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20.77 KB
- 文档页数:4
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标本溶血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溶血的原因
1、抽血困难:
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
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溶血实验原理
溶血实验是一种常用于检测血液抗体活性的实验方法。
其原理基于红细胞在受到特定抗体作用下发生溶解的现象。
在溶血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正常人血清或已知特定抗体的免疫血清。
首先,试验者将待检测的血清或抗体与已知溶血性质的红细胞混合。
这些红细胞通常来自于动物(如羊、鸡等)。
接下来,将混合物进行适当的孵育,让红细胞与抗体充分反应。
在孵育过程中,如果混合物中存在能与红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的抗体,那么这些抗体将和红细胞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若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会激活免疫系统中的补体系统,导致溶血反应发生。
补体系统会引起红细胞溶解,释放出溶血物质,使红细胞溶解。
最后,通过观察溶血反应的程度来判断待检测的血清或抗体中是否存在抗原-抗体反应。
通常使用光密度计或肉眼观察红细
胞的溶解程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溶血实验可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诊断,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前的血型鉴定等。
同时,通过此实验还可以评估血清或抗体的效价,以及研究红细胞膜的抗原特征。
临床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标本溶血原因及应对对策标本采集行为直接影响检验科收到的标本状态,影响对病情判断和疾病诊治,血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准确性,影响临床诊断。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1、标本凝块:2、标本量少:3、采血管出现错误: 在采血过程中使用了不正确的采血管;4、真空采血管出现破损;5、血样送检时间超时。
未按照相关规定将采集到的血样送到相应检验室;6、血样标本信息存在错误或者没有检测的项目要求;7、没有采集到血样标本;8、出现溶血问题,如重度或者重度溶血;9、严重脂血,主要呈现为牛奶状;10、采集到的血样标本受到污染,如运送中没有加盖导致被其他的标本污染。
在临床工作遇到最多的不合格标本还是溶血和凝血。
凝血分为肉眼不容易发现的血凝块及是液凝固两种类型,导致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对患者进行抽血不顺利,抽血时间过长,这样操作带来的问题是血液在针管当中已经出现凝固;或在血液被注入到针管当中的时候,没有立即轻摇,造成部分血液凝集;或在进行摇晃的时候,摇晃不均匀,时间不够充分,使得血液没有和抗凝剂充分混合;其次就是采血量不足或者是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标本溶血原因1、病人血管不充盈,用止血带时间过长,捆扎过紧,并反复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引起血管内溶血;2、穿刺不顺利,针尖在静脉中反复探寻,损伤组织过多,造成血肿而溶血:3、混匀抗凝管时用力过猛或送检时振荡过大;4、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细胞;5、未使用采血针,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抽血过快,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过猛,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6、标本量不足,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渗透压改变发生溶血;7、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酒精或碘伏未干即开始采血;8、注射器或盛血容器不干燥或容器污染;9、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发生溶血;10、用真空管采血却未抽足量,即真空管内还残留部分负压,引起标本溶血。
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
在标本采集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采集后需要正确处理和储存。
避免标本溶血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正确处理和分析标本。
关键词:标本溶血;临床检验;预防措施引言:临床检验是医学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起着关键作用[1]。
在临床检验中,标本的采集、处理和分析都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标本溶血是常见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
标本溶血会引起检验结果的偏差,甚至会导致错误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正确预防和处理标本溶血是保证临床检验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其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提高护士和临床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质量控制能力。
一、标本溶血的概述标本溶血是指在采集、处理和储存临床检验标本的过程中,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来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影响到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对于血液学、生化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的检验。
因此,对于标本溶血的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本溶血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一是在标本采集时使用的针头过大或者操作不当,损伤了红细胞膜;二是在标本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温度不当、机械振动、化学物质、光线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红细胞被破坏;三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疾病或治疗方法的原因,如肝硬化、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等。
标本溶血的程度通常通过血液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如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计数等。
在临床实践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超过10%、血红细胞计数下降超过5%、血清铁浓度和总铁结合力的测定结果异常等均可被视为标本溶血的表现。
标本溶血的影响因检验项目而异,常见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二是可能使检验结果失真或不可靠;三是可能导致样本退检或重测,增加检验时间和成本。
生化标本溶血的原因分析:
在临床检验前的抽血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可使红细胞遭到破坏,产生溶血现象。
溶血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也有临床操作不规范的原因。
这不仅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使临床医生不能做出诊断,延误治疗,也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标本溶血原因:
1.穿刺困难:患者静脉充盈不良,血管弹性差,导致穿刺困难,采血时间延长,
造成部分血液凝固,使红细胞破坏,造成溶血。
2.操作不规范:a.穿刺时,为了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及未及时松开止血带,
均可造成溶血现象。
b.采血过程中,静脉穿刺处消毒液未干即开始采血。
C.
