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让乡土资源走进美术课堂——对乡镇农村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一:农村美术教育现状《齐白石笔下的蔬菜》五年级上册前一周即布置的作业:让学生去买一只毛笔,一瓶墨水,一张宣纸……但到课前检查作业时发现带齐的学生寥寥无几。
为此,我询问了其中的几个学生。
一个学生说:“周边的小店买不到所需的这些材料。
”另一学生说:“我爸说,学习学不好,买这些没用的材料干嘛,上课的时候向别的同学借一下就可以了。
”……本来,教师满心欢喜,以为这堂课可以尽自己之所长,让学生充分享受墨趣带来的快乐,但……其实这样的情况,在一线的农村美术教师经常会碰到。
“治病”需找到“病源”,才能对症下药,为此我对农村美术教育的病理进行初步分析:1.观念“造血”不足新课程改革后,将美术列为素质教育的一大课题。
城里孩子跟风似的学水彩,画国画,与此相对的是农村对于此类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的冷淡反应。
在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认为只要孩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直接导致家长忽视对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培养。
1.经济“断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还是处于社会低层,广大农民收入低;政府教育资金紧缺,农村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器材设备;学生买不起学习用具,教学操作难度大。
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挖掘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农村美术教育特有的弊病,使一线美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望书兴叹。
美术教材虽从原来的人美版改到现行的浙美版,但是,教材的编写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选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农村教育。
这种状态下,如何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质量,让农村的美术课堂开始鲜亮,成了我愈来愈关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学习经验。
《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
美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
乡土资源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地方美术课程的资源包括一定地域内的自然景物、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名胜古迹、民间艺术、民间绝技、历史变迁、地名演变、各种方言、名人轶事、民间传说以及社会发展等各种资源。
福建省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可谓历史悠久,也造就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
笔者就结合本地实际,谈谈如何利用当地乡土资源创新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一、利用当地民间技艺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民间技艺是指在民间形成并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技巧和艺术。
武平县有名的民间技艺有菩萨雕刻和装裱船灯,菩萨雕刻技艺是从清朝末期的祖辈们那里传下来的,主要做法是先选好樟树木头,再用斧头、刀、凿子、刨子、钻头、锯等工具根据菩萨像高低所需尺寸裁成木筒,劈皮去粗,精细雕刻后刷上油漆。
这些工艺传承人在学校附近就有,我们可组织学生实地观看、感受民间的雕刻技艺。
随后,将萝卜、地瓜、土豆等作为材料再进行模拟雕刻,雕刻出人物、动物、植物、卡通形象等各种造型,把民间技艺发扬光大。
装裱船灯主要材料是红、黑、蓝蜡光纸,工具只包括剪刀、小刀。
艺人按照船灯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将各种蜡光纸剪成不同的人物图案装饰在船灯上,如在船头剪上渔家乐和状元、榜眼、探花三个泥塑人物,侧面剪上龙凤呈祥、五谷丰登、金鸡报晓等图案。
装裱船灯融合了剪纸和装裱技术,可组织同学们以《家乡的船灯》为题,通过手工、绘画等形式创作作品,让同学们学习剪纸和装裱技术及相关的绘画技能。
课前带领学生们在学校旁边观看船灯的制作过程,亲身感受民间艺人高超的剪纸和编制技艺,孩子们全都赞叹不已,为顺利学习剪纸做好了准备。
课后可将学生的剪纸和自行简易装裱的画展示在校园过道上供其他同学欣赏,让孩子们在其他同学的赞叹声中感到自豪,并再次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二、利用当地名人轶事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老师。
幼 儿 教 育211 都市家教挖掘乡土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美术创意活动364400 漳平市宝娘幼儿园 郭余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大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近年来,我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独特、有价值的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的课程,通过提炼、加工、改造,形成具有本土特色、仓储式的幼儿美工创作区,促进其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的提高。
一、依户外环境为画布,滋养艺术灵感幼儿园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将幼儿园的户外环境作为活动的主线,让自然环境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元素,成为了我园幼儿美术活动的一个有效途径。
1.万物有灵,天然稚朴我园户外环境在设置上富有野趣性和原生态,运用的乡土资源丰富,有用鹅卵石、贝壳、竹圈及形状、颜色各异的木块、砖瓦等各类材质不同的材料铺设出充满童趣的触觉小路;有因地势巧妙设置的一条弯曲有趣的嬉水池,投放小鱼、河蚌、田螺等,满足幼儿观察、嬉戏的需要;有大面积可供孩子嬉戏和活动的草地,所种植的乔木、灌木、草本四十多种,形成了一年四季有花有果的良好生态景观。
这不就是幼儿非常好的创作“画布”吗?艺术创作表现不一定都是在画纸上,也不必非在室内完成。
如大班《花儿朵朵开》系列活动,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让他们在树下、草丛、沙池等地方收集各种自然材料,有栗子果壳、蒲葵树果实、松果、各种树枝、枯树根,有形状和颜色各异的花瓣、落叶、狗尾草、三页草,有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小泥块等,分类装筐后就能投入创作了。
根据地面材质的不同,他们在触觉小路上、山坡上、木连廊里、瓷砖地上自由发挥,可以用藤蔓编成花环当画框;把竹筒当成花瓶,在树枝上用各种果壳粘成花朵插出夸张的花束;把石头当花瓣,几人合作摆出阵容大气的石头花圃……这样的活动大大拓宽了孩子们对美术创作的认识界限,以地面为画纸,不拘一格。
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拓宽美术教材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单纯依赖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已经有所变化。
在美术课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地方美术资源,挖掘学校美术资源,让学生对地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他们学习美术的根本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指导学生了解地方的乡土文化,从周边的环境中寻找生命与乡土之美。
教师应该将本地有特点的美术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与现实中的美术教学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建立起自己的理想,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教学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资源;美术教材引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重点是对他们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需的人格和关键能力进行提高,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地方艺术资源进行深入地发掘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于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传统性、继承性和区域性,因此,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继承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要与本土美术资源进行密切结合,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教师要擅长发掘本土美术资源,从而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不仅可以让美术课程变得丰富多样,还可以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美术方面的终身学习。
一、开发乡土美术资源的教育意义(一)拓展课堂教学,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对问题和对事情的认识,以及通过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得出行之有效的看法和办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在农村美术教育中,开展农村美术资源的建设,既是对老师的教育,也是对学生的教育。
要想对美术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就必须提高美术老师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从本地的资源中,抽取出能够用于美术教育的资源,并且,他们还必须对本地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教材。
在实施课程时,教师应具有某种创新性,并利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育。
