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是该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并发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音乐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心和情感的语言。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前代不同,它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理念。
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特点突出舞曲,它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且旋律明快,节奏鲜明,具有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是院体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体。
在这个时期,华丽华贵的宫廷音乐和朴素民间音乐并存。
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强调音乐的壮丽和华贵。
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仍旧保留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通过民间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互相补充,相互影响,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与文学的交互影响。
以《琵琶行》为例,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通过音乐将女子内心所感所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艺术形式既有文学的艺术魅力,也有音乐的表现力,更充分地表现了当时文学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影响。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在宫廷中被广泛使用,还是各种社会活动和仪式的必备品。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即位时,就有一个盛大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宫廷音乐的表演。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和众多娱乐活动也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通过各种民间音乐活动的举办,人们得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进行放松和娱乐。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是该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方面之一。
[音乐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的繁荣不是偶然的,而是音乐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受政治格局、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哲学思潮、美学思想等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在音乐实践土壤中共同孕育的花朵。
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如果不把它置之于时代背景下,是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实质的。
第一节时政与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如特定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时代,人头脑中产生的所有观念、思想又总是与这个时代发生关系。
而一个时代的时局形势、政策方针关系着世人的生计要害,命运遭际。
时政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对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战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大的形势特点,它从汉末延续下来贯穿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造成政权分立、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它也轻而易举地撕毁了汉代封建神学精心编织的伦理道德罗网,因而带来了人的觉醒,由群体德行转向个体才能的价值体系已然在社会中普遍得以确立。
在动荡的时局,恶劣的政治气候之下,生存遭遇威胁,人们在冰与火的历练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唱响了生命的赞歌,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守候者。
音乐之于人的生命意义日益凸显,从而改变了与此相关的音乐观念。
关键词: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音乐美学的繁荣;音乐毕业论文一、才与性的交锋汉末,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对时代的道德观念、审美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求才三令颁布的时间分别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
《三国志·武帝纪》求才三令认为,一个人身上往往是才能与性行相互背离的,有德者未必有刁…,而有才者未必是德行的楷模。
关于三令的意义,陈寅悟先生说: “三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次大变革。
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
”D同时选拔官吏倡导“唯刁…是举”的大政方针,改变了汉代注重德行的观念,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已然破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音乐和戏曲艺术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些艺术形式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论述这个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是由宫廷乐师演奏的一种表现皇家尊严的音乐形式。
而民间音乐则是广泛传播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庆祝活动和民间娱乐中表现出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室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设。
他们聘请了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来创作和演奏宫廷音乐。
这些音乐家中最著名的就是嵇康和阮籍。
嵇康和阮籍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化人。
他们在音乐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嵇康创作了一系列儒家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陵散》,这首曲子被传颂至今。
而阮籍则创作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宫廷音乐,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和《龙腾虎跃》等。
除了上述两位音乐家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音乐家也有很高的创作能力,这些音乐家的音乐作品被称为“七绝”。
这些音乐作品集结了当时一些最好的音乐家的精华,被后人广泛传唱。
而在民间音乐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很多当时的农民和工匠都有着非常出色的音乐才能,他们利用传统的乐器,演奏出了许多儒雅而有趣的曲子。
这些民间音乐作品常常被用来陶冶人的情操,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是非常多样化的。
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间互动频繁,让音乐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曲艺术除了音乐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曲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戏曲艺术主要包括南戏和北曲两种形式。
南戏是指由江南地区演出的一种戏曲艺术。
南戏包括皮黄、花鼓、弹词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皮黄最为著名。
皮黄是一种表演采用皮影剪辑和说唱结合的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味。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三、鼓吹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
据刘《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
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
笳又称胡笳,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鼓吹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被汉代宫廷采用。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鼓吹,主要由鼓与萧(排萧)、笳等乐器组成。
其中,由建鼓与萧、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萧、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由提鼓、萧,笳,加上饶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萧铙歌”。
它们的乐曲,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如写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恩》,写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写诅咒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各地的民歌。
其中《上邪》一曲由四解组成(《古今乐录》)。
其曲式结构与相和歌的”曲”大体相当。
排箫(二)横吹,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萧。
横吹的乐曲,相传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军乐《新声二十八解》。
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它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诗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它具体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武帝抵御异族侵犯坚持国家统一的作为。
(三)“萧鼓”,因它用排萧与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时乐工可以坐在鼓车中演奏。
这种鼓车大都有楼,又叫楼车。
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车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萧。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社会经济、文化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演变。
本文将从音乐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的特点。
一、音乐形式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形式经历了由古乐向新乐的转变。
古乐典雅庄重,主要是宫廷音乐,而新乐则以民间音乐为主。
这种演变主要受到了社会经济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间音乐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渐渗透到宫廷音乐中。
另外,古乐以管弦乐为主,而新乐则加入了更多的弹拨乐器,使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音乐风格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人风尚盛行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对音乐的追求也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情感体验。
这种风格的转变在音乐中得到了体现,音乐作品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更加偏向于抒情主义的风格。
三、音乐主题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古乐主题以祭祀神明、宴会娱乐为主,而新乐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加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表演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宫廷音乐的表演形式仍然沿袭古代礼仪,讲究庄重和规矩,而民间音乐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表演的艺术性。
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随性活泼,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相结合,场面热闹而有趣。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由古乐向新乐转变、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抒情主义、音乐主题由祭祀宴会转向社会现实和情感共鸣、音乐表演形式更加随性活泼。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风貌的转变,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无论在形式、风格还是主题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后世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转第三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前589年)一、概述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驿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割据为特点。
以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造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汇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二、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
此时的乐府较多地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
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李延年是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
中山人,出身娼门,地位卑微。
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
其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即所谓"为之新声曲"。
三、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
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