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创造性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作者: 赵彦春
作者机构: 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300204
出版物刊名: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页码: 19-2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三字经》 形意张力 翻译本质 典籍翻译
摘要:通过剖析西方译家英译《三字经》的种种弊端,如语义悖谬和文学形式的缺失,旨在说明文学翻译可以保全原文的形意张力,亦可确立翻译质量的评判标准。
以英译《三字经》中构造三词偶韵体的尝试为个案,力图阐明典籍翻译的本质、原理、技巧及其他翻译问题,并通过对译文的对比和分析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启迪。
语言新探《三字经》英译本比较研究——以翟里斯和赵彦春英译本为例王婉茹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摘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经典。
晚清起,《三字经》就由西方传教士、汉学家推广至英语世界,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学者以独到的诗学观和翻译观再译《三字经》。
本文以 Giles 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子、韵体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字经》的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三字经》;英译本;对比分析一、引言《三字经》是中华国学启蒙读物,以其短小精炼著称,其内容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将《三字经》翻译成英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择其中的两个英译版本:翟里斯的San Tzu Ching:Elementary Chinese和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个版本在词汇、句子和韵体的区别,领略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风格,希望能对《三字经》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翟里斯和赵彦春《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一)词汇翻译《三字经》中蕴含了深厚的中国特色文化,并且儒家思想也始终贯穿其中。
千百年来,其教育意义仍备受推崇。
《三字经》中的词汇中有很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它们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看似平常,却给中国文化贴上了一种独特的标志。
这类词汇在《三字经》中也屡次出现,例如: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We speak of the Kuo Feng.We speak of the Ya and of the Sung.There are the four sections of the Book of Poetry.Which should be hummed over and over.(翟里斯)The Psalms,say.The Chants,say.And those airs.Of various aff airs.(赵彦春)(李晶、刘昊博、张维途 2014:99)这段经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归化翻译策略研究一、《三字经》在中国的影响《三字经》是中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是中国古代儿童最重要的识文教材之一,也是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三字经》每句只有三个字,短小精悍,且富有韵律,朗朗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在中国,《三字经》家喻户晓,有“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之说。
《三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典故、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民间传说等,其传递出的核心思想有“仁、义、孝、诚”等。
毫不夸张地说,言简义长、词明理晰的《三字经》,实是一部以儒家教育理念为支架,以名物伦常、经子诸史为内容,以劝学策励为宗旨,具有“蒙学之津逮,大学之滥觞”的问学导引功能的蒙学经典(陈文忠2016)。
《三字经》的作者、成书时代及版本都有不同的说法。
多数学者认为《三字经》成书于宋代,作者为南宋末年大学者王应麟。
也有学者认为《三字经》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区适子(蔡若莲2000)。
从宋代到民国,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对《三字经》重新修订,较之前的版本有所增补。
明代赵南星(1550—1627)所撰的《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刻本,也是现存最早的注释本;清代康熙年间有王相的《三字经训诂》;清代道光年间有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清代同治年间有李文田的《登洲三字经》;清代光绪年间出现了两个版本的《三字经》,一个是云南学者许印芳重新订补《三字经》,取名为《增订发蒙三字经》,另一个是用广东方言注解的《三字经》版本;到民国时期,则出现了未署作者的《训蒙三字经》(程勇2015)。
虽然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并无定论,且每个时期又有不同的增订版本,但这正充分体现出《三字经》的价值所在。
正因为《三字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广为世人所接受,才会出现那么多研究《三字经》的优秀学者。
他们根据前人所著,重新对《三字经》进行内容上的补充和注释,增加一些历史故事,传递出更多故事中包含的为人做事的道理,这是《三字经》的一大特点。
《三字经》英译(赵彦春)习相远。
