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主要河流水文地质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出发,重点对地质灾害的特点,现状,防治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地灾监测防治1丹凤县地质灾害现状1.1地质灾害分布现状我县目前的地质灾害包含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共威胁1386户、5049人、7553间房屋,77亩耕地,企事业单位3个,潜在财产损失达1.18亿元,272处,威胁100人以上的安全隐患点有7处(其中:崩塌3处,泥石流10处,滑坡259处)。
全县地质灾害可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49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2%,主要包括土门-竹林关、寺坪、花瓶子、铁峪铺高易发区,重点是312国道和西合铁路沿线的滑坡、崩塌与皇台铜矿尾矿库溃坝;中易发区面积120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6%,主要包括竹林关(原东岭)-龙驹(原月日)区、蔡川(留仙坪)-武关(原北赵川)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面积736.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2%,主要包括商镇-武关区、峦庄(原桃坪)、庾岭镇太白村-龙驹秋树坪低易发区。
目前还没有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应加强防灾意识,规范人类活动,每年雨季加强观测,避免陡坡、陡崖崩塌造成损失。
1.2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现状: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勘查治理简易工作治理,共8处,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简易工程治理。
目前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380万元。
累计清理疏通河道2000余米,抢通便道1500米,开挖疏通堰塞湖1处,清理泥石流堆积物35万余方;全面完成排洪渠工程,修筑排洪渠挡墙4000余米(双侧),硬化河床2000米;完成水毁耕地修复工程,平整修筑高标准石坎梯田200余亩;修筑滑坡体防护挡墙500余米,开挖根基、削坡卸载等移动土方8万方;修建高标准拦挡坝3座,拦砂坝2座;完成泥石流遗址建设和1500米通村道路路面硬化及绿化工程;完成2座道路桥梁及1500米河堤护栏工程。
丹江流域⽔⽂地质概况丹江流域⽔⽂地质概况⼀、⽔⽂1 流域概况丹江是汉江最⼤⼀级⽀流,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秦岭南麓。
丹江上游两岸⽀流呈不对称分布,左岸有会峪河、⽼君河、武关河、清油河、县河等6条较⼤⽀流,右岸有南秦河、银花河等2条。
⼆龙⼭⽔库以上属丹江河源区,主河道长约43km;⼆龙⼭⽔库⾄丹凤县⽉⽇滩为商丹盆地,河道长73km;丹凤县⽉⽇滩⾄银花河⼝段属低⽯⼭区,河道长38km;银花河⼝⾄商南县县河⼝属⼟⽯低⼭区,河道长48km。
丹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候区,多年平均⽓温13.8℃,风速3.0m/s,最⼤冻⼟深0.16m。
多年平均降⽔量779mm,降⽔主要集中在7、8、9三个⽉占全年降⽔量的46%。
由于降⽔时空分布不均,径流6~10⽉为丰⽔期,12⽉⾄次年3⽉为枯⽔期。
泥沙与径流具有同样的规律,丹凤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232×104t,多年平均总输沙量为301.6×104t,多年平均含沙量4.92kg/m3。
丹江上游曾建有⿇街等9个⽔⽂站,近40处⾬量站,但由于⼤部分测站资料系列短,观测时段⼜不对应,给⽔⽂分析计算带来困难。
丹江流域洪⽔频繁,主要由暴⾬或连阴⾬形成。
由于流域上游⼭⾼坡陡,河短流急,峰型单⼀,⼀次洪⽔过程⼀般为⼀⽇。
流域下游汇流⾯积增⼤,洪⽔过程延长⾄2~5天,峰型呈多峰。
经采⽤典型洪⽔组成法分析,丹凤站的洪⽔主要由程家坡以上⼲流和南秦河洪⽔组成。
荆紫关站的洪⽔随主⾬区范围的变化,分别由丹凤以上⼲流和武关河洪⽔组成或银花河和武关河组成。
2 天然洪⽔分析⼆龙⼭和南秦⽔库地处上游暴⾬中⼼区,且控制流域⾯积较⼤,故对其滞蓄洪影响必须考虑。
鱼岭⽔库位于商丹盆地浅⼭区的上、下游两个暴⾬中⼼的过渡带,控制流域⾯积较⼩,不⾜丹凤⽔⽂站以上流域⾯积的⼗分之⼀,故不考虑其对天然洪⽔的影响。
天然洪⽔分析采⽤的控制断⾯分别为:丹凤站和荆紫关站。
荆紫关站洪⽔受⼆龙⼭⽔库影响很⼩,直接采⽤其53年实测系列值。
丹凤“2010.7”暴雨洪水分析摘要:通过对丹江暴雨洪水分析,得出该流域暴雨、洪水特点,暴雨区分布,以便在水利、工、农业规划决策中趋利避害,为丹江综合治理,水利水电工程及防汛减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洛丹江;暴雨;洪水;分析;1概述丹江属汉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商洛市秦岭南麓。
流经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于丹江口入汉江。
