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零售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65
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引言商业与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本文将从商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探讨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商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市场接近性商业领域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市场接近性。
企业通过选择靠近目标市场的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例如,零售企业选择在繁华商业区开设门店,能够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提高销售额。
竞争对手分析商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分布情况。
企业需要评估竞争对手所在区域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选择与竞争对手位置相距较远的区域,能够降低直接竞争的风险。
成本和效益商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企业需要评估租金、人工、运输等成本,并且权衡这些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有时候,企业可能会选择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以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若该地区的市场份额较小,则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地理接近性服务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地理接近性。
例如,在旅游业中,选择在旅游景点附近开设酒店或旅游服务中心,可以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另外,在物流服务业中,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设立物流中心,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人口密度和消费能力。
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开设服务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大量顾客的需求。
同时,选择在消费能力较高的地区开设高档服务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提高服务质量和利润水平。
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也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政府对于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如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等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同时,选择在服务业市场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业务,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份额。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除了商业和服务业特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普遍的因素会影响区位选择: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1.概念题中心地:区域的中心,供给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
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
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最大的销售距离);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需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2.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3.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答:区位主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不相同。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三节零售业区位论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态选择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 人口规模零售业区位的最大的特点是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
在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区位一般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较大。
2. 消费者收入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示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
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是对零售区位的类型、数量和规模要求不同。
一般与低收入的市场区域相比较,高收入的市场区域平均每个家庭消费量大,消费的档次也高对零售区位的数量和类型要求也不同。
这一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尤其明显——在发达国家城市内部的区域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收入的差异。
(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消费者克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购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子。
一般地说,随着距购物中心地的距离增加,到该中心地购买的家庭数会减少(特别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图4 -4a为需求曲线,(P1表示商品的价格,Q表示消费量);图4 -4b表示随着距离的增加交通费的变化(F表示交通费用,K表示距离);图4 -4c表示随着距离的增加消费者购买价格的变化(P2表示消费者购买价格);图4 -4d为空间需求曲线(Q表示家庭购买量)空间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的购买量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在减少,当该距离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因交通费太大,购买量为零,此时的距离就是克里斯泰勒所说的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
空间需求曲线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城市内部零售区位空间的结构: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即距离费用完全可忽略,说明所有的购物在一个或几个大的零售中心进行,表示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如果空间需求曲线变化很陡然,表示市场区域被若干个零售商业中心分割,零售区位趋于分散。
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一般在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者购物所需要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这样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