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拉瓦--密尔沃基美术馆
- 格式:pptx
- 大小:7.16 MB
- 文档页数:38
里昂国际机场建筑结构形式分析建筑设计不仅在于形式,还有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体现。
如果将建筑比作人,形式则是人的外表,而结构便是人的骨骼,所以,结构展现了建筑另一种美,是一个优秀建筑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
1、建筑师的背景与思想谈到能将结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建筑师,我便会想到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卡拉特拉瓦年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早年在瓦伦西亚艺术学校学习雕塑,后又完成建筑学学士课程,在苏黎士联邦学院获得了建筑结构硕士学位。
他的艺术观念深受西班牙文化传统和十九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其构造和结构的处理并不简单的依据结构的逻辑,而是更加有机化,有着生命骨骼般的力量。
卡拉特拉瓦认为美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美来自自然,美来自运动,美来自力。
他的作品被人们冠以不同的风格“新古典复兴”和“新结构表现主义”等。
卡拉特拉瓦作为一名建筑与工程相结合的设计者,坚定不移地追求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道路。
对于卡氏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
首先,这些作品都通过优化的设计方案来巧妙地解决结构、空间、使用等实际问题。
其次,这些作品解决问题的手法以及它们的设计理念常常思路十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容易引起审美共鸣。
最后,这些作品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开创了一条解决建筑问题的全新的思路,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有关建筑本质的问题,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规则。
卡拉特拉瓦的作品有一大标志,那就是连绵不绝的金属架,无论是桥梁框架还是车站、体育馆内部的支撑物,金属架都营造出一种太空般前卫的感觉。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混凝土是卡拉特拉瓦最喜欢的材料,他曾经说过“虽然它很普通,但是很难应用自如,而且需要专门的技能。
”这里对技能的理解不仅仅是技术知识,还包括对这种材料内在、富含诗韵的表现能力的把握。
2、建筑项目介绍卡特特拉瓦的建筑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如密尔沃基美术馆、巴伦西亚科学城、以及所要分析里昂国际机场,结构上主要都运用拱结构、悬索结构、桁架结构,材料以混凝土为主,运用仿生学,外形上犹如飞鸟,亦或是鱼。
在英国国家美术馆来一场视觉的盛宴在伦敦,除了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个展馆也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国家美术馆。
走进美术馆,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即使不懂绘画的人,也能感觉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英国国家美术馆位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建立于1824年,当时只有38幅藏画。
现在已经收藏了2300多件从13世纪到20世纪初的欧洲各国的绘画作品,不仅藏有大名鼎鼎的梵高《向日葵》和莫奈《睡莲》,还包括许多知名大师的经典杰作,让人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国家美术馆的所有作品按照年代分类展出,让参观者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随小编一起来走一走,逛一逛吧。
塞恩斯伯里翼展示了从1260年到1510年间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扬·凡·艾克(Jan Van Eyck)、耶罗尼米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等。
这个时期的油画多为宗教主题,虽然画作年代久远,但细腻和传神的笔触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岩间圣母》达芬奇这是达芬奇大概在1490年代至1507年之间完成的,据说是有助手帮忙画了一些部分。
这幅画原来是为圣母无原罪兄弟会的礼拜堂--米兰圣芳济大教堂而作,约在1781-1785年画作被教堂卖给盖文汉米顿,他带到英国。
之后经过多次辗转收藏买卖,最后在1880年伦敦国家美术画廊买下它。
卢浮宫里有一幅一模一样的《岩间圣母》,也是由达·芬奇所画,两幅画中唯一不同的是坐在圣母旁边的天使。
《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达芬奇这是达·芬奇的炭笔画,作于1499年至1500年。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艾克,1434年看过《绝望的主妇》的人可能觉得这幅画很眼熟,开头就有这副画的特写镜头。
飞翔的建筑——密尔沃基美术馆飞翔的建筑——逻辑分析密尔沃基美术馆摘要:利用结构来创造出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对于结构与建筑美的处理,卡拉特拉瓦的确值得钦佩,而在卡氏的作品中,还将运动元素融入这两点中的独特建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密尔沃基美术馆。
