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边切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
- 格式:pdf
- 大小:176.27 KB
- 文档页数:2
大白菜甜菜夜蛾的暴发因素、产生规律、为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大白菜甜菜夜蛾的暴发因素、产生规律、为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甜菜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近年来该虫在大白菜上为害猖獗,60%的大白菜地均有不同程度的产生,严重地块虫株率达到100%,给农户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那么,农户们该怎样预防大白菜甜菜夜蛾呢?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一、甜菜夜蛾暴发成灾的重要因素1.伏秋旱频繁,有利害虫产生。
高温干旱,有利于甜菜夜蛾暴发,因素是7-8月份干旱对寄生甜菜夜蛾的重要天敌白僵菌繁衍不利,故幼虫成活率高,危害严重。
2.用药不得法。
一是用药不及时。
广大农民常常不见虫不治,失去治虫的最佳时期。
甜菜夜蛾幼虫防治适时是卵孵高峰期,此时幼虫个体小,食量小,群体为害,没有引人注目的危害状。
防治最迟不能超过3龄,3龄以后则分散食害,抗性增强,防治效果甚差。
二是药量大、水量小,很难做到均匀喷洒。
三是缺乏有用组织,治虫行动不统一。
3.虫体抗药性的增加。
长期不合理用药导致甜菜夜蛾抗药性大幅度提高。
二、产生规律该虫1年产生4-6代,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白天多藏在叶丛、土缝或杂草中,阴天整天危害。
多在下午羽化,活动时间以晚上20-24时为盛,雌蛾羽化后数小时即可交配,一般第2天开始产卵,以羽化后的第3-5天内产卵最多,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分叉处,(您可以登录知种植网查询各种蔬菜瓜果的种子和优秀公司。
)以植株成长高大茂密浓绿的作物多,且多产于植株中部,成虫寿命多为7-15天。
成虫对糖、醋液及发酵液等有强趋化性,对黑光灯有较强趋光性。
三、为害特征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成透明小孔,3龄后可将叶子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余叶脉和叶柄,致使菜苗死亡,3龄以上的幼虫可把菜心吃光,并留下大量粪便,使其失去商品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四、防治措施1.诱杀成虫。
可利用糖、酒、醋混在一起液或是甘薯、豆饼等发酵液加少量敌百虫诱杀,或用杨(柳)树枝诱集成虫,以5-7根杨(柳)树枝扎成一把,每亩插10余把,于每天早晨露水未干时捕杀诱集成虫,杨(柳)树枝干枯时,可洒清水润湿,10-15天换1次。
农家参谋林业科学-144-NONG JIA CAN MOU浅谈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耿晗秋(沈阳市辽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沈阳,110200)【摘 要】美国白蛾属于林业害虫,这是林业界所公认的,其吃食十分丰富多样,并且繁衍迅速,一年可繁衍两代,危害着杨树、柳树等一些常见树木,因此,积极的探索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并探讨其综合防止措施,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是目前的各类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美国白蛾;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目前美国白蛾属于生物入侵物种,在我国发生了几起重大危害事故,因此我们需要对其加以探讨,找出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从而减轻其危害程度。
本篇文章便从此入手,分析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并寻求综合的防治措施,望对相关部门有借鉴意义。
1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灯蛾,是世界性害虫之一,危害杨柳等一系列的观赏树木,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美国白蛾还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其吃食丰富,繁衍迅速,对生态的要求低,适应性强,因此其危害范围十分广泛。
美国白蛾一年可繁衍两次,有些地方甚至繁衍三代,这里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曾经发生过较大的美国白蛾侵害林业事故,不少学者在此进行调研,发现了其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和普通的蛾一样,以蛹发展,其主要在砖石,窗台,草堆,树洞等地方越冬,在一年的四月份左右,美国白蛾变逐渐羽化,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五月份,五月份的白蛾羽化个数最多,是美国白蛾羽化的巅峰,越冬后的美国白蛾便开始产卵,四月,五月份第一批幼虫便会出现,六月中旬,成熟的美国白蛾便开始化蛹,而六月下旬第一批又重又开始逐渐羽化。
