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建筑——密尔沃基美术馆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生平简介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1951年出生于西班牙瓦伦西亚。
卡拉特拉瓦在瓦伦西亚上小学和中学,从8岁起,还上了工艺美术学校,在那里他开始了正式的绘画学习。
在瓦伦西亚完成高中学业后,卡拉特拉瓦在巴黎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了瓦伦西亚的高等建筑学院(Escuela Técnica Superior de Arquitectura),在那里他获得了建筑学位,并参加了城市主义研究生课程。
卡拉特拉瓦被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建筑作品的数学严谨性所吸引,决定攻读土木工程研究生,并于1975年进入苏黎世的ETH(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卡拉特拉瓦于1981年获得博士学位,发表了一篇关于空间框架可折叠性的论文。
完成学业后,卡拉特拉瓦于1981年在苏黎世开设了第一家事务所,接受小型工程委托。
1983年,卡拉特拉瓦为苏黎世斯塔德霍芬火车站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第一份获奖方案,从此开始参加各种设计竞赛。
1984年,卡拉特拉瓦在巴塞罗那设计了巴赫-德罗达大桥。
这是建立他国际声誉的第一个桥梁项目。
随后的其他著名桥梁包括,阿拉米洛大桥和卡图贾高架桥,二者都是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委托建造的(1987—1992);毕尔巴鄂的Campo Volantín人行天桥(1990—1997);以及瓦伦西亚的阿拉米达桥和地铁站(1991—1995)。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其他大型公共项目包括多伦多的BCE 广场(1987—1992)和里斯本的东方火车站(1993—1998),后者是1998年世博会委托建造的。
卡拉特拉瓦于1989年在巴黎成立了公司的第二个办事处,当时他正在设计里昂圣埃克苏佩里机场站(1989–1994)。
1991年,卡拉特拉瓦在瓦伦西亚赢得了一场大型文化综合体和城市干预的设计竞赛——艺术科学城,一座占地86英亩(348030平方米)的艺术设施综合体,包含一座科学博物馆、一座天文馆、一座歌剧院、“阿戈拉”、两座桥梁和花园。
飞翔的建筑——密尔沃基美术馆飞翔的建筑——逻辑分析密尔沃基美术馆摘要:利用结构来创造出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对于结构与建筑美的处理,卡拉特拉瓦的确值得钦佩,而在卡氏的作品中,还将运动元素融入这两点中的独特建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密尔沃基美术馆。
关键词: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密尔沃基美术馆;理性;逻辑分析;结构一、项目简介密尔沃基美术馆是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基地位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北岸,这是唯一一个全部属于美国的湖畔,湖区气候温和,大部分湖区是避暑胜地,在这样美丽的风景前,卡拉特拉瓦试图建立一座轻盈的建筑,将建筑融入这静谧的环境当中。
所以在这座美术馆中你能感到大自然是卡作品的永恒灵感源泉。
白色的建筑主体加上玻璃的主题让建筑轻盈,而好像飞鸟展翅般的运动遮阳杆件更让美术馆有要起飞翱翔于湖畔的视觉即视感。
依靠着密歇根湖的粼粼波光,卡把这座建筑做成了“在水一方”。
二、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位。
卡拉特拉瓦出生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少年时期在巴伦西亚的艺术学校接受教育修完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而后又于瑞士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也许是因为这样不同专业的训练,使得卡拉特拉瓦有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三、建筑理念卡拉特拉瓦说过:“美源于自然,美源于运动,美源于力”。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总是有着仿生建筑的韵味,他总是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飞翔的小鸟;张开的眼睛;运动员扭曲的身体,都可以化作他笔下的建筑。
儿时的卡拉特拉瓦过着田园的生活,这也使得他很喜爱从自然中吸取灵感。
卡拉特拉瓦平时最大的爱好便是观察动物的骨骼运动,这一爱好延伸出建筑的结构表现力是支持他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论的另一要素是卡拉特拉瓦在瑞士学习时的博士论文——《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三维空间框架折叠为二维空间框架,再进一步折叠成为一位空间框架,而每一个节点的运动都是一个可追随的有规律的轨迹。
