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2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疗效。
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全部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继发性神经及脊髓损伤加重。
结论:经伤椎置钉椎弓根置钉固定术安全有效,可使伤椎获得良好复位与固定,维持了脊柱的正常生理形态,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或减少了远期并发症。
标签:椎弓根螺钉;胸腰椎骨折;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创伤性疾病,几乎占脊柱骨折的一半,约占创伤性骨折的3%~5%,严重者将导致完全瘫痪,治疗亦较困难[1]。
随着内固定材料的不断创新发展和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多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但是,远期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松动、螺钉断裂及后凸畸形等并发症[2]。
本文2008年2月-2011年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2011年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6~66岁,平均46岁;其中重物砸伤9例,高处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创伤8例;骨折节段:5例T11,8例T12,9例L1,6例L2;骨折依照脊柱外伤机制分类:17例爆裂性骨折,1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参照Frankel等[3]制定标准分级:A级2例,B 级3例,C级6例,D级7例,E级10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正侧位X线片及CT片扫描检查以判断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与方向;对合并神经损伤者,应行MRI检查以明确脊柱后韧带复合结构及脊髓是否受损伤或压迫。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 h~5 d。
1.2 方法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将枕垫于胸部和双侧髂前,悬空腹部,采用全身麻醉,以伤椎为中心,做后侧正中切口,将伤椎及其相邻的椎板、横突、关节突等均充分暴露出来。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椎体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骨折,尤其是胸腰椎骨折。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后路椎板切开、椎弓根切开和椎体成形术等。
然而,这些手术都存在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皮椎板钉技术的发展,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其优点包括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
本文旨在探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指在CT或X线引导下,通过切开皮肤及肌肉并进行骨周围软组织穿刺,将针穿过椎弓、立体定位进入椎体,并在针道内植入椎弓根钉和椎弓螺钉等器械完成骨折的内固定。
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1. 创伤小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切口仅为1.5cm-2cm,由于避免了椎板的切开,因此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术后伤口疼痛也较轻。
2. 术后恢复快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无需开放椎板,因此肌肉保持完整,术后恢复较快。
一般患者术后可下床活动,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3. 术后并发症少手术中由于避免了椎板的切开,因此术后并发症如感染等风险较低。
同时,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时间短暂,更少了麻醉和手术中换位等血管和呼吸功能的损伤。
一些研究证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来自北大医院矫形科的研究表明,经皮椎板钉内固定手术中,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小、病人术后患处疼痛感明显减少,康复良好,同时也明显减少了切口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最近几年,椎板僵硬(AS)等疾病的治疗也尝试了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来自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表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AS和骶骨骨折的效果都很好,而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极少,手术后肌肉功能的恢复也很好。
总之,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遵循标准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
胸腰椎骨折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 bb角、矢状面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恢复效果(P<0.05)。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
结论:胸腰椎骨折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140-01临床胸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较为常见,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术后腰背部长期顽固性疼痛与僵硬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微创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完善,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已获得较佳临床效果[1]。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20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 P P SO)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6-62岁,平均(37.5±5.5)岁。
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29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它3例;损伤部位:L1骨折8例,L2骨折10例,T12骨折12例。
依据AO分型,均为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推体骨折,A型损伤。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6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53例),一组为观察组(53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等手术相关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后Frankel脊髓功能等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另外,观察组患者手术后Frankel脊髓功能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术后疼痛。
同时,该手术方式还能够更好地加快患者恢复脊柱功能,可以继续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于胸腰椎骨折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一般为后路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该术式作为传统的开放术式,虽然有着固定牢固、矫正效果良好的优点,但由于其作为开放手术本身具有的创伤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的特点,[1]使得临床中需要找到创伤性更小、并发症更少的治疗方式。
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技术已经不断被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
有研究表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2]本文探究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106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53例),一组为观察组(53例)。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骨折类型、临床症状、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5岁。
骨折类型以骨折位于腰椎为主,占70%。
2. 临床症状改善:术后患者的腰背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
3. 影像学表现改善:术后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骨折愈合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满意,未见明显移位。
4. 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未见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情况。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临床疗效评估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确认。
