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31.33 KB
- 文档页数:1
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南君【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了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在消化性溃疡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9年到2011年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30例,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进行单独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联合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药物毒副作用进行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头晕以及恶心症状,5例出现腹胀,治疗组3例出现恶心和呕吐以及头晕,4例出现了腹胀,均不影响治疗,均好转,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在治疗消化道溃疡方面具有明显协同效应,其可显著性抑制患者胃酸分泌,清除患者幽门螺杆菌,是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较好的药物配伍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24【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疗效;不良反应【作者】南君【作者单位】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病部位位于胃和十二指肠,该疾病具有病程长且进展慢,临床具有反复发作且伴有节律性腹部疼痛临床特点[1]。
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胃酸大量分泌,使其侵袭能力增强,导致胃黏膜防御能力低下,使幽门螺旋杆菌大量增殖对消化道进行损伤所致[2]。
我院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在消化内科以及门诊共收治消化道溃疡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采用纤维胃镜进行临床确证,证实均为消化性溃疡;②所有患者在2个月以内未服用过抗生素等药物;③所有患者均没有进行过消化道相关手术,且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等症状;④所有患者均没有药物过敏以及其他禁忌证。
医药健闻93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观察杨一帆 (洪湖市中医医院,湖北洪湖 433200)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雷贝拉唑以及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溃疡的疗效并观察其药物经济学。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 ~2021年9月就诊于洪湖市中医医院消化科的76例消化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8例。
在常规抗炎治疗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雷贝拉唑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埃索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观察两组患者的药物经济学水平。
结果 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程度无明显差异(P > 0.05) ;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情况分别为84.21 %和89.47 %,差异不明显(P > 0.05) ;经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腹痛、嗳气的发生率分别为15.79 %和10.53 %,差异不明显(P > 0.05) 。
试验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程度评分,治疗前后的血浆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不显著(P > 0.05) 。
雷贝拉唑的药物经济学要高于埃索美拉唑。
结论 经研究发现,以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可以明显改善腹胀、嗳气等临床症状,药物安全性更高,诊治疗效更好,药物成本更低。
关键词: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消化溃疡;药物经济学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1]。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十二指肠消化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据研究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的总发病率为6 %~10 %[2],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特点为慢性疼痛,呈周期性和节律性发作,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胃溃疡常为进食后疼痛,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为进食前疼痛,进食后可缓解。
在临床中,对于消化性溃疡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80 期2019 Vol.6 No.80151雷贝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研究缪青(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丹阳 212300)【摘要】目的 分析雷贝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
方法 选取符合要求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实施的是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片进行治疗,治疗后对结果分析。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乙组和甲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5.3%和69.7%。
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不反应率分别是16.2%和6.9%,治疗组的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案例实施雷贝拉唑片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实施和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片;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80.151.01消化性溃疡在临床研究中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胃粘膜自身防御性因素异常导致的,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现象。
消化性溃疡采取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效果明显,雷贝拉唑片是当前应用广泛的一种药物,在整个治疗中起到突出的作用,为了分析雷贝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选择86例符合要求的消化性溃疡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实施的是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片进行治疗,治疗后对结果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符合要求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实施的是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片进行治疗,治疗后对结果分析。
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5.6±0.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0.2)年;治疗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6.5±0.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0.7)年。
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11-07T14:49:18.013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王英李晓霏
[导读]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其产生机制是胃酸对粘膜的侵蚀。
王英李晓霏
(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33214 新疆伊犁)
【摘要】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08 年9 月-2009 年9 月期间我院经胃镜确诊的82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予以雷贝拉唑10mg,另一组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均为早餐前一次顿服,总共4 周,观察治疗后溃疡愈合率、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第一天后上腹痛、反酸、烧灼感均明显缓解,且随着时间延长,有效缓解率上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均为良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比较起效更快、缓解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消化性溃疡;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975.6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新生代种类繁多,本文进行了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抑酸作用的临床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提供更多资料。
我院应用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82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自2008 年9 月-2009 年9 月间我院经胃镜确诊的82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39 例,女43 例,年龄19-72岁,平均4
2.7 岁,观察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40 例(48.78%),胃溃疡33 例(40.24%),复合溃疡9 例(10.98%)。
病例选择时剔除癌性溃疡、未能排除癌变的溃疡,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对药物过敏者,以及合并并发症的患者。
治疗期间未服用其他系统治疗药物。
1.2 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口服雷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西安杨森)10mg,每日1 次,另一组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瑞典阿斯利康)20mg,每日1 次。
4 周后复查胃镜观察治疗后溃疡愈合率、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标准:治疗前后记录腹痛、腹胀、反酸、上腹烧灼感等临床症状,并记录治疗后1,3,7d 的腹痛消失时间和发生的不良反应。
1.3.2 胃镜下愈合标准[1]:痊愈:溃疡区域已经完全被上皮组织所覆盖,周围炎症全部消失;显效:溃疡面积缩小>1/2;有效:镜下溃疡面缩小1/3;无效:溃疡面缩小 <1/3、无变化甚至增大。
镜下愈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镜下痊愈率=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雷贝拉唑治疗后第1 天、第3 天和第7 天腹痛缓解率分别为 48.78%、85.37%和97.56%。
埃索美拉唑治疗后第1天、第3 天和第7 天腹痛缓解率分别为4
3.90%、78.05%和92.68%。
两组病例的腹痛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腹痛缓解情况比较(n)(%)
2.2 内镜检查结果比较:胃镜显示雷贝拉唑组溃疡痊愈率、愈合率分别为 95.12%(39/41) , 100%(41/41) ;埃索美拉唑组溃疡痊愈率、愈合率分别为 90.24%(37/41),100%(41/41)。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41 例服用雷贝拉唑治疗患者仅1 例出现不良反应,为上腹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41 例服用埃索美拉唑治疗患者中有2 例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轻微头痛及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
两组病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不影响治疗,无需特殊处理,服药期间或治疗结束后症状自行消失。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其产生机制是胃酸对粘膜的侵蚀,因此,缓解症状的关键是最大限度抑制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治疗酸相关性疾病,是近十几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最好的药物。
但各种质子泵抑制剂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各有不同。
雷贝拉唑是一种更有效的H-K-ATP 酶和酸分泌抑制剂,能更快、更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且雷贝拉唑用药后第一天抑酸效应明显优于奥美拉唑[2]。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能作用于泌酸的最终环节质子泵,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 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3]。
本组试验中观察到:经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随着时间延长,缓解率明显提高,均超过90%。
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
雷贝拉唑与埃索美拉唑相比起效更快、缓解率更高、安全性更好,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提示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均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溃疡愈合率高,且有很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是临床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理想抑酸药物。
参考文献
[1]谢玉民.埃索美拉唑对十二指肠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4):450-452.
[2]冷爱明,张桂英.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疗效观察[J].疾病监测,2004, 19(6):211-212.
[3]奚松林.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J].湖南医学院学报, 2008,14(6)66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