产出量多效益:强调⽅向明确。
⼀个计划成功的程度(做正确的事)效率是⼿段效果是结果效果有效性4、组织应2SWOT分析经济政治技术⼆、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三)组织(四)领导(五)控制(六)创新三、管理的属性⾃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补充:管理⼯作既有科学性⼜有艺术性(看不清,⽤圆滑的观点,凡绝对的就是错的)。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3章一、思考题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1)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
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协作的意愿。
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
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
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
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
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
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
(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
插本管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 管理活动1. 管理的定义(识记):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载体:组织。
本质: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合理”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目的: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2.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领会):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3.管理学的性质(领会):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管理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领会)✧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 动相结合。
4.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识记):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控制。
✧ 周三多: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相互关系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②组织、领导和控旨在 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5.管理者的角色(领会):亨利·明茨伯格 (P6-7) ✧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 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者的技能(领会):罗伯特·卡茨 (P8-9) ✧技术技能: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二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及其功能一、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形式与内容形式内容分析吃饭应酬公关协调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开会讨论决策协调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计划组织分配协调组织与资源之间关系与人谈话沟通协调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关系考核奖惩激励协调目标、计划与实绩之间的关系审核签字监督总结:从管理工作的内容来看,不管有多少种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就是协调。
管理工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由于管理协调对象的多样化造成的。
三、管理产生的原因1.产生的原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所拥有的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2.管理的功能:管理的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需求的目的。
四、管理的实质1.规章制度是一种手段,它最终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规章制度的正确设计和我们每一个人对规章制度的正确认识。
2.管理从本质上而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良好的管理效果,取决于人们对管理的正确认识和管理手段的妥善运用。
3.管理本身只是工具,不是目的。
4.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管理的效果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第二节衡量管理的标准1.管理学认为,可以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
有效性包括两方面:效率与效益,即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2.效率(efficiency)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或资源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常常被说成“正确地做事”;效益(effectiveness)常被称为“做正确的事”,即做那些可以实现目标的工作活动。
效率和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
有效的管理,要求既讲求效益,又讲求效率。
好的管理就是要能够做好对的事。
第三节管理的职能与管理过程一、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的职责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