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曲线图
- 格式:xlsx
- 大小:42.28 KB
- 文档页数:2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形态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形态通常被称为劳动力供给函数,它描述了在不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提供数量。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可以呈现不同的形态,取决于劳动者个体和市场的特征。
1. 正斜率的供给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
这表示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也会增加。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更愿意参与到工作中,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2. 水平的供给曲线:在某些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可能是水平的。
这意味着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的供给没有直接的影响。
可能的原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劳动力供给受限或者劳动者难以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等。
3. 负斜率的供给曲线:在罕见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可能是负斜率的。
这表明当工资增加时,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工资增加无法激励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工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在现实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技能需求、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等。
因此,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可能会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极其经济学的含义: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
曲线的形状是向后弯曲的,它表明,在某一工资率水平(图中为)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回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共给时间,多享受闲暇。
相反,工资率下降的收入效应则导致劳动者好像失去了某种非劳动收入,从而导致劳动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
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相反,在工资率下降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则回导致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减少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
当工资率上升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与工资率上升的情况相对应,当工资率下降的时候,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反之,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通常的情况是,在工资率比较低的时候,劳动者的总收入水平较低,因而他们的需要层次也相应地比较低,满足物品或服务需要的愿望比较强烈。
(二)市场或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几种基本情况:(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在劳动者可以在行业和职业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行业(或职业)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这种劳动力供给曲线所反应的是比较常见的行业市场劳动力供给情况。
在劳动力可以在行业或职业之间流动的情况下,劳动者很容易根据各行业之间的工资率对比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劳动力供给的行业,因而,对于任一行业来说,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于其他行业有所提高,便会从其他行业吸引来较多的人到本行业提供服务:反之,若本行业的工资率相对低于别处,则愿意向本行业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减少,部分人流向其他行业。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又被称为“耶克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上的理论模型,用来描述人们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它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贝尔曼·耶克斯多德森于1930年提出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政策制定。
耶克斯曲线的基本原理是,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供给也会相应增加,而劳动力需求则会减少。
这是因为较高的工资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
同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
这种供需关系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即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状态。
耶克斯曲线的形状通常是一个倒U型曲线,如下图所示。
曲线的左侧表示工资较低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曲线向右上方弯曲,表示供给增加但需求减少。
最终,当工资达到一定水平时,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曲线开始向右下方弯曲。
耶克斯曲线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劳动力市场中,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曲线来预测和调整劳动力供需关系,以实现市场的平衡。
例如,当劳动力供给过剩时,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以及提供创业支持,来促进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而当劳动力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减税或提供贷款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招聘和扩大生产。
此外,耶克斯曲线也可以用于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当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时,会导致结构性失业,即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和转职业指导等措施,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衡。
然而,耶克斯曲线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它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影响,如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等。
其次,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可能会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因为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政策环境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模型,用于描述劳动力供需关系的不平衡。
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1和图2。
先看图1。
图中横轴H 表示闲暇,纵轴y 与以前一样表示收入。
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正现在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Y 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
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0W ,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0K =160W +Y 。
于是消费者在工资0W 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正与纵轴上点0K 的直线0K 。
0K 与无差异曲线0U 相切,切点为0A 与点A 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0H ,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0H )。
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2 )上一点a(0W ,16—0H )。
图1 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2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再回到图2 。
现在让劳动价格上升到1W ,再上升到2W ,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初始状态点正顺时针旋转到E 1K 和E 2K ,其中1K =161W +Y ,2K =162W +Y 。
预算线E 1K 和E 2K 分别与无差异曲线1U 和2U 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 。
均衡点B 和C 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1H 、和2H ,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一个为(16—1H ),一个为(16—2H )。
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参见图2 )上两点:b(1W ,16—1H )、c(2W ,16—2H )。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1中类似于A 、B 和C 的其他点。
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图1 中的价格扩展线PEP ;相应地,在图2 中可得到类似A 、B 和C 的其他点,将所有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
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图2 描绘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1W 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