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 格式:docx
- 大小:211.83 KB
- 文档页数:8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消费函数(理论)宏观经济学中,消费是指一国居民对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它是总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
1.跨期消费决策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关于理性消费者在消费时如何进行跨期选择的理论模型,说明消费者所面临的限制和具有的偏好怎样共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和储蓄方面的选择。
(1)跨期预算约束与最优消费选择费雪认为,人们在消费时会受到一些限制,这些约束包括:预算约束(即人们可以为自己进行消费所支出的数额大小)和跨期预算约束(即人们可以为自己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所支付的数额大小)。
假定消费者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用1y 和1c 分别表示消费者在第一个时期的收入和消费,用2y 和2c 分别表示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的收入和消费。
再假定消费者有机会进行借贷或储蓄,他在任何时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那一时期的收入。
第一个时期的储蓄或借贷:11s y c =-(0s >表示储蓄,0s <表示借贷),第二个时期的消费:()221c r s y =++,其中r 为实际利率。
因此,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为:221111c y c y r r+=+++ 跨期预算约束表明,当利率为零(即不存在储蓄或借贷)时,两个时期的总消费等于两个时期的总收入。
当利率大于零的正常情况下,未来消费和未来收入可以用()1r +这个因子进行贴现。
跨期预算约束线可以用图10-1来表示,它是一条斜率为()1r -+的一条直线。
图10-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12U c c ,或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也就是说,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所有两期消费的不同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完全相同的。
于是,理性消费者的问题是在跨期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122211max ,..11U c c c y s t c y r r+=+++ 可以求出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的条件为:1MRS r =+。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总分:102.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8,分数:18.00)1.生命周期假说(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久收入假说(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机游走(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宾的q理论(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金流量(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跨期消费预算约束(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企业固定投资(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资本存量(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永久性收入(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李嘉图等价(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存货投资(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资本存量调整的可变加速模型(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广义货币(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鲍莫尔—托宾的平方根公式(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效市场假说(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加速模型(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货币需求函数(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鲍莫尔—托宾模型(分数:1.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9.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是如何解决有关消费行为看来似乎有矛盾的证据的?(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费雪的消费模型分析第二期收入的增加。
第二十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假设甲、乙两个消费者按照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来进行消费决策。
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乙在第一期的收入为0,第二期收入为2100元,储蓄或者借贷的利率均为r。
(1)如果两人在每一期都消费1000元,利率为多少?(2)如果利率上升,甲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3)如果利率上升,乙在两期的消费会发生什么变化?利率上升后,他的消费状况是变好还是变坏?解答:(1)甲在两期各收入1000元,在每一期都消费1000元,每期消费等于每期收入。
乙在第一期借了1000元用于消费,而在第二期用1100元的收入偿还第一期1100元的贷款本息,剩余1000元用于第二期消费。
可以用乙的实际选择预算约束来解出利率1000+1000(1+r)=2100r=10%(2)利率上升导致甲现期消费减少,未来消费增加。
这是由于替代效应:利率上升使他现期消费的成本高于未来消费,即利率升高使现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
如图20—1所示,在利率没有上升时,甲的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A点,他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费都是1000元。
利率上升后,消费者均衡点变动到B点,甲第一期的消费将低于1000元,第二期的消费将高于1000元。
图20—1在新的利率下,通过无差异曲线可知,甲的境况变好了,即甲的无差异曲线从U1上移至U2。
(3)利率上升后,乙现期消费减少了,而未来消费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他同时面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现在的消费更贵了,他决定减少消费。
同样由于他的收入都在第二期,因此他借钱的利率越高,收入就越低。
如果第一期消费为正常物品,就会使他更加坚定地减少消费。
他的新消费选择在B点,如图20—2所示。
在较高的利率下乙的境况变坏了,因为他的消费在B点,此点所达到的效用低于利率上升前的消费选择点A。
图20—22.(教材中)本章第一节在对费雪模型的分析中,讨论了消费者在第一期进行储蓄的情况下,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问题的提出宏观经济学如何保证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体行为变量同众多家庭和企业的基本行为相吻合呢?换言之,如何为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微观基础?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所谓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是指对于构成宏观经济模型基础的单个经济行为人(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规律的理论分析,或者说,是指宏观经济模型中对于单个经济行为人行为规律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假设。
具体地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 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微观个体的行为基础,即微观个体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行为规则,包括预期行为、优化行为、决策行为和风险行为等。
一般经常假设微观个体极大化生命期间的效用现值,厂商极大化生产过程中的利润,政府极大化一定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函数;对待不确定性,经常假设一些经济个体可能是风险中性、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厌恶的,不同的风险态度,对应着不确定性下经济个体的不同行为方式;经济个体的预期形式可以是前瞻性的(对将来各个时期经济行为结果的预期,决定当期经济行为),也可以是后顾性的(对过去各个时期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结果的总结,决定当期经济行为);预期形式可以是理性预期,也可以是适应性预期等。
在进行微观层次分析时,有时无法限定个体行为的具体理性标准,但仍要求个体行为满足一定的规则。
只有微观层次上个体行为具有规则性和协同性,才可能避免在宏观层次上出现随机化的相机选择。
2. 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合理的微观结构基础,它由描述个体行为、市场结构和信息结构等重要理论假设组成。
例如经常使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竞争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它们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基础和参照标准。
这种微观基础直接成为判断市场是否具有瓦尔拉斯特征、货币变量是否中性等宏观结论的关键。