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间,七月份,第二批幼虫开始出现,第二代成熟的美国白蛾逐渐化蛹,到八月下旬,第三代幼虫开始出生,越冬的幼虫也开始出现。
自此,美国白蛾一年三代已经产生完毕,开始逐渐寻找隐蔽的场所越冬,大约在十一月份时寻找完毕。
2 美国白蛾的生物喜好2.1 美国白蛾的产卵习性美国白蛾越冬产卵主要集中在法桐树叶的背面,一年三代的美国白蛾虫卵集中分布大体上略有差别,一代美国白蛾主要集中在法桐树叶下部,二代、三代虫卵主要集中在法桐树叶中上部发生。
美国白蛾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以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秋幕毛虫、美国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的检疫性害虫。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略物资运输由美国传入朝鲜。
1978年传入我国,1982年在山东荣成发现,是该省林果业最具有危害性的食叶害虫之一。
该虫食性杂,繁殖量大,传播途径多,蔓延快,暴发性强,危害性大,20世纪80年代初,该虫曾在我国局部地方暴发成灾。
美国白蛾主要为害杨树、果树、榆树、柳树、泡桐树、法桐树、刺槐树、核桃树、桑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木为重。
严重威胁着林果业、养蚕业和城市绿化,不仅严重危害了森林资源和生态景观,还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年造成大量损失。
目前,美国白蛾在山东省相继蔓延,分别由过去的威海、烟台、青岛、潍坊等市向济南、德州、日照、泰安、临沂等市传播蔓延。
为了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对美国白蛾的防治进行试验研究,总结美国白蛾的防治方法。
1 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卵:初为浅绿色或浅黄绿色,后逐渐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性状为有较强光泽的圆球状,直径0.5 mm左右,呈单层排列,有白色鳞毛其上;幼虫: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
背部毛瘤黑色,背部有一条黑色纵带,纵带两侧各有一排黑色毛瘤,毛瘤上着生丛状白色长毛。
腹足外侧黑色。
气门白色,圆筒形,具黑边。
幼虫6~7龄,头黑色,体细长,具光泽;成虫:成虫体白色,体长9~13 mm。
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
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 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
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 mm,前、后翅通常为纯白色;蛹:体长8~15 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浅谈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蔬菜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草地贪夜蛾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对作物造成危害,其中以幼虫为主要危害阶段,能够造成叶片被咬食、果实被啃食等严重后果。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季节多为夏、秋季,气温适宜和农作物生长旺盛时是其大量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面对草地贪夜蛾的威胁,农民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防范。
加强监测与预警,及时掌握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是有效防治的关键。
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包括合理轮作、间作、化学防治等综合手段综合使用,以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将更加迫切和重要。
2. 正文2.1 草地贪夜蛾的危害草地贪夜蛾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
草地贪夜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量取食作物叶片:草地贪夜蛾的幼虫主要以作物叶片为食,大量取食会导致作物叶片减少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作物死亡。
