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湿陷性黄土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分析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9.76 KB
- 文档页数:3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危害及处理措施研究摘要:黄土在天然含水率时一般呈坚硬或硬塑状态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低的或中等偏低的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部分黄土即使在其自重作用下也会发生剧烈的沉陷,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
本文对失陷性黄土的成因、黄土的湿陷性的危害及黄土湿陷处理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Loess in the natural water content is generally rigid or hard plastic state and has high strength and low or moderate to low compression, but the water soaked, part of loess even in its gravity will be severe subsidence, strength also decreases rapidly. In this paper, the causes of collapse loess collapsibility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of loess hazards and measures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research关键词:失陷性黄土;成因;危害;措施一、湿陷性黄土的成因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黄土的湿陷性是指黄土在天然低湿度下往往具有明显的高强度和低压缩性,但遇水浸湿后会发生变形大幅度突增和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的现象。
湿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黄土具有明显的遇水连接减弱,结构趋于紧密的有利于湿陷的特殊成分和结构。
黄土湿陷性强弱与其微结构特征、颗粒组成、化学成分等因素有关。
在同一地区,土的湿陷性又与其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有关,并取决于浸水程度和压力大小。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土”——湿陷性黄土地基目录1黄土的特征和分布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1.1.黄土特征黄土具有以下全部特征: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2,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3.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4.富含碳酸钙盐类;5.垂直节理发育;6.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黄土状土。
1.2.黄土的分类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或典型)黄土和次生黄土。
一般认为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为原生黄土。
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运重新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层理含较多砂粒以至细粒的黄土称次生黄土1.3.黄土的分布黄土分布很广,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
世界各大洲黄土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欧洲7%,北美5%,南美10%,亚洲3%,此外,在澳大利亚、北非也有零星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635,280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的4.9%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左右,为2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黄土中游地区,北起长城附近,南达秦岭,西自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即北纬34・41度,东经102∙114度之间。
湿陷性黄土一般都覆盖在下卧的非湿陷性黄土层上,厚度以六盘山以西地区较大,达30米,六盘山以东地区稍薄,如汾渭河谷多为几米至十几米,再向东至河南西部则更少,并且有非湿陷性黄土位于湿陷性黄土层之间。
2.黄土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黄土湿陷的原因和机理的各种不同论点,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主要是由于土本身的物质成分(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和其结构,外因则是水和压力的作用。
1. 1.毛管假说Terzaghi指出当潮湿砂土内的不连续水分积聚在颗粒接触点时,相邻颗粒孔隙中水和空气交界处的表面张力,使土粒拉在一起。
湿陷性黄土成因、特征及勘察方法浅谈摘要: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勘察方法;力学性质;评价1、黄土的概念黄土为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一种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具有粉粒为主、孔隙比高、弱胶结等特征。
在一定的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我们称这种黄土为湿陷性黄土。
我国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1)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2)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粉粒含量一般在60%以上;(3)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长石,碎屑矿物和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等含量较高;(4)碳酸钙盐含量较大,硫酸盐和氯化物含量次之;(5)在自然坡面上可见垂直节理;(6)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孔隙比较大;2、黄土的成因学说目前国际社会上,地质学界对黄土的成因分析作了很多研究,但是一直未取得令大家一致同意的意见。
目前黄土的成因学说目前主要以风成说、水成说和多成因说为主,各个学说的看法及意见目前各种文献均可查阅的到,这里就不一一进行论述了。
3、黄土地貌的类型黄土地区地貌类型总体可分为4大类,即堆积地貌、侵蚀地貌、潜蚀地貌和重力地貌。
其中,堆积地貌又可分为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和黄土台地;侵蚀地貌可分为大型河谷和冲沟;潜蚀地貌可分为碟形洼地、黄土陷穴、黄土井、黄土桥和黄土柱;重力地貌可分为崩塌体和黄土滑坡。
各种地貌类型的地貌特征可详见相关规程规范,这里不进行详述。
4、黄土湿陷性的判别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中附录T,黄土湿陷性的判别可分初判和复判两阶段进行。
初判主要依据黄土的地质时代和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复判主要依据取样室内试验指标进行判别,然后进一步判断其湿陷性类型以及湿陷性等级。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因浸水后土的结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广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也有的老黄土不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和黄土状土。
具湿陷性)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造成的危害,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在未受水浸湿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地基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附加下沉,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而粉土颗粒中又以~70%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的粘土颗粒较少,.005mm,小于0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0.05~的25mm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占总重约14.28% 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中土孔隙土中水分不断蒸发,黄土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物,在生成初期,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发表时间:2018-01-19T15:07:57.900Z 来源:《建筑科技》2017年第17期作者:徐升阳[导读] 本文将重点阐述和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重庆 400023 摘要:本篇文章首先对湿陷性黄土基本内容进行概述,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湿陷性评价两个方面,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湿陷机理;地基处理;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主要指饱和框架不平稳的黄土,当受到自重压力或者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双重影响下,与水进行全面融合,黄土自身框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进而引发沉降现象。