河长433Km,流域面积16812 Km2,陕西省内6950km2,平均比降3.27‰。
地形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山地峡谷,森林植被较好,覆盖率达到40%以上。
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6.4亿m3,年平均流量16.8m3/s,年平均输沙量181.9万t,年平均含沙量2.97kg/m3,年平均降水量683.8mm,蒸发量975.9mm,干旱指数1.43。
较大的支流有板桥、南秦、武关、银花、清油河,商南县河、滔河;有雨量站45个,水文站5个,专用站一个。
2010年7月23日10时~25日16时,丹江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次雨量大于200mm的中心有三个,即①武关河上游的铁峪铺、峦庄镇、北赵川乡一带,最大点雨量武关水文站282.4mm;②竹林关镇大柴沟村降雨量211.5mm;暴雨引发丹江流域不同程度涨水,特别是丹江在丹凤县以下地段涨水最大,丹凤水文站发生最大洪峰流量345 m3/s;竹林关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洪峰流量1910 m3/s;武关水文站发生建站以来,第三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060 m3/s,属建站以来次大洪水,百年一遇。
据统计,丹凤县21个乡镇、5.7万户21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9人,失踪25人;直接经济损失1.98亿元。
2、雨情2.1降雨过程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丹江水系商州、丹凤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3日10时到25日16时,降雨历时约54小时。
最大点暴雨量为丹凤县武关站282.4mm,其次丹凤县铁峪铺站274.6mm,第三是丹凤县北赵川降雨量264.6mm,这三个点均分布在丹凤武关河流域。
丹江流域水文地质概况一、水文1 流域概况丹江是汉江最大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商洛市秦岭南麓。
丹江上游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左岸有会峪河、老君河、武关河、清油河、县河等6条较大支流,右岸有南秦河、银花河等2条。
二龙山水库以上属丹江河源区,主河道长约43km;二龙山水库至丹凤县月日滩为商丹盆地,河道长73km;丹凤县月日滩至银花河口段属低石山区,河道长38km;银花河口至商南县县河口属土石低山区,河道长48km。
丹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风速3.0m/s,最大冻土深0.16m。
多年平均降水量779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6%。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径流6~10月为丰水期,12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
泥沙与径流具有同样的规律,丹凤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232×104t,多年平均总输沙量为301.6×104t,多年平均含沙量4.92kg/m3。
丹江上游曾建有麻街等9个水文站,近40处雨量站,但由于大部分测站资料系列短,观测时段又不对应,给水文分析计算带来困难。
丹江流域洪水频繁,主要由暴雨或连阴雨形成。
由于流域上游山高坡陡,河短流急,峰型单一,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一日。
流域下游汇流面积增大,洪水过程延长至2~5天,峰型呈多峰。
经采用典型洪水组成法分析,丹凤站的洪水主要由程家坡以上干流和南秦河洪水组成。
荆紫关站的洪水随主雨区范围的变化,分别由丹凤以上干流和武关河洪水组成或银花河和武关河组成。
2 天然洪水分析二龙山和南秦水库地处上游暴雨中心区,且控制流域面积较大,故对其滞蓄洪影响必须考虑。
鱼岭水库位于商丹盆地浅山区的上、下游两个暴雨中心的过渡带,控制流域面积较小,不足丹凤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的十分之一,故不考虑其对天然洪水的影响。
天然洪水分析采用的控制断面分别为:丹凤站和荆紫关站。
荆紫关站洪水受二龙山水库影响很小,直接采用其53年实测系列值。
丹凤\商南“07. 7”暴雨洪水分析摘要:本文就2007年7月28日至30日丹凤、商南两地出现特大暴雨,丹凤县武关河武关水文站出现洪峰流量为1810 m3/s;商南县县河水库坝顶溢流水深达3.1 m,溢流量达821 m3/s,本文对雨洪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在水利、工、农业规划决策中趋利避害,为丹江综合治理,水利水电工程及防汛减灾提供参考。
关键词:暴雨洪水丹凤商南1. 自然地理概况暴雨区位于秦岭南部蟒岭主脊玉皇尖山地。
地形特点为北高南低,相对高差在400~2060米之间,多为土石组成的浅山丘陵区,山地森林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暴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6.4亿m3,年平均流量16.8m3/s,年平均输沙量181.9万t,年平均含沙量2.97kg/m3,年平均降水量683.8mm,蒸发量975.9mm,干旱指数1.43。