2. 破坏作物果实:草地贪夜蛾幼虫也会取食作物果实,导致果实减产,甚至全毁,严重影响农民的收成和生计。
3. 传播病害:草地贪夜蛾在取食作物的还可能传播各种病原体,引发作物病害的爆发,加剧作物的损失。
4. 经济损失严重:草地贪夜蛾的危害范围广泛,危害严重,一旦发生大面积疫情,将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草地贪夜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为了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2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昆虫害虫,主要危害谷类、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受气候、环境和种植作物等因素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第45卷第2期江㊀苏㊀林㊀业㊀科㊀技Vol.45No.22018年4月JournalofJiangsuForestryScience&TechnologyApr.2018文章编号:1001-7380(2018)02-0052-03美国白蛾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王振元1,程相称2,贾玉迪1,王㊀琳1,李继广1,张凯敏1(1.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㊀101102;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㊀沈阳㊀110034)㊀㊀收稿日期:2018⁃01⁃30;修回日期:2018⁃04⁃18㊀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专项 主要入侵生物防制技术与产品 (2016YFC1201200)㊀㊀作者简介:王振元(1985-),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㊂主要从事以昆虫信息素为核心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㊂E⁃mail:wan⁃gzhenyuan@zhongjiesifang.com㊂摘要:美国白蛾是国际性检疫对象,具有繁殖率高㊁适应性强㊁适生区广㊁食性杂㊁传播快㊁防治难㊁易反弹等特点,给农林业生产㊁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重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㊂该文通过对美国白蛾的发生现状及传播趋势㊁传播途径及发生特点等进行分析,研究了美国白蛾的发生趋势,对新形势下美国白蛾的防治理念和对策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美国白蛾的持续有效防治提供参考㊂关键词:美国白蛾;传播;检疫;发生趋势;防治理念中图分类号:S763 4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C㊀㊀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8.02.014㊀㊀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又名秋幕蛾,秋幕毛虫,是国际性检疫对象㊂在我国,美国白蛾与松材线虫病一起成为危险性最大㊁危害最严重的林业有害生物[1-2]㊂它不仅直接影响城镇环境绿化,也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经济㊁生态和景观影响极大,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3]㊂根据CLIMEX软件分析,美国白蛾在我国发生面积约为1 16亿hm2,受影响人口至少1 53亿人,美国白蛾的非经济损失将达139280亿元,是经济损失的1 1 1 8倍[4]㊂笔者通过分析美国白蛾的发生现状和扩散趋势㊁传播途径和特点,研究其发生趋势,对新形势下美国白蛾的防治理念和对策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美国白蛾的持续有效防治提供参考㊂1㊀发生现状㊁扩散趋势和途径根据国家林业局2018年第3号最新公告[5],美国白蛾疫区已涉及11个省(区㊁市)的572个县级行政区;2016年美国白蛾新发生县级行政区达到31个,2017年新发生县级行政区又达15个㊂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美国白蛾的扩散速度明显加快,其在我国的扩散过程可分2个阶段:第1阶段(1979 2008年):自东向西㊂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扩散,共2条路径:一是1979 2005年从辽宁省丹东市自东向西经鞍山㊁营口㊁盘锦㊁锦州㊁葫芦岛㊁山海关至秦皇岛一线759 2km,平均传播速度为29 2km/a;二是1982 2008年从山东荣成自东向西至西部华北平原一线574 6km,平均传播速度为22 1km/a㊂第2阶段(2008年至今):纵向南北扩散㊂向北传播:2009年由辽宁传入接壤的吉林四平市,2011年到梅河口市,2012年到长春市至今,平均传播速度为13 