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法和宗教
- 格式:docx
- 大小:14.04 KB
- 文档页数:2
司法考试法理学法与宗教复习指南在司法考试法理学法与宗教一节中,考生应当注意如下内容:法体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类“起源”与“未来”的回答。
而宗教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
在这个意义上,法与宗教之间产生了相互影响。
一、宗教对法的影响{一般掌握}宗教对法律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既有观念层面,也有制度层面。
较明显地体现在立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上。
(一)宗教对法律的积极影响:1.宗教可以推动立法2.宗教影响司法程序(1)在宗教作为国教与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法庭直接掌握部分司法权;(2)从诉讼审判方式来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3)宗教宣扬的公正观念、诚实观念、容忍、爱心等对司法也有影响;(4)宗教容忍观有利于减少诉讼。
3.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二)宗教对法律的消极影响由于宗教信仰产生的激情,会导致过分的狂热,某些宗教甚至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二、法对宗教的影响{一般掌握}(一)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法对宗教的影响是双向的:1.一方面,法可以作为国教的工具和卫护者;2.法又可以作为异教的破坏力量。
(二)在近现代政教分离的国家里,法与宗教分离,法对各种宗教之争持中立态度,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三)现代法律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法对本国宗教政策的规定1.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把宗教信仰问题规定在法律上,而核心的问题就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化问题。
2.宗教自由的法律化历程步履维艰。
宗教自由问题最早出现在宪法性文件上,是17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权利宣言。
3.现在,宗教信仰自由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宗教政策的主流,绝大多数国家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来看待,以法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
(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我国法律对待宗教问题的一贯原则: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宗教信仰自由属于思想领域的问题,对待思想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强制的办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相联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考点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理论基础和源头)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2.中国传统法律思想(重要来源)3.外国法治思想(有益借鉴)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创新1.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第二代领导集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维护稳定;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打击经济犯罪;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国两制法律化3.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第四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意】本节内容要认真把握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考点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即三个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1.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
党的事业就是维护、发展人民的利益,忠诚于党的事业就是人民利益至上。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就是宪法和法律的最高价值,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制度表达。
【注意】本节内容需要考生记忆,卷四会用的到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考点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考点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初统一的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第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推动法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7司法考试一卷考点:法治理论本文“2017司法考试一卷考点:法治理论”由司法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1.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依据法律的治理。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
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亚里斯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法治又是指一种依法办事而形成的法律秩序,法治是近代资产阶级在追求经济自由、追求政治民主、反抗封建专制过程中逐步建立的,是一种民主的法制模式。
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2.法治意味着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正当性3.法治与人治的联系法治相对于人治更稳定;法治强调的是权力制衡、法律救济。
4.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两者都强调了静态的法律制度以及将这种静态的法律制度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的过程。
两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法制只是强调形式意义方面的内容,而法治既强调形式意义的内容又强调实质意义的内容。
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义的法治)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由此可见,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没有法制,也就谈不上法治。
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更深一层的内涵。
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考内容(背诵版)应部分学员要求,再次专门整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相关内容作为提醒,该考的基本上就这些了,希望大家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送分大项丢掉。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备考提示】注意材料型简答题(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注意简答题】1、政治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民主政治作为最为基本的政治基础。
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要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2、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人民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第二、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参与主体与推动主体,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并非少数精英的专门活动,而是依靠人民、属于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体现在:第一、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普遍真理为指导,是对人类社会法治建设客观规律的总结与认识;第二、它将普遍真理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践与国情相结合,体现出对实践规律的把握。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四次成果。
4、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客观规律的把握与认识,其本身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事业,要随着认识与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向前推进。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重要思想【注意简答题】1、提出背景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
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2、理论基础(1)反对片面的强调法律至上(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治国方略)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
司法考试大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了解:法治理念的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和提出的历史过程。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和“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分析和评价法治实践和有关案例。
考试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第二章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了解: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熟悉并能够运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法治实践,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
考试内容:第一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依法治国方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制约监督)第二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作用(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建设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第三章执法为民基本要求:了解:执法为民理念提出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2020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精选:法治理论2020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精选:法治理论2017年司法考试一卷《法理学》精选:法治理论第三章法的演进【考点】法治理论法治:是由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在他的名著《政治学》里,给法治下过一个定义。
