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传统民居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陶人”徐鸿伟作者:朝歌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02期陇东民歌《情人谣》唱到:“胶泥沟里胶泥多,和堆胶泥捏你我,捏个你来捏个我,捏个妹妹捏哥哥,捏好绊烂再重捏,再捏你来再捏我,妹妹身上有哥哥,哥哥身上有妹妹……”平凉、庆阳两市,俗称陇东。
如果坐在飞机上,从高空向下俯瞰,它的地理状态很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地质公园。
沟梁塬峁如卧牛、如恐龙、如大象、如巨蟒……岿然而立,粗犷而博大,永恒而震撼。
充满了冷峻而神秘、幽深而苍莽的气息。
而它的主色调是黄色,单调而绚丽,贫瘠而夺目。
站在这幅巨大的由黄土为底料创作而成的天然雕塑画卷面前,你会感到神奇而叹服,想必连雕塑大师罗丹也会望“画”兴叹,自愧弗如。
在庆阳境内,有一块著名的黄土大塬,叫董志塬,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方圆八百里,横跨庆阳四县区。
据资料显示,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黄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塬”。
又因为盛产小麦,被誉为“陇东粮仓”,曾有“八百里秦川,不抵董志塬边”之说。
在这片黄土堆积起来的世界里,娃儿们从小用黄土和尿泥“过家家”、打“糊墼仗”,夏天在烫土堆里拉着树条摆“烟雾阵”;大人们用黄土筑墙、筑土炕、筑灶台,用黄土打“墼子”砌泥坯房,箍“箍窑”、挖“地坑院”、土窑洞……当然,也有手巧的人,下到沟里挖来红胶泥——捏泥人,捏动物、捏花草虫鱼、捏吉祥物……再装到陶窑里,烧制后成了陶艺品。
这些手巧的匠人,人们称他们为“陶人”,也就是陶塑艺人。
过去,在陇东民居的墙面和门楼的脊顶上,庙宇大殿的斗拱间,砖塔城垛的构件上……常能见到那些青灰色、造型各异、逼真传神的脊兽和浮雕图案。
这些古陶作品虽然不能与陇东这个天然“雕塑馆”作品相比,但它却是由人类这双巧手精雕细琢、用汗水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艺术品,它给陇东这个单调的以黄色为主基调的世界带来了无数炫目的亮色,也给人们贫乏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乐趣和色彩。
人们爱这些艺术品,也爱这些在他们看来无比“日能”和聪明的“陶人”,也许这些艺术品和“陶人”就是乡亲们在艰苦岁月里对美好精神生活渴求的替代物和象征。
庆阳窑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资料整理:张昊靖罗立雄●中文名称:庆阳窑洞●英文名称: Qingyang Cave●批准时间:2010年4月●遗产种类: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五指山初保村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窑洞不仅仅是黄土里的几个洞,还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源地,是文化发展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依托。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富有、文明。
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也是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民居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式建筑之美。
●概况走进庆阳,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构筑风格各异的庄院为住所。
如今的庆阳,一些人家靠沟边,依山坡,就崖壁之势,挖掘窑洞而居,称为“崖庄”;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布着一排排窑洞庄院,庄上有庄,窑上有窑,酷似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称之为“架板庄”;在原区,窑洞庄院的建造别具特色,农户向平地下掘一个三四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窑洞,好像一个地下“四合院”,称为“地坑庄”。
庆阳窑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态。
有坐落平原的窑洞,还有挂在崖面上的高窑;有各自成洞的独窑,又有相互串通,一明两暗的套窑;有的窑洞里还挖有拐窑,窑里有窑,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窑,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窑,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双料窑”;有的人家给箍窑顶上盖着青砖红瓦,远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内才知是舒适宜人的窑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窑顶上盖起了砖瓦房,上房下窑,别具一格;有的农户则在过去的庄院里,翻修了窑洞,盖起了新式瓦房和砖瓦盖顶的土箍窑、石箍窑,组成了“三合一”的庄院。
“没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却有数百年安然无恙的窑洞。
