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42 MB
- 文档页数:84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
决定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
在这些因子中,有的对某种区位起决定作用,而有的对其他区位起决定作用,也有些区位选择是这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四是地价,不同等级的零售商业中心,能够支付地价的能力也不同,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消费市场状况研究零售业区位的决策必须从市场入手,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
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区位一般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
2、消费者收入。
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
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是对零售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1、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在减少,当该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因交通费太大,购买量就变为零,此时的距离就是克里斯泰勒所说的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
2、需求空间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间的结构。
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即距离费用完全可忽略,说明所有的购物在一个或几个大的零售中心进行,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相反,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很陡,表示市场区域被若干个零售商业中心分割,零售区位趋于分散。
3、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
一般地,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
因此,在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常能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
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引言商业与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本文将从商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探讨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商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市场接近性商业领域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市场接近性。
企业通过选择靠近目标市场的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例如,零售企业选择在繁华商业区开设门店,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提高销售额。
竞争对手分析商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分布情况。
企业需要评估竞争对手所在区域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选择与竞争对手位置相距较远的区域,能够降低直接竞争的风险。
成本和效益商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企业需要评估租金、人工、运输等成本,并且权衡这些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有时候,企业可能会选择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以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若该地区的市场份额较小,则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地理接近性服务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地理接近性。
例如,在旅游业中,选择在旅游景点附近开设酒店或旅游服务中心,可以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另外,在物流服务业中,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设立物流中心,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
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开设服务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大量顾客的需求。
同时,选择在消费能力较高的地区开设高档服务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和利润水平。
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也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政府对于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如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等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同时,选择在服务业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业务,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份额。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除了商业和服务业特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普遍的因素会影响区位选择: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环绕理论和园区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韦伯在20世纪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会聚集在人口、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
中心地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城市中的集聚现象,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利度等因素。
环绕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威廉·勒佩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
环绕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可以指导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
园区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特定的园区内进行集聚,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园区理论有助于解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在选择落地地点时考虑区域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并可以指导企业在选择园区时考虑共享经济的概念。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企业落户。
深圳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
另外,深圳还利用园区理论,建设了一大批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证明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是对商业和服务业企业选择落地地点的理论体系。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区位理论和实践案例等方面,展示了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商业和服务业区位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仍需不断深入。
1.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商业和服务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商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功。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标准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标准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概念题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
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最大的销售距离);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需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答: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