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变
- 格式:ppt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1
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病理变化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不同病程心肌纤维化及其相关病理的变化。
方法①制造糖尿病大鼠心肌模型随机分组;②氯胺T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代表心肌胶原总含量。
心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心肌胶原蛋白(Collagen I、Collagen III)和心肌型α肌动蛋白(α-ac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平均积分光密度;③心肌病理改变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糖尿病病程6个月组心肌胶原总含量明显高于病程3个月以内组(P<0.01)。
病程3个月之后Collagen I表达伴随TGF-β1的表达开始较健康鼠明显增加(P<0.01)。
α-actin 蛋白表达较健康鼠明显减少(P<0.01)。
病程3个月后α-actin 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有糖原沉积现象。
结论Collagen I呈现持续性增加是糖尿病鼠心肌纤维化的主要原因。
TGF-β1参与了心肌纤维化发生的早期过程。
糖原沉积和心肌型actin表达减少是糖尿病心肌病病理基础。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变;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胶原蛋白;心肌型α肌动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学病变和心肌细胞间质纤维沉积及纤维化是临床上引起心肌舒张功能受损及糖尿病心肌病的一种重要因素。
间质性胶原基质围绕在心肌细胞的周围,以支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结构及冠脉的微循环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除此之外,间质性胶原还决定着心室舒张功能及心室体积的大小,协调由心肌细胞产生的收缩力向心室腔中的传导[1]。
因此,心脏中的间质性胶原基质蛋白成分的降解或胶原成分过度的产生,都将破坏心肌的力学性质、心室的结构与功能。
研究资料表明[2],心肌病变时心肌细胞骨架蛋白发生了异常表达。
但糖尿病心肌病细胞骨架蛋白病理性表达尚有不同的观点。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体质量250~300 g大鼠36只,其中18只健康大鼠,18只为糖尿病大鼠。
随机分为6组:糖尿病大鼠1个月组(DM 1)、3个月组(DM 3)、6个月组(DM 6)和健康大鼠1个月组(C 1)、3个月组(C 3)、6个月组(C 6)。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进展糖尿病心肌病是指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病理生理现象。
目前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病的比例已经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这主要是因为高血糖引起心肌代谢异常、非酶糖化终产物积累、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共同引起的。
1. 高血糖引起心肌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在长时间高血糖状态下,心肌的糖代谢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高血糖导致心肌细胞内糖酵解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无法被有效地产生。
同时,由于ATP产生的减少,细胞对钙离子的敏感度也下降,这会导致心肌收缩力的降低。
2. 非酶糖化终产品积累在长时间高血糖状态下,糖类分子会非酶糖化,形成一系列的非酶糖化终产物。
这些终产物能够自由结合到许多蛋白质、核酸和脂质中,从而改变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这会导致心脏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病理学变化,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容易。
3. 内皮细胞损伤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这会降低心肌血流灌注的量和速度,导致心肌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摄取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减退和结构改变。
1. 严格控制血糖,优化全身情况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首要是从治疗原发病即糖尿病开始。
通过控制血糖,合理稳定血压、血脂等指标,还原心脏肌细胞功能和结构,借此减轻心肌病的后期病情。
2. 治疗原发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病的高发病因为本身已经有心脏功能异常,应为可能的心血管疾病进行检查,并针对性的制定治疗方案,应以保护心肌为主要目标。
3. 降低血脂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症状,这对于心脏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降低血脂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此药可影响能量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从而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4. 使用心肌保护剂心肌保护剂是一种可以保护心肌细胞的叶酸代谢剂。
在糖尿病心肌病中使用可以有效保护心肌细胞,提高抗氧化能力,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和结构异常,并且降低心脏的功能损伤。
结语总之,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治疗策略也需要侧重于缓解心肌功能退步、防范心脏疾病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指导,同时也需要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宣传以及预防保健、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