河道洪水多由降雨形成,暴雨时由于坡陡土薄,汇流快,很快形成洪峰。
暴雨停后,河道流量迅速减少,常形成峰尖型瘦的洪水过程,体现了山区河源段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
2.降雨过程2007年7月28日至30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暖湿气流和东移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商洛市普降大到暴雨,特别是丹凤、商南两县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暴雨,暴雨使山洪爆发,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导致交通、通信、电力线路中断,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损失,这是1998年以来商洛市受灾最重、人员伤亡较多的一次暴雨洪水灾害。
本次暴雨是一次强度大、范围广、历时长的特大暴雨。
100 mm以上暴雨区笼罩丹凤、商南、山阳三个县约2000 km2的面积,有三个暴雨中心,第一暴雨中心为丹凤县铁峪铺镇化庙子村,降水量493.0 mm。
第二暴雨中心为商南县县城实测降水量195.0 mm,最大6小时降水量达161.0 mm;第三暴雨中心为山阳县水草坪雨量站实测降水量204.2 mm,最大12小时降水量166.0 mm。
暴雨区河流普遍猛涨。
丹凤县简介一、简介全县辖21个乡镇,208个村,1823个村民小组,75653户,301582人,其中:农业人口276518人。
总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0.8亩,2004年粮食总产量7.9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18元。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长,资源富盈,人文蔚起。
丹凤县属亚热带半湿润与东部季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区,年日照时间2056小时,平均气温13.8℃,降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7天。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类作物生长。
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县域内物产丰富,金、银、铜、铁、稀有金属,核材料等,主要特产核桃、香菇、木耳等珍贵中药材。
丹凤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
六千年前就有先民聚落,古为殷契所封之国,为商国;战国为卫鞅封地,即商邑。
全县共有各类文物231处,尤以汉“四皓墓”、金“二郎庙”、清“船邦会馆”、“武关要塞”、"龙台观"等人文景观驰名。
“丹江漂流”被誉为“西北第一漂”。
丹凤是革命老区,刘志丹、徐向前、程子华、徐海东、郑卫三、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丹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
丹凤曾是陕南革命根据地中心。
近年来,丹凤县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以扶贫综合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一手抓农村经济和工商经济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城镇增容”三大目标,突出“调整产业、兴办工业、发展旅游、扩城建镇”四个重点,实施“兴产富民、兴工富县、旅游活商、城镇带动、开放开发”五大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8.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94亿元,第二产业2.58亿元,第三产业2.75亿元二、丹凤金鱼丹凤也叫蛋凤,是蛋种金鱼中的一种,平直的普通文鱼头,光滑流畅的背部线条,超过其体长且薄如蝉翼的秀美尾鳍,加上与之相比其他蛋种金鱼而言不算短的历史,我们也完全可以相信蛋种金鱼里面最飘逸的一个品种没可能在中国绝迹。
丹凤县概况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
处于北纬33°21′32″至33°57′4″、东经110°7′49″至110°49′33″之间,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5.5公里,总面积2438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西安160公里,“312”国道、西合铁路和沪陕高速公路横穿全县。
全县辖16个镇、208个村、18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
总耕地面积23万亩。
丹凤县地连秦楚,物兼南北,山高清明,水流秀长,资源富盈,人文蔚起。
丹凤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区,年日照时间2056小时,平均气温13.8℃,降雨量687.4毫米,无霜期217天。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类作物生长。