3. 宏观经济分析模式和方法应该同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密切相关,即不仅要求微观个体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和相似性,而且宏观分析模式应该保证累积以后,微观个体和宏观总体之间依然相互联系。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范文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
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
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
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
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
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
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
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
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
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
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投资、货币需求)⼀.名词解释资本的边际产量决定了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实际利率、折旧率,以及资本的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本的成本。
根据新古典模型,如果租赁价格⾼于资本的成本,企业就投资;如果租赁价格低于资本的成本,企业就负投资。
企业出于各种动机持有产品的存货:平稳⽣产、避免脱销、提⾼经营效率以及⼯作过程中的产品储备。
存货的加速模型假设,企业持有的存货量与企业的产出⽔平是成正⽐的,存货投资的数量取决于产出增长的快慢,存货投资与产出的变动称正⽐aY N = N 为存货量,Y 为产量,a 存货占产量的⽐例 Y a N I ?=?= 存货投资是存货的变动量⼆.公式1.跨期消费ryy r c c y c y r c y s r c c y s ++=+++-+=++=-=11))(1()1(212121122211 1c 第⼀期消费 1y 第⼀期收⼊ s 储蓄 2c 第⼆期消费 2y 第⼆期收⼊ r 利率2.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条件边际替代率)1(r MRS +-=3.⽣命周期消费理论cYL aWR C += WR 实际财富,a 财富的消费倾向,YL ⼯作收⼊;c ⼯作收⼊的边际消费倾向4.永久收⼊的消费理论1)1(—Y Y Y P θθ-+= P Y 永久收⼊;θ权数;1—、Y Y 当前收⼊和过去收⼊5.资本实际租赁价格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a a L AK Q -=1Q 产量;A 衡量级数⽔平的参数;a 衡量资本在产出中所占份额的参数;K 资本;L 劳动投⼊量 ()aK K L aA MP -=1/ ()aK L aA P R -=1//6.租赁企业单位资本的成本=)(δπ+-eK i P K P 单位资本价格 i 名义利率 eπ预期通货膨胀率δ折旧率i -e π=r 单位资本的成本=)(δ+r P K 利息成本;价格波动成本;资本折旧成本7.货币需求函数),(r Y PL M d = d M 货币需求 P 价格⽔平 Y 实际收⼊ r 利率),,(/W r r L P M e b s d π,= s r 预期股票收益 b r 预期债券收益 e π预期通货膨胀率 W 实际财富8.消费者持有货币量2/1)2/()2/(r YF N Y ==平均货币持有量 F ;每次去银⾏的成本三.经济模型1.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21122211))(1()1(y c y r c y s r c c y sryy r c c ++=++112121 A 点消费者每期消费正好等于每期收⼊B 点消费者第⼀期不消费,储蓄,第⼆期消费C 点消费者计划第⼆期不消费,第⼆期的收⼊贷到第⼀期预算线斜率为r+11_AB 段储蓄;AC 段消费2.跨期消费的⽆差异曲线①⽆差异曲线表⽰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的第⼀期与第⼆期消费的组合②偏好的⾮饱和性;离远点越远,代表更好的效⽤⽔平3.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决策最优决策点E ;⽆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RS ;预算线斜率r+11—MRS =r+-114.收⼊增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收⼊的现值=ry y ++121 ⽆论是第⼀期还是第⼆期收⼊增加,消费者都把它分摊到两个时期的消费上,消费平⽂化消费取决于现期收⼊与未来收⼊的现值5.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①利率上升,预算约束线顺时针旋转,最优消费组变化,增加⼆期消费,减少⼀期消费②利率上升,收⼊效应:收⼊增加,向更好的⽆差异曲线移动,把增加的收⼊分摊到两期消费中③利率上升,替代效应:两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动造成两期消费量的变动。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总体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学科,而微观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理论是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贡献。
高鸿业的观点高鸿业认为,理解宏观经济学现象需要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通过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来解释整体经济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个体行为的聚合效应高鸿业认为,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在整体上具有聚合效应。
通过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揭示整体经济现象的内在机制。
例如,在分析国民储蓄率时,高鸿业将其理解为个体层面上的储蓄决策的总和,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整体经济的储蓄行为。
2. 市场的均衡与失衡高鸿业关注市场的均衡与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理解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时,他将个体市场的供求关系扩展到整体经济层面。
通过分析个体市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整。
3. 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高鸿业认为,通过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个体层面上的经济行为和决策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整体经济现象。
个体行为的聚合效应、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是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关键要素。
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和方法。
图21-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 或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也就是说,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的所有两期消费的不同组合,消费者的偏好()12U c c , 可以求出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的条件为: 。
它的经济含义是,跨期最优选择必须满足两个时期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实际收益。
换句话来说,在消费者跨期均衡点上,当前消费对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正好等于消费者心目中当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这个条件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
如图21-2所示,两个时期消费的最优组合,一定是出现在无差异曲线和跨期预算约束线的切点上,此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图21-2 跨期最优消费选择 (2)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如果消费者消费的是正常品,跨期预算约束线将向外移动,从而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达到更好的消费组合。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费雪的跨期消费理论指出,消费不只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收入的现值,即消费者预期到的他一生的收入。
这个观点是后来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基础。
1=+MRS r (3)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由于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1+r ),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使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线发生转动,从而改变跨期最优消费选择,这种变化就是微观经济学所分析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21-3 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如图21-3所示,原有的跨期消费预算约束线为AB ,利率的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初始禀赋点(y 1, y 2)点顺时针旋转到 ,变得更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
随着利率的上升,最优消费组合由E 0点移动到E 1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
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是一位贷款者,那么利率上升后,他仍会是一个贷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