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50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人类的血型有好几种,遗传基因决定着每个人的血型系统。
我们常见的就是A、B、C、O、AB型血,其次是RH型血。
但是除了这几种血型之外,临床上发现的人类血型其实超过了30种。
人类的血型里面有很多学问,新生宝宝就容易因为血型问题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这种疾病是母婴血型不合而造成的。
如果母婴血型不合,就会给胎儿的红细胞凝集造成破坏。
在母婴血型不合的前提下,母亲的抗体会有胎盘。
进入到胎儿的体内。
这些来自母亲的抗体会将宝宝红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当成攻击目标,从而对红细胞造成破坏,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o型血的准妈妈应该警惕新生儿溶血病。
因为o型血的血浆中存在着抗原A和B。
如果宝宝的血型是a型,那么当抗原a进入胎儿体内后,就会与宝宝红细胞内的抗原a发生凝结的现象,引起溶血。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o型,而胎儿的血型是b 型,也会因同样的道理而造成溶血。
新生儿溶血有什么危害如今我国二孩政策已经放开,很多家庭都沉浸在小宝宝降生所带来的快乐之中。
然而,有很多孩子从出生之后就患上了新生儿溶血病,这让不少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那么新生儿溶血病会给宝宝带来哪些危害呢?新生儿溶血病在重症的情况下会引起宝宝死亡,有一些幸存的宝宝在治疗之后很多智力都会受到影响。
重症的新生儿溶血病会引起孩子胆红素脑病,患者死亡的原因常常是呼吸衰竭或是肺出血。
存活下来的宝宝后遗症会在几个月后出现。
新生儿溶血病还会引起很多并发症,除了之前说的胆红素脑病,还包括胆汁黏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造成呼吸衰竭等等。
新生儿溶血病还会引起宝宝黄疸的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肝脾肿大。
在发病后,宝宝的神经系统也易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嗜睡、拒奶、抽搐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脑组织中进入了间接胆红素会损伤宝宝的脑细胞。
新生儿溶血病能治好吗新生儿溶血病比较常见,给宝宝造成的危害非常大。
如果家长发现的晚,治疗不及时,宝宝会有生命危险。
那么新生儿溶血病能治好吗?新生儿溶血病是可以治好的。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诊断:如果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特别是当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B型血,或者母亲是Rh阴性血(熊猫血),父亲是Rh阳性血时,更应考虑新生儿ABO溶血或Rh 溶血的可能。
2. 血型检查:如果母子血型不合,可能存在新生儿溶血。
例如,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B型血,新生儿是A型或B型血,就可能发生ABO溶血。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改良Coombs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等。
如果这些试验中有一项阳性,即可确诊新生儿溶血。
同时,血常规检查也可能发现白细胞偏高或正常,血红蛋白偏低,肝功明显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表现。
4. 产前诊断:对于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中毒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不合者进行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检测。
如果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1:64,提示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病。
Rh阴性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中Rh血型抗体做为基础值,以后每2-4周检测一次,当抗体效价上升时,提示可能发生Rh溶血病。
5. 其他症状:新生儿溶血病还可能导致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中。
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
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血型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说到新生儿ABO溶血症相信不少朋友都有些陌生,特别是对于怀孕初期的女性来说,★对于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这个问题就比较关心了。
怀孕期间女性自身健康对于胎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怀孕时期女性不仅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而且有不少朋友在备孕时期就做好了一切准备,主要就是为了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
说到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这个问题,相信不少新妈咪们都不是很了解,而且也很少听说这个疾病。
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症主要是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表现在新生儿黄疸、贫血、夭折等问题上,为此在这里提醒大家,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可以避免问题严重性的关键。
新生儿ABO溶血病又称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仅见于胎儿、新生儿期。
在该病防治方面的进展已使该病的严重性和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它仍是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
约占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2/3,为Rh溶的2倍。
ABO与Rh溶血的主要区别是溶血的程度较轻,有时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难以区别,少见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
其病理生理过程与Rh疾病相同。
引起红细胞破坏的抗体是IgG,因IgM和IgA不可能通过胎盘。
本病是由于胎儿接受了母体的(通过胎盘)同族免疫抗体而发病,其发病条件是母体曾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母体所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而得病。
作为新生儿的妈咪们来说,除了了解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之外,还要学会怎么照顾好宝宝,特别是对于母乳喂养的产妇来说,自身是否健康对于宝宝健康成长是有很大关系。
特别提醒的是母乳喂养期间,女性一定要注意乳头卫生,这对母乳质量好坏有很大关系。