Man the breed,Of good seed.The same nature,But varied nurture.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With no education,There'd be aberration.To teach well,You deeply dwell.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Then Mencius' motherChose her neighbor.Mencius slackly learned;Shuttles she overturned.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Dough, as hight, Managed so right.His five sons Became famous ones.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What's a father?A good teacher.What's a teacher?A strict preacher.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An unschooled child Will grow wild.A poor-learning youth, Will turn uncouth.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The crude jadeIsn't finely made;Not learning right,One'll virtues slight.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Son of man,Mature you can. Models you requite, Learn the rite.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Xiang, at nine, Warmed bedding fine. Follow this one,This filial son.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基于功能对等赏析《三字经》英译本——以赵彦春的英译本
为例
万垚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20
【摘要】尤金·奈达是现代语言学界和翻译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对翻译做过丰富的研究及论述,其关于翻译的理论对当代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于对乔姆斯基语法的研究,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在翻译领域引起强烈反响,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彦春教授是当代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领军人物,其出版的《英韵三字经》打破了对《三字经》翻译多是注释的瓶颈。
在保留原文韵式的基础上,赵彦春教授采用了"三词格偶韵体"翻译方法,完美复原了原著的文本特色。
该文借由功能对等的翻译视角,节选赵彦春《三字经》英译版部分语句进行赏析,以领略其英译版的曼妙风采。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万垚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4015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功能对等理论下赵彦春英译本《三字经》的翻译研究 [J], 吴璐兵;王立松
2.三美原则视角下赏析赵彦春译诗的语言魅力——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本为例 [J], 李亚蓉;耿雯雯
3.以风韵译赏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本的意象美——以赵彦春英译本为例[J], 万垚
4.三美原则视角下赏析赵彦春译诗的语言魅力——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本为例 [J], 李亚蓉;耿雯雯
5.功能对等视角下《逍遥游》片段英译本对比研究——以Legge、赵彦春译文为例 [J], 温泉;杜萌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字经》英译本比较——以《三字经》第一节为例《三字经》是南宋王应麟(1223—1296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所作的三字韵文。
每三字一行,每四行一节。
《三字经》与《千字文》《百家姓》并称中国国学三大启蒙读物。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义理、文学地理、忠孝节义等,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诚、敬、孝”,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之能了解生活常识、传统国学、历史典故及做人做事的道理。
一、《三字经》英译简介南宋至今,许多传教士、汉学家、翻译家将《三字经》翻译为英文,推广海外。
翻译《三字经》的学者和英译本众多。
主要翻译家有马礼逊(RobertMorrison)、裨治文(ElijahColemanBridgman)、翟理斯(HerbertAllen Giles)、赵彦春等人。
据考证,马礼逊是英译《三字经》的第一人。
马礼逊(1782—1834年),英国人,于1807年来到广州,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
此后长期任东印度公司中文译员,翻译了许多中国典籍,其译文集《中国春秋》包括《三字经》《中庸》《大学》《太上老君》《三教源流》等。
裨治文(1801—1861年),美国传教士。
他于1830年来到广州,师从马礼逊学习汉语。
1834年参与创立益智会,1836年参与创办马礼逊教育会,1838年开设博济医院,曾任林则徐、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创办并主编《澳门月报》,晚年主要从事《新旧约全书》新译工作,1861年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在《澳门月报》上发表了《三字经》英译本。
翟理斯(1845—1935年),英国外交官、汉学家,1867年来到中国,任英国驻华使馆翻译,1897年当选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
翟理斯在汉学研究领域成绩显著,善于将韵律和词义巧妙结合,一生翻译了较多中国典籍,其中包括《三字经》。
翟理斯《三字经》英译本采用英汉对照编排方式,给每个汉字注音,并对其偏旁、部首、结构进行分析。
根据赵彦春英译《三字经》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注意事项作者:丁华占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1期【摘要】文学翻译往往被认为是翻译的一座大山,对译者的文学功底、理解能力、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而文学翻译中的古典诗词翻译更是大山上的那座高峰,因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典故、文化地理知识、韵律等很难完全在英语语言中找到对应项。