西北民居建筑特点探析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0期摘要:西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因西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胡氏古民居因其独特的形制成为西北明清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不但深刻体现了当地特色,而且为当地历史脉络、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明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胡氏民居不仅为当地的民俗博物馆,也是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对现代建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北民居;明代民居;胡氏民居;建筑特点一、西北民居建筑地域特征民居是建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能够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审美、文化,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体现,也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西北特色的民居形式。
民居建筑无论是内外环境,还是它的装饰、形制、格局布置,都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
西北传统民居大都以传统四合院形式呈现,形制多为长条状,左右厢房的间距较窄,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建造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势而建,建筑的夯土或石砖墙体高大厚实,充分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是西北建筑的典型代表。
民居建筑在实用的前提下,其外在形式、装饰是当地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
不同地理地域间,民居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使民居文化形成了多元的地方特色,西北民居也是西部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
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几类传统民居建筑如宁夏民居,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等。
与北京四合院不同,西北传统民居房屋大多为“一坡水”,从材料上看,土坯、青砖、木材兼有。
与西北雨水少有关,民居的屋顶采用方砖平铺的居多,少用筒瓦。
二、胡氏民居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及功能价值天水胡氏古民居(也称南北宅子),是由明代名臣胡来缙和其子胡忻所建造的个人住宅。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毗邻文庙,是当前西北地区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明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为当地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我国十大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差异显著,民族众多,在各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传统民居是丰富多彩的。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浓郁的文化精神。
下面,就简单的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
一、北方寒冷民居区本区南界大致以岭——淮河为界,包括东北、华北大局部地区。
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下,民居防寒性能好,冬季多刮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正房一般座北朝南。
1、东北地区的民居包括、、东部、东北部地区。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保温,屋设有火炕、火墙,北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璃,屋门、檐较为低矮。
东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构造。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柱〞,又叫"撮罗子〞。
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律。
包括西部、北部、河套地区、平原。
本区属于暖温带北部,气候年较大,冬季寒冷,因此土墙厚实,一般屋设有火炕;冬季吹西北风,北窗小;年降水量不大,屋顶呈平顶或近似平顶,便于晒粮食。
3、黄土高原的民居包括、陕北、陇东、南部和西部。
该区最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就是窑洞。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质地均一,垂直节理发育,富含钙质,所以直立性强,便于开挖。
其特点是因势而造,冬暖夏凉。
按地形不同及所处的位置和形式,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地坯拱式三种。
靠崖式为垂直崖面上开掘的窑洞,各家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
地坑式又称天井窑,是在没有崖面的地方向下深挖,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成方形,形成庭院。
在窑洞,靠近窑口门窗空气充足处,安排炕、灶等日常起居用;深处作为贮藏室。
包括中南部、、及北、皖北地区。
该地区冬季寒冷枯燥,多北风,房屋座北朝南,大多为四合院。
四合院由北面的正房和东西两侧的厢房及南面的门楼组成,它们之间用围墙连结。
地理位置气候建筑类型特点演变发展形成机理文化性形成的格局形成原因选址原因生存条件(水食物防御宗教)发展前景民居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1,功能使用2,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院落小气候地势环境观念3,自身看法生活社会新农村规模生产方式当地承载力黄土高原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类型, 具有塬、峁、墚、沟等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 或星罗棋布地隐避在黄土峁、墚之下, 或顺着沟坡谷地自然展开, 最大限度地与大地形态融为一体。
