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行分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 格式:docx
- 大小:28.46 KB
- 文档页数:2
周围性面瘫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效果分析作者:陈萍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分期针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在周围性面瘫领域的施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我科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分期针刺治疗组、分期针刺加灸组,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其针刺治疗。
总结统计分析治疗4w后对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经行总结统计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分期针刺组为88.4±1.81,分期针灸组为90.03±1.32,对照组为82.67±1.12,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有显著差异(P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针刺;分期针灸周围性面瘫通常是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d内达高峰。
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1]。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
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
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为我科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从19~72岁,平均年龄为36.4岁。
病程1d~25d,平均病程为(7.36±4.62)d。
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基本身体素质之间无显著差异。
1.2方法将我科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分期针刺治疗组、分期针刺加灸组,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其针刺治疗。
然后在治疗2w及4w后对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进行总结统计分析。
参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将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恢复情况分为四个等级: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同时将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作为另一评价针灸疗效的参考标准依据。
面瘫的分期针灸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面瘫分期针灸治疗体会,面瘫是由于患者面神经核以及面神经病理性损伤导致出现一系列症状,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针灸适应症之一,由于该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故应根据面瘫病损的阶段和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分期治疗措施。
回顾我科治疗的68例面瘫患者,对68例面瘫患者实施分期针刺治疗,结果本组治疗有效率急性期、静止期以及恢复期均为100%,后遗症期为83.3%,其中急性期痊愈率92.3%,静止期痊愈率85.0%,恢复期痊愈率75%,结论显示越早进行针刺治疗,临床疗效越好。
疗效满意。
【关键词】面瘫针灸分期治疗体会【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Staging Acupuncture facial paralysis, facial paralysis patients was due to facial nerve nucleus and neuropathic injury leads to appear a series of symptoms, is who finds the ind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as a result of the disease in different period with different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t should be according to the stage and severity of lesion of facial paralysis different and adopt corresponding staging treatment measures. Recall in treatment of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in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treatment by stages, the results : in this group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during the acute phase, stationary phase and recovery phase is 100%, sequelae period is 83.3%, among them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recovery rate of 92..3%, quiescent period cure rate 85%, cure rate of 75%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conclusion: display the sooner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Satisfactory effect.【Key words】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therapy; staging; experience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障碍,如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齿颊沟积食,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笔者按发病时间长短,面瘫发展不同阶段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遗症期四期,应用针灸治疗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面瘫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内科学》中的诊断标准,根据病程将面瘫分为四期,并排除手术、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18~68岁;病程最短2d,最长6个月。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98-02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现将其综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斧正。
1 治疗时机部分学者[1,2]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发病后7~12天),急性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正气更虚、邪气更甚。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面瘫越早越好,早期介入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
