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石头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石头)教学设计1.石头(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拟、分类、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根本特征。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石头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外表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依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教材分析)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组成局部。
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一般概念,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
本课以观察和描述为核心,联系生活,展开四个主要活动:〔1〕交流哪里有石头,意识到石头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2〕观察石头,从多个方面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3〕按一个特征标准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4〕举例说出石头有哪些用途。
着重在于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引导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觉石头的共同特征。
(学情分析)石头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大局部学生都有玩过石头的经历。
所以应该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一般概念,创立有趣的情景,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分类,比照等方法丰富对岩石的感性认识。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开展有限,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观察、比拟、分类,教师要做到帮扶合理,结合图形卡,颜色卡,词汇卡等辅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时机,体会研究的方法,认识到石头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对石头的特征做结构性的观察和描述。
难点就是小孩子也需要用科学的词汇言语描述石头的特征。
2020-2021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第一课《石头》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主要是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认识它们的特征。
教材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在生活中发现石头(总体),观察并描述石头(个别)的特征,按照某一个特征给石头(总体)分类,进而讨论石头的用途。
第一个活动,通过讨论哪里有石头,交流玩石头的经历,发现在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石头,石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第二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一块石头,借助气泡图,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表面等各个方面,比较完整地描述石头的特征。
第三个活动,按照此前认识的特征中的一个,给一堆石头分类,在分类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第四个活动,通过阅读图片,讨论石头的用途,意识到石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说学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落脚在儿童更能接受的“石头”。
需要指出的是,本课并不出现“岩石”这一概念,而是从通过玩石头,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这些有益的经验,能够为孩子们在中、高年级学习岩石的概念打下基础。
三、教材目标1、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
2、会按照某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3、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4、对石头和研究石头的活动感兴趣,乐于分享发现。
四、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对石头的特征作结构性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
五、说教法和学法一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完成、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10~15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