近年,《三字经》翻译的热度也在不断升温。
相比较于传统古文诗歌,《三字经》的言语更加精炼,对其的翻译难度极大。
本文通过分析赵彦春教授译作《英韵三字经》中《三字经》的译法,总结出一些翻译古典诗词时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对广大研究古典诗词翻译的译者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文学翻译;古典诗词翻译;《三字经》根据对有关《三字经》翻译的文献数目的统计,知网所有与之相关的文献共计43篇,我国近五年来在知网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共计36篇,其中硕士论文有12篇,占比36%,大多都以中外译者译文对比的方式展开,诗词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中的一座高峰,其攀登者较少。
近几年,随着对《三字经》翻译热度的增加,与古诗词相关的翻译热潮也正在走来。
笔者通过这边文章的撰写,希望广大译者,包括高校MTI的学生能够对于古诗词的翻译之所以较为困难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有一定认识,它们包括典故、史实、冠词用法、逻辑以及韵律的翻译等等,以期能为了在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古典诗词用意形兼备的译文方式,传播到全球各地而做出微薄之力。
英译中国古诗词文向来被视为是不易之事,英译《三字经》更是视作英译界的珠峰,有评论家称之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那么,究竟在英译中国古诗词文的时候,让译者们感到难以起笔的地方通常在哪里呢?地域环境造就了中西方对于意向的理解的不同,举两个例子:李商隐在诗中写道:“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此处东风应翻译为“Spring breeze”这是因为东风这一意象在西方被看作萧瑟凄凉之意,但是原文指的是春天之暖风。
2282018年08期总第396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语义和交际翻译法分析赵彦春《英韵三字经》文/李行【摘要】《三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国的思想、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国的文艺、美学、价值观和世界观。
其英译本众多,但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是首次采用的三字格的译本,力求与原文的句式和音律保持一致以便能展示出中华典籍的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彼德·纽马克的语义和交际翻译法分析赵彦春译本在形式、意义和风格上的应用,以探索更好的文学翻译方法。
【关键词】《三字经》;《英韵三字经》;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者简介】李行 (1994.11- ),男,汉族,安徽阜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英语口笔译专业,英语笔译方向。
一、彼德·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及特点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根本区别在于语义翻译则强调信息内容,交际翻译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
换句话说就是语义翻译是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保留原文句子的长短,保留原文用强调词的位置。
交际翻译则是重新组织句法,运用更常见的搭配和常用的词,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
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枷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使译文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结构清晰,不重复累赘。
二、《三字经》的特点《三字经》全书仅有1122字,却蕴含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天文、历史、地理、伦理、和道德等相关知识。
同时,用极其简练的句子概括了我国朝代的变迁、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百家的诸多思想,可谓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涵盖了最广博的知识。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体现彼德·纽马克对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都持有肯定态度,在一篇译文中,有的部分必须采用语义翻译,有的部分必须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本翻译将不会出现纯粹的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
1.从语义翻译视角分析。
读赵译《三字经》的启示读赵译《三字经》的启示中国典籍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典籍外译也就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
在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典籍英译越来越重要。
自马礼逊的《三字经》译本以来,目前英译本林林总总,与以往英译本相比,赵彦春的《英韵三字经》形神兼备,为此类经典的翻译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著名启蒙读物有三大突出特征:每行三字;韵体;经典。
所以译文“不仅要具备原作三字、韵体的形式特征,而且要再现原作所表现的内容及其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
品读《英韵三字经》,笔者获得以下四点启示:(一)Form is important,form是区别语言最显而易见的标志,是语言神奇之处最直接的体现。
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两部国学启蒙读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却包罗万象,涵盖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民间传说、典故。
内容的丰厚与形式的简洁正是其“过人之处”,其中的韵式,节拍也是汉语魅力的体现,只是传递原文的内容而忽略形式,魅力就会大大削减。