5km/a(35a共向北扩散了472 5km);向南传播:美国白蛾在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山东定殖以后,2008年传入河南,2010年传入江苏,2012年传入安徽(2015年到阜阳),2016年传入湖北潜江㊁安陆㊁宜城等地,2017年又扩散到孝感市孝南区㊁云梦县和应城市等地㊂短短6,7a时间,美国白蛾犹如洪水猛兽开始向我国华东㊁华中大部地区蔓延,扩散速度达到68 3km/a,是以往传播速度的2 3倍㊂美国白蛾主要通过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2种途径传播㊂据报道[6-7],美国白蛾幼虫可爬行500m左右,随水传播2h,而其成虫飞行高度可达70m,年飞行距离约为20 40km;美国白蛾由韩国传入朝鲜,再传入我国就是通过自然扩散的方式;人为扩散则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进行传播,传播距离可达上百公里,甚至更远㊂如1981年美国白蛾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㊂1984年杨陵飞机修理厂空运入境木质包装箱,结果导致了陕西美国白蛾的大发生[8]㊂因此,人为扩散比自然扩散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和远距离传播的威胁㊂很多情况下,2种途径共同作用,造成了美国白蛾快速蔓延㊂美国白蛾在传播过程中,种群前端以波浪式扩散,在疫区边缘首先形成孤立种群,继而扩大向四周扩散,由定殖变为疫区㊂若美国白蛾一旦在某地定殖,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处理,就会暴发成灾,并形成较为稳定的种群,极难清除㊂即使虫情被控制,稍有懈怠和疏忽,就会立即反弹,重新暴发成灾,呈现出比较强的顽固性㊂2㊀当前防治策略及存在问题目前,美国白蛾的防治以 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 为方针,按照 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 的原则,采取 加强检疫封锁,强化监测调查,重点普防第1代,严密查防第2代,全面监控第3代 的防控措施[9-11]㊂每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均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㊂如阜阳市仅2016年就投入防治资金2532 46万元,预计2017年防治经费可达3350万元[12]㊂在高压防治措施下,美国白蛾的发生和蔓延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㊂一是有的地方,疫情并不严重,本可不予重防,但政府或部门负责人出于 疫情猛于虎 的畏惧心理,追求 加一道保险 打预防针 的保守心理,即使虫情较轻,宁可浪费资金造成污染环境,也要推行大面积喷药,盲目大范围飞机防治,以起到 一喷治多虫㊁一喷防多虫 作用, 合理规避 万一成灾被追责问责的可能㊂实际上,只要正常监测好,一旦虫情加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即可,完全不必盲目 打保险 [1];二是监测工作不到位㊂由于交通运输㊁物流贸易增加,美国白蛾人为扩散途径明显增多,加之基层检疫能力有限,致使人为传播频频发生㊂不少地区监测工作不到位,在重要地段监测力度不够㊂一些地方与疫区毗邻,不采取性信息素诱捕器等有效监测手段,以致不能及时发现疫情,错过最佳防治时机[11],导致后期防治成本越来越高;三是缺乏有针对性的阻隔策略㊂现在对于美国白蛾的管理,采取的策略大致是预防发生,防止爆发,对于减缓其扩散,并没有针对性的策略㊂一种入侵生物种群的发生㊁扩大和传播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应有相应的防治策略,而减缓其扩散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相应的阻隔策略,其扩散速度很难遏制㊂3㊀新形势下,美国白蛾防治理念和对策3.1㊀转变传统观念美国白蛾防治不僵化死守,不宜将疫区拔除作为硬性指标,但可作为努力方向㊂因为一种入侵性㊁适应性极强的物种传入,彻底扑灭㊁拔除极其艰难㊂部分入侵生物经过一段时期的 人虫㊁虫虫㊁虫菌 互作,通常会与当地其他生物种群逐渐协同,形成新的生物多样性群体,或形成脆弱的生态微平衡㊂美国白蛾在我国发生已将近40a,在某些老疫区,美国白蛾与天敌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微平衡[1]㊂杨忠岐等[13]连续5a的持续跟踪调查显示,在周氏啮小蜂释放后第2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即急剧下降,虫口密度急剧减少㊂由于该区域未使用化学农药,故也保护了其他的天敌,与周氏啮小蜂共同发挥作用,很快抑制了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㊂在美国白蛾数量被控制下去时,小蜂又可以转移寄生其他害虫,以保持其必要的高种群数量㊂当美国白蛾数量增加时,它又可转移寄生美国白蛾,达到对其持续控制㊂最后,在放蜂防治区,其他林木食叶害虫也没有成灾,甚至一些农作物害虫也得到了控制,达到了防治多种害虫的效果㊂3.2㊀精准监测,监防一体相对于传统挖蛹㊁灯诱等监测手段,采用性信息素诱芯监测具有操作方便㊁使用灵活㊁结果准确等优点㊂通过性信息素的精准监测,可以知道美国白蛾在某地区有没有发生㊁发生多少㊁趋势如何等,可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根据;另外,在美国白蛾发生早期和虫口数量较低时使用性信息素引诱剂,可以起到监测和防治的双重效果,监测就是防治,是经济㊁高效的防治手段㊂通过精准监测,当虫量突然大增㊁突破限值时,可以及时被发现,以便及时采取应急防控措施,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㊂3.3㊀设置美国白蛾 