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省会西安的“后花园”。
县内探明矿产资源38种,储量较大的有铁、铜、锑、钒、石墨、云母、石灰石、钾长石等。
中药材质优量足,品种达500余种,有“山茱萸之乡”美誉。
水资源可开发量3.6万千瓦。
丹凤县是著名改革家商鞅封地,四皓隐居之处,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丹凤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商鞅封邑、商山四皓等遗址遗迹9处,二郎庙、船帮会馆等人文景观17处,丹江漂流、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水域景观4处。
丹凤是革命老区之一,徐向前、贺龙、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三支红军、李先念率领的中原突围部队曾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是鄂豫陕苏区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随着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国家级关天经济区的设置和省级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的建立,丹凤县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勤劳智慧的丹凤人民正以百倍的信心和辛勤的汗水,努力建设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丹凤。
丹凤县森林植物秦汉时,商山一带被“四皓”描述为“树木莫莫,高山崔嵬”。
商洛位于我省东南部,地处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大部分属长江流域,其中商南县属黄河流域,界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
东西长约229公里,南北宽约138公里。
全区总面积1929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6% 。
商州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地势: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绵延东西的秦岭山脉,南部河岭相间,有蟒岭、流岭、鹘岭等。
气候:属大陆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550—11 04毫米。
年平均气温12.9℃,1 月平均气温-0.1℃,7月平均气温25.1℃,极端最高气温39.8℃。
极端最低气温—14.8℃,无霜期210天。
秋季多雨,春冬易干旱,夏季暴雨频繁,常伴有大风和冰雹。
商洛的特有资源1.商洛核桃商洛地处陕西东南部,交通便捷,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得天立地的条件,造就了商洛多种最佳风味美食,其中,商洛核桃最为著名,商洛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造就了商洛核桃的最佳风味,其产品以果大、皮薄、仁饱、味香、高产而享誉国内外。
1958年毛主席关于“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光辉批示发表后,商洛核桃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有不少省(市)前来参观学习。
商洛核桃曾荣获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国家科委“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铜奖。
商洛曾获"中国核桃之都"称号。
(1)核桃有以下作用1.益智:调节神经系统,增强大脑活力,补充人体必须而又缺乏的肌醇和乙酞胆碱,对青少年用脑过度、中年人记忆衰退、老年性痴呆症等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效果。
2.美容:能促进脂防止皮肤干燥多纹,有美容作用。
3.补肾:“药补不如食补”,核桃具有补肾固精的功能,用饮食中的营养补肾强于药补。
肾健壮,身体健康。
4.降脂肪:防止动脉硬化,改善动脉血管壁的组成,降低胆固醇,防止心肌梗死和脑血管障碍。
丹凤县概况概述: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
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陕西省会西安的“后花园”。
是著名改革家商鞅封地,四皓隐居之处,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人口:2012年,丹凤县总户数97737户,总人口309187人(男:162694人,女:146493人),分别比2011年增加2342户和1833人,当年出生2523人,死亡1906人。
丹凤县城镇人口117663人。
教育:2012年,丹凤县共有学校141所,其中:中学20所(职高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121所(中心小学11所、完全小学46所、初小64所)。