抽血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头在静脉中反复进出,造成局部血肿盒血样溶血。
d.采集标本时,操作者将止血带扎的时间过长,过紧,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即可造成溶血。
E.采血时未避开血肿,冻疮,炎症等皮肤有损害部位。
F.采集标本后操作者用力摇晃可造成溶血。
3.冬季温度太低造成冷冻。
运输过程中剧烈震荡。
4.真空采血管质量不过关,负压过大或过小,造成血流不畅等。
5.分离过程中操作不当:收到标本后未及时分离血清。
分离时离心机转速过快。
干燥管采血分离时,血块没有收缩好,用硬物强行剥离。
血标本溶血的原因
1、操作技术原因
护士操作的相关技术不当引发的,主要表现在采血时使用止血带进行束缚的时间过长且过紧,在拍打过程中力度过大,在采血时未待穿刺位置消毒液完全挥发即进行采血,还有血标本未摇匀等等这些方面,都可能导致血标本溶血。
2、采血后振荡过猛
采血后试管颠倒混匀时动作过猛造成过分振荡或混匀次数过频过多导致红细胞破裂。
3、标本放置过长
血标本在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因为血标本对放置中的要求很高,温度过高或是过低皆易导致溶血。
4、真空型负压管的负压程度
临床中采血器皿通常是真空型的负压管,在采血时若负压不足,则血液会被间断吸进负压管中且易产生气泡,从而导致溶血;负压管中负压若过大,血液流速过猛,则易使红细胞发生相互碰撞,红细胞在破裂后易发生溶血。
5、标本运送过程中环境
在运送过程若是因路途颠簸或血试管在日光照射下时间过长,血细胞易遭破坏,易出现重度的溶血状况。
6、检验环节出问题
血标本送检验室后,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水浴箱温度及离心时速度过快等,都可能导致溶血的发生。
什么是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发表时间:2020-12-16T02:39:42.079Z 来源:《航空军医》2020年9期作者:周发祝[导读] 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会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15100)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细胞内溢出来的现象。
标本溶血是指采血后,标本里的血清和血细胞融在一起,血清呈现红色的一种现象。
这是因为血细胞被破坏,细胞内血红蛋白释放到细胞外,和血清融在一起,使得离心之后血清中有血细胞内成分。
1、产生标本溶血的原因1.1 外在原因a.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不合格。
b.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
c.技术欠佳,穿刺不顺利导致组织损伤过多。
d.抽血推速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e.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时产生了大量气泡。
f.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
g.渗透压发生了改变。
h.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
I.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J.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的低温、冷冻或者突然的化冻、过酸或者过碱以及酒精、乙醚、胆碱盐等。
1.2内在原因a.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2、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样本溶血几乎会影响所有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溶血后,其中显著影响的有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钾,葡萄糖(GLU)、肌酐(CKEA)等。
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酶(AST等)释放到血清中,从而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结果的影响机制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个方向:(1)对临床检验的干扰与影响2.1对细胞内外成分浓度差的干扰,血细胞发生溶血后,细胞内的物质会顺着浓度差溢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特别是血红蛋白、酶类、离子、有机物等,使测地值明显高于非溶血标本;相反,红细胞内浓度极低的物质,如脂蛋白、胆固醇酯、钠等,随着溶血后细胞内液对血清的稀释,其测定结果会明显下降.2.2有色物质对吸收光谱的干扰,造成吸光度和散光度产生较大的误差。
2014.01临床经验103随着临床检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更倾向于各种辅助检查,检验作为指导临床的关键步骤,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而要获得最能反映病情的真实结果首要一点就是需要有合格的检验标本。
但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合格标本,比如最常见的标本溶血——它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大量细胞内的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导致测试样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使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标本产生溶血的原因,溶血对多种检测项目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防范溶血产生有一定的研究与体会,现总结如下:1 标本溶血的原因(1)标本采集中的操作不当:1)抽血时止血带捆扎时间过长;2)穿刺点的消毒液未干就进行静脉穿刺;3)采血时进针不准,使针尖在静脉中反复刺探,造成血肿或血样溶血;4)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注入速度过快;5)血量相对于试管内的添加剂量明显不足;6)血液与添加剂混匀时用力过猛。
