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与空间
- 格式:rtf
- 大小:620.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与透视一、有关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资产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中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未来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是调整资产的计价。
当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相对于账面价值要低时,就说明该项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就应当把这资产这部分减值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并把已做账的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到可回收的金额。
盈余管理分为适度的盈余管理和超限度的盈余管理,适度的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前提下,调整对外公布的盈余信息,从而实现其可获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超限度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误导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而得到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相应的、适合的会计政策等手段而巧妙地、人为地控制对外会计报告的行为。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发展平稳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吸引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公司未来生存、获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时,企业所需确认的资产递减额。
企业判断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当对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算,并按照账面价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来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即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
二、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一)选择不同的资产减值政策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企业管理当局者不仅仅要保持现有的资产,更要使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所以企业管理者往往会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会计信息,而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便是企业管理者美化会计信息的手段之一。
从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和规范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起初的资产减值政策只是对计提坏账准备的规定,并未强制执行。
而对“八项减值准备”的规定,企业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即选择什么样的计提方法来使得企业能够“合法”的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盈余。
绘画素描基本要素素描是造型艺术领域中的一门基础科学。
素描使用单一的色彩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
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绘画素描基本要素,希望能帮到你。
绘画素描基本要素:一、形体的点、线、面1.点:点表示位置,是形体塑造的标记,对于造型有着特定的数量意义。
先看位置点,找出它的基点与顶点、右点、左点、近点和远点,这些点规定着物体的整体范围和个面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
再看转折点,这些点如同交通枢纽,联系着形体中的线与面。
2.线:线由点的定向运动产生。
线条是点运动的延续,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是线,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无数的线组合而成。
线是形体塑造的中坚,线有着无穷的魅力。
(1)辅助线:是指在形体塑造的过程中所借助的假设线。
这些线,有助于我们把握形体的动势和形体的整体特征,有利于我们表现形体时能做到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进行。
(2)轮廓线:轮廓线反映的是形体转折部分。
在绘画过程中,轮廓线的表现要求由直线到曲线,有外轮廓到内轮廓,从而形成物体的立体框架。
3.面:无数点的组合或无数线排列后的效果,在视觉上形成了面,而面运动产生了体。
在造型过程中,面可分为两类,即直面与曲面。
(1)直面:立方体在画面上一般是以正面、侧面、顶(底)三个面呈现。
(2)曲面:球体借助于光线,在画面上一般是以亮面、暗面、明暗交界线(面)、反光面和投影组合而成。
注:任何一种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立方体、球体体面关系去理解和分析。
二、透视与空间在素描中,利用物体的透视变化产生距离感,表现空间的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透视原理的运用。
1.几何透视法几何透视法产成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
它主要借助于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
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心点,是指视觉中心。
透视的原理与应用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一种空间感觉,即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时,会出现距离远近、大小不同的映像变换现象。