李悦[3]通过对急性期采用少行针或不行针手法,结合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并配合电针等加强刺激;对照组仅在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后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以1月为1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以痊愈加显效计),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沈来华等[4]对治疗组急性期行浅刺法,每日1次,急性期后隔日1次,并配合药物和tdp局部照射,7次为1疗程。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tdp局部照射,在急性期后加用针刺治疗。
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7d,14d,21d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部分学者认为:虽然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急性期,但以浅刺、透刺为主,若手法过重可引起反跳现象,甚者发生痉挛[5]。
2 临床研究2.1 单纯毫针疗法陈啸峰[6]对治疗组急性期(发病7日内)针刺地仓、颊车、承浆、四白、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风池。
急性期后,加阳白、水沟、翳风、攒竹、地仓透颊车。
急性期浅刺,手法宜轻,不捻转,泻法为主。
急性期后可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30 min。
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耳后乳突区,急性期后开始针刺,取穴、方法、疗程同急性期后治疗组。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发表时间:2013-04-16T14:09:34.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美芳[导读] 针刺为主治疗面瘫的取穴,大多以面部腧穴及合谷、太冲、风池等为主。
徐美芳(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 214400)【摘要】目的:介绍近10年来针灸治疗面瘫的状况。
方法:从辩证分型、分期治疗等方面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报道做一综述。
结论:针刺治疗面瘫时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分期、辩证、随症相结合,选择合理适当的针法选穴,是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06-01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口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或神经封闭等,严重者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尤其是急性期后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费用低廉的优势。
现将近10余年来国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面瘫[1]是人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呙噼”。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谈翳风穴刺络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面瘫,中医俗称口噼、吊线风,西医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针灸适宜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急性期的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急性期时间的长短、面部症状改善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最终治疗效果。
激素疗法作为西医治疗本病急性期的首选疗法,虽可有效减轻神经水肿,预防髓鞘脱失、轴突变性,及时修复损伤神经,但因其副作用多,临床使用多有限制,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刺络放血法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具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刺络放血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治疗中的疗效。
临床资料入组患者120例均来自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2012~2015年住院患者),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按照随机表中的数字,将入组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
刺络放血组57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岁;入组时病程在1~9d,平均病程!。
激素组53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岁;入组时病程1~10d,平均病程为!。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方法刺络放血组:以翳风穴为中心,直径约范围内;使用×40mm 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选取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火罐;操作:将患侧翳风穴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翳风穴被刺部位,右手拇、食两指持毫针1~2支快速点刺数下,以局部有出血为度,先任血自然流出,待出血明显减少时,再以2号小口径透明玻璃罐以闪火法将罐扣吸在点刺部位,吸紧为度,见有血液流出即可,总刺出血5ml以上,3~5min后起罐并清洁皮肤;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视出血量和病人耐受程度而定,连续治疗至发病第10d;注意事项:点刺时必须消毒严密,无菌操作,以防感染;点刺手法宜轻、宜快,出血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以5~15ml为宜;注意避免刺伤深部动脉,以免出现皮下血肿,如出现皮下血肿立即用消毒棉球加力按压2~3min,嘱患者6h内局部勿见水,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周围性面瘫行分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针对分期针灸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探讨。
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形式将某院自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7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5)与试验组(n=35),对照组予以常
规治疗,试验组予以分期针灸治疗,对比分析经不同干预之后两组周围性面瘫患
者的总有效率以及满意度评分。
结果试验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97.14%、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为(87.52±5.24)分,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8.12%、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61.57±6.21)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将分期针灸治疗应用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治疗效果确切,可提升
针灸的疗效,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针灸;临床疗效
引言
周围性面瘫属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疾病,也称 Bell麻痹,通常急性发病,病因尚
未明确。
西医研究指出该疾病属于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研究中该疾病属于口眼歪斜范畴,