体包被,并在婴儿的网状内皮系统内受到破坏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一、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是母婴血型不合。
胎儿的血型基因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基因恰好是母亲所缺少的,胎儿的红细胞就有可能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的性质为免疫性抗体,并且能够通过胎盘。
一旦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就可能与胎儿红细胞相结合并破坏红细胞而发生溶血现象,严重者可引起胎儿贫血、水肿、流产、死胎、早产及HDN。
理论上,凡是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最常见,其次为Rh系统,其它血型系统不合溶血病如Kidd、MN、Duffy等也有报道,但极少见。
抗P1、抗Lea、Leb等属IgM性质,不能通过胎盘,故不会产生HDN。
(一)ABO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HDN。
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A型和B型物质,如寄生虫感染、预防接种等都可以使孕妇产生免疫性抗A及抗B抗体,即孕妇体内可以在妊娠前已存在免疫性抗体,所以ABO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可以在第一胎就发病。
从理论上讲,母/子血型为O/A、O/B、A/B、B/A等组合都有可能使婴儿发生HDN,但实际上90%以上的HDN患儿母亲为O型,这与O型母亲含有丰富的IgG抗A(B)抗体有关。
A(B)型母亲所生B、AB型(A、AB)新生儿仅少数发生溶血病。
IgG抗A(B)抗体效价与溶血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绝对,这可能与新生儿A、B抗原强弱、型物质的含量、胎盘的屏障作用及IgG亚类不同等有关,ABO HDN一般不易作到产前准确预报。
但由于ABO HDN的发病程度与母体内IgG抗A、抗B的效价有一定相关性。
因此,可以定期检测孕妇体内IgG抗A(B)的效价来判断胎儿的受害情况,如果母体内IgG抗A(B)效价随着孕期增加而增长,提示胎儿受害的可能性增大。
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出现黄疸,5天达高峰,一般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智力低下或胎儿水肿。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一、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二、如何预防新生儿溶血病三、新生儿溶血病怎么治疗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1、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
新生儿期其他导致溶血的原因还有红细胞酶或红细胞膜的缺陷,这些都有专有的名称,只有血型不合的溶血称为新生儿溶血病。
2、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
母亲和胎儿间Rh血型不合和ABO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病因。
胎儿的血型是由父母双方决定的。
如果胎儿从父亲遗传来的血型抗原是母亲所没有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使母亲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导致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发生溶血。
3、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
黄疸是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出现在生后2~3天,生后第1天内出现黄疸者占1/4左右。
同样,产生重度黄疸[指血清总胆红素在34mol/L(20mg/dl)以上]者亦为1/4左右。
贫血ABO溶血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一般程度较轻,重度贫血(指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仅占5%左右。
ABO溶血病的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
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
母婴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的相关检测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08-31T11:19:01.9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作者:双滟琦[导读] 对于夫妻血型不合的产妇定期检测血型抗体效价是必要的,有利于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降低HDN的发病率。
绵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621000)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e Disease of New-bom,HDN)是因母体内存在与其胎儿红细胞不合的IgG血型抗体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新生儿溶血症以ABO血型系统最为常见,即ABO-HDN,约占其总数的85.3﹪,死亡率1.4﹪【1.2】。
因此现对我院新生儿科因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有关实验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1.1 标本来源 2008.1-2013.7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年龄均为0-7天,血型均为非O型RH阳性共180例,其中A型 115 例,B型65 例男婴91 例,女婴 89例1.1.2 临床指针体征有水肿、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2 方法与试剂1.2.1新生儿血清学检查取新生儿血样3ML3000rpm离心5min,分离血浆和红细胞,再用微柱凝胶法做直接抗人球实验、血清游离抗体测试实验、ABO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筛查及鉴定实验,红细胞抗体放散及测定实验。
所有的实验操作均严格按照《全国检验技术统一操作规程》;3]第三版。
1.2.2产妇的血清学检查 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鉴定、自身不规则抗体及抗体筛查。
当母婴血型不合时,检测产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
1.2.3实验试剂抗A、抗B、抗D试剂均来自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血型、抗人球卡、筛细胞及试剂红细胞均来自瑞士达亚美公司。
1.3.结果判断1.3.11.3.1 新生儿溶血病游离、释放实验的判断患儿血浆或红细胞放散液中检测到针对其红细胞的抗体为阳性结果。
母婴血型不合的危害
母婴血型不合是孕妇与胎儿之间因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疾病,根据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的严重程度,可发生新生儿早发性黄疸、心衰或核黄疸后遗症,甚至流产、死胎,那具体母婴血型不合有什么危害?