世界著名美术馆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12期美术馆真是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为很美的地方,这么说可能出于偏好。
选编的一些世界著名美术馆,日本的美术馆自然更心仪一些,可能是因为建筑师更喜欢。
开心的是中国有些美术馆也好看,虽然说不上世界著名,但建筑水准真的不差。
一一美树嘉文艺志密尔沃基美术馆神似一艘豪华游艇,像一只优雅白鸽,又像一名现代舞者。
清晨博物馆开馆时,翅膀一样的屏展开遮蔽建筑,夜晚闭馆时这个屏又收回。
因为其外形和冲天的姿势,人们赞誉她是“有生命的博物馆”。
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建于1882年,由西班牙世界级建筑设计专家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
它具有洁白的外观和别致造型,如大鸟双翼的巨大屋顶代表卡拉特拉瓦的美学,同时成为密尔沃基的标志性建筑。
金贝尔美术馆贝尔艺术博物馆于1972年建成,由建筑设计大师路易斯·康( Louis Kahn)设计。
是世界公认的公共艺术设施最为先进的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康的杰出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界引起极大反响,受世人瞩目。
在一个空旷而景色优美的公园之中,美术馆外部表现得有些峻峭,建筑外观形象处理得娴静、简朴,自远处观望,其严肃个性给人以刻板印象。
但这种刻板印象真让人着迷。
康在这个艺术博物馆中展现了个人对建筑材料的偏好:混凝土柱和薄壳形拱顶结构裸露在外,而非承重墙则采用罗马灰华石及玻璃板,以满足不同空间和位置的采光要求。
灰华石及玻璃板同混凝土之间没有过强的对比,空间质感近同,肌理混合为一。
同时,康也流露出对建筑所在地段的关注与尊重。
路易斯·康认为: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
由康所设计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也许可以为人们解读出康的建筑作品里所蕴含的“对话”情节。
伦敦蛇形美术馆伦敦蛇形画廊得名于附近九曲十八弯的蛇形湖,是英国最受欢迎的画廊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活脱脱就是一条暴躁的眼镜蛇。
蛇形画廊由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在1970年成立,原址为1934年古典风格的茶室。
论文设计之于生活,是无法缺失的一种艺术。
它来源于生活,满足于人。
环境设计是设计的基本内容,它是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完善,包含了室内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装饰艺术、装饰绘画、雕刻设计、工艺品设计等。
我要谈的是“室内设计与环境设计”。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周边空间,有自然、人工、社会环境之别。
而环境设计就是对构成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美化和系统构思的设计,对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进行规划的过程。
室内设计,主要是针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
环境设计的目标是运用科技创造人的生活、工作所需的物质环境,并促使人与物、与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和谐。
室内空间作为人类生活最基础、最根本的生存空间,更加的体现着人与环境、与物、与社会的关系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阐述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从高到低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
包豪斯坚定的“为人的设计”思想,坚持设计的目的不是产品,而是人。
因此,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都要充分体现人的意志,满足人的需要,做人化的设计。
作为环境设计的一大分支,室内设计最主要是把建筑的缺点改善,方便人的生活。
室内设计是建筑的延续。
一个完整的室内设计,其实包含了对建筑空间、结构设计、功能区域划分……的考虑。
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空间设计、装修设计、装饰设计和物理环境设计。
空间设计有室内空间通常为由墙、顶、地面构成的六面体或多面体空间形式,还有一些常见形式如:封闭空间,具有内向性、有领域感相对安全、私密但闭塞易疲劳的空间形态;开敞空间,界面通透、视线可延伸、内外联系紧密但私密性差的空间形态;动态空间,又称四维空间;悬浮空间,即悬吊在室内的空间景物;共享空间,适应各类社会交往、公共活动的大型室内活动场所;下沉空间,具有领域性、室内地面局部下沉或抬高周围地面而产生的空间;地合空间,地面局部抬高而产生的空间;虚拟空间,同样称为心理空间即被某物体意象限定性空间无完备的隔离形态;母子空间,是在原有空间中用实体式象征性手法再限定出小空间、根据功能的二度限定;灰空间,具两个不同空间特征的过渡空间。