透视是视觉现象的一种,它在视觉艺术、建筑设计、工程测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透视的原理透视原理基于人眼的工作原理和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人眼在观察物体时,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折射,最终聚焦在视网膜上。
而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对于眼睛来说,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有所不同。
透视原理中的关键概念是视点、视平面和视角。
视点是人眼的位置,视平面是垂直于视线通过视点的平面,视角是视平面上的两条边与视线的夹角。
透视原理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描述,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透视变换矩阵。
透视变换矩阵通过将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坐标,实现了透视效果的模拟。
3. 透视的应用3.1 艺术绘画透视在艺术绘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透视原理,艺术家可以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线性透视是最常用的透视方法之一,它通过定义一个或多个消失点,将物体在画面上的表现与真实世界的几何关系联系起来。
3.2 建筑设计透视在建筑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师可以通过运用透视原理来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空间。
在建筑立面设计中,透视可以使建筑立面看起来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
3.3 工程测绘透视在工程测绘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进行地图绘制和测量工作时,透视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将三维空间中的信息转化为平面上的图像。
透视在摄影测量、地形制图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3.4 计算机图形学透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透视变换矩阵,计算机可以对三维物体进行透视变换,并将其呈现在二维屏幕上。
透视可以增强图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使得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更加逼真。
4. 总结透视作为一种视觉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从艺术绘画到建筑设计,从工程测绘到计算机图形学,透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透视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为我们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和学习中提供帮助。
艺术中的透视观念
透视是一种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绘画技巧,它在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透视观念,艺术家能够在平面的画布或纸张上创造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图像。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人类视觉的经验。
我们的眼睛观察物体时,会根据物体与我们的距离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同样,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将物体按比例缩小或放大,以营造出远近的感觉。
在艺术中,透视观念可以分为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指画面中只有一个消失点,物体的平行线在远处汇聚于这一点。
两点透视是指画面中有两个消失点,物体的平行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别汇聚于这两点。
三点透视则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上方或下方的消失点,用于表现物体在高度上的变化。
透视观念的运用使得艺术作品更加生动和真实。
它不仅能够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还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强调作品的重点和构图。
透视观念在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艺术家表达创作意图和创造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空间层次设计方法
空间层次设计是指在设计空间时,通过不同的元素和组织方式,创造出具有层次感和深度感的空间体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空间层次设计方法:
1. 分区: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氛围。
例如,客厅可以划分为休闲区、娱乐区和餐饮区等。
2. 分层:在空间中创建不同的层次,例如通过天花板高度、地面高度、家具高度等来营造层次感。
3. 透视:通过透视效果来营造空间的深度感。
例如,在墙壁上使用镜子或透明材料来反射或透视空间。
4. 色彩: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
例如,使用深色和浅色来区分不同的区域或层次。
5. 灯光:通过灯光的亮度、颜色和方向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
例如,使用不同的灯光来照亮不同的区域或层次。
6. 家具:使用不同的家具和布局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
例如,使用高低不同的家具来营造层次感。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创造出具有丰富层次感和深度感的空间体验。
透视原理及知识点总结透视,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
透视原理是靠人眼观察物体时对其大小和位置随观察点的远近而发生的变化而形成的。
而知识点则是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
