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55.52 KB
- 文档页数:2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总分:102.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8,分数:18.00)1.生命周期假说(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久收入假说(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机游走(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宾的q理论(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金流量(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跨期消费预算约束(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企业固定投资(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资本存量(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永久性收入(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嘉图等价(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存货投资(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资本存量调整的可变加速模型(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广义货币(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鲍莫尔—托宾的平方根公式(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效市场假说(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加速模型(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货币需求函数(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鲍莫尔—托宾模型(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9.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解决有关消费行为看来似乎有矛盾的证据的?(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费雪的消费模型分析第二期收入的增加。
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来源及相关问题探讨-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来源凯恩斯理论的出现将经济学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上世纪之前,二者缺少联系,界限分明,许多观点截然相反.例如,凯恩斯主义认为导致经济出现失业均衡状态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需求疲软,跟不上生产要求.而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则认为价格机制是保证市场均衡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缺少联系.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是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价格的方式进行描述的,因此并没有明确有效需求问题的本质,没有回答生产需求价格小于攻击价格的原因,没有表明如何决定企业成本收益计算,这些问题与价值决定密切相关.这就是说,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经济学家们将微观基础的缺失视为凯恩斯主义的根本性缺陷,消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之间的隔阂,使宏观经济学获得微观基础是经济学家们的强烈愿望.可以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各种力量相互的历史.在中人们认识到,现有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不适宜用来研究宏观领域的问题,必须为宏观经济寻找新的微观基础.这也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命题.三、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微观基础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微观基础的含义学者们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1].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2].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四、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3].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五、结语在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本文对微观基础中的三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当然这些分析还是粗糙的和浅显的,有的地方甚至存在争议.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领域,需要大家勇于探索,从多个方面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建设建言献策.参考文献:[1]姚先国,陈伶俐关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若干问题[J].商业研究,2010,(4):5-9.[2]侯明亮.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J].晋阳学刊,2012,(6):54-59.[3]李石新.从微观基础研究到宏观基础研究:后瓦尔拉斯主义的兴起[J].国外社会科学,2010(1):53-58.。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解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分析一、前言目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各派经济学家大都已经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
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建立在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研究的基础,这也就是说,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应该具有如下三个基本含义。
一是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微观个体的行为基础, 即微观个体行为应该具有一定的行为规则, 包括预期形式、优化形式、决策形式和风险形式等。
微观基础的第二个含义是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合理的微观结构基础, 这些微观结构经常由描述经济个体行为、市场结构和信息结构等的重要假设和理论假说组成。
微观基础的第三个含义是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和宏观经济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要求微观个体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协同性,在利用宏观分析模式之后,应该保证其累积以后,宏观主体和围观个体之间仍然有着关联。
微观基础的要求是宏观总体行为与微观个体行为具有对应和共性, 使宏观总量具有比较合理的行为载体, 并且通过对其行为的具体分析, 判断宏观运行的动态特征, 校验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
三、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解1970年或者1980年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将新古典综合派作为其代表,并不能够在实践中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去解决“滞涨”问题,而且还不能从理论上对“滞涨”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陷入困境,并在此之后走向了衰落之路。
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批评意见之一。
在经过将近40年的努力,现在的西方经济学界中的各门各派的经济学家基本都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完完全全以微观分析方法去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问题的提出宏观经济学如何保证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体行为变量同众多家庭和企业的基本行为相吻合呢?换言之,如何为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微观基础?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所谓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指对于构成宏观经济模型基础的单个经济行为人(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规律的理论分析,或者说,是指宏观经济模型中对于单个经济行为人行为规律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假设。
具体地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 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微观个体的行为基础,即微观个体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为规则,包括预期行为、优化行为、决策行为和风险行为等。
一般经常假设微观个体极大化生命期间的效用现值,厂商极大化生产过程中的利润,政府极大化一定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对待不确定性,经常假设一些经济个体可能是风险中性、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厌恶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对应着不确定性下经济个体的不同行为方式;经济个体的预期形式可以是前瞻性的(对将来各个时期经济行为结果的预期,决定当期经济行为),也可以是后顾性的(对过去各个时期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结果的总结,决定当期经济行为);预期形式可以是理性预期,也可以是适应性预期等。
在进行微观层次分析时,有时无法限定个体行为的具体理性标准,但仍要求个体行为满足一定的规则。
只有微观层次上个体行为具有规则性和协同性,才可能避免在宏观层次上出现随机化的相机选择。
2. 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合理的微观结构基础,它由描述个体行为、市场结构和信息结构等重要理论假设组成。
例如经常使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竞争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它们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基础和参照标准。
这种微观基础直接成为判断市场是否具有瓦尔拉斯特征、货币变量是否中性等宏观结论的关键。
3. 宏观经济分析模式和方法应该同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密切相关,即不仅要求微观个体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和相似性,而且宏观分析模式应该保证累积以后,微观个体和宏观总体之间依然相互联系。
第31卷第10期财经研究Vol131No110 2005年10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Oct12005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本质3汪浩瀚(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越来越重视寻找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
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与新古典模型的根本特征相一致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非主流经济学对传统意义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争持有很大的怀疑;后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真正需要的是微观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基础;演化经济理论主张微观基础解释的是社会变迁。