对同学们来说,在美术课堂上,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气息,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这种材料,进而养成他们观察新鲜事物的习惯。
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正安五中美术教师:帅亚玉美术教师闲谈中常说:美术课教学枯燥,学生学来无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抓考试科目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确实抽不出时间,学生在美术等艺术课程上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重要原因;教材不注重基础,脱离实际,高谈美术高深莫测、美术思想等,给美术课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体验,就更谈不上学生去创造美、实现美的愿望,这是直接原因;教师只讲教材,不去结合乡土资源深入学习和研究教材,纸上谈兵,教师只为教而教,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学,其效果可想而知,自然就索然无味。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而美术教学则是走进这个艺术门类的起步,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学科特点,有效整合本土资源,因地而宜,方能事半功倍。
当前,素质教育已被提到相当重要的议程来认识和实施,美术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施美育教学的基础,是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探究和提高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美术课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局限于书本的教育教学,其效果是相当有限的。
对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好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提高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何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本文主要指有利于爱国爱乡教育、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推进、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认清乡土美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资源。
如:本地独具特色的寺庙佛像雕刻、山水风光、遗留古屋、文化底蕴等。
这些资源是千百来祖先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本土文化的精华。
结合相关乡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本地乡土美术课程在美术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情况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课程资源的性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美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拓宽了美术课程资源的涵盖面,美术课程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甚至更广的领域。
农村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农村是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之美。
本文将就农村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美术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农村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包括传统村落建筑、手工艺品、乡土民俗等。
通过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创作,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学生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创作,学习到农村乡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农村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农村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都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创作题材。
学生在农村进行写生和创作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情怀,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创作灵感。
学生还可以在创作中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
农村乡土资源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基地。
农村拥有丰富多样的乡土资源,包括传统手工艺品、乡村民居、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和写生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农村乡土资源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
教师还可以在农村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和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展示和传播。
农村乡土资源可以促进美术教学的融合发展和多元传承。
美术教学应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村乡土资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场所。
通过挖掘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土壤。
通过与当地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合作,可以加强美术教学与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美术教学的多元发展和文化传承。
浅谈农村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美术教师应该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美术教材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到重要位置,在执行美术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在农村美术教育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彰显。
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千差万别,显而易见的城市化色彩让学生对教材缺乏亲近感。
要扭转这种局面,期待广大农村美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本地美术教育资源上勇于尝试,逐步积累课程开发经验。
鉴于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农村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课题研究,课题通过省级鉴定。
一、意义与任务开发富有特色的农村地区本土美术课程资源,不仅能很好地适应本地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本地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了现行的国家美术课程资源,使美术课程灵活地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美术教学,大大地提升了美术的课程内涵。
1.丰富美术课程,提升了美术的课程内涵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当地农村有丰富多采的美术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走近社会等更为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农村田园生活天地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与功能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美术资源作为研究开发的主题内容。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亲身体验、自主探究等一系列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综合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观察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途径与方法努力探索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方法与途径,因地制宜,筛选、开发、利用农村乡土美术课程资源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美术教师要努力把地方乡土资源有机地整合进自己的教学,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
以解决我国美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现状。
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乡土资源整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
我国美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改变这一现状,为求得农村美术进一步的发展,寻求教育思想和教育现实间矛盾的合理调和。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美术教育如何更加突出农村乡土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融合的教学内容显得非常必要。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河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丰富的资源,为开展乡土美术教学创造了条件。