阻隔带与美国白蛾类似,舞毒蛾也是一种食性广㊁危害大的世界性林业害虫,1869年传入美国东部,目前已经进入美国19个州的部分或全部地区,以及哥伦比亚地区㊂舞毒蛾已成为美国农业部国内检疫35第2期王振元等:美国白蛾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法规中唯一被检疫的森林害虫㊂从1970年以来,舞毒蛾已经危害了3237万hm2地区的树木㊂2000年美国国会开始了STS项目(STS,SlowtheSpeedoftheGypsyMoth),即 阻截舞毒蛾扩散项目 ,简称 阻隔带 项目㊂STS项目每年可阻止大约320万hm2(800万英亩)土地被舞毒蛾入侵㊂从2000年项目启动开始,已经保护了0 5亿hm2地区免受危害㊂在未来的20a里,能够保护0 32亿hm2的森林不被破坏,带来的总净现值(扣除成本外),估计在1 84亿 3 48亿美元之间[14-17]㊂所谓美国白蛾阻隔带即借鉴舞毒蛾阻隔带技术,在江苏㊁安徽㊁湖北等美国白蛾疫区前沿与浙江㊁江西㊁湖南㊁四川㊁重庆等非疫区间设置的用于减缓美国白蛾传播速度的缓冲区域,可以通过以性信息素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来实现㊂根据美国白蛾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在早期,通过性信息素诱捕器等手段重点消灭或减少这些孤立种群,可有效降低其传播速度,延缓甚至阻止其传播扩散㊂由于美国白蛾雌雄成虫一般一生只交配1次,相当于提高了性信息素的阻隔效率㊂因此,应积极开发以性信息素为主的美国白蛾阻隔带技术,有效控制美国白蛾发生和扩散的目的,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失㊂3.4㊀联防联治,统防统治美国白蛾繁殖量大,扩散快,局部治理难以奏效,需坚持联防联治机制,相邻的省市应建立健全联防联治组织和合作机制,相邻的县乡之间也应积极实行联防联治㊁统防统治,提高实效㊂积极推行联防联治项目管理,在组织形式㊁合作方式㊁运行机制㊁管理政策㊁资金支持㊁效果考核等方面对美国白蛾联防联治给予规范和支持[13]㊂美国白蛾防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持久战㊂准确掌握美国白蛾各虫态发生期和发生规律,把握最佳防治时机,充分利用性信息素等集成技术,共同协作,可达到对美国白蛾持续有效控制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㊀闫家河,刘芹,王文亮,等.美国白蛾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J].山东林业科技,2015,45(2):93⁃106.[2]㊀李㊀元.美国白蛾的识别和危害特点及控制措施[J].现代园艺,2017,10(19):152⁃153.[3]㊀刘晓燕.北京市丰台区美国白蛾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C]ʊ2013北京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2013:48⁃52.[4]㊀赵铁珍,高㊀岚,柯水发.2004年全国美国白蛾疫区的非经济损失评估[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4):321⁃326.[5]㊀国家林业局公告(2018年第3号)(2018年美国白蛾疫区公告)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1075118.html.[6]㊀YAMAZAKIK,SUGIURAS.Larvaeofthecoffeebeanweevil,Araecerusfasciculatus(DeGeer)(Coleoptera:Anthribidae),feedingonpithofthegiantragweedinOsaka,CentralJapan[J].Japa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EntomologyandZoology,2004,15(4):269⁃271.[7]㊀施宗伟,姚文国.从口岸截获疫情浅析外来昆虫入侵特点和防范对策[J].昆虫知识,2004,41(4):371⁃374.[8]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11号.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285.html.[9]㊀张华丽,刘兴芝,乔㊀明,等.2016年度泌阳县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6(6):152⁃154.[10]杨艳伍.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与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0):29.