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劳累、受凉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中医显示,该疾病是因脉
络空虚,机体受风寒之邪侵入导致经脉失养、经气阻滞,使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引发的疾病。
现报告本院自2016 年 9 月~ 2017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70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研究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的70例样本数据均选自我院自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
瘫患者,所有患者表示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患者以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心血
管严重异常、肝肾功能不健全、精神异常以及妊娠期等患者。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
划分,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20~84岁,平均(52.23±4.21)岁,病程3~60d,平均(31.23±4.21)d,其中急性期患者10例,稳定期患者18例,恢复期患者7例;试验组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2~85岁,平均(53.53±5.54)岁,病
程4~62d,平均(33.53±5.87)d,其中急性期患者11例,稳定期患者19例,恢复期患者5例。
此次两组周围性面瘫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本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针灸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分期针灸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予以单
纯浅刺多穴位治疗,同时配合艾灸治疗。
依据兴奋二型手法处理面部穴位,进行5~10min
留针,每3min进行1次行针,主穴部位进行5~10min温和灸。
对四肢穴位进行15~20min
留针,中间进行1次行针;起针之后雀啄灸面部诸穴大约30~50下,每天进行1次。
1个疗
程为10d,2个疗程之间间隔3d。
合谷、风池、地仓、太冲、翳风、牵正为主要穴位;阳白、丝竹空、照海、鱼腰、攒竹、瞳子髎、四白、巨髎、迎香、颊车、禾髎、地仓、外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等为配穴。
对于稳定期期患者主要进行透刺,同时予以TDP照射治疗。
依据患
者实际情况将穴位进行适当增加,加深针刺深度,如四白透承泣,阳白透鱼腰,地仓透下关,攒竹透睛明,每天进行1次,1个疗程为10d,采取TDP对面瘫区进行垂直照射,以患者感
到舒适为最适宜,每天1次,2个疗程之间间隔3d,同时进行适当按摩干预。
对于恢复期患
者主要进行透刺,同时予以TDP照射治疗。
依据患者面瘫情况对针刺穴位进行合理选择,对
患者患侧进行TDP照射,同时予以散罐疗法,如针刺患侧阳白透鱼腰、翳风、下关、颊车透
地仓、迎香,温针灸双足三里,取针之后对患者患侧进行连续闪罐直到潮红,每天1次,1
个疗程为10d。
1.3观察指标
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
缓解判定为好转;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不显著判定为无效。
同时调查观察两组周围性
面瘫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两组周围性面瘫患临床总有效率以率(%)的形式表示,采取χ2检验,对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以(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试验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治疗后,出现1例无效,10例好转,24例显效,总有效例数
34例,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经治疗后,出现8例无效,12例好转,15
例显效,总有效例数27例,总有效率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4779,P=
0.0124<0.05)。
2.2对比分析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
试验组满意度评分(87.52±5.24)分,对照组满意度评分(61.57±6.21)分,组间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t=18.8941,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且多发的临床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的特点,患者一侧面部经常发生瘫痪、麻木、呆滞等现象,此外也不能进行皱眉鼓腮,口角朝着健侧发生歪斜,鼻唇沟、额纹
变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需要选择合理措施进行治疗。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
祛风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及调气血的功效。
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正式针灸之前保持
患者位于较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深呼吸之后进行数秒屏气,随后缓慢进行呼气。
详细为患者
阐述疾病相关知识,确保患者能够对针刺禁忌证进行了解,掌握患者是否孤独疲劳或者饥饿
的情况,采取有效沟通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尽可能疏导患者不良情绪。
详细告知患者针灸
注意事项,确保患者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治疗,且需要患者全神贯注、放松肌肉,告知患者针
刺治疗中配合适当的呼吸运动可以提升治疗效果。
在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的现象,
有的也可能发生出血,所以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对患者面部进行电磁波
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眼睛进行遮盖,避免电磁波直射。
对患者进行闪罐操作时,需要避免烫伤
或者灼伤。
完成针灸之后利用消毒棉签对针孔进行按压,避免血肿以及出血。
对患者皮肤是
否发生瘙痒、疼痛、红肿等问题进行密切观察,记录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改善情况。
指导患
者正确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提醒患者不可用冷水进行洗脸,可热敷作面部,每天利用温
湿毛巾对面部进行2~3次热敷,以便于可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对患侧面部进行按摩,避
免麻痹肌肉发生萎缩,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血瘀经络、气虚寒凝是周围性面瘫发病的主
要原因,对于风热症患者尽可能保证清淡的饮食,不可食用生冷瓜果以及甜腻煎炸的食物,
对于发热患者需要对体温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服用热饮、热粥以及中药汤剂,加盖衣被,确保患者出汗退热,如果患者汗比较多,不可汗出当风。
对于风寒症患者需要尽可能食用清
淡少渣、温热柔软、易消化、少油脂的食物,不可食用生冷、凉性润肠的食物,如芝麻、瓜果,需要及时补充阳光,适当调高室内温度,注重保暖。
综上,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采取分期针灸相比较常规治疗效果更显著,同时配合相应的
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713-1714.
[2]蔡秀丽.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98-799.
[3]金咏羚,马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护.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