他认为法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层含义:首先,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其次,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两个含义:第一、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这是讲守法。
第二、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是指良法之治。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守法和良法两方面的结合。
法治的“治”与法制的“制”区别:(1)“治”表明法律是调整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2)“治”表明这种调整社会生活的法应当要有正当性,即良法之治;(3)“治”要求法律在社会生活中享有最高权威。
法治政府的特征有哪些,实现法治政府又有哪些途径和措施?法治政府的特征:(1)法治政府是一个有限而有为的政府,因此政府的权力是要受到控制和约束的;(2)法治政府也是透明和廉洁的政府;(3)法治政府是负责任的服务性政府;(4)法治政府是一个诚信的政府。
实现法治政府的途径和措施:(1)要实现两个转变,要转变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标准的政绩观考察法。
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性政府;(2)两个提高:提高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政府行政立法的质量;(3)要严格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要防止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越权行为。
这也是实现法治政府的一个难点;(4)要落实四个监督。
即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人民的监督。
法治国家的条件:(1)制度条件。
即一是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二是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利运行法律机制。
三是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四是健全的律师制度;(2)思想条件。
包括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利制约和权利本位。
司法考试卷一2017法理学基础知识点:法律意识
“法考试卷一2017法理学基础知识点:法律意识”一文由司法考试栏目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司法考试卷一2017法理学基础知识点: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分为法律心理与法律思想体系
1、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
2、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它以理性化、理论化、知识化和体系化为特征,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也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形式。
【光明点睛】
法律意识属于思想范畴,并不是人们的行为。
【例题·多选题】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2011-1-
52)
A.法国大革命后制定的《法国民法典》
B.西周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C.中国传统的“和为贵”、“少讼”、“厌讼”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意识的范畴。
选项A错误。
《法国民法典》属于法律文件,并非法律意识。
选项B正确。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法治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选项C正确。
“和为贵”、“少讼”、“厌讼”是一种法律观念,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选项D正确。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法治观念,属于理念上的东西,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司法考试频道。
(1)法与宗教的联系。
法的起源与宗教有着移植性的关系,在价值上法与宗教有着相通的地⽅,法与宗教都是社会规范。
(2)法与宗教的区别。
法与宗教在表现⽅式、调整对象等⽅⾯都不同。
我们要注意到,宗教有其特定的信仰、仪式、组织、规范体系,戒律使⼈们确⽴某些基本的价值信念,进⽽通过⼈的内⼼世界和终极信仰来调节、控制⼈们的⾏为。
宗教的这种规范作⽤,使其与法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可以分为⼏种情况: 剥削阶级类型的法与宗教的关系: 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法与宗教⼀般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作为统治阶级的两种不同的统治⼯具,是互相配合,互相作⽤的。
这具体⼜可以分为两类:(1)在政教合⼀的国家⾥。
法和宗教的教义关系极为密切,两者互相渗透,融合在⼀起。
如巴⽐伦的《汉穆拉⽐法典》、古印度的《摩奴法典》既包含着法律规范,也包含有宗教戒律,将法说成是来源于神意。
宗教教义本⾝也具有法的效⼒。
(2)在政教分离的国家⾥。
宗教在这些国家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仍有很⼤的影响,与法也有密切关系。
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承认某些宗教规范具有法律效⼒,这些宗教规范成为法律的补充⼿段。
在婚姻、家庭等领域内宗教习俗和礼仪仍作为惯例受到遵⾏。
如将结婚的宗教仪式确认为法定的⽅式之⼀,等等。
还有的国家,在法的内容中渗透宗教原则。
法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先,宗教可以推动⽴法;其次,宗教影响司法程序;再次,宗教信仰有助于提⾼⼈们守法的⾃觉性。
法对宗教的影响: 在政教合⼀的国家中,法对宗教起着重要的影响;在政教分离的国家中,法对宗教依法管理,法不⼲涉宗教信仰⾃由。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
2017年当阳市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考点(一)
法制与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要求
(一)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含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1.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在各种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与法律的关系方面,社会主义法律具有至上性,即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
2.在社会所有成员与法律的关系方面,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在国家机构管理权力与社会成员的关系方面,对于国家机构管理权力的运用,实行法律没有授权即为禁止;对于社会成员则实行法律不禁止即为许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溯及既往追加负担的法律不得通过。
4.在司法权与其他权力方面,实行司法具有独立性。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可以概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和科学的立法。
2.严格的依法行政。
3.法律职业的专门化。
4.普遍的守法。
此外,法治还要求司法具有独立性,司法具有独立性,是实行法治的一个重要保证。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
2017年当阳市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考点(四)
法治与民主
社会主义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主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主义法律确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
2.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证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3.社会主义法规定了各国家机关的权力、程序和责任,有效地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和约束权力的滥用。
4.社会主义法制裁危害民主制度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与民主
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前提。
2.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的保证。
3.社会主义民主能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参政意识、权利意识的提高,促进守法意识和护法意识的提高。
2017年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法和宗教
法和宗教
一、宗教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宗教是反映信奉并崇拜超自然神灵的社会意识、行为规范以及相关的组织活动、宗教意识和观念,是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歪曲的反映。
在人类历史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各种政权形式的出现,曾出现过不同的内容、不同形式的多种宗教。
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通常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二、法与宗教的关系
由于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所处的地位不同,故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也不相同。
但宗教与法的关系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两情况:
1、政教合一国家中的法和宗教
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主要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现在世界上也还有极少数政教合一的国家,象西亚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在这种国家中,法与宗教教义互相渗透,宗教教义也具有法律效力,甚至是法的主要渊源。
2、政教分离国家中的法与宗教
资产阶级国家,大多在宪法中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
但是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仍很明显,某些宗教习俗在许多国家的社会生活中作为惯例被国家机关认可,纳入成文法或不成文文法体系。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宗教与国家分离,法律不受宗教的支配和影响,宗教教规不被纳入法律体系,宗教立于法律之下,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对于改善和发展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有极大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法律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实践中必须划清它与封建迷信活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