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中的建筑结构可运动性摘要: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结构是倍受人们思索的点。
卡拉特拉瓦用独特的突破静力学结构为建筑注入“生命活力”,向世人展示了运动如何给予建筑更大的灵活性,形成一种韵律感。
本文将从卡拉特拉瓦的运动结构体系概述、活动构件节点分析以及运动结构在设计案例中的运用进行解析。
关键词: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设计结构可运动性前言:基于历史的传统,大多数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尽可能使结构稳定和闭合以确保安全,而卡拉特拉瓦却力求使建筑挣脱束缚、生长并在空中翱翔。
与那些持有“结构服从建筑形式”观点的设计师不同,卡拉特拉瓦追求结构力学与美学的融合,探寻着构造节点、艺术造型上的交汇点,以诗歌般的浪漫表现具有动感的结构体。
卡拉特拉瓦力求每一个结构构件功能都各具特色,这些构件传递着建筑美学的作用。
其中许多设计理念的核心意义都包括建筑体系结构的可运动性与对构件节点的把握。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翻新着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从更综合的层次来寻求建筑设计的法则。
一、运动结构体系概述卡拉特拉瓦的设计丰富而迥异,但卡拉特拉瓦的结构无论何时都具有三个特色:首先作为构筑物,结构的稳定并且可以抵抗瓦解建筑物的力量;其次作为空间,能够容纳使用者和他们的行为;最后作为维护体,它们充分围合了空间。
卡拉特拉瓦用其独特的技巧与设计手法,并融入多种对时代具有挑战性的设计理念。
卡拉特拉瓦始终坚持优化设计理念,用最少的代价带来最大的好处,用材料与几何体的最优来满足复杂项目的主题和永久动感,在低效与崩溃之间狭窄的一段空间中去把握这个临界点。
当时设计界颇受伽利略科学机械体系和“严肃主义”的双重影响,工程学将建筑结构和机械元件进行淋漓的展现,但也割裂了设计实践中各领域的结合;卡拉特拉瓦坚守自己的宇宙观,发挥这三个方面各自的特点,整合成综合的设计,并添加第四个元素——运动。
卡拉特拉瓦将运动引入结构、空间、围合体中,使运动在建筑中起到功能性或标志性作用,项目的某些部分也可以分为可运动或运动装置部分,对基本结构依照运动规律进行重组。
折叠空间的自然建筑大师A MASTER OF NATURAL ARCHITECTURE IN FOLDING SPACES受访_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西班牙/瑞士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雕塑家和画家Interviewee_Santiago Calatrava (Spanish/Swiss architect, structural engineer, sculptor and painter)采访_ UED Interviewer_UED 译_李婵 Translation_Li ChanUED: 如果您当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建筑师或工程师,您最希望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为什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事实上,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我对美术的兴趣,寻求提高我的绘画技巧,直到现在我每天都还在练习,想创作出美术作品。
如果我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建筑师,我就不会是现在的我。
我不能说我会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建筑是超越其他艺术的艺术。
我愿称之为“总的艺术”。
你可以在中国、希腊或哥特式等古典建筑中看到,绘画是建筑和雕刻的一部分。
此外,机械、静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手工艺的技巧,也都包括在建筑中。
所以,如果我不是一个将建筑视为艺术的建筑师,我最终会绘画和雕刻,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情。
UED: 您的诸多对抗重力的设计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结构难题。
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请介绍一下结构是如何介入和影响设计工作的。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无论画人物肖像、一棵树还是风景,画家都会尝试用颜色在视觉环境中印上光来传递图像。
绘画是通过“光”这个元素来感知的,光在绘画中起着关键作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建筑物上,而建筑与重力有关。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宇宙中。