聚落布局的形成条件中国窑洞, 起源于石器时代的穴居, 半穴居时期。
原始先民发现自然洞穴的空间适于居住, 具有遮风避雨、御寒抗暑及防卫的功能———穴居文化的真正起源便是从这一发现开始的。
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适度的柔软性, 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挖掘成洞穴, 于是黄河流域的先祖们由洞穴而窑洞、由窑洞而窑居, 用最原始的挖掘工具, 在黄土中凿出一座座建筑。
.聚落布局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盛行的国家, 夏季盛行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盛行偏北风, 寒冷干燥。
加之处在北半球, 阳光从南面照射而来。
因此,窑洞建筑普遍采用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或背崖面水的模式。
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窑洞康百万庄园, 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选址, 经历代陆续营造, 其总体结构至今依然完整。
其布局沿袭了传统的四合院格式, 随山坡顺势巧妙地利用地形, 使每个院落都有窑洞存在, 而且多作为正房来使用。
因材致用的生土材料窑洞民居的营造可以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这种黄土堆积层最深达200 m,在千百万年风雨侵蚀和雨水冲刷下形成了无数峭壁、地沟; 黄土节理垂直, 二三十米高的土崖峭壁仍能直立, 不易坍塌, 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
同时, 黄土运用简单的工具就能挖掘、施工, 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状土体作为窑壁、窑顶; 挖出来的原土, 可以通过版筑作为院墙、隔墙, 或打成土坯, 砌筑洞口墙和火炕, 烧制土砖镶边, 用以防水, 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还可以用来做土踏步、土照壁、土桌、土花池等土构件或土家具; 多余的土还可以用于平整耕地, 垫坡填坑。
陇东传统民居
摘要: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种住宅。
这种住宅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自然和文化原因。
本文试图揭示这种住宅形式所蕴含的陇东先民所具有的畏惧自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居住环境和谐完美;安贫乐道、眷恋故土;着眼现实、长幼有序等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坑庄院居住形式陇东地区地域文化特征
一、地坑庄院简介
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种住宅。
实际上,地坑庄院是原区群众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原有的古老“穴居”住宅最直接的发展和进化。
这种住宅一般是在旧涝池或废坑的基础上开一大方坑,四壁开凿窑洞。
地坑院窑洞庄院的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深度在6米左右,宽度因院落性质、地形、地貌而差异较大。
小的通常有十多米见方,常常呈座北向南的方向。
在正面,一般修挖窑洞三孔,左右两边修相同数目或少于正面的窑洞,十分讲究左右之间的对称。
出入通道多修建于庄院主窑的对面,通道所在的一面一般不修窑洞,修时也只是小于正侧三面许多的辅助性窑洞,如厕所,鸡、猪、牛、羊圈。
主窑(即正面的窑洞)一般略大于其他窑洞,大体为深6.6米左右,高3—4米,底宽3—3.3米。
较大的院子有二十多米甚至几十米见方。
一面挖窑五孔或七孔,能容纳几
十口的大家庭居住。
二、地坑庄院的历史成因
陇东地坑庄院的产生和延续的物质条件是深厚的黄土层的存在,是陇东人民在漫长的年代里与黄土同生存共相处的实践中,对黄土特性一种规律性认识的反映。
体现了陇东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不断地利用自然,改善生活环境的奋斗精神,映射了陇东先民在漫漫岁月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
陇东地区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边族政权、统一王朝与分裂政权、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峙争锋的前沿,政治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这种多民族的交错分布与融合、农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陇东地坑庄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延续千年断断续续的战乱,带给广大陇东先民的毫无疑问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流离失所。
长期的战乱,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进步,使这里的人民处在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
地坑庄院的省钱、省工,不需要花很多投资就能入住,也可以没有很多家具的经济性,与古代陇东人民在长期战乱中所具有的经济水平一致;另外地坑庄院隐藏在地下,不容易被远距离侵袭的异族人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躲避战乱有帮助。
这也是陇东地坑庄院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地坑庄院所蕴含的文化特点
第一、地坑庄院的生产和发展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是中国窑洞住宅的典型形式和中国窑洞文化的精花。