一、造成新生儿溶血症
如果发生ABO或Rh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则可能会造成新生儿溶血症,轻者表现为黄疸、贫血和水肿等,重者发生核黄疸,使脑神经核受损,出现抽风、智力障碍等症状,更为严重者,胎儿会在母体内死亡。
二、严重可致胎儿死亡
当母亲体内存在与其胎儿血型不相溶的血型抗体时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的症状,多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染,逐渐加重,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
溶血严重者可发生胎儿水肿,部分出生时可为死胎。
幸存者全身水肿,苍白,皮肤有淤斑,呼吸困难,肝脾肿大,如不及时治疗常于生后不久死亡。
三、母婴血型不合致习惯性流产
由母婴血型不合所导致的流产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指孕妇在自然情况下出现3次以上流产。
出现自然流产,尤其是已经发生过多次自然流产的孕妇,应去医院做全身检查。
许多特殊血型的孕妇因血型不合导致习惯性流产,但是由于重视不够,始终未查明病因,导致好不
容易顺利出生的婴儿却被查出有溶血症,存在先天性的智力缺陷和运动障碍。
四、注意事项
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输血史,以及曾分娩重度黄疸儿的孕妇应进行产检检查。
发生黄疸的新生儿可进行蓝光或日光灯照射而治疗,部分病情严重者尤其是Rh血型不合溶血者需换血治疗。
母儿血型不合与新生儿溶血症【概述】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产生的同族血型免疫疾病。
人类红细胞有26个血型系统,母儿血型不合,有Rh血型不合和ABO血型不合两大类型母儿血型不合。
当胎儿从父方遗传下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时,通过妊娠分娩,此抗原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免疫抗体当此抗体又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循环时,可使其红细胞凝集破坏,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症。
这对孕妇无影响,但病儿可因严重贫血、心衰而死亡或因大量胆红素渗入脑细胞引起核黄疸而死亡,即使幸存,其神经细胞和智力发育以及运动功能等都将受到影响。
母儿血型不合,主要有ABO和Rh型两大类,其他如MN系统也可引起本病,但极少见。
ABO血型不合较多见,病情多较轻,易被忽视。
Rh血型不合在我国少见,但病情严重,常致胎死宫内或引起新生儿核黄疸。
【病理生理】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母亲为胎儿的A型或B型抗原致敏而产生IgG抗A或IgG抗B免疫抗体,分子量较小,极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溶血。
ABO血型抗原广泛存在自然界中,母体极易在无意中得到刺激而致敏,所以ABO血型不合可发生在第一胎妊娠时。
另一方面ABO 血型不合虽然较多见,但临床不一定发病,这与胎儿体液中存在的A型或B型物质中和母体免疫抗体,以及可能由于胎儿红细胞的抗原较少,被破坏的胎儿细胞所产生的胎红素亦少并能很快被胎儿肝脏清除有关。
Rh血型不合,一般第一胎不发病,发生于孕妇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胎儿的Rh阳性抗原经胎盘到达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Rh抗体,此抗体经胎盘再回到胎儿,造成溶血。
在Rh血型5种抗原中,抗原性最强为D抗原,引起溶血的发病率亦多,故临床将有D抗原存在者都定为Rh阳性。
由于胎儿循环中含有大量母体免疫抗体,抗体一部分被吸附在红细胞上,一部份呈游离状态存在于血清中。
被吸附在红细胞上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加速红细胞破坏。
以上情况发生愈早,程度愈严重,对胎儿各器官的影响亦愈明显,造成危害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