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曲线
- 格式:ppt
- 大小:113.51 KB
- 文档页数:24
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涉及到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
经济学以其理性分析方法帮助我们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这对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如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的理论和模型。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愿意在某一时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工资水平、个人的偏好和机会成本等。
经济学家通常通过劳动力供给曲线来表示劳动力的供给关系。
劳动力供给曲线呈现正斜率,这是因为劳动力的供给随着工资的增长而增加。
人们在考虑工资收入时,会权衡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利弊。
当工资提高时,个体更愿意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而增加工作时间,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的供给。
同时,人口规模和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参与率的增加都会使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表示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在特定时期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企业的产出水平和工资水平。
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理,企业在决定雇佣劳动力数量时会权衡输出产量和劳动力成本,即在某一产出水平下,企业会雇佣能够最小化成本的劳动力数量。
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力需求曲线呈现负斜率。
当工资上涨时,企业的成本也会相应上升,因此企业会减少用工或选择更加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这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三、供需关系与劳动力市场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供需关系的平衡点被称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即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工资水平。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上升。
高工资会提供更多的激励,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劳动力市场。
这导致劳动力供给增加,从而使劳动力市场逐渐恢复平衡。
相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下降。
低工资会降低人们从事劳动的积极性,减少劳动力供给。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一、关键词解释劳动力供给:从性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家庭)在一定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劳动力参与率:指劳动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是反映就业和劳动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重要指标。
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的条件下,根据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市场工资率的变动程度绘制而成的曲线劳动力供给弹性: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与此相关的理论就叫效用理论,主要包括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可以带来一定水平的余暇时间与收入的组合点连接所形成的曲线称为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主体均衡: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和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指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因该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动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替代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即是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的流量:把就业、失业等各种各样的劳动力状况在某个时间点的劳动力的存量向某个方向的流入或流出的量称为劳动力的流量劳动力的流量表:把劳动力人口分为就业、失业、非劳动力三种状态,以观察存量劳动力状况的时间点的变化而形成的劳动力流量,由此而绘制成的表格就是劳动力流量表转移率:从流动量和存储量,到流动的概率,换言之对原本的存量也可以计算流动的变化概率二、问答题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劳动力供给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一定工资率水平下,劳动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深入理解劳动力供给概念,需把握以下三点:个体决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是寄寓于其身上的劳动力的法定产权所有者劳动者有充分的自由使用权和处置权,并有凭借直接提供劳务或出租劳动力使用权获得收益的权利主体意愿,劳动力市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劳动者是否愿意提供劳动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工资率高低、工作时间长短、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等,因此劳动力供给的量和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愿望的影响时间要素:包括两层含义: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工作时间、劳动力供给分析的时间2.分析劳动力供给通常有哪些假设(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该假设认为劳动者在作出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2)市场环境假设: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状态(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3、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一般说来,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