[11]林㊀晓,邱立新,曲㊀涛,等.美国白蛾发生现状及治理策略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6,35(5):41⁃42.[12]李云梅.阜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4):76.[13]杨忠岐,王小艺,王传珍,等.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72⁃80.[14]TOBINPC,BLACKBURNLM.Slowthespread:anationalpro⁃gramtomanagethegypsymoth:GeneralTechnicalReport[R].NewtownSquare,PA,USA:NorthernResearchStation,USDAForestService,2007:109.[15]BLACKBURNLM,LEONARDDS,TOBINPC.TheuseofBa⁃cillusthuringiensiskurstakiformanaginggypsymothpopulationsundertheslowthespreadprogram,1996⁃2010,relativetothedis⁃tributionalrangeofthreatenedandendangeredspecies[R].New⁃townSquare,PA,USA:NorthernResearchStation,USDAForestService,2011.[16]STS.Achievingourmissionslowingthespreadofgypsymoth,2012AccomplishmentReport[R].http://www.gmsts.org/fdocs/Ac⁃complishments_2012.pdf.[17]STS.SlowingthespreadofgypsymothtoprotectAmerica shard⁃woodforests[R].http://www.gmsts.org/fdocs/STS_brief_2015.pdf.45江㊀苏㊀林㊀业㊀科㊀技第45卷。
林业害虫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田万青(五河林业局大新镇林业站安徽省五河县233300)摘要:美国白蛾的危害性之大,而且传播速度极快,主要是危害果树、农田防护林等,一旦它们伤害过叶片后,就会导致树木全部枯死,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所以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提出解决途径。
本文将先介绍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再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林业害虫;美国白蛾;发生与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14-0299-011形态特征美国白蛾的形态是呈球形,而且具有一定宽度的直径,大约为0.5mm,刚产卵时身体颜色为浅色,偏绿,在产卵后就变为灰色,白蛾的蛹长度为15mm,颜色是暗红色,身体呈节段分布,而且是凹陷进去的,身上布满钩刺,钩刺的一端是呈喇叭状的,两段较为突出,白蛾的幼虫分为好几种类型,有的幼虫具有黑色的头部,而有的幼虫具有红色的头部,在我国广大地区,分布的白蛾类型多为黑色的头部,它们的长度为30mm,宽2.5mm,身体是绿色的,而头部为黑色,从脊背到身体之间有一条灰色的线,其余的背线都是黄色,在身体的一侧为黄色偏灰,背部为黑色,身上有毛瘤,背上的是黑色,而身体一端的是橙色,虫子的臀部和足部都是比较发达的,并且呈黑色,成年虫子是一种中型体型的虫子,长度为10mm,头部为白色,复眼黑色,口器较短,腹部呈黑色,在身体的背后布满白色的绒毛,腹部呈白色,成年幼虫的触角呈齿状,为黑色,长度为5mm,下唇外部是黑色的,里面为白色,较为明显,翅膀的长度为23mm,前翅上布有多个黑点,以上为幼年雄虫的具体特征,而雌虫的触角颜色为褐色,翅膀长度为35mm,翅膀前端为白色,在翅膀上分布有黑点。
2生态习性在我国部分地区分布有美国白蛾,其中就包括河南地区,分布最为广泛,美国白蛾繁殖速度极快,能在一年生产出三代,一般在一些老树皮下和枯树叶上可以发现白蛾的茧,等到过了冬天后,这些茧就能生产出幼虫,生产的过程分为几个时间段:其中春季的时候是它们的羽化阶段,所以基本到了5月份,幼虫的数量开始增多,危害性变大,开始危害农作物和树木,成虫的发生也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在7月,整整一个月,都为成虫期;第二个阶段是8月份,这一时期的成虫可以说是危害性最大的;第三个阶段是9月到11月,在这段时期内,成虫主要是用于越过寒冷的冬天,在美国白蛾羽化过程中,是先从头部开始,然后再到胸部和足,在壳脱掉以后,白蛾需要将自己隐藏起来,于是就会躲避在周围的树木上,但是高度不会太高,多在1.5m以下的高度停留。
白蛾防控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做好X 白蛾防控工作、保障全市生态安全,确保完成X 年X 白蛾防控目标任务,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X 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X〕6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遵循“属地负责、分区施策、专群结合、联防联治、多措并举”的原则,坚持预防和除治并重,重点防治第一代,严密查防第二代,全面监控第三代,采取全面普查、严密监测、检疫监管、科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逐步压缩疫区面积。