本文将对透视原理及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透视原理1. 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透视原理是指当我们观察物体时,由于观察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以及在物体表面上的各部分与观察点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导致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和位置关系。
这种视觉上的错觉即为透视。
透视原理涉及到观察点、目标物体、视线以及远近关系等基本概念。
2. 透视原理的基本规律透视原理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了远近关系、垂直投影、平行投影和透视投影。
远近关系是指物体离观察者越远,投影越小,离观察者越近,投影越大;垂直投影是指当物体的表面朝向观察者时,其投影会因此而变得更为宽大,而平行投影则是指在平行面上的投影更为均匀;透视投影则是指当观察点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时,其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3. 透视原理的应用意义透视原理在绘画、摄影、建筑、设计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通过透视原理,可以使画面更为立体、生动,从而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在建筑设计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估量建筑物的大小和位置,保证其比例与透视效果;在摄影中,透视原理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捕捉景物在视觉上的立体感。
二、透视知识点1. 透视的分类透视根据其类型可以分为单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以一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一点来决定;二点透视是以两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两点来决定;三点透视则是以三个点作为观察点,物体呈现在视觉中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也是由这三点来决定。
2. 透视的构图在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中,透视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透视构图可以使画面更为立体、生动,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透视构图中主要包括了水平线、消失点、透视中心等要素。
第二十五讲空间感(线性透视)一、核心概念(一)空间感。
空间感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的透视来实现,分别是线性透视和空气透视。
(二)线性透视线性透视即人们平时所说的“透视”,它的界定是“用几何方法在平面上把立体物象显示出来”。
线性透视又叫做线条透视,是利用线条表现画面空间深度感的手法。
图25-1二、基本理论(一)拍摄方向影响到画面的线性透视,影响着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
(二)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的状况,拍摄高度是展示线性透视的起码条件。
(三)拍摄距离影响着画面的线性透视,拍摄点和景物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是造成线条收缩或急或缓的基本原因。
(四)镜头焦距对画面线性透视有明显影响。
三、案例分析(一)镜头焦距与线性透视图25-2 两个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礼2013荷赛年度图片。
摄影师:Paul Hansen。
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0日,加沙,人们为两个巴勒斯坦孩子举行葬礼,两岁的Suhaib Hijazi 和她三岁的哥哥Muhammad在以色列导弹袭击中身亡。
该幅作品作者使用了短焦距镜头,很好地夸张了小巷中分布在不同位置上人群的近大远小的效果,通过对线性透视的有效利用,突出了最前面人们的表情和怀中抱着的孩童,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作为背景的人群也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保留。
(二)拍摄角度与线性透视图25-3 建筑来源:学生习作作者通过仰角度拍摄,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视角上所获得的线性透视关系,形成了这一倾斜角度的构图。
仰角度倾斜构图是突出显示空间线性透视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物距与线性透视图25-4 来源:网络利用建筑本身在空间上呈现等距离规律分布的建筑结构作为拍摄对象,圆拱形的建筑构件在画面纵深方向上的规律分布提供了很好的线性透视呈现的条件。
四、习题1.分别采用28mm广角镜头、200mm长焦镜头拍摄同一纵向空间,对比观察其透视效果差异。
2.分别采用28mm广角镜头、200mm长焦镜头拍摄同一人物的近景,对比观察其背景的效果差异。
摄影中的透视与空间感表现技巧大全摄影艺术作为一种以影像为表现媒介的艺术形式,依靠独特的视觉语言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其中,透视和空间感的表现技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摄影风格中,能够为作品增加立体感和深度感,使图像更具吸引力和艺术感。
本文将对摄影中的透视与空间感表现技巧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一、透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透视是指通过绘画或摄影手法在二维媒介上准确地再现三维场景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基于人眼的视觉机制和空间结构,通过合理运用线性透视、大气透视和色彩透视等手段,将真实的三维空间呈现在平面影像中。
1. 线性透视:线性透视是指利用并且通过减益渐小的线性规律,将远近不同的物体按其尺寸比例进行透视处理。
拍摄时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构图,使远处物体变小,近处物体变大,形成明显的前后远近感。
2. 大气透视:大气透视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颗粒物质、水汽等介质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远处物体呈现出淡薄、模糊的视觉效果。
利用这种效果,可以巧妙地表现出距离感和深度感,给人以空间延伸的错觉。
3. 色彩透视:色彩透视是指通过对远近物体的色彩、饱和度和明暗度的处理,使之与距离的远近产生相应的变化。
