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初旅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一章“诗歌的审美特征”中的第三节“意象与情感”,详细内容为对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诗歌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红烛》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红烛》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入课题。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色,详细讲解每个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以《红烛》为例,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现代诗歌,进行实践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板书内容:意象:红烛、光芒、夜色、梦境情感:爱国、忧民、激情、追求艺术特色:象征、隐喻、排比、反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红烛》为例,谈谈你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认识。
分析《红烛》中的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
作业答案:1. 现代诗歌的审美认识:现代诗歌以意象、情感为核心,注重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诗歌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隐喻等,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2. 《红烛》意象、情感及其象征意义分析:意象:红烛象征着光明、希望;光芒代表着诗人的激情和追求;夜色、梦境则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
22《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十二课《红烛》。
该课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与理解,探讨红烛的象征意义,分析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诗歌与戏剧”中的“红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红烛》,理解并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2. 掌握红烛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和欣赏,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思考,进而引入课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讲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喻、象征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红烛》2. 诗人:闻一多3. 红烛的象征意义:光明、希望、奉献、牺牲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比喻、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烛》的象征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述。
2. 作业题目:以红烛为题,写一首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感悟。
答案: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红烛的理解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朗诵比赛,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红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和创作题;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红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红烛》。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对诗歌主题、情感、意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章节为:《红烛》全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红烛》的诗歌主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分析并鉴赏《红烛》中的意象和语言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红烛》的诗歌主题、意象和语言特色。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红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红烛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和语言特色,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诗歌主题:赞美红烛,寓意奉献精神3. 意象:红烛、火焰、光明4. 语言特色:比喻、拟人、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红烛》的意象和语言特色,写一篇鉴赏文章。
2. 答案示例:《红烛》这首诗通过描绘红烛的火焰、光明等意象,赞美了红烛的奉献精神。
诗中的比喻、拟人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例如,“红烛啊,红烛,你心火燃燃,为我煮酒”,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以人的情感,表达了对红烛的敬仰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和语言特色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赞美奉献精神的诗歌,如《绿叶》、《蜜蜂》等,拓宽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
大学生红烛礼赞心得体会大学生红烛礼赞心得体会大学生红烛礼赞是一场庄重而隆重的仪式,标志着我们即将开始迈入大学生活的新篇章。
我有幸参与了这场仪式,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红烛礼赞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回顾。
在仪式中,我们点燃手中的红烛,代表着对过去学业和生活的感恩,并表达了对父母、老师和朋友们的感谢之情。
通过点燃红烛,我们也向过去的不足和错误致以敬意,希望能够通过新的起点去弥补和改变。
这让我明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过去的一切,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其次,红烛礼赞是对未来的一种承诺和期许。
在仪式中,我们手举着点燃的红烛,庄严地宣誓要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懈奋斗。
这让我明白,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并以实际行动来追求和实现。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
再次,红烛礼赞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勉励。
在仪式中,我们手持着点燃的红烛,在雄壮的歌声中,自豪地走过学校的主干道,仿佛是在告诉自己,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让我明白,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不怕失败和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并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红烛礼赞是对集体的一种表彰和激励。
在仪式中,我们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红烛礼赞,代表着我们和同学们一起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让我明白,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集体的力量,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成长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实现更大的目标和理想。
参加大学生红烛礼赞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所传递的深意和内涵。
我明白了过去的经历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我决心要以乐观和坚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红烛初旅——点亮心灯,学会赏识(万安县弹前中心小学曾裙裙)工作半年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从学校毕业后,我怀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崇敬和对孩子的喜爱之情,又迈进了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做了一名小学教师。
我是经过江西省统招的特岗教师,很幸运自己被录取了,所以我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的。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因此,怀着对教师这份神圣、光荣职业的崇敬和向往,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义不容辞地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立志要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园丁。