7)静脉不清时用力拍打穿刺部位。
(2)标本运送不规范:1)运送血液标本时动作过大,振荡剧烈;2)运送时温度控制不当,过高或过低;3)运送血液标本路程远导致长时间振荡。
(3)标本分离操作不当:1)离心时提速过快;2)血标本离心前采用他物剥离血块;有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
[1、2](4)标本保存不恰当:1)标本采集完成后未经离心马上存入4--8℃冰箱;2)标本存放于冰箱冰冻室内;3)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2 标本溶血的影响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3]。
据金建娟等报道[4],该院一年内的急诊生化标本中的不合格标本81例,其中溶血标本21例,占25.9%,主要是浅谈标本溶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周玲珠 沈海明浙江省桐乡市康复医院检验科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摘 要】标本溶血是指血液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因红细胞破裂,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组分释放到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清中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影响临床的诊断,甚至出现误诊等严重后果,因此标本溶血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导致标本溶血的因素及预防
增加溶血风险的因素
1、使用规格过小或过大的针头容器。
2、按压注射器活塞,用力迫使管内血液注射入采集试管,因此增加对红细胞的剪切力。
3、从外周静脉(IV)或中心静脉留置管道抽采血液标本。
4、注入的血液太少,使抗凝血剂和血液的比例大于1:9。
5、重复使用手工添加了不当剂量抗凝剂的试管。
6、摇混采血管过猛。
7、未让皮肤上涂擦的酒精或消毒剂充分挥发、干燥。
8、使用过大的负压真空管,例如对儿童患者使用过大的采血试管或注射器(10-20 毫升)。
预防标本溶血的注意点
1、消毒后穿刺部位自然干燥。
2、不可穿过血肿部位采血。
3、如使用注射器采血,宜确保针头牢固地安装在注射器上以防出现泡沫。
4、使用注射器时避免过度用力抽拉针栓。
5、轻柔颠倒混匀含有添加剂的标本。
溶血反应原因及护理措施
溶血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
1.输入与患者血型不合的血液,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输入发生溶血变质的血液,导致红细胞破坏。
3.患者对某种血红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4.输血过程中细菌感染。
5.发生迟发性输血不良,如Rh血型不合导致的溶血。
对于溶血反应的护理措施,首要的是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接下来,可以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同时,应将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对于双侧腰部,可以进行封闭处理,并用热水袋热敖双侧肾区,以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此外,还可以进行碱化尿液处理,如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
在观察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记录每小时尿量,并插入导尿管。
如果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安慰他们,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
如有需要,请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护理人员。
制表:审核:批准:。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医学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有效的检验结果,帮助医生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科学依据。
溶血是医学生化检验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给临床诊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现就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送检生化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抽血送检的3405例生化血样标本,发生溶血63例,溶血率为1.85%。
发生溶血主要有穿刺困难、操作不当、采血器具不合格、保存和运送不当、分离血清操作不当、溶血性疾病等六大因素。
2 标本溶血原因分析2.1 穿刺困难导致溶血由于穿刺困难导致溶血的18例,占28.6%。
肥胖、新生儿或低血容量患者因静脉血管不明显或静脉充盈不佳,导致操作者抽血时操作时间过长、施压过久、进针定位不准或多次在静脉中穿刺,容易干扰血液流动速度和血流方向,破坏体液与血细胞间的平衡,引起采集部位血肿和血标本溶血。