通常,远处的物体色彩会变得较浅,饱和度降低;近处的物体色彩则更加鲜艳、饱满,对比明暗度较强。
二、创作中的透视运用技巧在摄影创作中,透视技巧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摄影、风景摄影、人物摄影等各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透视运用技巧。
1. 建筑摄影中的透视:在拍摄城市建筑时,透视可以帮助摄影师准确捕捉建筑物的立面线条和空间关系,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和高度感。
摄影师可以调整拍摄角度和远近距离,通过合理构图和使用广角镜头等手段,将建筑在画面中呈现出具有冲击力和层次感的形象。
2. 风景摄影中的透视:透视可以使风景摄影作品呈现出开阔且有深度的空间感。
摄影师可以通过选择远近景混搭和利用线性透视原理,将前景、中景和远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构图。
3. 人物摄影中的透视:透视可以帮助摄影师塑造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如何运用透视法增加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透视法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合理运用透视法可以增加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透视法来增加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一、透视法的基本原理透视法是一种通过绘制物体的线条和投影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关系的方法。
它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理:1. 远近原理:远离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小,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较大。
2. 收敛原理:平行线在远离观察者的方向上会逐渐收敛,最终汇聚到一个点上,称为消失点。
二、使用透视法增加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的方法1. 选择适当的透视类型透视法有单点透视和两点透视两种类型。
单点透视适用于正面或侧面的视角,而两点透视适用于斜面的视角。
根据画面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透视类型。
2. 确定消失点的位置消失点是透视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平行线的收敛方向。
在画面中确定一个或多个消失点的位置,可以通过这些消失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3. 绘制透视线透视线是连接物体上的点与消失点的线条。
通过绘制透视线,可以将物体的位置和大小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中。
4. 透视变形在透视法中,物体的形状会因为远近关系而发生变化。
远离观察者的物体会变小,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会变大。
在绘画中,可以通过透视变形来表现这种远近关系,使画面更加真实。
5. 利用明暗对比增加空间感透视法不仅可以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还可以通过明暗对比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远离观察者的物体通常较暗,而靠近观察者的物体通常较亮。
通过合理运用明暗对比,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
6. 利用遮挡增加深度感在画面中添加一些遮挡物,可以增加画面的深度感。
遮挡物可以是建筑物、树木、人物等,通过遮挡物的存在,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7. 运用透视法绘制背景背景是画面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运用透视法来绘制背景,可以使画面更加有深度和空间感。
在绘制背景时,可以运用透视法来表现建筑物、道路、山脉等,使背景与前景相互呼应,形成画面的整体感。
透视与空间知识点总结一、透视基础1. 什么是透视透视是一种艺术手法,通过构图和绘画技巧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深度感。
在视觉艺术中,透视是一种通过线条、颜色和明暗的变化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关系的技巧。
2. 透视的种类在绘画中,透视分为单点透视、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单点透视是通过一个消失点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远近关系,双点透视则是通过两个消失点,而三点透视则通过三个消失点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3. 透视的原理透视的原理是通过线性透视原理来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这是因为当物体远离人眼时,它会变小,同时,因为地平线的存在,使得物体的上下方向产生远近关系,通过这些原理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4. 透视的应用透视在绘画、建筑设计、摄影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透视可以让画面更加立体和有深度感。
二、透视的组成要素1. 消失点消失点是透视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透视图中远离画面的方向上的一个点,可以分为水平、垂直和斜对消失点。
通过这些消失点可以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 透视线透视线是透视画中的线条,在透视画中用来表示物体的远近和高低关系。
透视线是通过消失点与物体的位置来确定的,通过透视线可以表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 地平线地平线是透视画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观察者和物体所在平面的交点,通过地平线可以决定物体的高低和方位。
4. 画面构图画面构图是透视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通过透视画的组织结构以及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三、透视的绘画方法1. 确定消失点在绘制透视画时,首先要确定消失点的位置,通过消失点可以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 画透视线在确定了消失点的位置后,可以开始画透视线,通过透视线来表现物体在空间中的远近关系。