带着兴奋、激动和憧憬,来到弹前中心小学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
记得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望着下面那一双双期待、单纯、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就深深地感觉到教师这份职业所肩负的重任。
因此,我发誓我必须加倍努力,刻苦钻研,不断进取,为人师表,不能辜负人民教师这一响亮的称号。
经过这一段时间,我深刻意识到每个孩子在性格上、习惯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但却都有着一个相通的共性:希望老师能用爱点燃他们心灵的灯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认为如果老师的工作能够达到孩子们的要求,那心灵上的沟通将不会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敞开心扉,交融感情。
每个孩子都有颗纯真而敏感的心,甚至有着比大人还要丰富的感情和天马行空的想像。
他们会在自己的日记里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
每次看到他们写的日记,我的心里都会情不自禁的涌起一丝骄傲,每次的提笔回复,都是与孩子敞开心扉的真诚交流班里38人,每人的日记我都逐一认真回复,因为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深知,这是孩子们对我的信任,每个稚嫩的文字都是孩子与我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对白,珍惜这个过程,才能真正打开他们心灵的那扇门。
二、真诚沟通,欣赏优点。
“爱是最成功的教育”把爱播种到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欣赏他们,尊重他们,在孩子与老师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真诚的桥梁,很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奇迹也会出现。
2《红烛》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红烛》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 课,这是一首描绘红色革命年代背景下,抒发家国情怀和革命理想的诗歌。
作者通过红烛的形象,寓意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下是针对本课的教学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1.内容分析:《红烛》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红烛,展现了革命者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
诗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2.结构分析:诗歌共分为五节,每节都有明确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整体呈现出一种递进式的情感升华。
通过逐节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3.背景分析: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红烛》,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描绘、语言特点、意象象征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语言等方面。
3.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红烛》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通过以上教学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红烛》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红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
2.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
3.领悟诗人无私奉献,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甘愿牺牲的爱国精神,了解诗人的三美主张。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析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烛”为媒,导入新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无可否认,李商隐让蜡烛成为相思、至死不渝的象征。
同样是蜡烛,到了诗人闻一多的笔下,是否会成为新的意象,如果是的话,它又象征着什么呢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烛》,走进闻一多的内心世界。
二、以“烛”为象,初悟情感1.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捣破(dǎo) 脂膏(zhīgāo) 慰藉(jiè) 耕耘(gēng y ún) 2.学生集体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基调。
明确:悲壮慷慨。
3.老师指导朗读技巧,并带领学生再次朗读。
例:红烛啊!(字韵饱满,饱含深情,适当拖音)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短促)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句式,接续紧凑,和下句急促读出) 烧破世人的梦,(排比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拖音)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和下句急促读出)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三、以“烛”为核,品味鉴赏1.诗人在诗歌里所写的意象是什么明确:红烛。
2.文艺评论中有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或几个方面来表情达意。
诗人笔下的红烛都有哪些特点,哪些诗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红烛》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具体涵盖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分析、欣赏。
详细内容涉及红烛的象征意义、诗歌手法、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红烛》的象征意义,提高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
2. 分析并欣赏《红烛》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红烛象征意义的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对《红烛》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红烛的思考,进而引入课题。
2. 诵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读:分析红烛的象征意义,讲解诗歌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中的难点、重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红烛》2. 结构:象征意义诗歌手法情感表达3. 重点:红烛象征意义,诗歌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烛》中的意象和意境,结合诗人的情感,谈谈你对红烛的理解。
2. 答案:要点包括红烛象征意义、诗歌手法、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红烛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红烛象征意义的解读。
2. 教学目标中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红烛象征意义理解和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红烛》的意象和意境。
一、红烛象征意义的解读《红烛》这首诗中,红烛作为一种象征,具有多重意义。
红烛初旅
华育分校田冬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教师比作红烛,赞颂她默默发光,无怨无悔奉献的精神,教师也一直以蜡烛精神来鞭策自己。
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我们,对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位还没有深入的理解,认识。
对教师这个高尚的路途还比较迷茫。
我们就像一支刚刚燃烧起来的蜡烛,烛光还很微弱,但事业却是伟大的,因为教师从事的事业是默默的奉献和无私的牺牲,我为能从事这样的事业而自豪!当我登上那讲台,,似乎舞台两侧的帷幕正缓缓拉开,最富有生气的戏剧就要开始了,我想我可以是一名戏剧的导演,我将要精心设计出生动的情节,典型的角色,迷人的故事,奉献给所有的演员,不仅如此,我还要做一名最虔诚的观众,为演员们精彩的演出微笑,鼓掌,欢呼。
为了让学生吸取更多“养料”,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教师头脑要不断“充电”,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做为一名平凡的教育者,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把书教好。
要情系学生,情倾讲坛。
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但我们要无怨无悔,矢志不改,耕耘不辍。
这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精神如同红烛一般,燃烧自己来照亮别人。
如果学生是蜜蜂,我甘当采蜜的花朵,如果学生是幼苗,我一定当好称职的园丁,为了光辉的事业,让我们作一支红烛,燃烧自己,携手并肩,风雨兼程,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