2.2 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由于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的16例,占25.4%。
主要是新的没经验的护士或实习护士在采集标本时,穿刺部位的消毒液未干就急于采血,而消毒液有很强的溶血特性,直接引起标本溶血。
2.3 采血器具不合格导致溶血由于采血器具不合格导致溶血的4例,占6.3%。
主要原因是采血器具质量不合格,存在污染物(水性、酸性或碱性物质)、负压过大使得血流速度过快,另外,采血针头口径过小也会容易发生溶血。
2.4 保存和运送不当导致溶血由于保存和运送不当导致溶血的6例,占9.5%。
采集标本后,由于送检不及时,把标本存放在环境温度不合适的的地方(过冷或过热),或者在送检时发生剧烈振荡,容易引发标本溶血。
2.5 分离血清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由于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导致溶血的共11例,占17.5%。
主要原因是检验人员接到标本后,急于离心,用竹签过于用力搅拌标本,或者在离心时速度过快,导致红细胞过度挤压、破碎而发生溶血。
血标本检验前的诸多因素均可使红细胞成分遭到破坏,产生溶血,从而使检验结果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血标本溶血的原因⑴穿刺操作不当:①操作者抽血时将止血带扎得太紧,时间过长,抽血时负压过大。
②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反复进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
③采血过程中,静脉穿刺处消毒液未干即开始采血。
④血液注入试管时,速度过快或产生气泡。
⑤直接从输液处放血。
⑥标本在混匀过程中(如为抗凝剂时)动作过猛。
⑵抽血器具不合格:临床所用抽血器具均为一次性塑料制品,某些产品的增型稳定剂不合格,并因聚合不完全而有毒性,可引起血标本溶血。
⑶分离操作不当:用破裂的玻璃管盛放血标本,离心时细胞破裂,标本溶血;离心时提速太快,离心管和套管底部有硬物,使红细胞过度挤压,产生溶血。
文献报道因分离操作不当导致标本溶血占41.2%。
2.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⑴对生化结果的影响: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
溶血对相当一部分生化检测项目有影响,其中溶血后显著升高的有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溶血后显著降低的项目有葡萄糖(GLU)、肌酐(CKEA)等。
分析原因为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较高的酶(AST等)释放到血清中,从而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
⑵对肝炎病毒检测结果的影响:溶血可造成假阳性的检测结果。
有作者报道,当浓度>25%的红细胞发生破裂溶血,即可导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假阳性。
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影响:据朱同华对100份标本HIV-Ab的检测结果(OD值)的研究,发现92%的溶血标本的OD值高于对应的非溶血标本的OD值,溶血可以使抗-HIV检测结果的OD值平均升高0.011,可能造成假阳性的检测结果。
3.防范对策⑴掌握采集血标本的正确方法:临床采血多选用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婴幼儿多选用颈外静脉或股静脉,避免选择过细的静脉,更不要从输液管处抽血;遇到抽血困难的患者,扎止血带时间不可过长,亦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以防机械刺激造成溶血。
血标本溶血的原因血标本溶血的原因1、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
2、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淤血过久,为避免淤血,压脉带压迫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十秒。
3、穿刺不顺利损伤组织过多。
4、抽血速度过快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
5、血液注入容器中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
6、在有血肿的地方采集血样。
7、渗透压的改变。
8抽血消毒时酒精未干就进行抽血。
9、注射器与针头连接不好。
10、病人自身有溶血性疾病。
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的预防措施1、使用国际标准真空采血管使用合格的真空采血管,避免用负压过大、吸力过猛的特制真空米血管,以减少溶血机会。
在米集血标本时,双向米血针尾部插入采血管后稍倾斜采血管,使其尾部针面贴近采血管的侧壁,血液沿管壁缓慢流下,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
2、采血技巧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采血时止血带不要结扎时间过长,操作时见负压管内有回血可放松止血带,同时有节奏地推压抽血部位的上方,使静脉暂时充盈,增加血流量,充分发挥负压作用,使血流加快,增加抽血速度,防止溶血。
穿刺时发现泡沫可稍微变换针头的角度位置,使泡沫消失,如确实抽不出标准的血标本,可将带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而不要使其干燥。
3、局部热敷热敷穿刺部位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充盈,提高采血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4、采血顺序建议采血顺序:先抽促凝的管,再抽带有其他特殊抗凝剂的管。
如1人操作时最好先抽血清管,最后抽血沉、凝血项等带有特殊抗凝剂的管,以便摇动。
如2人操作,可先抽抗凝管,其中1人将抗凝剂均匀摇动。
在摇动抗凝剂时应避免上下暴力振动引起溶血。