陇东的地坑庄院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时间中逐步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取三种住宅形式的优点,在实用的前提下日益追求美观,利用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将地穴式和半地穴式窑洞开挖成有一定艺术标准的正方、长方型地坑院,然后凿窑洞居住;从而克服了早期穴居式住宅空间小、容水量少、阴暗潮湿、简单粗糙和抗灾害性差的缺陷,赋予地坑庄院以实用加美观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地坑庄院这种民居形式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陇东先民倡导的以“人惧天、人顺天、人用天、指望天、天人和”等观念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畏惧自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层次文化特征。
第二、窑洞具有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适应农耕生活等优点,射影了陇东古代劳动人民在艰苦的漫漫长河中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地坑庄院除门窗等部位用木材外,95%以上的面积都是所黄土或石头,整个建筑所用可燃性物质极少,因为很少有火灾发生;窑洞修建于深厚的黄土层中,每个窑洞之间至少也有1.5米以上的黄土间隔,很少受外界影响,具有机好的隔音效果;地坑庄院深入黄土层数米,冬天保温,夏天隔热,冬暖夏凉,为人们提供了安静而又舒适的生活、休息环境。
地坑庄院常常利用不便耕种的废弃地,可以修建于耕地附近及周围,基本不占耕地,而且利用自然黄土资源,便于农作物的收藏保管;用丰富的黄土积粪施肥,便于就近耕
作和粮食产量的提高等等。
这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表现的是陇东先民以“人顺地、人用地、人改地、指望地、地人和”为核心的水土农耕文化特征。
第三,陇东地坑庄院十分讲究实用与和谐美观的艺术效果。
地坑庄院从修建到装饰都十分讲究实用。
地坑庄院的修建,从选址、计划、挖凿到装饰,贯穿整个过程的基本原则是“实用”。
在选址时,人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便于生活、便于劳动;在计划中,人们特别注重庄向的面北向南、窑洞的布局排列、通道的位置坡度;挖凿与修筑时,讲究窑洞的坚固和谐。
从内容结构来看,地坑庄院,都是锅台连炕。
每当做饭,土炕便成了火道,一顿饭的火力,就足以消除土坑的冰冷潮湿,既实用,又节约燃料;装饰时则看重外观的整齐和谐、美观大方。
如门窗安装。
从节能保暖的目的出发,陇东地坑庄院窑洞的门窗一般比山西、陕西的窑洞小些,但却非常讲究门与主窗的平行、对称,等等。
典型的地坑院则左右对称,上下通道与主窑洞形成一道中轴线,将一个院子分为左右一致的两半,构成一个典型的地下四合院。
窑洞与窑洞、窑洞各个部位之间始终表现出和谐与完美的艺术效果。
这既体现了陇东先民所具有的务实思想、又是陇东先民追求居住环境和谐完美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第四,地坑庄院培育了陇东先民安土重迁、眷恋故土情感,
安土重迁是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重要特征。
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下,陇东先民对土地的依赖远胜于长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
上古时代陇东肥沃的土壤养育了远古的人民,也使陇
东人习惯于在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习惯于这种自然经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静。
在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下,形成的小农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胸无大志: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古代普通陇东男人的最高人生理想追求。
只有被故土抛弃者,才会于万般无奈之下,背井离乡,离家远走。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
而对外相对封闭的地坑庄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陇东先民安贫乐道、眷恋故土的心理需求,因而这一建筑形式在陇东地区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也就是这种居住方式的长期存在,强化了陇东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特征。
第五,地坑庄院的建筑形式反映出浓厚的道教风土观和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陇东地坑庄院在发展进步中还深深地表现出道教的风土观和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道教自魏晋南北朝进入陇东后,就很快为陇东人民所接受,并在包括修建住宅等生活文化多方面渗入了其思想观念。
如修建新庄过前将风水看作头等大事,讲究“背实眼阔”,即背面要靠实,对面要眼界开阔;厨房要安排在上首;上下通道不讲究“正”,而要根据“风水”作一些走向上的调整。
院落的布局在风水好的前提下才考虑什么地方作什么安排等等。
与此同时,地坑庄院还表现出强烈的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窑洞的修建,注重主窑大于边窑、正窑大于侧窑。
面南背北的正面中间一孔窑洞为主窑,也叫客窑,是祭祖、接待客人和长辈居住的地方。
主窑旁边的窑洞,除左面的一孔安灶做厨房,其他窑洞都可以为小
字辈子所用。
这充分体现了陇东先民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对长辈的尊重。
这是陇东文化着眼现实的具体表现,也是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在地坑庄院这种民居形式中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