我们和周围的环境需要光来生存。
这使光成为一种基本元素,一种存在所必需的物质,就像雕刻师的石头一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可以被视为物质的重力上。
重力是我们能站在地球上的原因。
我们的身体结构是由“重力”造成的:靠两条腿站立,有两条可以提起重物的手臂,头很强壮,在身体上方,脊椎支撑着胸部、腹部和头部,腿支撑整个身体,脚最后接触地面。
像海鸟一样的密尔沃基市艺术馆(MilwaukeeArtMuseum),是一座会动的建筑。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通过机械传动装置,能够将建筑顶部的两个像翅膀一样张开的钢结构羽翼,在阳光下慢慢张开。
这个结构体系是由两根平行的、倾斜47度的桅杆靠拉力支撑,一根桅杆位于屋面的中轴线上,另一根位于通向艺术馆入口的桥上,这些元素共同创造出了诗意般的结构体系和运动感的整体效果。
密尔沃基艺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在艺术馆旁边还有另外一座不错的老建筑,是沙里宁1957年设计的战争纪念馆。
卡拉特拉瓦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然而桥下并没有水,湖水更在美术馆的身后。
于是,这一道引桥便成了一段空间序曲。
门厅以内的室内空间,更是几乎通身纯白的格局。
在密尔沃基艺术馆里,卡拉特拉瓦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为基本元素反复叠加,沿着南北轴线不断向北伸展的展览空间,都归结在了遵循结构规则的绵长韵律中。
最简单、最朴实的结构功能,造就了极其雅致而壮丽的美。
由于混凝土的拱远远伸出的远端正好为展廊托出了檐口,因此展廊里能照得到的,基本上只是室外地面反射回来的漫射光,既能保证足够的自然采光,又避免了阳光直射对艺术藏品的破坏。
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可以说是建筑仿生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建筑师中的诗人”。
密尔沃基市艺术馆同样体现了他血液里那种西班牙人特有的奇异想像力。
卡拉特拉瓦的密尔沃基美术馆位于密执安湖畔,粼粼波光似乎是全球各地很多博物馆建筑不约而同偏爱的环境条件。
正对着地段西面,是当地的重要干道,林肯纪念大道。
卡拉特拉瓦沿着大道的方向新建起了一条拉索引桥,跨度长达73米,把人们的视线直接引导到了新建的建筑上来,笔直地正对着新美术馆的主要入口。
飞翔的建筑——逻辑分析密尔沃基美术馆
摘要:利用结构来创造出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对于结构与建筑美的处理,卡拉特
拉瓦的确值得钦佩,而在卡氏的作品中,还将运动元素融入这两点中的独特建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便是密尔沃基美术馆。
关键词: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密尔沃基美术馆;理性;逻辑分析;结构
一、项目简介
密尔沃基美术馆是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基地位于五大湖之一的密歇根湖北岸,这是唯一一个全部属于美国的湖畔,湖区气候温和,大部分湖区是避暑胜地,在这样美丽的风景前,卡拉特拉瓦试图建立一座轻盈的建筑,将建筑融入这静谧的环境当中。
所以在这座美术馆中你能感到大自然是卡作品的永恒灵感源泉。
白色的建筑主体加上玻璃的主题让建筑轻盈,而好像飞鸟展翅般的运动遮阳杆件更让美术馆有要起飞翱翔于湖畔的视觉即视感。
依靠着密歇根湖的粼粼波光,卡把这座建筑做成了“在水一方”。
二、建筑师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是世界上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位。
卡拉特拉瓦出生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少年时期在巴伦西亚的艺术学校接受教育修完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而后又于瑞士获得土木工程博士学位,也许是因为这样不同专业的训练,使得卡拉特拉瓦有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双重身份。
三、建筑理念
卡拉特拉瓦说过:“美源于自然,美源于运动,美源于力”。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总是有着仿生建筑的韵味,他总是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飞翔的小鸟;张开的眼睛;运动员扭曲的身体,都可以化作他笔下的建筑。
儿时的卡拉特拉瓦过着田园的生活,这也使得他很喜爱从自然中吸取灵感。
卡拉特拉瓦平时最大的爱好便是观察动物的骨骼运动,这一爱好延伸出建筑的结构表现力是支持他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
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理论的另一要素是卡拉特拉瓦在瑞士学习时的博士论文——《空间结构的可折叠性》,简单地说就是将一个三维空间框架折叠为二维空间框架,再进一步折叠成为一位空间框架,而每一个节点的运动都是一个可追随的有规律的轨迹。