最好的方法是:将抗凝管放在2个手掌中来回滚动,可有效地防止溶血。
拔针的最好时机是:最后一管血应在采血量还差0.3〜0.5 ml时松止血带拔针,待软管内的血液全部流入试管后拔除管塞穿刺针,用干棉球压迫穿刺点5 min左右。
采血后标本应立即送检,不要放置时间过久,也不要放在冰箱内保存。
血液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近年来,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成了血站成分制备中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为了及时满足临床病人的需要又不致血小板因为效期短而报废,对于血小板的供应,我站基本上是采取临床病人预约后采集,机采科接到预约单,及时通知献血员,进行采前抽样初筛,但所抽取的样本时有溶血现象的发生,给检验科的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通过近两年的观察分析和反复实践,总结了血标本溶血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为检验科提供了合格的血标本。
现将2009.1.1-2010.12.31的溶血标本情况统计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采集标本使用的器具与设备一次性使用自动定量静脉采血管5ml、2ml,一次性使用静脉血样采集针,0.5%合力碘,TDZ4-WS台式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长沙湘智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1.2方法皮肤消毒后,将双向采血针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刺穿采血管,采血完毕,将血样做完初筛项目后送检验科。
2 结果(表1)表1 血标本溶血原因情况分析表1示,09年血标本溶血原因因器具不合格引起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因为血管情况不是太好,比如有血管太细,血液循环不好,选择血管不当,静脉穿刺技术不好,止血带扎得时间过紧过长,过度拍打血管,采血管内的负压过高或过低造成的等等。
再就是未及时混匀抗凝剂试管,消毒剂未待干就进行穿刺等操作原因引起的血标本溶血。
还有些不明原因的血标本溶血需要我们提出并进一步分析讨论,并采取有效方法给检验科留取合格的血标本。
2011年经过我们近一年的规范和防范,出现4例不明原因的标本溶血,溶血标本所占比例由09年的4.62%下降至010年的0.19%,防范效果好。
3 讨论通过我们近两年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发现,引起标本溶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器具质量不合格外,更多的是我们操作过程中,在选择血管方面不够仔细,操作不规范如未及时混匀抗凝管,消毒剂未干就进行穿刺等等。
3.1血标本溶血原因3.1.1穿刺困难和采血操作不当①献血者血管太细,静脉充盈不良,血管弹性差致穿刺困难,使采血时间延长,部分血液凝固,使红细胞机械性破坏,造成溶血[1]。
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溶血就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
采血过程中负压过大,血流速度过快,红细胞相互猛烈撞击,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
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采血过程中,负压不够、漏气使血液间断被吸入负压管并混有气泡导致溶血。
针头过细,使血液被过分挤压导致溶血。
血液注入不当,没有使血液沿采血管管壁徐徐注入而是直接摄入管底,发生撞击及产生过多气泡造成溶血。
解决方法:血液进入真空管时,要控制速度,如针尖斜插入真空管,以使血液沿管壁徐徐注入,混匀幅度不可过大,用力缓和。
2、血液标本发生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
采血后未能将血液与抗凝剂仔细混匀,或混合不充分;采血量过大,抗凝剂未能充分发挥抗凝作用;抽血时间过长,抽血不顺利,造成血液凝成小块;压脉带使用时间过长,加速凝血因子凝固活性;某些疾病如高血脂、血液粘稠度高;采血后待检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解决方法:为血液注入真空管时,沿管壁徐徐进入,边注入边慢摇,使血液尽快与抗凝剂混合,禁止将泡沫注入,确保血液标本及时送检。
3、血液标本量不准采血量不准就是采血量过多或过少。
若采血量过多,超过抗凝剂所能抗凝的血量,会产生细小凝块;采血量过少,抗凝剂相对增多,则使血液稀释。
真空管负压不足,易导致采血过少。
解决方法:采血过程中将试管直立,随时观察试管采血量的刻度,及时换管、拔针。
4、血液标本出现脂血脂血就是血清呈明显乳浊状,因为脂血可以导致血清或血浆呈乳白色浑浊,这可给比色、比浊或滴定带来干扰,而目前许多化验项目都是用比色等分析方法进行的,这就会干扰检验的准确性。
脂血产生的原因包括高发性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以及餐后、输注脂肪乳后抽血等。
解决方法:避免输注脂肪乳和静脉高营养药物中抽血,应尽量在输注之前抽血。
因脂肪乳对检测血常规、免疫学等指标影响不大,建议在输完6小时后抽血。
因脂肪乳对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蛋白等结果影响较大,建议在12 小时后抽血,因为这时脂肪乳已降解完成。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原因1、抽血困难:①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休克、恶液质等原因造成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
采集血标本时,操作者多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穿刺后往往流血不畅而挤压穿刺点周围。
这些机械因素可造成溶血。
