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胆胰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胆胰疾病[摘要] 目的观察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并发症,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老年胆胰疾病患者116例,均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并探讨防治措施。
结果全部患者中行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成功105例,转为开放手术11例,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成功率为90.52%。
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5例、出血2例、穿孔1例、造影剂反应8例、腹泻3例、急性胆管炎2例、呼吸抑制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未发生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对老年胆胰疾病可起到良好的疗效,加强观察和防治,可减少并发症及其严重后果,在临床应用时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胰疾病;老年;临床疗效;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57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0616(2012)18-247-02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由原先单纯的诊断技术发展为肝、胆、胰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的微创治疗方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有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开腹外科手术的趋势。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对传统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已成为治疗老年胆胰疾病的首选。
但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的危害也不容小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的临床推广[1]。
笔者所在医院观察了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胆胰疾病中的疗效,并探讨了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老年胆胰疾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1~85岁,平均(70.57±11.24)岁;男65例,女5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52例、冠心病15例。
老年患者行ERCP的术前配合术后护理作者:农辉莲王艳玫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越来越多就医的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全身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胆胰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
由于各种原因,多数老年患者不愿意或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2 年来对10例老年患者ERCP的术前术后护理进行总结,认为老年患者ERCP 能否手术成功,康复出院,与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和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老年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73-01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经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通过十二指肠壶腹部乳头开口处插管,做胰胆管造影,目前已成功成为胆道系统和胰腺疾病诊断和治疗手段之一。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疗效肯定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1]。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各脏器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机体的代偿能力和免疫功能逐渐降低,直接影响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和术后的康复。
因此,做好老年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ERCP成功的重要环节。
现将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10例60岁以上行ERCP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0例60岁以上行ERCP的患者均来自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
其中胆总管结石4例,胆管狭窄2例,胆管癌 2例,阻塞性黄疸2例。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所有老年患者必须进行必要的术前评估,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出凝血时间,测血、尿淀粉酶等。
对于有胰腺炎病基础的患者,术前应用小剂量抑制胰腺分泌药物如奥曲肽等生长抑素,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2.1.2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均为老年患者,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对相关知识认识甚少,因此术前心理辅导尤为重要,也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1.什么是ERCP?ERCP是endoscopic retrograde colangiopancreatography 的缩写,中文名为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是指将内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要用没学过医的普通人能看懂的描述],将导管经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内,然后向导管内注入造影剂,通过X 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主要用于胰腺或胆道疾病的诊断,如胆道梗阻、结石、肿瘤、胰腺炎等;除了用于疾病的诊断之外,其还能借助内镜实施一系列治疗措施。
2.什么是上消化道内镜?上消化道内镜是指运用自带光源的可活动的内镜对上消化道管腔内部进行观察及操作的一种较新的检查及治疗技术[描述一下内镜的样子,做内镜的流程,是否需要麻醉,等等],根据应用的部位以及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种类,绝大多数ERCP采用十二指肠镜进行操作。
3.ERCP是怎样的流程,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一般由专业内镜医师将内镜从患者口腔送入,经由患者咽喉、食管、胃到达十二指肠,一般在十二指肠降段可见一椭圆形突起,即为十二指肠乳头。
而后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向胆胰管内插入导丝,然后沿着导丝送入导管,并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观察.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
4.胆管和胰管在身体的哪一部位?肝脏内分布着无数微细的管道收集肝脏分泌的胆汁,这些管道不断汇合逐级形成更粗大的上一级管道,形成胆道树,最终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将胆囊内的胆汁运送到十二指肠内,通俗来说胆道就是胆汁向肠道内运输的通道。
主胰管是将胰液从胰腺汇总起来传送进十二指肠的管道。
在十二指肠降段有一椭圆形突起,称为十二指肠乳头。
主胰管和胆总管汇合一起开口于十二指肠的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有一圈环形的肌肉称为Oddi氏括约肌,控制乳头开口的扩张和闭合。
5.ERCP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1)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2)胰腺或胆道疾患(如结石、肿瘤、硬化性胆管炎等)可以在胰管或胆管的病变区域取一块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ERCP指南解读ERCP(内窥镜下胆总管与胰腺导管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是一种常用于诊断和治疗胆道和胰腺疾病的内镜检查技术。
ERCP指南是制定给医生的指导方针,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进行此项检查。
本文将对ERCP指南进行解读。
首先,ERCP指南强调了该检查的适应症。
根据指南,ERCP适用于急性胆管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胆总管癌等情况下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对于足够的高风险患者,如慢性胰腺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ERCP也是一种合适的检查选择。
指南对每个适应症的详细描述和操作技术进行了解释,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
其次,ERCP指南详细介绍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等的收集,以及患者需要遵循的规定时间禁食和禁水等注意事项。
此外,对于兼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指南提供了相关处理措施,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后,ERCP指南重点强调了检查时的技术要点。
指南详细介绍了内镜的选择和操作步骤,包括逆行注射造影剂、胆胰管探针的插入位置和角度、狭窄或结石的处理方法等。
指南还提供了在特定情况下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对于妊娠妇女、儿童、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等的处理。
此外,ERCP指南还详细介绍了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处理。
指南强调了术后的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患者的康复。
对于常见的并发症,如胰腺炎、出血、感染等,指南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以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
最后,ERCP指南阐述了ERCP的限制和禁忌症。
指南指出,对于有明确的禁忌症或无法接受检查的患者,应考虑替代治疗方法,如经皮穿刺引导下的胆管引流术或外科手术。
同时,对于患有严重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半透膜肾病等严重疾病的患者,应慎重考虑ERCP的风险与益处。
总结起来,ERCP指南是一份重要的指导方针,为医生提供了关于ERCP检查的详细操作步骤、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的建议。
遵循这些指南可以提高ERCP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治疗胆胰疾病28例的体会
