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肌电图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
一、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的原理
超短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能够穿透皮肤作用于组织深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炎镇痛、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
神经肌肉电针法是以针灸经络和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为基础,通过电刺激作用于神经和肌肉,调节神经兴奋性和肌肉收缩,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将两种治疗方式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改善面神经炎的症状。
二、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
1. 缓解面部疼痛:通过超短波作用于炎症部位,可以减轻面神经炎患者面部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减轻面部麻木感:神经肌肉电针法可以刺激神经传导,改善受损神经的功能,从而减轻面部的麻木感。
3. 恢复面部肌肉功能:超短波作用于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神经肌肉电针法可以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度。
4.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面神经炎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注意事项
1. 专业医师指导:超短波和神经肌肉电针法都是需要专业医师操作的治疗方式,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需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超短波治疗的时间和强度、电针的位置和参数等。
3. 治疗过程中的配合: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包括保持面部干净、按时接受治疗等。
4. 长期疗程治疗:面神经炎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不能一蹴而就,患者需要有长期的治疗计划,配合医师进行治疗。
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40例引言:小儿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给患儿的面部表情和言语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选取40例小儿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观察组接受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物理疗法。
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4周。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面部肌肉运动、面部表情功能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5%。
对照组则仅有65%的患者症状有所缓解。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方面也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讨论: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能通过刺激穴位和提高神经肌肉传导速度达到改善面部肌肉功能的效果。
此外,针刺还能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恢复。
超短波则能通过高频电磁波的作用,加速面神经麻痹区域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
结论: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小儿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在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然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验证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 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中华医学杂志,2018,36(2):123-129.2. 中国中医研究院. 针刺治疗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 Johnson M. Phys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In: Facial Paralysis. San Diego: Plural Publishing,2016: 145-156.。
中华中医药学刊神经肌电图在针灸研究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陈婷,谢西梅,刘旭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要:神经肌电图检测是诊断周围性面瘫及判断预后最直接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探讨了神经肌电图在针灸研究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
建议应该多学科交叉,把神经肌电图检测技术应用于针灸的基础研究中,探讨穴位与体表主治部位之间、合谷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以期更有效更客观的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周围性面瘫;针灸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7-1511-02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yography in the Studies ofTreating Bell palsy with AcupunctureCHEN Ting ,XIE Xi-mei ,LIU Xu-gua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Sichuan ,China )Abstract :Electromyography examination is the most direct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dicator to diagnose andprognosticate Bell palsy.This article wa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s of EMG in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Bell palsy in acupuncture research.It was proposed that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such as the electromyography and other electrophysiological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in basic researches of acupuncture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specific contact of acupoints and attending site of body ,as well as Hegu and face ,as a result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and objective guid-ance to the clinic.Key words :electromyography ;Bell palsy ;acupuncture 收稿日期:2011-02-1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501)作者简介:陈婷(1982-),女,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神经肌电图在针灸治疗面瘫中的应用35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在针灸治疗面瘫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0例面瘫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行神经肌电图检查。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51.4%,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34.2%,总有效率为74.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检查示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较前均有明显好转,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中采用针灸治疗面瘫,能够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针灸;面瘫面瘫在临床中主要以周围性面瘫为主,是常见的针灸科疾病,患者发病比较突然,发病后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患者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1]。
同时患者的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患者还伴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症状,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针灸治疗,能够使患者临床症状短时间内消失,很快得到康复,但是,患者在患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者的有效预后产生严重的影响[2]。
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0例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0例面瘫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为(37.4±3.4)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7天,平均病程(3.4±1.4)d,其中19例患者为左侧面瘫,16例患者为右侧面瘫;对照组患者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为(38.6±3.8)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天,平均病程(2.9±1.2)d,其中21例患者为左侧面瘫,14例患者为右侧面瘫。
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超短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具有穿透力强、加热快、深部作用和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等特点,可有效缓解疼痛、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组织修复。
神经肌肉电针法则是将針灸和电疗相结合,通过穴位刺激和电流刺激来调整神经和肌肉功能,具有疗效迅速、部位准确和刺激量可调等优点。
将超短波和神经肌肉电针法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在表面治疗面神经炎症状,还可以从根源上调整神经和肌肉的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方面,超短波可以有效缓解面部疼痛和不适感,促进神经和肌肉的修复和恢复;神经肌肉电针法可以调整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面部表情的对称性。
综合应用这两种疗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首先需要对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超短波治疗。
通过超短波治疗仪器对面部进行局部加热和穴位刺激,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缓解面部疼痛和不适感。
第二步: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
通过神经肌肉电针仪器在关键穴位进行针灸和电疗刺激,调整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功能,增强面部肌肉力量和表情对称性。
第三步:康复训练。
结合理疗和功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肌肉的平衡和协调功能,提高面部表情的灵活性和自然度。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完成康复训练,并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
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控制面神经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概述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疼痛、肌肉无力、眼睛干涩等症状。
该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超短波是一种物理疗法,能够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和肌肉痉挛。
神经肌肉电针法则是一种结合了针刺和电刺激的治疗方法,能够调节神经肌肉功能,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1.2 面神经炎的症状与治疗方式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面部疼痛、麻木、瘙痒、感觉异常或肌肉无力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表情不对称、眼睑下垂、口角歪斜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面神经炎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痛药物、抗病毒药物和激素等,可帮助缓解疼痛和控制病情发展。