②采血时由于患者紧张导致血流不畅,抽血时间过长,血标本中混有泡沫,标本放置一段时间后泡沫部分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2、操作不当:①采血标本时,未使用采血针头,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
由于塑料注射器发涩不好徐徐抽动,而用力抽吸,血液靠负压进入注射器,往往使标本中混入泡沫而造成溶血。
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操作者未按操作规程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而由于向真空采血管注入时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③血标本注入试管后由于受到过度晃荡造成血细胞破坏而溶血。
④采血标本时,直接在输液处针头抽取,由于血液中混有药液而造成溶血。
⑤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针栓衔接不紧,抽血时,产生气泡。
⑥采血部位用碘伏消毒时,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标本容易发生溶血[2]。
3、抽血器具不合格:①抽血器具均为一次性塑料制品,是由高分子材料、增塑剂、稳定剂等组成,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可以造成溶血。
②使用玻璃试管时由
于试管不干燥或不清洁可造成溶血。
4、存放不当:①血标本采集后未及时送检,放置时间过长,可造成溶血。
②冬天血标本采集后放置在窗口处,因温度太低而冻结。
血标本发生溶血的对策1、因末梢循环差而导致抽血困难时,扎止血带时间不要过长,更不要反复拍打穿刺部位。
可将肢体下垂片刻,扎上止血带后再握拳,仍抽血不畅,可松开止血带片刻再扎上止血带。
必要时,更换穿刺部位,可用热敷的方法,对要穿刺的部位热敷片刻,再行抽血。
2、如确实无法抽取合格标本时,应将抽取的带泡沫的血标本立即送检。
3、采血标本时,应选用专用一次性采血针头及含负压的一次性密闭塑料试管,真空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避免血流不畅。
4、对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取的血标本,应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针头与针栓是否衔接。
抽血时应徐徐转动抽动针栓,向试管中注血时要沿着试管壁徐徐注入。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抽取血标本,避免在输液处针头抽取血标本。
6、严格把好采血器具质量关,避免使用不合格试管。
7、妥善放置采集的血标本,避免标本受冻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污染而溶血。
严禁全血冷冻保存,以免造成溶血。
8、抽取的血标本要由专门人员及时送检,避免家属送检血标本,以免血标本剧烈震荡而溶血。
9、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采血环境,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告知患者放松心情,转移注意力
治疗溶血病的方法一、新生宝宝刚出生时就要做好各项工作
a.分娩时,就要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b.胎儿娩出立即断脐,减少抗体进入宝宝体内。
c.保留脐带,以备严重溶血病患儿换血用。
二、对小宝宝的治疗
abo溶血病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
临床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者常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相似,严重者可有明显的症状。
新生儿出生后要严密观察黄疸出现时间,一般第2~3天,严重者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并要注意黄疸加深速度,如胆红素浓度过高,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以后影响智力,所以abo溶血病要及早治疗。
a.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它的优点是退黄疸快,副作用少,皮肤黄疸接受光照后胆红素可分解成水溶性,从肠道、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副作用:光照疗法时有的宝宝可出现一过性皮疹,大便次数增多等轻微的副作用,这些症状不需要处理,停光照后可自愈。
b.药物治疗
黄疸较严重者可反复多次光照疗法,同时加用药物治疗。
可用抑制抗原反应的药物以减少继续溶血,活跃肝细胞酶系统,可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或阻止胆红素在肠道的再吸收及中药利胆
退黄。
c.补充铁剂或输血
绝大多数abo溶血病的宝宝不需要换血,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新生儿abo溶血病常同时伴有贫血,其程度与溶血程度一致。
轻度溶血者常贫血较轻,严重溶血病患儿可有较重的贫血,可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补充铁剂或输血等相应的治疗。
减少溶血病发生的方法⒈有可能怀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妈妈,如在孕前被查出血型抗体效价高者可在孕前先进行中药治疗来降低抗体,预防怀孕后宝宝患abo溶血病。
⒉孕后定期查抗体效价,第一次孕16周开始查抗体,第二次孕28~30周,以后2~4周查一次,自抗体效价增高时开始予孕妇口服中药,每日一剂至分娩。
⒊孕期诊断为血型不合溶血病者,在24、30、33周各进行10天的综合治疗,以提高胎儿抵抗力。
⒋自预产期前2周开始口服肝酶诱导剂,可加强胎肝细胞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能力,从而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