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新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5.52 MB
- 文档页数:26
李丙蓉,女,博土(在读);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400016)邓华聪,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地址同上)·专题笔谈·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李丙蓉 邓华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重庆 400016 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 2tance ,IR )。
新分型中对2型糖尿病仅是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进行定义,即2型糖尿病是“自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至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
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前瞻性调查显示在葡萄糖耐量受损之前他们已经有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的缺陷。
因此,究竟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还是胰岛素分泌的改变是原发因素一直有争论。
现有的大多数证据支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主要的先天性因素,而IR 是主要的获得性因素。
在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基础上加上IR 就会导致糖耐量受损或2型糖尿病。
1 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
正常人胰岛素第一相分泌峰值在静脉注射葡萄糖后2~4min 出现,6~10min 后消失;若糖负荷持续存在,随后出现胰岛素的第二相分泌,直至葡萄糖被清除。
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具有各种胰岛素分泌异常[1]:1)在2型糖尿病早期,第一相胰岛素分泌延迟或消失。
已有证据表明,胰岛素第一相分泌缺陷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在糖耐量减低患者和血糖正常的2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亦观察到胰岛素第一相分泌缺陷。
因此这种缺陷很可能是原发性损害,而不是继发于高血糖(葡萄糖毒性)。
2)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试验时早期胰岛素分泌障碍,并出现高峰延迟。
3)在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的分泌谱紊乱,正常的间隔13min 脉冲消失,出现高频(5~10min )脉冲。
《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指南》要点解析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其发病率持续上升。
为了更好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了《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指南》。
本文档将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详细解析。
指南要点概述1. 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指南首先对糖尿病进行了明确定义,并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分型,包括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
2. 糖尿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并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指南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等,并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4. 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本部分为核心内容,指南提出了糖尿病治疗的五大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并发症防治、教育与自我管理、随访与评估。
4.1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4.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指南对各类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
4.3 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指南对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具体建议。
4.4 教育与自我管理糖尿病教育与自我管理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教育内容。
4.5 随访与评估指南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
5. 糖尿病的预防本部分对糖尿病的预防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危人群筛查、药物预防等。
结论《202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新指南》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指导,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胰岛素的治疗【摘要】胰岛素的发现开创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本文主要论述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糖尿病;机制;胰岛素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85%一90%,它的发病机制不同于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
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索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因此使得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异质性持征,如患者的发病年龄不同、胖瘦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不同。
1遗传因素呈家族聚集性,2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是很常见的。
2型糖尿病者,其父母亲发病率是85%,三代直系亲属遗传率是46%,同卵双生子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为91%,这说明2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达90%以上。
故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二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证明2型糠尿病与hla无关。
2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
环境因素可能促进糖代谢紊乱以致糖尿病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肥胖,饮食过量、体力活动减少。
2.1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肥胖或超重的人比体重保持正常的人容易患糖尿病,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肥胖及超重者绝大多数得的是2型糖尿病,它占全部2型糖尿病的50%一60%左右。
据统计,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体重者高4—10倍,严重肥胖者可高达20倍以上。
因为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有缺陷,表现为受体数量减少或者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调节血糖的作用.这样就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
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胰岛素受体异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也可随之恢复正常,从而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减轻甚至完全控制。
2014.06 Shanghai Economy Finance │ 金融2014.06 Shanghai Economy Views | 特别报道532014.06 Shanghai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 发展与创新 糖尿病是个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综合症。
几乎现有的糖尿病药物都以控制血糖为目的,一旦患病,终生用药,因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糖尿病发病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机理,锲而不舍地在寻找着治愈糖尿病的有效办法。
2012年2月,一篇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化学杂志》上的关于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来治愈2型糖尿病的论文受到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视,被自然杂志期下的S c i B X 周刊作为本周的25项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刻报道。
这项由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糖尿病及老年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忠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首次证明,口服一种名为F T Y720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诱导2型糖尿病d b /d b 小鼠的胰岛b -细胞体内再生,从而使该小鼠的糖尿病痊愈。
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这个化合物诱导胰岛b -细胞在体内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马忠民教授的这项突破性研究,可以应用于开发抵御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衰竭和诱导患者体内-细胞增殖和再生的药物,使最终治愈2型糖尿病这个“不治之症”成为可能。
2013年12月,马忠民教授的关于用F T Y720治疗人类2型糖尿病的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正式批准,而在包括中国及欧洲申请的国际专利也在审批中。
据最新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
更为忧虑的是,中国成人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疾病,迅速在中国蔓延,在过去的30年间,其发病率暴增(在1980年发病率为0.8%),正在对我国造成灾难性影响。
关注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DeFronzo教授中国巡讲论坛报道应对“八重奏”复杂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挑战4月26日,北京。
一场精彩的演讲进入尾声,现场爆发了以往学术会议中少有的热烈掌声,演讲者为去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班廷(Banting)奖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克劳德伯纳德(Claude Bernard)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糖尿病分部主任拉尔夫·安东尼·德弗龙佐(Ralph Anthony DeFronzo)教授,他应湘雅论坛之邀,来中国广州、长沙、北京、上海四地进行巡回演讲,会议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承办,陈家伦、李光伟、纪立农、翁建平、周智广和李焱等教授分别担任各地巡讲的主席或嘉宾讲者。