文章在对当今微观基础问题争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内在形成机理和变化趋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微观基础;新古典经济理论;个体主义;演化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9952(2005)10Ο0086Ο09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宏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所要研究的是产出、失业、通货膨胀等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力图解决的是:在一定的微观基础上,在不确定性状况下,通过对不完全市场进行一般均衡的动态研究,阐释和理解经济中产出、就业和价格的运动。
主流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微观基础上,对此一般的理解是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之上,宏观经济分析必须有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根本特征。
几乎所有当今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支理论都坚信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基于适宜的微观基础之上,而且一般都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中的微观基础含义下解释宏观行为特征。
当代宏观经济分析力图将瓦尔拉斯均衡微观基础注入宏观经济学,并依据行为的最大化原理及经济的基本因素解释宏观变量。
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瓦尔拉斯微观基础体系是不充分的,即便在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内,微观基础①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个人或市场都能够被有效地、连贯地描述。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范文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
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
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
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
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
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
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
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
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
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
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投资、货币需求)一. 名词解释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了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实际利率、折旧率,以及资本的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本的成本。
根据新古典模型,如果租赁价格高于资本的成本,企业就投资;如果租赁价格低于资本的成本,企业就负投资。
企业出于各种动机持有产品的存货:平稳生产、避免脱销、提高经营效率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产品储备。
存货的加速模型假设,企业持有的存货量与企业的产出水平是成正比的,存货投资的数量取决于产出增长的快慢,存货投资与产出的变动称正比aY N = N 为存货量,Y 为产量,a 存货占产量的比例 Y a N I ∆=∆= 存货投资是存货的变动量二.公式1.跨期消费ryy r c c y c y r c y s r c c y s ++=++⇒+-+=⇒⎭⎬⎫++=-=11))(1()1(212121122211 1c 第一期消费 1y 第一期收入 s 储蓄 2c 第二期消费 2y 第二期收入 r 利率2.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条件 边际替代率)1(r MRS +-=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cYL aWR C += WR 实际财富,a 财富的消费倾向,YL 工作收入;c 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4.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1)1(—Y Y Y P θθ-+= P Y 永久收入;θ权数;1—、Y Y 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5.资本实际租赁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a a L AK Q -=1Q 产量;A 衡量级数水平的参数;a 衡量资本在产出中所占份额的参数;K 资本;L 劳动投入量 ()aK K L aA MP -=1/ ()aK L aA P R -=1//6.租赁企业单位资本的成本=)(δπ+-eK i P K P 单位资本价格 i 名义利率 eπ预期通货膨胀率 δ折旧率i -e π=r 单位资本的成本=)(δ+r P K 利息成本;价格波动成本;资本折旧成本7.货币需求函数),(r Y PL M d = d M 货币需求 P 价格水平 Y 实际收入 r 利率),,(/W r r L P M e b s d π,= s r 预期股票收益 b r 预期债券收益 e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W 实际财富8.消费者持有货币量2/1)2/()2/(r YF N Y ==平均货币持有量 F ;每次去银行的成本三.经济模型1.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21122211))(1()1(y c y r c y s r c c y sryy r c c ++=++112121 A 点消费者每期消费正好等于每期收入B 点消费者第一期不消费,储蓄,第二期消费C 点消费者计划第二期不消费,第二期的收入贷到第一期预算线斜率为r+11_AB 段储蓄;AC 段消费2.跨期消费的无差异曲线①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②偏好的非饱和性;离远点越远,代表更好的效用水平3.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决策最优决策点E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RS ;预算线斜率r+11—MRS =r+-114.收入增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收入的现值=ry y ++121 无论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收入增加,消费者都把它分摊到两个时期的消费上,消费平文化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与未来收入的现值5.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①利率上升,预算约束线顺时针旋转,最优消费组变化,增加二期消费,减少一期消费②利率上升,收入效应:收入增加,向更好的无差异曲线移动,把增加的收入分摊到两期消费中③利率上升,替代效应:两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动造成两期消费量的变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总体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贡献。
高鸿业的观点高鸿业认为,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需要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通过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来解释整体经济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个体行为的聚合效应高鸿业认为,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在整体上具有聚合效应。
通过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揭示整体经济现象的内在机制。
例如,在分析国民储蓄率时,高鸿业将其理解为个体层面上的储蓄决策的总和,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整体经济的储蓄行为。
2. 市场的均衡与失衡高鸿业关注市场的均衡与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理解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时,他将个体市场的供求关系扩展到整体经济层面。
通过分析个体市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整。
3. 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高鸿业认为,通过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个体层面上的经济行为和决策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整体经济现象。
个体行为的聚合效应、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是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关键要素。
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和方法。
图21-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 或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也就是说,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所有两期消费的不同组合,消费者的偏好()12U c c , 可以求出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的条件为: 。
它的经济含义是,跨期最优选择必须满足两个时期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实际收益。
换句话来说,在消费者跨期均衡点上,当前消费对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正好等于消费者心目中当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这个条件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
如图21-2所示,两个时期消费的最优组合,一定是出现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预算约束线的切点上,此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图21-2 跨期最优消费选择 (2)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如果消费者消费的是正常品,跨期预算约束线将向外移动,从而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达到更好的消费组合。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费雪的跨期消费理论指出,消费不只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收入的现值,即消费者预期到的他一生的收入。
这个观点是后来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基础。
1=+MRS r (3)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由于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1+r ),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使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线发生转动,从而改变跨期最优消费选择,这种变化就是微观经济学所分析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21-3 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如图21-3所示,原有的跨期消费预算约束线为AB ,利率的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初始禀赋点(y 1, y 2)点顺时针旋转到 ,变得更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
随着利率的上升,最优消费组合由E 0点移动到E 1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
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是一位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会是一个贷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