关键词: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密尔沃基美术馆;理性;逻辑分析;结构一、项目简介密尔沃基美术馆是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基地位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北岸,这是唯一一个全部属于美国的湖畔,湖区气候温和,大部分湖区是避暑胜地,在这样美丽的风景前,卡拉特拉瓦试图建立一座轻盈的建筑,将建筑融入这静谧的环境当中。
所以在这座美术馆中你能感到大自然是卡作品的永恒灵感源泉。
白色的建筑主体加上玻璃的主题让建筑轻盈,而好像飞鸟展翅般的运动遮阳杆件更让美术馆有要起飞翱翔于湖畔的视觉即视感。
依靠着密歇根湖的粼粼波光,卡把这座建筑做成了“在水一方”。
二、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位。
卡拉特拉瓦出生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少年时期在巴伦西亚的艺术学校接受教育修完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而后又于瑞士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也许是因为这样不同专业的训练,使得卡拉特拉瓦有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三、建筑理念卡拉特拉瓦说过:“美源于自然,美源于运动,美源于力”。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总是有着仿生建筑的韵味,他总是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飞翔的小鸟;张开的眼睛;运动员扭曲的身体,都可以化作他笔下的建筑。
儿时的卡拉特拉瓦过着田园的生活,这也使得他很喜爱从自然中吸取灵感。
卡拉特拉瓦平时最大的爱好便是观察动物的骨骼运动,这一爱好延伸出建筑的结构表现力是支持他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论的另一要素是卡拉特拉瓦在瑞士学习时的博士论文——《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三维空间框架折叠为二维空间框架,再进一步折叠成为一位空间框架,而每一个节点的运动都是一个可追随的有规律的轨迹。
世界著名美术馆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12期美术馆真是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为很美的地方,这么说可能出于偏好。
选编的一些世界著名美术馆,日本的美术馆自然更心仪一些,可能是因为建筑师更喜欢。
开心的是中国有些美术馆也好看,虽然说不上世界著名,但建筑水准真的不差。
一一美树嘉文艺志密尔沃基美术馆神似一艘豪华游艇,像一只优雅白鸽,又像一名现代舞者。
清晨博物馆开馆时,翅膀一样的屏展开遮蔽建筑,夜晚闭馆时这个屏又收回。
因为其外形和冲天的姿势,人们赞誉她是“有生命的博物馆”。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建于1882年,由西班牙世界级建筑设计专家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
它具有洁白的外观和别致造型,如大鸟双翼的巨大屋顶代表卡拉特拉瓦的美学,同时成为密尔沃基的标志性建筑。
金贝尔美术馆贝尔艺术博物馆于1972年建成,由建筑设计大师路易斯·康( Louis Kahn)设计。
是世界公认的公共艺术设施最为先进的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康的杰出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界引起极大反响,受世人瞩目。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个性给人以刻板印象。
但这种刻板印象真让人着迷。
康在这个艺术博物馆中展现了个人对建筑材料的偏好: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
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
伦敦蛇形美术馆伦敦蛇形画廊得名于附近九曲十八弯的蛇形湖,是英国最受欢迎的画廊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活脱脱就是一条暴躁的眼镜蛇。
蛇形画廊由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在1970年成立,原址为1934年古典风格的茶室。
论文设计之于生活,是无法缺失的一种艺术。
它来源于生活,满足于人。
环境设计是设计的基本内容,它是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完善,包含了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装饰艺术、装饰绘画、雕刻设计、工艺品设计等。
我要谈的是“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边空间,有自然、人工、社会环境之别。
而环境设计就是对构成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美化和系统构思的设计,对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进行规划的过程。
室内设计,主要是针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
环境设计的目标是运用科技创造人的生活、工作所需的物质环境,并促使人与物、与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和谐。
室内空间作为人类生活最基础、最根本的生存空间,更加的体现着人与环境、与物、与社会的关系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阐述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