DeFronzo教授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的深入阐述,提出了基于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模式,在各地均激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现摘编北京站的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2型糖尿病新型治疗模式病理生理学机制演变:从“三重奏”到“恶兆八重奏”对T2DM自然病程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早在糖耐量正常时就已出现,至糖耐量异常(IGT)阶段,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幅度已达到或接近最大程度。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也表明,IGT人群具有最大或几乎最大程度的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丢失约8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约10%。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初包括肝糖生成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减少引发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被称为“三重奏”。
然而,事实复杂得多。
脂肪组织也存在胰岛素抵抗,使脂肪细胞的脂解作用增强,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增多,成为T2DM的第4种病理生理机制,被称为“不协调的四重奏”。
此后,研究发现,T2DM患者还有肠促胰素(GLP-1)作用减弱,是“精粹的五重奏”,使得GLP-1类似物应运而生。
T2DM患者还存在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以及肝脏对胰高血糖素敏感性增加,近来又发现,T2DM患者存在肾脏对滤过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上述情况分别被DeFronzo教授称为“尖锐参差的六重奏”和“割裂的七重奏”。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肥胖和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关。
脂肪组织激素如瘦素、肝素和肠基质提供因子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炎症相关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抗体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和糖尿病相关抗原-2等也有贡献。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或减少胰岛素抵抗。
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如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方式。
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细胞治疗也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领域。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能够分泌胰岛素的干细胞或胰岛素产生细胞来补充胰岛素缺乏。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细胞和胰岛样群体移植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外,肠道菌群调节和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显示出潜力。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
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翁鸿博1,李端1,2*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200032)E-mail:dli@摘要:糖尿病(Diabetes)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且近年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其中95%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成为关注的热点。
但关于其发病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从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免疫、多方面就其病因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977.5 R965.1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缺陷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十分清楚,通过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免疫、病理、内分泌、代谢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目前已知糖尿病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与环境因素1.12型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糖尿病病人的一级亲属的累积发病率为3.76%,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一级亲属的发病率1.10%(X2=17.66,P<0.005)。
病例一级亲属中糖尿病的遗传度为36.2%,即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超过1/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74%,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进一步证明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P<0.01,OR=2.74)[1]。
家族遗传中,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必须有环境因素促发致病[2],①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非超重、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组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47%、5.83%、8.48%、19.89%。
②年龄:20岁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56%,60岁时为11.34%。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科学家们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T2D的发病机制,并在治疗方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兴的治疗策略。
一、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1. 遗传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在T2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与T2D发病相关的基因。
例如,TCF7L2基因被发现与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与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是T2D的核心病理生理特征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使得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供能,从而引起高血糖。
此外,T2D患者的胰岛功能也明显受损,胰岛β细胞对刺激释放胰岛素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高血糖状态。
3. 炎症反应与T2D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T2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慢性低度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同时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
炎症反应还导致脂肪组织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进一步破坏胰岛素信号传导。
二、针对糖尿病新的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的创新随着对T2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药物来治疗T2D。
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以及减缓胃肠道葡萄糖吸收来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SGLT-2抑制剂通过降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减少血糖水平。
2. 营养与饮食干预饮食方式对T2D的预防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间断性禁食等新兴的饮食方式备受关注。
这些饮食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3. 肠道微生物和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落与T2D的关系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与T2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谈糖尿病治疗的新策略作者:刘湘江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第16期刘湘江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内科,湖北恩施 445400[摘要]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新的糖尿病治疗策略。
方法对该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从其发病机制实现对糖尿病治疗新策略的探讨。
结果患者胆固醇数值超过6.6 mmol/L,空腹状态的血糖数值超过6.8 mmol/L,尿白蛋白超过20.3 mg,尿酸超过479.98 μmol/L。
结论全面认识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出新的糖尿病治疗策略,可实现对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控制和治疗。
[关键词] 发病机制;糖尿病治疗;2型糖尿病;新策略[中图分类号] R5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062(2014)10(a)-0004-02[作者简介] 刘湘江(1963.8-),男,本科,湖北利川人,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分泌。
2型糖尿病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多发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也被称为成人发病型的糖尿病,多于35岁之后开始发病,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皆为2型糖尿病。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比较肥胖,相对来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比较差,严重缺乏胰岛素的分泌。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不明显,仅出现轻度乏力和口渴症状,容易产生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等。
通常糖尿病患者会伴有心脑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高粘血症是常见的并发症[1]。
为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制定新的糖尿病治疗策略。
对该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9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经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我国临床医学中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