没有了三字格和韵体,《三字经》就只是说教和介绍历史的枯燥文字。
(二)“成也形式,败也形式”。
英语与汉语天壤之别,用一种语言传递另一种语言的精妙之处,达到形神兼备是极大的挑战。
然而,the places where you have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n your life is the places where you have the most to give,也正是这种挑战让翻译challenging and fascinating,让优秀的译者在脱颖而出。
Form-focused text是Reiss划分的text types中的一类,Reiss 认为,翻译这类文本最重要的是similarity in formal principle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the original。
浅析赵彦春《英韵三字经》中的创造性翻译作者:赵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化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自马礼逊英译《三字经》以来,《三字经》的译本已有多部。
《英韵三字经》作为目前最新的一部英译本,以三词偶韵体为特色,大胆应用创造性翻译的方法,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上的启迪。
关键词:三字经;典籍翻译;创造性翻译【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75-021 引言将国学经典译成外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
《三字经》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并成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也是早期传教士向异国介绍中华文化的首选典籍。
《三字经》文字虽简,内容却广博,其最大特点便是三字一行,韵体。
若按字面之意将其译成外文并非难事,并且已有翻译家这样做过。
但要将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的中文艺术特点用外文表现出来,却被视为“译事之至难”。
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经过3年磨砺,创造性地翻译出一部风格独特的《英韵三字经》——它以三个英文单词对译三个汉字,使之在音、形、义三方面都与原文相匹配,不可谓不妙。
该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创造性翻译”,何为创造性翻译?源语中有,目标语中却没有,为最大限度展示原文特色和含义,译者造词,便是“创造性翻译”。
本文将以赵彦春教授《英韵三字经》为例,分析其“创造性翻译”的产生和表达效果。
2 创造性翻译创造性翻译是指翻译时不拘泥于源语言在语意与语音上的束缚而进行的一定创造性的翻译,以求译语与源语在功能或效果上的对等。
但是,创造性翻译并不是纯粹的或天马行空地创作,它是基于源语并在翻译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只是赋予译者一定的“创意”空间。
因此,使用创造性翻译法要求译者有丰富的知识、大胆的想象和拓展性思维,译者要不局限于字面意思,善于挖掘深层涵义,同时大胆地加入个人创造。
从创造性翻译的角度来看,翻译也是一种创作,不同之处只是创造性翻译的素材就是译者面对的源语文本。
文学大师郭沫若在《论文学翻译工作》中曾说过“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有时正是成功的创造性翻译更加吸引读者对原文产生兴趣。
3 《英韵三字经》中创造性翻译方法的应用赵彦春教授的《英韵三字经》大胆使用创造性翻译法,用词精妙,为韵文翻译提供了范例,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拳头产品”。
本文将从词语的创造性翻译和音韵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分析赵教授的《英韵三字经》。
3.1 词语的创造性翻译。
古籍,尤其诗歌类不同于普通文体,其很多特有的中华文化色彩是用外语词汇所不能表达的,也常有名家大师等说古籍、诗歌是具有不可译性质的,因此对于特有的或专有名词,我们常用音译或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表达,但是,这并不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
赵教授打破陈规,运用造词的方法,将汉语中有,英语中却没有的词汇进行自己的创造。
例1:原文: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Great Learning, great, Tsengcius did create:From personal perfection, To national progression.这里的曾子指曾参,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孔子晚期的弟子之一。
通常情况翻译曾子的时候,都是直接将其按照汉语拼音译成“Zeng Zi”,并没有一个英文单词来专门指代曾子这个人。
但是,众所周知,“Confucius”指的是著名思想家孔子,“Mencius”指的是孟子,仿照这样的方法,赵彦春教授将曾子译为“Tsengcius”也会使外国读者大概知道其指的是与“Confucius”和“Mencius”有共同特征的中国古人。
若按照“Zeng Zi”这样的拼音来翻译,大部分的外国读者会不知其所指,显得非常突兀,也不利于中华文化英译的传播。
例2:原文: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Tri-vital, of worth: Man, heaven, earth;Tri-light, a boon: Sun, stars, moon.本节所讲为宇宙间的知识。
古人认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
“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
“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
“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
地球上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日、月、星辰。
在古人看来,日、月、星辰是神圣的,而人的种种发明创造在大自然之中,是显得那么的渺小而微不足道。
太阳每天升起来,照耀着大地,提供了万物生存的必需;当夜幕降临,月亮、星星散布天空,又给了我们一个广袤的诗意的空间。
“三才”、“三光”在英文中均没有准确对应的单词,赵教授便根据句意创出新词。
“Tri-”在英文中有“三”的意思,我们熟悉的有“triangle”、“tricycle”等等,均以“tri”这一前缀表示“三...”,赵教授仿照这一方法,将三才、三光译为“Tri-vital”和“Tri-light”,虽然对西方读者来说,这些依然是新的词汇,但是赵教授根据其所熟知的词缀和单词来创词,这样理解起来这些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也就不难了。