六、研究意义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是较好的,但仍有待更多研究来验证和完善。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这一领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目的:分析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运用富乐脊柱内固定系统内固定(FJ)或脊柱三维复位固定系统内固定(AF),进行切开复位。
结果:全部患者未有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并发症,X线平片检查显示,患者的骨折复位和矫正良好。
通过一定时期的随访,A和B级各1例患者、C级2例患者的恢复不明显;而D级全部患者恢复良好。
结论:通过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非常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椎弓根内固定;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胸腰椎骨折患者会伴随神经损伤或脊髓损伤,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脊柱损伤。
对于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重建胸腰椎稳定功能非常关键。
而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对胸腰椎的畸形矫正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减压彻底、固定峰强、安全的优点。
本文在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实践中,对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治疗进行了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8.6岁。
34例患者中有8例T12骨折,15例L1骨折,5例L2骨折和2例L3骨折。
根据Rrankel分级将有无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A、B、C、D、E五个等级的分级。
A级(4例):损害完全,骶段S4-S5没有感觉,运动功能未保留;B级(5例):损伤不完全,骶段S4-S5感觉存在,运动功能欠缺;C级(4例):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D级(11例):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至少一半以上的肌力大于三级;E级(10例):运用功能与感觉良好。
1.2方法1.2.1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连接横杆、自锁螺钉、正反螺纹角度螺栓和螺纹套筒等组成AF系统。
在螺纹套筒中角度螺栓通过延长发挥轴向撑开作用,运用角度螺栓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对螺帽进行拧紧锁定。
横连器、矫形棒、“U”形椎弓根螺钉组成FJ 脊柱内固定系统,将恢复椎体的高度撑开,运用矫形棒预弯的弧度对骨折后的后突畸形进行纠正,对脊柱骨折的不同程度损伤都有有效的治疗。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损伤,通常由于高能量创伤或骨质疏松等原因引起。
这种骨折会导致患者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通常使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其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效果备受关注。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皮肤切口在椎弓根部位植入钉子来固定骨折部位。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可以有效减轻疼痛。
胸腰椎骨折常常伴随严重的背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可以通过稳定骨折部位,减轻疼痛,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可以恢复患者的脊柱稳定性。
脊柱是人体支撑和保护脑部的重要结构,一旦发生骨折会导致脊柱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减少了脊柱后凸、脊柱侧凸等并发症的发生。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还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经皮椎弓根钉的固定作用可以帮助骨折部位稳定,并利于愈合。
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能够更快地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即使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有着诸多优点,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一些潜在的问题。
手术操作需要高超的技术,医生需要在X光透视下准确定位和植入钉子,一旦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一些复杂性的骨折,如伴有神经根压迫、脊髓损伤等患者,仍需要进行开放手术治疗。
对于选择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在总体上,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它以微创手术的特点,减轻了患者疼痛,恢复了脊柱稳定性,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例胸腰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患者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0bb角改善程度,治疗前后V AS评分和JOA评分。
结果:患者经过手术之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CObb角均得到有效改善,同时V AS评分和JOA评分也得到有效改善,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胸腰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标签: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内固定法;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脊柱骨折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胸腰段脊柱骨折,这属于骨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如果脊柱骨折,需对患者进行及时手术,减压复位,防治再次受损,导致脊髓神经产生严重并发症。
当前,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内固定方式。
近几年,本研究对胸腰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获得良好效果。
本研究为分析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例胸腰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45例胸腰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患者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在3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3)岁。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1.2 方法对全部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要求患者取俯臥位。
此后在伤椎的中心位置进行切口,促使骨折椎、棘突以及椎板全部暴露。
使用C形臂X线的透视,在伤椎上下分别打入2枚弓根螺钉,促使其能够相对准确的进入到骨嵴。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一、治疗原理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通过小切口和特殊导向器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技术。
通过X 射线透视下,患者的椎弓根腔内放置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钉将椎体稳定连接起来,达到固定和支撑椎体的目的。
这种治疗技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复原快等优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二、治疗适应症1. 单纯性或稳定性胸腰椎骨折;2. 脊柱稳定性良好;3. 无脊柱狭窄、脊椎管狭窄或脊柱不稳的情况;4. 椎体完整或仅椎体前壁骨折。
在上述情况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较好地恢复椎体的稳定性和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三、治疗效果1. 术后疼痛缓解: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地恢复椎体的稳定性,减少椎体的移动,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一项研究表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疼痛得到缓解。
3. 并发症少: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较少。
研究表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的开放手术。
4. 固定效果良好: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通过椎弓根钉将椎体固定连接起来,术后固定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防止椎体的再次移位和破坏。