3. 表现立体感在绘制透视画时,通过透视线和消失点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通过合理的构图和画面布局来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
4. 加入明暗效果在绘制透视画时,可以通过加入明暗效果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通过适当的阴影来使得物体更具立体感。
美术作品中的空间感与透视原理研究美术作品中的空间感与透视原理是绘画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空间感是指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虚拟立体空间,透视原理则是实现空间感的关键手段之一。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原理,有效地创造出深度和立体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空间维度。
在本文中,将对美术作品中的空间感与透视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空间感在美术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世界的再现和表达,通过对空间感的处理,艺术家能够将平面的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和深度,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绘画中,空间感可以分为浅景深和深景深两种类型。
浅景深是指绘画中的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小,通过调整物体的大小和颜色来表现不同距离的物体。
而深景深则是指绘画中的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的相对距离较大,通过运用透视原理来表现不同距离的物体在空间上的关系。
通过对空间感的处理,艺术家能够将观者引入画面,使其感受到立体空间的存在,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其次,透视原理是实现空间感的关键手段之一。
透视原理是指通过线性透视、空间透视和色彩透视等方法,使画面中的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透视效果,表现出远近和大小的变化,从而营造出立体空间的感觉。
在透视原理中,线性透视是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线性透视是通过运用透视线和消失点的原理,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画面上,使其在视觉上呈现出远近和大小的变化。
通过调整透视线的长度和角度,艺术家能够控制画面中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趣。
空间透视是指通过调整色调和明暗度,使画面中的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远近和大小的变化。
通过运用冷暖色调和明暗度的对比,艺术家能够突出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间的距离差异,增强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色彩透视是指通过运用色彩的对比和协调,使画面中的物体在视觉上呈现出远近和大小的变化。
通过搭配不同色调和调整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艺术家能够制造出远景、近景和背景之间的距离差异,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空间透视的名词解释空间透视,是绘画艺术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合理运用线条、色彩和光影效果等手法,使画面中的物体呈现出三维感,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和真实感。
它是一种能够使平面变为立体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常被用于绘画、建筑和摄影等领域。
空间透视可以分为线性透视和大气透视两种形式。
线性透视首先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发展起来的,通过创造出像我们所见到的现实世界一样的空间感,将画面中的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差异进行合理的表达。
线性透视主要包含了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以一个点为视觉中心,通过将平行线条收敛于这一点,使得物体在画面中产生远近大小的错觉。
二点透视则是两个收敛点同时存在于画面上,使物体的垂直纵深有更加明显的变化。
而三点透视则在二点透视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顶点,使得画面中物体的各个方向的纵深变得更加明确。
除了线性透视外,大气透视也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大气透视是通过空气中的湿度和颗粒物质的散射作用,使得远处的物体呈现出淡化的色调和模糊的轮廓,产生空间深度感。
这种透视方式的关键在于理解颜色和明暗的变化。
远处的物体在透过一层层的空气衰减后,颜色逐渐变淡,明暗对比度也变得微弱。
此外,由于大气中悬浮的颗粒物质,可以使远处物体的轮廓模糊不清,进一步强调了距离感。
在建筑设计领域,空间透视也被广泛应用。
建筑师通过合理运用不同层次的透视表现方式,使得建筑物在立体感上更加突出,给人以展示空间深度的视觉效果。
通过透视的手法,建筑物可以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空间透视洞察了人类的视觉习惯和生理特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真实感和立体感,让观者更好地沉浸在作品中。
它是艺术家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也是观者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绘画、建筑还是摄影领域,空间透视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魅力。
空间透视的应用形式和技巧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通过合理创造出立体感和距离感,使得画面或建筑物更具真实感和深度。
一年级美术造型与表现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学生们开始接触到基本的造型与表现技巧。
通过这门课程,他们可以增加对艺术的理解,激发创造力,并发展艺术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年级美术课中的美术造型与表现内容。
