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 格式:ppt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是该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并发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音乐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心和情感的语言。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前代不同,它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理念。
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特点突出舞曲,它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且旋律明快,节奏鲜明,具有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是院体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体。
在这个时期,华丽华贵的宫廷音乐和朴素民间音乐并存。
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强调音乐的壮丽和华贵。
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仍旧保留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通过民间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互相补充,相互影响,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与文学的交互影响。
以《琵琶行》为例,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通过音乐将女子内心所感所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艺术形式既有文学的艺术魅力,也有音乐的表现力,更充分地表现了当时文学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影响。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在宫廷中被广泛使用,还是各种社会活动和仪式的必备品。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即位时,就有一个盛大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宫廷音乐的表演。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和众多娱乐活动也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通过各种民间音乐活动的举办,人们得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进行放松和娱乐。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是该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方面之一。
[音乐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的繁荣不是偶然的,而是音乐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受政治格局、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哲学思潮、美学思想等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在音乐实践土壤中共同孕育的花朵。
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如果不把它置之于时代背景下,是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实质的。
第一节时政与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如特定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时代,人头脑中产生的所有观念、思想又总是与这个时代发生关系。
而一个时代的时局形势、政策方针关系着世人的生计要害,命运遭际。
时政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对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战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大的形势特点,它从汉末延续下来贯穿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造成政权分立、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它也轻而易举地撕毁了汉代封建神学精心编织的伦理道德罗网,因而带来了人的觉醒,由群体德行转向个体才能的价值体系已然在社会中普遍得以确立。
在动荡的时局,恶劣的政治气候之下,生存遭遇威胁,人们在冰与火的历练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唱响了生命的赞歌,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守候者。
音乐之于人的生命意义日益凸显,从而改变了与此相关的音乐观念。
关键词: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音乐美学的繁荣;音乐毕业论文一、才与性的交锋汉末,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对时代的道德观念、审美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求才三令颁布的时间分别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
《三国志·武帝纪》求才三令认为,一个人身上往往是才能与性行相互背离的,有德者未必有刁…,而有才者未必是德行的楷模。
关于三令的意义,陈寅悟先生说: “三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次大变革。
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
”D同时选拔官吏倡导“唯刁…是举”的大政方针,改变了汉代注重德行的观念,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已然破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音乐和戏曲艺术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些艺术形式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论述这个时期的音乐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是由宫廷乐师演奏的一种表现皇家尊严的音乐形式。
而民间音乐则是广泛传播于民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庆祝活动和民间娱乐中表现出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室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设。
他们聘请了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来创作和演奏宫廷音乐。
这些音乐家中最著名的就是嵇康和阮籍。
嵇康和阮籍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化人。
他们在音乐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嵇康创作了一系列儒家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广陵散》,这首曲子被传颂至今。
而阮籍则创作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宫廷音乐,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和《龙腾虎跃》等。
除了上述两位音乐家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其他的音乐家也有很高的创作能力,这些音乐家的音乐作品被称为“七绝”。
这些音乐作品集结了当时一些最好的音乐家的精华,被后人广泛传唱。
而在民间音乐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很多当时的农民和工匠都有着非常出色的音乐才能,他们利用传统的乐器,演奏出了许多儒雅而有趣的曲子。
这些民间音乐作品常常被用来陶冶人的情操,表达人民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是非常多样化的。
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之间互动频繁,让音乐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曲艺术除了音乐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戏曲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戏曲艺术主要包括南戏和北曲两种形式。
南戏是指由江南地区演出的一种戏曲艺术。
南戏包括皮黄、花鼓、弹词等多种形式,其中以皮黄最为著名。
皮黄是一种表演采用皮影剪辑和说唱结合的戏曲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味。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三、鼓吹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