张燕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1(27)20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对胆胰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胆胰疾病患者使用ERC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胆总管结石24例,20例取石成功,并发症7例,6例经保守或手术治疗后治愈,1例死亡.结论:ERCP检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拓宽了微创技术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3132-3133)
【作者】张燕
【作者单位】安顺市贵航302医院内科,贵州安顺5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J], 蒋圣军;王永光;李其美;刘骥;陶玲云;晋辉;刘晓静
2.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胆胰疾病的护理体会 [J], 钟惠珍;温素莲;谭萧莹;张华珍;温秋云
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胆胰疾病的护理体会 [J], 孙海庆;贾春颖;初春梅
4.超声内镜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治疗胆胰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王胜
禹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治疗合并消化道狭窄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王维钊;向晓星;刘军;邓登豪;王璐;陈娟;陈炜炜;柴海娜;孙超;吴莹莹;徐庆成;陈功;韩维维;陈超伍;倪修凡;任天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老年胆胰疾病
目的观察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并发症,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老年胆胰疾病患者116例,均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并探讨防治措施。
结果全部患者中行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成功105例,转为开放手术11例,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成功率为90.52%。
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5例、出血2例、穿孔1例、造影剂反应8例、腹泻3例、急性胆管炎2例、呼吸抑制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未发生一例患者死亡。
结论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对老年胆胰疾病可起到良好的疗效,加强观察和防治,可减少并发症及其严重后果,在临床应用时应予以重视。
标签: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胰疾病;老年;临床疗效;并发症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由原先单纯的诊断技术发展为肝、胆、胰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的微创治疗方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有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开腹外科手术的趋势。
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对传统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已成为治疗老年胆胰疾病的首选。
但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的危害也不容小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的临床推广[1]。
笔者所在医院观察了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在老年胆胰疾病中的疗效,并探讨了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老年胆胰疾病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1~85岁,平均(70.57±11.24)岁;男65例,女5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压病52例、冠心病15例。
B超或CT检查结果诊断为胆总管结石74例、胆总管扩张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结石8例、胆道梗阻性黄疸7例、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12例。
同时排除出凝血机能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病史等患者。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均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血淀粉酶、出凝血时间等实验室检查。
术前15 min给予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盐酸哌替定100 mg;口咽部局部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经静脉注射造影剂30%泛影葡胺。
将十二指肠镜插入至十二指肠降段,经主乳头开口插管,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治疗。
术后常规禁食禁水48 h,并常规给予抗感染、抑酸等对症支持治疗[2]。
1.3?统计学处理
将全部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
全部患者中行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成功105例,转为开放手术11例,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成功率为90.52%。
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5例、出血2例、穿孔1例、造影剂反应8例、腹泻3例、急性胆管炎2例、呼吸抑制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97%,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或好转,无一例患者死亡。
3?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胰管注药时压力过高、乳头开口狭窄、胆石嵌顿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左上腹剧痛、持续性加重,使用解痉镇痛药物无法缓解,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血、尿淀粉酶升高。
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膜刺激征,禁食、禁水,并给予胃肠减压。
遵医嘱给予生长抑素、阿托品、消旋山莨菪碱等药物治疗,并补充液体。
定期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尿量、24 h出入量、尿比重等指标[3]。
出血多于术后2~3 d内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严重者可见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大出血者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多由于切开过大、过深、血管变异等所致。
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观察面色、呕吐物和大便颜色。
出血量少者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止血。
如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休克征兆,应立即快速补充血容量,并经静脉给予止血药物。
手术部位持续渗血者可给予烧灼止血或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1︰20 000)止血[4]。
穿孔为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多与乳头狭窄、乳头旁憩室、切开方向不佳等有关。
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并伴有皮下气肿。
术后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并禁食禁水,给予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
在保守治疗无效时进行手术治疗。
造影剂反应与术中使用造影剂有关,造影剂引起过敏性皮疹、皮肤瘙痒、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可按照变态反应进行处理。
造影剂流入消化道还会引起反射性腹泻,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如出现黄绿色水样便,可给予止泻药物,并注意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做好肛周护理。
急性胆管炎也是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手术污染、胆管梗阻或引流不畅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寒战、高热、黄疸、腹膜刺激征。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发热情况。
及时给予补液、解痉、抗感染治疗。
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定期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和量,并做好记录。
随时做好急诊手术的准备。
呼吸抑制与麻醉药物剂量过大有关。
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监测血氧饱和度,并给予氧气吸入。
合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应作为重点监测人群[5]。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比较,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胆胰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但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手术后的并发症往往难以避免,可能与其操作复杂、时间长、造影剂、合并基础病变和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老年患者较之年轻人更易发生胆胰系统疾病,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性衰退和合并疾病又增加了手术风险。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术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详细了解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情况,手术过程谨慎操作,术后注意观察判断并发症,并进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性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对老年胆胰疾病可起到良好的疗效,加强观察和防治,可减少并发症及其严重后果,在临床应用时应予以重视。
[1] 沈卫东,姚玉玲,吴毓麟,等.179例80岁以上患者ERCP安全性及疗效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6):445-447.
[2] 龚镭,彭晓斌,傅美丽.治疗性ERCP相关并发症与处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230-231.
[3] 李博璋,曾晖,岑芬兰,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防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C):87-88.
[4] 陈涛,张炳印,汤礼军,等.治疗性ERCP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3):245-248.
[5] 臧传兰,叶春福,曾毓.80岁以上患者治疗性ERCP的临床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20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