包豪斯坚定的“为人的设计”思想,坚持设计的目的不是产品,而是人。
因此,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都要充分体现人的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做人化的设计。
作为环境设计的一大分支,室内设计最主要是把建筑的缺点改善,方便人的生活。
室内设计是建筑的延续。
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其实包含了对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功能区域划分……的考虑。
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空间设计、装修设计、装饰设计和物理环境设计。
空间设计有室内空间通常为由墙、顶、地面构成的六面体或多面体空间形式,还有一些常见形式如:封闭空间,具有内向性、有领域感相对安全、私密但闭塞易疲劳的空间形态;开敞空间,界面通透、视线可延伸、内外联系紧密但私密性差的空间形态;动态空间,又称四维空间;悬浮空间,即悬吊在室内的空间景物;共享空间,适应各类社会交往、公共活动的大型室内活动场所;下沉空间,具有领域性、室内地面局部下沉或抬高周围地面而产生的空间;地合空间,地面局部抬高而产生的空间;虚拟空间,同样称为心理空间即被某物体意象限定性空间无完备的隔离形态;母子空间,是在原有空间中用实体式象征性手法再限定出小空间、根据功能的二度限定;灰空间,具两个不同空间特征的过渡空间。
像海鸟一样的密尔沃基市艺术馆(MilwaukeeArtMuseum),是一座会动的建筑。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通过机械传动装置,能够将建筑顶部的两个像翅膀一样张开的钢结构羽翼,在阳光下慢慢张开。
这个结构体系是由两根平行的、倾斜47度的桅杆靠拉力支撑,一根桅杆位于屋面的中轴线上,另一根位于通向艺术馆入口的桥上,这些元素共同创造出了诗意般的结构体系和运动感的整体效果。
密尔沃基艺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在艺术馆旁边还有另外一座不错的老建筑,是沙里宁1957年设计的战争纪念馆。
卡拉特拉瓦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然而桥下并没有水,湖水更在美术馆的身后。
于是,这一道引桥便成了一段空间序曲。
门厅以内的室内空间,更是几乎通身纯白的格局。
在密尔沃基艺术馆里,卡拉特拉瓦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为基本元素反复叠加,沿着南北轴线不断向北伸展的展览空间,都归结在了遵循结构规则的绵长韵律中。
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
由于混凝土的拱远远伸出的远端正好为展廊托出了檐口,因此展廊里能照得到的,基本上只是室外地面反射回来的漫射光,既能保证足够的自然采光,又避免了阳光直射对艺术藏品的破坏。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可以说是建筑仿生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建筑师中的诗人”。
密尔沃基市艺术馆同样体现了他血液里那种西班牙人特有的奇异想像力。
卡拉特拉瓦的密尔沃基美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正对着地段西面,是当地的重要干道,林肯纪念大道。
卡拉特拉瓦沿着大道的方向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 UED ] 146 | 12 | 202372MILWAUKEE ART MUSEUM 密尔沃基美术馆[ TOPIC ] 主题/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着迷于自然,为建筑插上翅膀 SANTIAGO CALATRAVA: FASCINATED BY NATURE, GIVING WINGS TO ARCHITECTURE项目地点: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委托客户:密尔沃基美术馆建筑+工程设计: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事务所功能用途:密尔沃基美术馆扩建施工起始时间:1994年竣工时间:2001年摄影师:Alan KarchmerLocation: Milwaukee, Wisconsin, United StatesClient: Milwaukee Art MuseumArchitect and Engineer: Santiago CalatravaFunction: Expansion of the Milwaukee Art Museum ComplexStart of Construction: 1994Date of Completion: 2001Photographer: Alan Karchmer7374[ TOPIC ] 主题/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着迷于自然,为建筑插上翅膀 SANTIAGO CALATRAVA: FASCINATED BY NATURE, GIVING WINGS TO ARCHITECTURE75[ UED ] 146 | 12 | 20237677[ TOPIC ] 主题/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着迷于自然,为建筑插上翅膀SANTIAGO CALATRAVA: FASCINATED BY NATURE, GIVING WINGS TO ARCHITECTURE[ UED ] 146 | 12 | 202378[ TOPIC ] 主题/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着迷于自然,为建筑插上翅膀 SANTIAGO CALATRAVA: FASCINATED BY NATURE, GIVING WINGS TO ARCHITECTURE密尔沃基美术馆俯瞰密歇根湖,部分位于1957年由埃罗·萨里宁设计的一座建筑内,该建筑相当于一座战争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