例3:原文: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译文:Muttony, burnt, balmy, Fishy, and moldy.These smells five, Make noses alive.本节所讲是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本节译文的创造性翻译在“muttony”一词上,在英文词汇中,没有一个词可以明确表示羊膻味,当用英文表示气味时,多数会用句子来进行简单描述。
若单说一个膻字,外国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什么。
但是鱼腥味却又有“fishy”这一词来表达。
赵教授根据这样的方法,既做到押韵,又要明确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便将羊膻味创造性翻译成“muttony”,mutton为羊肉,这样进行翻译,外国人也会知道汉字“膻”所说即为羊肉的味道,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容易。
3.2 音韵的创造性翻译。
古籍的翻译,尤其是古代诗歌的翻译,重点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美。
从古至今,诗歌的英译有很多,但有的是重内容,轻形式,有的是形式对仗又押韵,但是内容又令读者不知所云。
因此,中华文化这一瑰宝的英译便成了难题。
《三字经》作为诗歌的前辈,是古代孩童的启蒙读本,其每行三字的形式,独特的韵体使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赵教授认为,《三字经》的英译林林总总这个多部,如果不能再现《三字经》三字韵文的文体特征、文辞风格和文化内涵,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无法称作自主、自足、与原经典等值、媲美的译作。
因此,赵教授用三词格偶韵体的方式,力图再现这一国学经典的魅力。
可以说《英韵三字经》整部都是音韵的创造性翻译,但是在音韵的创造性翻译这一点上,还是有着点睛之笔。
例4:原文: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Head hung high! Needled his thigh!Not pushed they, Kept working away.本节讲的是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本节所说的是古代名人勤勉苦读之典故,赵教授在译文中做到了音韵一一对应,high与thigh押[ai]韵,they与away押[ei]韵。
虽然译文中没有解释到典故的由来,但其韵味与含义均忠实了原文的含义,可谓是点睛之笔。
例5:原文: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Then Mencius’ mother; Chose her neighbor.At Mencius’ sloth; She cut the cloth.本节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选个好的读书环境,从最初的肉铺旁边搬到了哭丧人附近,最后搬到了一个私塾旁边。
后来,孟子读书的时候贪玩,又一次逃学回家,正遇见他母亲在织布,她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把织布的机杼给弄断了,那样没织完的布就白织了,然后对孟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半途而废,就会像我织布一样,最后一事无成。
孟子受到教育,之后便好好学习。
赵教授运用音韵上的创造性翻译,mother与neighbor押[]韵,sloth与cloth 押[θ]韵,不仅用押韵的词汇来英译,而且在押韵的基础上,准确表达的原文的含义。
这种音韵的创造性翻译,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愿意继续欣赏下去,更利于中华古典文化在西方的广泛传播。
例6:原文: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Hsiang, at nine, Warmed bedding fine; Follow this one, This filial son.本节所讲的是介绍一个孝道的典故:黄香九岁丧母,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黄香除平时帮助父亲操持农活、料理家务外,冬天还要为父亲暖和被子,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尽心尽孝。
赵教授运用音韵上的创造性翻译,nine与fine,one与son均做到了一一对应押韵,且并没有“因韵害义”,原文的含义还是很明确地表达出了,这并非易事。
4 结语《三字经》这一中华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孩童的启蒙读本,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这一古典力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传播内容。
《三字经》的英译本也不仅关乎译者的口碑,更关乎着中华文化能否被处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关乎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赵彦春教授的《英韵三字经》并没有苟同前人甚至是翻译界大师的做法,没有直接将其译为简单的词词对应,而是深入中西方文化之源进行探究。
他大胆运用创造性翻译这一方法,深入诗体特征,在充分表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可谓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拳头之作”。
当然,在这一英译本中,仍有些地方需要仔细推敲、斟酌,但从古至今,以三词偶韵体对应翻译《三字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为古典文化,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做了很好的榜样和范本,值得我们翻译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1]赵彦春.英韵三字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2]赵彦春.三字经英译集解[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4]赵彦春. 翻译诗学散论 [M].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7.[5]许渊冲. 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 [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