在校学生44840人(职业中学3998人,普通中学14042人,小学18864人)。
丹凤县中小学共有教师3477人(公办3164人,代教313人)。
其中:小学1184人(公办1076人,代教108人),初中911人,高中667人,职高306人,幼教409人(公办182人,代教205人)。
高中专任教师613人,初中专任教师822人,职高专任教师298人,小学专任教师1027人。
共有幼儿园41所,在园幼儿7922人。
2012年高考,丹凤县二批本科以上上线1301人,上线率55.24%,高于全省24.5个百分点。
其中达一批本科线415人,二批本科线866人。
政治:丹凤县县委领导中共丹凤县委书记程诗有中共丹凤县委副书记郑晓燕、赵新华中共丹凤县常委李力、王晓虎、闫争民、石康君、金立峰丹凤县人大领导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桂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花蕊、陈学清、刘丹曦、贾健康丹凤县政府领导县长郑晓燕副县长罗存成、石康君、寇红有、曹安良丹凤县政协领导县政协委员会主席史先锋县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彭霞珍、王新庄、李抗美行政区划:名称面积Km2 位置及直辖龙驹寨镇179 位于丹凤县西部,辖6个社区、17个行政村庾岭镇216 位于丹凤县最北部,辖11个行政村,12 0个村民小组蔡川镇120 位于丹凤县西北部,辖10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峦庄镇207 位于丹凤县东北部,辖10个行政村,12 0个村民小组铁峪铺镇144 位于丹凤县中东部,辖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武关镇158 位于丹凤县东南部,辖12个行政村,13 3个村民小组竹林关镇148 位于丹凤县南部,辖20个行政村土门镇150 位于丹凤县南部,辖10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寺坪镇78 位于丹凤县西南部,辖17个行政村商镇122 位于丹凤县西北部,辖24个行政村棣花镇77 位于丹凤县西北部,辖16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资峪镇58 位于丹凤县中部,辖16个行政村北赵川镇128 位于丹凤县东部,辖6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
丹凤县主要河流水文地质状况
一、丹江
发源地有北西两个源头,北源处于商州和蓝田分界处的秦岭南坡,向东南流入黑龙峪,经铁炉子至黑空口;西源处于牧护关的秦岭南麓,向东南流经郭家店,秦岭铺至黑龙口与北源汇合,大致成东南流向,经商州、丹凤、商南于商南汪家店乡月亮湾出陕境,又流经河南、湖北省于丹江口注入汉江,全长443公里,总流域面积约13.812平方公里。
丹江在丹凤境内,西至棣花之巩家河,东至竹林关之雷家洞,总长87.5公里,流域面积2322.51 平方公里。
多年产水量4.6亿立方米,过境流量7.1亿立方米。
丹江两岸阶地发育,河床比降小,1958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76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039立方米/秒(1962年)
丹江干流年平均径流量13.5×108m3,径流模数6.3m3/s·km2,径流系数0.33,径流深度262.7mm,平均流量8m3/s,实测最大流量1520 m3/s,最大洪峰流量3440 m3/s(1921年)最小流量0.039 m3/s(1962年)。
洪、枯流量相差悬殊。
主要支流流量3.5~4.5m3/s 左右,次级支流为涓涓细流或间歇断流。
区域侵蚀模数为1390t/km2。
丹凤县地质状况按分布位置与组成物质,划分两个亚区。
(1)河谷低阶地区
本区沿丹江及主要支流分布。
棣花——丹凤县城之间地形开阔、平缓,形成宽谷状;标高多小于600m,总宽度0.5~1.5km,其中现代河床与低漫滩多限于人工堤之间,宽约100m,最宽不超过200m;高漫滩高于河床3~5m,多已围堤造田,与一级阶地连片成为农耕区;一级阶地前缘高于河床8~13m,宽数百米~1km许,
微向丹江和下游倾斜。
组成物质:河床、漫滩以砾卵石为主,局部裸露第三系砂砾岩;一级阶地区上为粉土、粉质粘土,下有薄层砂砾卵石,呈二元结构,厚数米;下伏第三系棕红色砂泥岩或砂砾岩,为基座式阶地结构。
丹凤至竹林关之间,河谷深切形成峡谷槽谷状,横断面“V”型或“U”型,漫滩狭窄,呈条带状或新月形,在两岸交错出现,高于河床1~5m,组成物质以漂卵石为主;一级阶地零星断续仅在凸岸分布,呈窄梁或斜坡状,前缘高于河床10~20m,堆积物厚度小于5m,下粗上细,具二元结构,覆于基岩之上,呈基座式阶地。
河床、漫滩与一级阶地总宽度多为数十米,最宽100余米。
(2)河谷高阶地区
本区包括河流二、三、四级阶地,主要分布在商州区与丹凤县城之间的丹江两岸。
标高多小于700m(丹凤),前缘高于河床分别为30~35m、90~100m、140~160m,阶面呈缓斜坡状,倾向主流,宽数十米~百余米,长100~300m不等,其中以三级阶地相对较宽,分布较为普遍;由于受丹江及一、二级支流的侵蚀切割,阶面已不连续,在凹岸缺失,总体形态呈梁状,下为薄层砾卵石,分选较差,覆于第三系红色砂砾岩或含砾砂质泥岩之上。
在丹凤以南至竹林关的丹江峡谷两岸,二、三、四级高阶地出露零星,宽度较窄,呈陡斜坡(25°~35°)状,倾向丹江;阶面被密集支沟侵蚀,很不连续,主要残存于河流凸岸,尤其丹江与较大支流交汇的地带;总体形态成窄条梁或梁丘状,宽数十米、长数十米~200m不等,当地多称为“坪”或“台”,如庙坪、保仓坪、关家台、孤山坪、涝池台……等。