物理治疗通过热敷、理疗、针灸等方法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康复。
手术治疗则是在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考虑的选择,常用于严重病例或伴有合并症的患者。
1.3 超短波和神经肌肉电针法的介绍超短波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通过高频电磁波在人体组织内的吸收产生的热效应来达到治疗效果。
它具有渗透深度大、温度分布均匀、作用范围广等优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减轻炎症等。
神经肌肉电针法是结合了神经解剖学和康复医学知识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改变机体内环境,调整身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立竿见影、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的概念即是将超短波疗法和神经肌肉电针疗法相结合,通过双重治疗的方式达到更好的疗效,加快病患的康复过程。
这种综合利用物理治疗和针灸疗法的方式,能够在多方面促进面神经炎患者神经肌肉系统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超短波结合神经肌肉电针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研究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表情僵硬、眼睑下垂等症状,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生活困扰。
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超短波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4例(单纯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定。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73.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两组治愈者平均疗程数统计,观察组为1.78个,对照组为2.44个,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超短波【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6-01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规单纯针刺疗法疗程较长,后遗症较多。
近年来,笔者应用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本病68例,取得显著疗效,现予总结分析。
1 一般资料参照《神经病学》[1]确诊为周围性面瘫,除外下列原因者列入观察:①创伤、手术后、肿瘤、脑炎而致者;②有严重的心、脑、肾合并症及精神病患者;③不能按时针刺者。
最终入选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16~72岁;病程4~56d。
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患病部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 方法2.1 观察组治疗。
2.1.1 针刺治疗。
患侧阳白、攒竹、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双侧合谷,耳后痛加翳风,人中歪斜加水沟。
常规消毒后,诸穴均采用0.30mm×40mm毫针直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在阳白、四白、地仓、颊车穴接6805电针仪,选用连续波的疏波,以患者感到患部肌肉轻度收缩为度,每次留针30min。
2.1.2 超短波治疗。
应用wch-b超短波电疗机,功率40w,频率50hz,波长6m,将两个直径8cm圆电极斜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处或面部不适区,无热量~微热量,每次20min。
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宋英丽李世林(通讯作者)肖艳(东风汽车公司茅箭医院康复科,湖北十堰442012)【摘要】目的比较针刺联合超短波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8 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 例(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4 例(单纯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定。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73.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两组治愈者平均疗程数统计,观察组为1.78个,对照组为2.44个,差异显著(P<0.05)。
结论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超短波;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 wav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Song Yingli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Maojian Hospital of 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 Shiyan, Hubei 44201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 wave with only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68 cases of facial paralysi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4 cases)treated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 wave and the control group (34cases)treated by acupuncture,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ura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4.6%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3.5%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mean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1.78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2.44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ultrashort wave on facial paralysi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acupuncture alone.【Key Words】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规单纯针刺疗法疗程较长,后遗症较多。
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肌电图分析【摘要】目的对4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常规肌电图(emg)的改变。
方法所有45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统计45例患者面部瘫痪的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主要肌群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的比较。
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3%(42/45),随着病情好转,肌电图复查异常自发电位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增快、波幅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结论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可缓解或消除面神经的受压状态,使受损的面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状态改善。
肌电图检测可作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肌电图检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
周围性面神经瘫痪。
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是引起面瘫的常见病。
对45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肌电图(emg)检测,以求寻找一种临床实用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我院康复科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35-61岁,平均45岁,病程1 天-1月,临床表现: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
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
1.2 方法所有45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行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患者安静平卧于检查床上,以相当于穿出的茎乳孔为刺激点,用表面贴电极于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上记录,记录患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并根据潜伏期与刺激点到记录点距离的比值计算出传导速度(m/s),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患侧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记录有无异常自发电位及运动单位数目。
所有45例患者均予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针灸20分钟,每天一次,五官超短波治疗20分钟,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统计45例患者面部瘫痪的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主要肌群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的变化。
1.3 疗效判断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外观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静止时面部外观正常,做表情时有轻微的功能障碍;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一部分改善,做表情时可见一定的功能障碍;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应用(χ±s)表示,两样本或多样本间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两样本间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2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33%(42/45),随着病情好转,4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比较,
经spss 13.0统计分析,三样本间均数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可知治疗前后的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以特发性最多,其次为带状疱疹、创伤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在其骨管内段水肿和压迫缺血的恶性循环所致[1]。
超短波及针灸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组织的代谢过程,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组织的抗感染力,促进炎症局限吸收及消散,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消肿,减轻骨管内外对神经的压力和松解组织的粘连,可缓解或消除面神经的受压状态,使受损的面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状态改善[2]。
神经肌电图检测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为明确的诊断意义,且能够明确地对患者面神经本身的功能状态作出判定[3]。
本组病例研究,利用dantec keypointtm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肌电图(emg)检查,治疗前后测定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三个指标,经统计分析,三个指标具显著性差异(p<0.05),与上述报道一致。
可见,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肌电图检测:包括面部瘫痪的额肌、上唇方肌及口轮匝肌等相应的肌群出现异常自发电位、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等测定,可评定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可缓解或消除面神经的受压状态,使受损的面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状态改善,是一种临床实用的、
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肌电图检测可作针灸加五官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实用肌电图学/卢祖能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8-899.
[2] 卢庆,李倩.超短波中频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
[3] 蔡慧敏,陈江云,刘铁柱.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意义.临床误诊误治,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