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罗家16H井井喷失控事故教训
- 格式:ppt
- 大小:16.95 MB
- 文档页数:120
12.23井喷事故反思12.23井喷事故反思在重庆“12·23”井喷周年之际,对事故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有利于防止同类事故的再度发生。
事故回顾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境内天然气矿发生井喷,致243人硫化氢中毒死亡,大面积污染,6.5万余人逃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
“井喷”发生在罗家16号井。
罗家16号井所在气田共有五六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是西南地区的大气田,同时也是高含硫气田。
川东北气矿作为业主,将16号井承包给四川石油局川东钻探公司,二者同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6号井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川钻12队承钻,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晓阳村境内。
该井设计井深4322米,水平横穿700米,2003年5月23日开钻,12月23日21时55分,井底突发溢流,造成井喷失控。
井喷发生后,由于现场有毒气体浓度太高,无法施救,24日16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才使空气中硫化氢浓度逐渐降低,井喷得到初步控制。
26日上午,实施压井。
27日,压井成功。
在这起事故中,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派出防化分队70余名官兵,承担了搜救井喷核心区群众、化学侦察、采样分析、检查人畜的中毒症状、对染毒区实施监测等救援任务。
此外,防化分队官兵还对灾民集中安置地点进行消毒防疫,并向群众讲解防护知识,演示防护自救的动作。
事故教训1.违规操作是造成井喷事故的直接原因井喷的主要原因是有关人员对这口井的特高出气量预测不足,起钻操作违规,不按规定灌注钻井液,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
直接原因是有关人员违章拆卸钻杆上的回压阀(防井喷的装置)。
2.未能及时点火,造成事故的扩大和恶化事故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放喷管点火,烧掉硫化氢,造成大量含硫化氢的.天然气喷出扩散,致使现场有毒气体浓度太高,无法组织力量进入现场施救,从而导致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3.安全存在漏洞,缺少事故应急预案川东北气矿的安全制度存在很多漏洞。
例如罗家16号井的作业指导书只记录到2003年9月15日。
谈《发人深思的重庆12.23井喷事故》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大小企业由于违章操作造成重大事故屡屡发生,造成人生伤亡惨不忍睹,遇难场面令人毛骨悚然,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惨重,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原因,仅仅只是操作不当,人为的粗心大意,侥幸心理而造成的。
就拿2003年的“12.23”重庆特大井喷事故原因分析,井喷现象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是十分常见的,其本身并不是事故,只是一种灾害现象,但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特大井喷事故造成的巨大伤亡,在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也是罕见的。
为什么普遍的灾害现象会演变成一次重大的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
警钟长鸣,以史为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决定从201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集团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12·23”井喷事故警示月活动。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深刻反思“12·23”井喷事故教训,全面开展风险识别、隐患排查、责任落实,确保生产经营建设安全平稳运行。
井喷事故发生在十年前,也就是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罕见的“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导致开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事故具体概况是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的人们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憧憬中,但是,入夜后不久,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使这个岁末的星期二忽然变得面目狰狞,成了 147 万开县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晚上9点15分左右,由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承钻的位于开县境内的罗家16号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引发了一场特大事故,从井内喷出的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高于正常值6000倍的硫化氢如同一个从地下释放出来的魔鬼,从天而降,迅速向四周扩散,扑向毫无准备的村庄、集镇。
虽然经过多方全力抢险救援,但仍然有243人因硫化①②氢中毒死亡,4000多人受伤,万多人被疏散转移,万多人受灾。
中⽯油安全事故反思⼀、重庆12·23特⼤井喷事故概况及其原因分析(⼀)重庆12·23特⼤井喷事故概况2003年12⽉23⽇晚上9点15分左右,重庆东北⾓的开县,由中⽯油四川⽯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承钻的位于开县境内的罗家16号井,在起钻过程中发⽣天然⽓井喷失控,引发了⼀场特⼤井喷事故,从井内喷出⼤量的含有⾼浓度硫化氢的天然⽓,⾼于正常值6000倍的硫化氢⽓体迅速向四周扩散,扑向毫⽆准备的村庄、集镇。
虽然经过多⽅全⼒抢险救援,但仍然有243⼈因硫化氢中毒死亡,4000多⼈受伤,6万多⼈被疏散转移,9.3万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
(⼆)重庆12·23特⼤井喷事故原因分析井喷现象在⽯油天然⽓开采过程中⼗分常见,其本⾝并不是事故,只是⼀种灾害现象。
但中⽯油川东北⽓矿特⼤井喷事故造成的巨⼤伤亡,在国内乃⾄世界⽓井井喷史上也是罕见的。
为什么普通的灾害现象会演变成⼀场严重的事故,造成重⼤⼈员伤亡,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 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
但是很明显,重庆12·23特⼤井喷事故是⼀起重⼤责任事故。
国务院派出的事故调查组已经对事故性质做出了结论。
6名事故责任⼈已经判刑。
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1)罗家16号井现场组技术负责⼈王建东,为了更换已经损坏的测斜仪,在明知卸下回压阀可能造成井喷事故的情况下,还向技术员宋涛提出卸下回压阀的钻具组合⽅案。
⽽⾯对这⼀明显的违规⾏为,作为现场技术⼈员的宋涛却没有提出异议。
⼀个看似⽆关紧要的“回压阀”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引⼦”。
(2)单⼀的隐患并⾮⼀定会发⽣事故,但隐患的增多和积累必然会导致事故发⽣。
四川⽯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公司钻井12队队长吴斌,明知钻井内没有安装回压阀,可能引发井喷事故,但作为钻井队队长,他既未向上级汇报,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制⽌这⼀违反操作规程的⾏为,消除隐患,⽽是放任有关⼈员违章操作,结果导致事故发⽣。
罗家16井“12?23”井喷事故对应急工作的启示2003年12月23日,罗家16井发生特大井喷事故,并造成243人死亡。
针对中石油最严重的这起灾难,笔者从应急工作角度思考提出,提出应急工作重在准备。
标签:应急工作;应急准备;启示一、事故回放2003年12月23日22时,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川钻12队承钻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16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特大井喷事故。
事故造成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转移疏散人口6.5万人,9.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9千余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1.井喷直接行为原因:2003年12月23日12时起钻过程中顶驱发生偏移,检修4小时后继续起钻。
副司钻向××,没有按照规定在起钻前要进行90分钟泥浆循环,仅循环35分钟便起钻,没有将井下气体全部排出,影响泥浆液柱的密度和密封效果;起钻过程中违反了“每起3柱灌满钻井液1次”的规定,其中有9次是超过了3柱才进行灌浆操作,最多起了9柱钻杆后才灌注钻井液,致井内液压下降0.5MPa,不足以克服地层压力,加之提升钻具产生的“抽吸”作用,是导致井喷的主要行为原因。
间接行为原因:其心理行为是加快工期、早干完早结束,即节省成本又能早些休息,认为泥浆密度足以克服地层压力,麻癖大意、心存侥幸。
录井工肖××,对副司钻连续违章作业未及时制止、也未上报队长,未尽到监督义务。
2.井喷失控直接行为原因:2003年12月21日,因地面无法接收到井下测斜仪信号,钻具起出后,定向井服务中心工程师王××,现场技术组负责人在发现钻具内的“无线”测斜仪已损坏后,更换为“有线”测斜仪,因有线测斜仪需要从钻具内投放电缆为测斜仪供电,钻具组合中的的回压阀(防钻具内井喷的装置)受电缆制约,一是回压阀不能对钻具起到正常关闭作用,二是回压阀在上移关闭钻具时亦会对测斜仪电缆造成损坏,便做出卸下回压阀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