各级阶地前缘高于丹江河床分别为40~50m、120~130m、180~220m;组成物质上为棕黄色粉质粘土夹钙质结核层,厚数米~10余米,下有不稳定砾卵石或透镜体状砂层(在关家台、西河~东河一带出露最明显)。
下伏地层为下古生界泥盆系变
砂岩、钙质板岩、片岩等。
上述高阶地分布区段,多成为农耕地,有村庄、农户,植被较少,形态比较明显。
各级阶地均为基座式结构。
二、老君河
发源于蟒岭西南麓洛南油泉乡的土地岭,南北流向,于留仙坪油坊街进入境内,流域涉及留仙坪、蔡川、庵底、商镇、西河等地,于古城注入丹江。
干流长39.8公里,流域面积2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71亿立方米。
属于长江三级支流。
属东南季风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干燥,夏热多雨,时有伏旱。
年总辐射量为122.79千卡/cm2,最大冻土深0.16m,多年平均降水量701.4mm,实测年最大降水量1406.3mm (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505.4mm(1978年)。
10年一遇最大3小时设计点雨量为66.4mm,点雨量变差系数CV=0.5,at=0.7,则10年一遇最大3小时设计面暴雨为46.5mm,10年一遇最大6小时点雨量为79.7mm,变差系数CV=0.55,at=0.73;10年一遇最大6小时设计面暴雨为58.2mm,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点雨量为112.9mm,变差系数CV=0.5,at=0.81,则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面暴雨为91.5mm。
雨量年内分配极为不均,7—9月份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1.5%。
多年平均径流深210mm,年径流总量4107万m3。
老君河项目区属于洛南——商县地层系统,区内震旦亚界和下古生界地层特别发育,沉积厚度达3000—7000余米。
震旦亚界主要以碳酸盐为主,包括硅化大理石、各种片岩、付片麻岩、石英岩。
地质构造属南部东秦岭褶皱系加里东褶皱带,寒武奥陶系地层分布,
褶皱复杂,区域变质较深,有侏罗纪的花岗岩分布,断裂多属自古生代以来形成的复活断裂为主,均作近东西向展布。
三、银花河:发源于流岭南麓山阳县之西沟天竺山,全长80公里,总流域面积1045 平方公里,东西流向,西至山阳县姚沟口东边流入县境,经县内土门、龙王庙河、古路河、张垣、竹林关等,于竹林关龙咀子注入丹江。
境内干流长16.5公里,流域面积464.1平方公里。
属长江三级支流。
银花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3.8℃,多年平均降水量750mm,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
多年平均过境流量1.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45立方米/秒,年产径流0.97亿立方米。
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970立方米/秒(1987年)最小流量为0.658立方米/秒(1978年)区域构造单元属东秦岭褶皱系、华力西褶皱带。
堤基分布于河漫滩之上,组成堤基的主要地层为砂砾石、砂卵石层,碎(砾)石砂质粘土层等,其物理力学指标和地基承载力能够满足堤防基础的要求。
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主要区域断裂构造带对堤防工程影响较小,工程区属构造相对稳定地区或构造稳定稍差地区。
地下水位埋深0.50~3.00m,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均较好,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天然建筑材料,砂砾料场选在银花河,含泥量少,强度高,质量较好。
石料分布于工程区河谷两岸,虽没有交通道路,但沿河道修筑较为方便。
堤防填筑用料,利用银花河河床及河谷两侧主要支沟,砂卵石、砂砾(碎)石。
四、武关河:发源于蟒岭东南麓庾家河的土地沟,南北流向。
流经庾
岭、峦庄、铁峪铺、北赵川、武关,于商南县毕家湾乡杨家台汇入丹江。
干流长116.7公里,流域面积724 平方公里。
属于长江三级支流。
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560立方米/秒(1987年),平均含沙量为2.12kg/m3,输沙模数为381T/km2,汛期含沙量约占全年的89.9%,推移质大于悬移质,惠家坪以下至毛坪处,川域开阔,良田较大。
工程区构造单元属东秦岭褶皱系华力西褶皱带,区域主要断裂构造带对该堤防工程影响较小,工程区属构造相对稳定区或构造稍差区。
工程区未发现断层和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隶属秦岭纬向构造带,地下水主要是由降水和地表水的渗入补给的。
多以泉水形式出露,排泄于河流。
区域内虽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含水层的储水量较丰富且质量标准较高,但由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的差异,致使地下水分布很不均衡。
按地下水在地层中的蓄存状况,可将地层含水情况大致分为层状基岩裂隙孔隙层间水、岩溶裂隙水和松散覆盖层孔隙水三种形式。
地震烈度为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