第一部分:色彩与形状在一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基本的色彩和形状概念。
色彩对于造型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们将学会识别和使用基本颜色,如红、蓝、黄等,并了解它们的混合原理。
此外,学生们还会学习基本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矩形等,并通过绘画和拼贴等方式进行创作。
第二部分:线条与质感学生们也将学习线条与质感的表达。
线条在造型中起到连接的作用,可以表达形状、轮廓和纹理等。
学生们将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学习不同类型的线条,如竖线、横线、曲线等,并进行线条表达的实践。
此外,他们还将探索质感的表现,如光滑、粗糙、柔软等,通过触摸不同材料和纸张的质感来感知和表达。
第三部分:图案与剪纸学生们将通过学习图案和剪纸来发展他们的美术造型与表现能力。
图案对于造型的丰富性和装饰性非常重要。
学生们将学会通过重复、对称和变化等方式创作图案,并运用图案进行装饰绘画。
此外,学生们还将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通过剪纸来表达形状和图案等。
第四部分:空间与透视在一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中,学生们将开始学习空间与透视的基本概念。
空间是造型的重要要素,可以通过比例、位置和层次等来表达。
学生们将学会绘制简单的景物和背景,通过调整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来表现远近。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透视的基本原理,如近大远小和平行线的收敛等,并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第五部分:情感与表达除了造型的技巧,一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还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表达能力。
学生们将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绘画、拼贴和雕塑等形式进行创作。
他们将学会观察周围的世界,并将所见所感转化为艺术作品。
结论:一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课程通过教授基本的色彩、形状、线条、质感、图案、剪纸、空间与透视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空间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空间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掌握空间透视在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空间透视是绘画和设计中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模拟人眼观察物体的视觉效果,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空间透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线条、形状、色彩、明暗等元素,将二维平面上的物体描绘成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
空间透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一点透视:以一个消失点为中心,将物体的所有线条都引向这个消失点,形成具有深度感的画面。
2. 二点透视:以两个消失点为中心,将物体的所有线条都引向这两个消失点,形成具有深度和宽度的画面。
3. 三点透视:以三个消失点为中心,将物体的所有线条都引向这三个消失点,形成具有深度、宽度和高度的画面。
三、实验内容1. 实验材料:纸张、铅笔、橡皮、直尺、圆规、彩色铅笔等。
2. 实验步骤:(1)一点透视实验:① 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作为地面。
② 在水平线上方画一条垂直线,作为视平线。
③ 在视平线上方任意位置画一个消失点。
④ 以消失点为中心,画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行线,分别代表地面和墙面的边缘。
⑤ 在地面上画一个长方体,将长方体的边缘与地面和墙面的边缘对齐。
⑥ 用线条连接长方体的各个顶点,形成一点透视的立体效果。
(2)二点透视实验:① 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作为地面。
② 在水平线上方画一条视平线。
③ 在视平线上方任意位置画两个相互垂直的消失点。
④ 以两个消失点为中心,画出两个相互垂直的平行线,分别代表地面和墙面的边缘。
⑤ 在地面上画一个长方体,将长方体的边缘与地面和墙面的边缘对齐。
⑥ 用线条连接长方体的各个顶点,形成二点透视的立体效果。
(3)三点透视实验:① 在纸上画一条水平线,作为地面。
② 在水平线上方画一条视平线。
③ 在视平线上方任意位置画三个相互垂直的消失点。
④ 以三个消失点为中心,画出三个相互垂直的平行线,分别代表地面、墙面和天顶的边缘。
透视与空间
一、课题分析
目的:
重点:
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静物等。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1、贴近生活图片(关于近大远小)2、看了图片后让学生举例
得出结论:近大远小的现象
(二)讲解知识
1、透视的概念
透视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外界景物投射导我们眼睛里的景物外形变化的科学。
2、透视的原理
透视的基本原理,是由眼睛的视觉作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与传统照相机原理相似。
外界物体经过光线反射到人的眼球,再经过警惕的反射在视网膜上就呈现出了图像。
一、方体透视
1、利用石膏几何体(正方体)进行讲解,结合之前的学习的内容:基本形——轮廓形——结构,进行透视训练。
a、在造型准的情况下分析:平行的两条线会发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图
(2)
重点:让学生利用写生去理解透视
2、观察在不同视角方体透视的变化:仰视、平视、俯视
3、通过写生讲解透视的种类
根据物体在空间的位置:
平行透视: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
二、圆形透视
作业:1、立方体,长方体各个角度写生训练
三、空间
1、空间的概念:素描学习中,空间主要是指物与物之间因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远近关系
2、表现空间的主要手段:虚、实
虚:模糊、概括实:清楚、具体
我们的眼睛在观看时因为物体的远近距离变化而产生“近实远虚”的感受,并非物体离得越近越清楚。
3、素描中空间关系的具体绘画表现形式:
a、线条的强弱来表现空间
b、利用明暗对比的强弱关系来表现空间
c、利用细节刻画来表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