据刘《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
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
笳又称胡笳,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鼓吹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被汉代宫廷采用。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鼓吹,主要由鼓与萧(排萧)、笳等乐器组成。
其中,由建鼓与萧、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萧、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由提鼓、萧,笳,加上饶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萧铙歌”。
它们的乐曲,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如写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恩》,写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写诅咒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各地的民歌。
其中《上邪》一曲由四解组成(《古今乐录》)。
其曲式结构与相和歌的”曲”大体相当。
排箫(二)横吹,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萧。
横吹的乐曲,相传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军乐《新声二十八解》。
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它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诗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它具体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武帝抵御异族侵犯坚持国家统一的作为。
(三)“萧鼓”,因它用排萧与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时乐工可以坐在鼓车中演奏。
这种鼓车大都有楼,又叫楼车。
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车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萧。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社会经济、文化风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演变。
本文将从音乐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的特点。
一、音乐形式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形式经历了由古乐向新乐的转变。
古乐典雅庄重,主要是宫廷音乐,而新乐则以民间音乐为主。
这种演变主要受到了社会经济的影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间音乐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渐渗透到宫廷音乐中。
另外,古乐以管弦乐为主,而新乐则加入了更多的弹拨乐器,使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音乐风格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人风尚盛行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对音乐的追求也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情感体验。
这种风格的转变在音乐中得到了体现,音乐作品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更加偏向于抒情主义的风格。
三、音乐主题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古乐主题以祭祀神明、宴会娱乐为主,而新乐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加追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四、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表演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
宫廷音乐的表演形式仍然沿袭古代礼仪,讲究庄重和规矩,而民间音乐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表演的艺术性。
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随性活泼,乐器演奏和歌舞表演相结合,场面热闹而有趣。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演变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由古乐向新乐转变、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抒情主义、音乐主题由祭祀宴会转向社会现实和情感共鸣、音乐表演形式更加随性活泼。
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风貌的转变,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无论在形式、风格还是主题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为后世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转第三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06年--公元前589年)一、概述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驿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治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割据为特点。
以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造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汇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二、乐府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它的设置,可以上溯到秦代。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
此时的乐府较多地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
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李延年是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
中山人,出身娼门,地位卑微。
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
其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即所谓"为之新声曲"。
三、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
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中国古乐文化之魏晋南北朝音乐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由于民族的迁徙杂居,文化的频繁交流,中国音乐正酝酿着巨大的发展变化,但这个时期由于没有强大的统一政权对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汉代的鼓吹曲和相和歌,有很多流传到魏晋以后。
相和歌所用的乐律,主要是“平调、清调、瑟调”,“汉世谓之三调”。
到魏晋时期,在相和歌的基础上,又有新音乐发展起来,称为“清商三调”或“清商乐”。
“三调”表示继承了相和歌的乐律,“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
”举清商以代表三调,所以称为清商三调。
魏晋两代,朝廷都设置了掌管音乐的机构“清商署”。
清商署虽因清商三调而得名,但所演奏的音乐不会只限于清商三调,也必然继承了其他传统乐曲,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部分出于北方各地区。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已陆续进入黄河流域,各政治集团割据一方,建立政权。
西晋灭亡后,东晋即被迫迁都建康(今南京),偏安江南,北方人大批南迁,把北方音乐也传到江南,对当地音乐一定会有影响。
南朝各代不断地涌现新声,而记载下来的主要是“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吴歌产生的中心是建康(今南京),即今江苏一带的民歌。
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武昌一带)、樊(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邓县)之间。
从歌词中出现的地名考虑,西曲分布在今湖北、江西、四川东部和河南一带。
吴歌和西曲产生的地域大致相当于汉代相和歌中《吴楚、汝南歌诗》产生的地域。
再往上推,都和楚辞、楚声有些渊源关系。