利用本地区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乡土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探究能力,达到让学生多角度地发现美、创造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的目的。
同时,乡土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性的民族文化,它昭示着我们本地人民具有的伟大智慧和
才能,也是我们民族力量和自信心的确证。
学生对于乡土美术的认识很大一部分取决与学校的教育,因此乡土美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尤其重要。
1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1.1 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本土文化的淡化和消失已引起各界人士的注意。
我们祖辈、父辈童年的泥人、弹弓、陀螺等一些有乡土气息的娱乐活动,已经逐渐远离学生的生活,伴随他们成长的则是洋娃娃、电动玩具车、电脑、电视等。
民间的年画、窗花剪纸、织品花绣、建筑雕塑等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图画题材,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学生没机会接触很多的乡土美术。
虽然学生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乡村的习俗日益改变,乡土美术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
大多数学生对于乡土美术知之甚少,对西方流行文化趋之若鹜。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的乡土文化重新认识,剪纸、木雕、刺绣、脸谱等又被现代人重新搬回生活中,学生也就有机会接触这些乡土美术了。
因此,让地方乡土走进美术课堂,让学生看到我们民族值得自豪的过去,看到发展着的今天与美好的明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1.2 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美术课程将更注重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美术课程标准》同样十分强调学生进行乡土美术学习,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992年,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中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条文。
例如:“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
”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联系生活,更有丰富的素材可挖掘。
地方课程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教学魅力正在逐步显现。
2 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美术课程的实施
2.1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改革纲要》中课程资源分为:校内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现代科技成果与网络信息类课程资源三种。
地方乡土资源属于校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之范畴。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
例如,教学中开设《多彩的卵石画》、《插花
的艺术》、《彩蛋》等,让学生对平日里随处可见并不起眼的卵石、野花、野草、蛋壳、农产品等产生浓厚兴趣,这一系列美术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还有《立体花灯》一课,在充分欣赏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河源忠信花灯。
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简单的花灯,让学生对我国的花灯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民俗文化的艺术情感,使之产生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努力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
才能解决我国美术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的现状。
2.2 挖掘地方乡土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利用我们河源的自然风光,对景写生。
客家古邑,万绿河源。
美术教师应充分考虑当地城市和周边的文化建筑、园林、当地文物资源等,利用我们河源的自然风光,如和平林寨、东源苏家围、万绿湖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写生素材。
设计《走进古村落——林寨》、《南中国的画里乡村——苏家围》、《美丽的万绿湖》、《新丰江大坝》等题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在教学中,笔者将这些地方的建筑和文物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
片,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欣赏、观察后,再进行写生练习。
同时,还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到实地考察、写生……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自然景观都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美,欣赏美。
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教师带领学生,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走进生活,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提高学生对景写生的能力。
(2)结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忠信花灯”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
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忠信花灯起源于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是传统元宵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按照当地的传统风俗,每年的正月初九,当地人家当年生了男孩就应该在祠堂里挂起花灯庆祝,以告知祖先和乡亲。
忠信花灯集绘画、剪纸、编织、书法、对联、诗词等于一体。
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编织、印花、剪、刻、裱、装饰等一系列制作工艺,经过扎架、剪纸、描画、装饰纹样等几道工序制作而成。
教学中通过民间手工艺人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花灯。
同时在节后的课堂上,通过教师拍摄的DV,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后,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现灯会活动的动人画面。
有的用速写表现有趣的
舞龙舞狮,有的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绚丽的烟火等。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能力。
(3)结合本地特产,制订内容,布置创作设计任务。
如河源望郎回板栗、紫金永安牌辣椒酱等特产,通过设计广告、商标、外包装盒等题目,提高学生创作和设计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以《河源的明天》、《我们的理想家园》等为主题创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2.3 挖掘地方资源,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列宁说的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在《走进古村落——林寨》、《美丽的万绿湖》等课题中,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让学生走进生活。
写生过程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
让学生了解河源秀丽的山水,并激发学生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在《河源望郎回板栗》、《紫金永安牌辣椒酱》课题中,通过设计广告、商标、外包装盒等,培养学生珍爱劳动成果、热爱家乡、为宣传家乡做贡献的精神;在《制作花灯》等课题中,在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对民间老人进行现场采访,可以让人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让学生了解身边世界的博大与美丽。
通过手工艺人向学生介绍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进行创作(如剪纸、描画、装裱等)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人民群众的智慧,感受家乡的可爱与美好。
由此看来,美术教学不仅是美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活动,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情感教育。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3 结语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乡土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
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2] 辜敏,杨春生.美术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河源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河源文史资料.第一辑[J].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