研究表明,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椎体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固定效果可靠。
四、未来发展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少、并发症少、固定效果可靠等优点。
未来,我们相信这种治疗技术将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好处。
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宋思桐【摘要】目的:观察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开放式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耗时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后凸Cobb's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耗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s角和两年丢失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且治疗效果与开放式手术相当.【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07【总页数】3页(P14-15,23)【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开放式手术【作者】宋思桐【作者单位】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胸腰段脊柱骨折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脊髓神经损伤是该病的主要并发症[1],传统手术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但易出现术后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丢失等情况,临床治疗效果不佳。
随着微创手术的逐渐推广,其能够应用导航系统代替直视,避免广泛剥离组织而加大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缩小创口,提升手术治疗的质量,同时在微创条件下可以完全准确的记录进针位置,提升手术精准程度[2]。
本研究对比观察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3],保守治疗无效,手术前无需进行神经减压,椎体骨折处的骨块无明显脱位;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及语言表达能力障碍者。
.96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临床应用研究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疾病。
由于患者骨折损伤的程度与类型不同,是骨科临床研究的重点,临床上治疗以恢复脊柱功能及防神经功能损伤为主要手段[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使脊柱稳定,能避免螺钉意外折断作用。
本次研究将采用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
段脊柱骨折,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6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58.25±2.31)岁,其中包括L 3骨折3例、L 2骨折5例、L 11骨折7例、L 12骨折6例、L 1骨折10,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6例、重物砸伤4例、高处摔伤5、其他6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23~60岁,平均年龄(57.21±2.11)岁,其中包括L 3骨折2例、L 2骨折6例、L 11骨折7例、L 12骨折5例、L 1骨折11,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5例、重物砸伤3例、高处摔伤5、其他8例。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
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者;(2)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3)怀孕及哺乳期妇女:(4)患者不配合治疗。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取
俯卧体位,在损伤胸腰椎后正中行12cm 的切口,充分显露出伤椎与上下椎体,相关检查确定伤椎与椎弓根螺钉固定位置,采用Weinstein 法确定具体固定部位,在伤椎与上下椎体放入椎弓根螺钉,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好未损伤椎骨,放入连接棒后顺着连接棒把椎弓根螺钉放入受伤椎骨内,固定好并连接棒。
分别把远近两短的受伤椎骨的椎弓根撑开,对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以及矫正后凸,缝合切口。
观察组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通过C 型臂X 线透视确定受伤椎骨附近椎体的椎弓根投影范围,对关节突上下缘与内侧做好标记。
用带有针芯的穿刺针标记皮肤位置,确定进针点,在透视指导下通过皮穿刺进入小关节与横突交汇位置,对进针的方向与角度进行调整。
把穿刺置
入椎弓根,取出针芯后,放入克氏针并取针管。
同一方法
收稿日期:2017-03-2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张俊 周永红 剑阁县中医院骨科 (四川 广元 628300)
文章编号:1006-6586(2017)12-0096-02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提要: 目的:针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以2015年12月~2016年12月
期间在本院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来院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及术后Cobb 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矢状面指数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明显,帮助患者恢复脊柱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关 键 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 效果 内固定治疗
临床应用研究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放入其他三枚克氏针,扩大管与空心攻丝钻,通过导针进入,利用导丝将椎弓根钉拧入椎体内,取出导丝后,用C型臂X线透视观察内固定情况,确认后安装置棒器,通过皮下组织将置棒器上下部位放入椎弓根螺钉内,将螺帽拧紧固定,在C型臂X线透视机指导下利用撑开器进行复位,并回复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缝合切口。
两组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卧床休息20d后进行功能训练。
1.4观察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在统计学中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优势,根据胸腰椎解剖学研究发现,于椎弓根上重建脊柱稳定性,原因是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骨间较强的骨性连接结构。
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将骨折脊柱恢复至正常,使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主要目的[2]。
胸腰椎的生理弧度骨折脱位的发病率在70%左右。
采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不仅能降低骨折脱位率,还能有利于肌纤维伸展与舒张,为椎管减压。
且术后肌纤维不会留疤,其解剖学椎旁肌软组织的功能仍然存在。
因此患者在经早期的功能训练,能恢复背部肌肉功能,还能减轻患者后背与腰部的疼痛感。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在复位与固定性能上具有很好优势,很适合多种类型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3]。
本次研究中采用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增加脊柱固定的初期稳定性,对椎间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稳定因素,文章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与术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适合脊柱解剖的三柱节段性特征,内固定坚强,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较高,只需固定骨折椎体任何一个节段都可以,而且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经济实惠等。
胸腰椎骨折是由脊柱轴向负荷过重引起前中柱短缩,后柱比前中柱长,形成脊柱的神经与机械性稳定性差。
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是临床常用的固定方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适合脊柱生理弯曲。
文章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的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低于对照组(P<0.05)。
提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能保留脊柱的运功能力,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相比,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更适合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
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97.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