南朝的清商乐也流传到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后,把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统称为清商乐。
北魏及其以后的北齐的音乐机构,除搜集整理一些民间乐歌之外,也都保存了一部分清商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王朝取得短暂的统一局面外,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中,到处是动乱的现象,政治黑暗,烽火连天,人民饱经忧患。
当时的歌词对这种社会现实,都有所反映。
谢谢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本章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音乐交流第三节、音乐思想第四节、清商乐第五节、古琴音乐第六节、歌舞戏第七节、乐器第八节、乐律学成果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清商乐歌舞戏《声无哀乐论》琴曲《碣石调??幽兰》、《酒狂》、《广陵散》新律清商乐:社会背景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但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战争的局面。
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概念: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之南迁,此时南方音乐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即所谓“清商乐”。
清商乐是南方音乐和北方音乐的总称,但主要成份已是南方民间音乐了。
其成分主要包括“中原旧曲”、“吴歌”、“西曲”。
清商乐“与相和歌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的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
其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这是和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阶层的享乐需要分不开的。
清商乐所用的乐器比相和诸曲又有增益。
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小序》载,清商乐用打击乐器节鼓为主;弦乐器除了原有的琴、瑟、筝、筑、琵琶外,又有箜篌和击琴;吹奏乐器除了原有的笙、笛、篪外,又有了箫、埙等;并增加了击乐器钟和磬,这在前代俗乐中是没有的。
东晋和南北朝期间,相和诸曲逐渐演变成清商乐,“相和三调”也就随之逐渐改称为“清商三调”(清、平、瑟三调)。
“清调”,以“太簇”宫为主音;“平调”,以“黄钟”宫为主音;“瑟调”(又称之为“侧调”),以姑洗角为主音。
由此可见,“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皆为调式的名称。
魏晋时期的琴人及音乐作品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恰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得化臣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外,在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先后存在过三十多个政权。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废坏,自然给社会生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的天下统一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二为一的固定模式打破,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边疆地区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在与汉族的接触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而开始进行汉化进程,汉民族也大量吸收了个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
即以音乐而言,“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西域胡乐几乎畅通无阻的涌向了中原,风靡南北,不仅带来了“胡乐荐臻”状态下的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得形成奠定的基础。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代打破了经学一统之局,进入文学自觉之时代,再次出现文化多元走向并相互吸收、借鉴、融合,成为中国历史由秦汉一统向隋唐盛世之过渡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在扬弃先秦两汉伦理实用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倡表现、偏心理、重主体的情感愉悦型的新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偏于抒情和表现的总体特征,正是在此时期获得了基本确立。
而对美学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玄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出。
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士人们以《老子》、《庄子》、《周易》为谈资,掀起了一场谈玄风尚。
而在文艺上的三曹、嵇康、阮籍,书法上的钟、卫等人都是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歌功颂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人的生活与人格具有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特征,“任自然”的审美意识,本质地表现为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的有机统一,因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特点。
在这个时期,音乐与舞蹈被广泛应用于社交活动、庆祝仪式,以及娱乐场所。
音乐和舞蹈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视为享受生活、表达情感和传达文化的媒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乐器的数量和种类也得到了大幅增加,其中包括琴、瑟、筝等弹奏乐器,笙、簧等吹奏乐器,以及鼓、锣等打击乐器。
这些乐器的使用不仅限于宫廷和贵族,也普及到了民间音乐中。
在宴会、婚礼和庆典等场合,音乐成为人们快乐和欢庆的重要元素。
除了乐器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还注重歌词的创作。
许多优秀的文人士大夫也是音乐家,他们以文字才华创作了大量的歌词。
这些歌词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还表达了对自然、爱情和社会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舞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舞蹈的演变和创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被广泛应用于宴会、祭祀和娱乐活动中。
舞蹈的形式丰富多样,有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的舞蹈等。
在宫廷舞蹈中,舞者们穿着华丽的服装,以优雅的姿态和流畅的舞步展示自己的优雅和高贵。
这些舞蹈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传达出一种温文尔雅和高尚的氛围。
而在民间舞蹈中,舞者们则更注重表达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他们以轻快的舞步和欢快的音乐,展示出人们的朝气和活力。
民间舞蹈多以庆祝丰收、祈福和欢庆节日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此外,在宗教仪式中的舞蹈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各种宗教活动中,舞蹈被用于表达信仰和教义。
舞者们通过虔诚的舞姿和肢体语言,向神明表达敬意和虔诚。
这些舞蹈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和审美价值,使人们进入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传统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中国南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国与外国在音乐上大融合的时代。
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大大发展,如嵇康、刘勰等人的理论。
除对原有乐器的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器,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锣、钹、星、达等。
这时少数民族与外国音乐,如龟兹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等都已在内地流行。
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吸收印度佛教音乐,初步创造了中国佛教音乐的体系,在中国音乐文化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