卡氏将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的美有机的结合表现,结构构件的可折叠性与空间维度的运动变化的关系,即建筑的可以运动性。
运动是构成结构系统构件的原点,雕塑是抓住了运动的瞬间。
四、设计策略
卡拉特拉瓦观察了自然界生物骨骼或植物之后将其结构逻辑化并重组为金属与混凝土的建筑结构在辅以机械装置实现结构构件的运动,对结构、功能和美学表达综合设计表现建筑本身的魅力。
五、密尔沃基美术馆中设计手法的逻辑分析
5.1桥梁与建筑的完美合一
众所周知卡拉特拉瓦的桥梁设计也非常有名,在这座建筑中,卡将一座桥与建筑入口完美结合,与建筑基地主入口相接的是一座城市主干道,从主干道下来由一座洁白的悬索引桥迎接你,随着桥的方向望过去是蓝天,碧湖和一座轻巧的白色建筑。
桥在这里起到了视觉引导的作用,随着桥往前走,桥的尽端直指建筑入口,在强调了建筑入口的同时也为进入建筑的空间序曲做了提前的铺垫,让人们心中对艺术品观赏有一个准备。
走过桥体,建筑的主入口上下分为两层,一层在桥面上,一层在以下,上下叠着,桥端头的桥座也同时成为了建筑入口的垂直塔门,强调了入口也成为进门前的心理小高潮。
白色混凝土的建筑主体淋漓尽致地显现出雄伟气质,引桥拉索中脊直指向天空,把人的视线与心情挑到天空,让进入美术馆的人的心理得到舒畅、自由和放松,能让他们更好的欣赏美丽的艺术作品。
这座桥的入口给人们一系列空间序列,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手法在卡氏的许多建筑都可以看到,值得借鉴学习。
5.2“飞翔”的百叶窗
卡拉特拉瓦在这座建筑上实现了真正的运动,卡把建筑的一组遮阳百叶放在了建筑的外侧百叶窗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由机械装置带动而上下摆动,好像海鸥在扑扇的翅膀,外百叶还被做成白色的杆状,纤细轻盈,而光影下百叶杆投出富有韵律的斜向阴影,好像羽毛一般,让建筑在喧嚣的城市中富有灵动的静谧感。
他将自己的设计创新的融合了“机械”与“构件”,两者的互补作用给人对静态结构的固有思维以新视角,让构件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有一种更生动的展现形式。
5.3室内空间
进入室内,不论从桥面还是桥下进入,首先来到的都是两层通高的大厅空间,这样的空间即能满足游客进出空间的需求,又可作为举办活动的场地,以蔚蓝的密歇根湖作为大厅的背景墙,大厅雕塑性的白色混凝土墙面上微微反射着蓝光,如同墙体也变得透明了一般。
卡曾说过“光影和飞舞的构件可以创造了一个透明的建筑”,而这句话在密尔沃基美术馆得到了极好的实现。
建筑大厅整体呈十字型,十字的一段与美术馆老馆相连接,主入口及大厅空间竖向插入展览体量,前尖后方的结构特征在空间上给人较强的方向感,对称的空间造型给人平衡感,而十字交叉的中心处长方形大厅空间给人稳重感。
5.4结构层级
展厅空间同样是直接用裸露的结构围合空间,在这里,粗大厚重又具有雕塑感的混凝土拱作为基本元素反复叠加,一直从大厅延伸到展厅末端,重复的元素让空间极具韵律感,三角形镂空的拱体加强了承载性有有效减轻自重,丰富了趣味性的同时更符合使用的经济行和受力的合理性。
在卡拉特拉瓦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如树枝状的结构,如卢塞恩火车站中的入口柱廊,可以看出卡氏对拱结构和传力结构的娴熟运用,当然卡氏的拱在保留结构极高效能的同时也具有标志性的外观特征,这也成为卡氏作品中一种常见的设计语汇。
5.5卡的材料及色彩
由于卡拉特拉瓦的结构师背景,他的作品总是把建筑的结构体系表现的极为突出,张扬。
早在1983年,卡拉特拉瓦设计的苏黎世一个车站的时候,就已经充分的发掘了混凝土结构的雕塑表现力,把50年代由沙里宁和布鲁诺发扬到巅峰水准的结构美表现的进一步纯粹和轻盈。
而在色彩上,卡一向是“白色派”的,光在白色的建筑表面上光影的变化最容易表现,也最微妙。
5.6“有机”的建筑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也许可以被我们称为是“有机”建筑,但与赖特的“有机”建筑相比,我认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果说赖特的“有机”建筑是一种与周围建筑融合的“静”有机建筑的话,那么卡拉特拉瓦的“有机”则是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建筑,它们可以成为周围环境的亮点,如同一幅画中风景与人物的关系一般,相互衬托,使彼此显得更加完美。
六、效果
由于临近湖边,卡拉特拉瓦试着以水上的动物来表现建筑的基本形体,以建成的美术馆来看,我想他应该是以海鸥为蓝本,洁白的外百叶组成了海鸥的翅膀,它每天跟着阳光调整角度,像真正飞起来一样,与其他许多建筑师喜好运用科技手段设计不同,卡拉特拉瓦更喜爱用画图的方式表达,曾看到一张卡氏的草图,是飞鸟展翅准备起飞的一瞬间,可以说这就是密尔沃基美术馆。
结语:
密尔沃基美术馆有着梦幻般的可变化的姿态,轻盈柔美,让人浮想联翩,它身上的特征无不表现着卡拉特拉瓦对建筑美和结构融合的娴熟运用,卡的设计从建筑结构作为基础出发,在理性的分析后,将其融入自己鲜明特征的表现形式,他用夸张和强调力传导路径的造型表达着自己的艺术理念,这座建筑让人惊奇和叹服卡拉特拉瓦的才华,更是特立独行的奇思妙想。
参考文献:
[1]程云杉,戴航.路径、层级、平衡与运动——论卡拉特拉瓦的设计策略[J].境外建
筑,2010.
[2]李伟.结构的意义——对卡拉特拉瓦建筑结构形态的解读 [J].建筑师,2008,03.
[3]曹渝京,王凌云.理性与诗意——解析卡拉特拉瓦的建筑艺术创作 [J].建筑工程
技术与设计,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