二、X年发生防治情况及X年发生趋势预测X年我市X白蛾疫情主要是零星发生。
据统计,去年全市X 白蛾发生面积为2194亩,其中轻度发生1876亩、中度发生318 亩。
主要分布在X县、X县、X区、X区、X区、X区、X区,X县、X 区没有发生。
全市防治面积为80.504万亩,其中飞机防治51.594 万亩、地面喷药防治27.51万亩、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1.4 万亩,均为无公害防治。
根据越冬调查和市县两级森防站趋势预测结果,预计X 年全市X 白蛾发生以点片为主,部分区域可能出现重度发生情况,计划全部防治。
X 县X乡、X区X 乡可能会出现新的发生区域,X县、X 区、X 区、X区若防控不及时或者防控力度不够可能造成局部成灾现象。
三、防治区划将全市划分为重点防控区、一般防控区。
(一)重点防控区国家林业局公告中的X县、X县、X区、X区、X区、X区、X区的7 个县区为重点防控区。
加强X 白蛾疫区的防治,平均寄主叶片保存率不低于85%;成灾面积不超过发生面积的1%;力争不发生染疫造林绿化苗木跨辖区调运事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低于3.8‰。
(二)防控任务X年全市计划防治作业面积61.7 万亩次。
其中飞机防治55.7 万亩(在第一代幼虫孵化初期进行,预计为5月4日-20日)、地面药物防治5 万亩(防治费用全部由各县区财政自行承担)、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1 万亩。
白蛾防治预案[精选]第一篇:白蛾防治预案[精选]白蛾防治预案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农、林、牧的食叶性害虫,该虫食性杂、繁殖量大、危害性大、防治难度高,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
为有效预防控制白蛾疫情在的发生和扩散,切实将白蛾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护造林绿化成果以及生态环境安全,结合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概述(一)分布与危害白蛾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多。
北纬20°—50°间的区域都适合生存,能耐40℃高温和-16℃低温。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老熟幼虫和蛹可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
食性杂。
白蛾能够危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包括糖槭、法桐、白蜡、桑树、杨树、柳树、刺槐、臭椿、国槐、香椿、榆树、山楂、苹果、梨、桃、李、枣、葡萄等林木和果树以及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等农作物。
繁殖量大。
一只雌蛾平均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到2000多粒。
孵化率高,一般在95%以上。
如不积极防治,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百万只。
老熟幼虫15天不取食也不会死亡。
危害大。
当疫情大发生时,白蛾可在3—4天时间内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农作物被危害后,减产减收,甚至绝产。
(二)生物学特性白蛾在北京、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
第一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初进入羽化高峰期,6月中旬羽化结束。
6月上旬幼虫是网幕始见期,6月下旬至7月初是网幕盛发期,7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8月初结束。
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末至8月初成虫羽化盛期,幼虫始见期在8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是网幕盛发期,9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10月中旬化蛹结束。
在河北、山东等地1年发生2-3代,羽化、产卵时间较北京、辽宁等地提前1个月左右。
二、防治原则、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一)防治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治理,防治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