由于湿陷性黄土地基自身具备一定的特点,给结构物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得路基或者结构物发生下沉或者倾斜等情况,给其后续的应用埋下隐患。
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全面落实,西部领域已经是当前我国重点经济建设战略实施领域,黄土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加以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本文将重点阐述和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机理及地基处理方法。
一、湿陷性黄土基本概述(一)湿陷性黄土含义当黄土和水进行融合之后,自身土质结构发生一定改变,并且黄土自身具备的粘聚力特性逐渐丧失,假设黄土地基具备一定的荷载作用,这就导致该部分土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或者下降现象,土体强度也会快速降低,具备这种特性的黄土也就是湿陷性黄土。
通常情况下,湿陷性黄土一般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另一种是自重湿陷性黄土。
(二)湿陷性黄土自身特性1.湿陷性所谓的湿陷特性主要指黄土和水进行融合之后,土体自身含有的盐类物质出现溶解,并且土体之间的作用力发生改变,因为土体分子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隔,使得无法再进行融合,进而导致土体结构呈现出蜂窝状。
并且因为受到外荷载作用的影响,土体自身框架发生改变,产生细微开裂,使其快速沿着土体颗粒之间的间距进行发展,进而给土体结构带来损坏,出现湿陷特性。
黄土地貌—搜狗百科研究简史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
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许多中外学者发表了研究中国黄土地貌的论著,并与欧洲黄土进行对比。
如 F.von李希霍芬、B.A.奥勃鲁切夫提出了黄土风成学说;B.威利斯对华北地貌(包括黄土地貌)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分期;P.德日进和杨钟健研究了黄河晋陕峡谷段河道发育与黄土堆积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土地貌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1953年黄秉维首次编制成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并发表相应的论文,奠定了黄土地貌研究的基础;1953~1958年,罗来兴等进行了黄土地貌分类和沟道流域侵蚀地貌制图工作,把黄土地貌研究与黄土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工作紧密相联。
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
分布情况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91042 地理地质论文浅谈路基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及处理方法黄土地区经常会因为暴雨、水流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地基沉陷、边坡失稳、路堑滑坡等灾害性地质活动,这种问题的出现给工农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经常造成严重的危害。
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初我们必须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于促进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是我国众多不良土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具备着范围广、特殊难度大、构成成分复杂的特点。
同时,这种土质还经常存在着难以消除或者减少的变性危害,其地基承载力以及基础处理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要对其土壤的组成以及特点具备详细的认识。
1.1 湿陷性黄土概念湿陷性黄土主要指的是那些非饱和的不稳定土质,这类土质结构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遇到水之后会发生变形、沉降等变动,从而给工程施工和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可以说国内各个省份都有存在,而路桥工程的施工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施工范围广、基础整体性要求高的工作模式,因此在施工中对于遇到的湿陷性黄土必须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及时的加以处理。
1.2 湿陷性黄土组成就目前常见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分析,其主要组成包含了风积得砂、冲积土、次生型黄土、残积土、可溶性沙土等,其中湿陷性黄土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土层为黄土,这也是世界上分布组委广泛的一种土质结构。
这种土质结构在受到风的搬运作用下会发生沉积,而未曾经过次生扰动、无层理的情况下会形成黄土的块状土,在受到含水量受到限制的时候,一般都具备着较高的强度和极小的压缩性。
这种土质结构在受到水浸湿之后在自重压力以及附加压力的作用之下便会产生沉陷和变形,从而造成土质失稳等质量隐患,给道路工程的施工带来严重影响,在平坦的地区这一问题还不怎么明显,但是在那些山区地带,对于道路安全性的影响十分严峻。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引言:陇西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滑坡灾害频发。
本文将分析陇西地区滑坡的诱因,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期减少滑坡灾害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一、陇西黄土地区的地质特征陇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性以黄土为主。
该地区位于冰川变化的中心,地势绵延起伏,地势梯度大,地表水系统发育,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和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该地区极易发生滑坡灾害。
二、陇西滑坡的诱因分析1.地震活动:陇西地处地震带,震级不断上升,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往往是引起滑坡的重要诱因之一。
2.降雨: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大,且降雨分布不均匀。
由于地势起伏,水系统发育,雨水很容易渗入土壤,导致滑坡发生。
3.人为活动:陇西地区农业发达,大量的农耕活动导致土壤松动,增加滑坡发生的风险。
4.地表差异:地质构造复杂,地表不平坦,在形成陡坡的地段,滑坡的发生频率较高。
5.岩性特点:地层中的差异性以及黄土结构疏松,使得土壤的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滑坡。
三、陇西滑坡的工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雨量监测、地表差异监测等,及时发现滑坡的征兆,提前预警。
2.植被覆盖:开展植被恢复与保持工程,通过植被的根系固定土壤,可有效减轻滑坡的风险。
3.排水措施:建设排水系统,加强对陇西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减少雨水渗入土壤的量。
4.加强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提高黄土的密实度和抗滑性能,增加滑坡发生的抵抗力。
5.加固措施:对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加固,采用挡土墙、爆破等手段,减小滑坡范围和灾害损失。
结论:陇西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地震活动、降雨、人为活动、地表差异和黄土的特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减少滑坡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植被恢复与保持、排水措施、土壤改良和加固措施等工程措施的应用,从而提高陇西黄土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能力,保护当地经济和居民的生活安全综上所述,陇西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是由地震活动、降雨、人为活动、地表差异和黄土的特点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5.黄土自重湿陷影响因素1)地理位置2)地质年代和成因3)自重湿陷性黄土层的埋藏深度4)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5)挖填方的影响4.风成说的依据1)黄土颗粒很细、质地均匀;2)黄土的母岩成分与当地原有地层的成份无关,而且成分复杂;3)黄土的地形,与其下伏基岩地形有一致性,随地形起伏而起伏;4)黄土在山坳里,不论高低,一律有覆盖;在一个区段里,不论高山或低地,均有分布;5)我国黄土和沙漠、戈壁顺递相连,自北而南,由粗到细,岩相变化颇有规律;6)我国黄土具坡向性埋藏特征,在迎风面堆积的量大,在背风面则堆积的少些;7)黄土层厚度有时很大,具有多层古土壤,有陆生动、植物化石,且多为干旱草原型动物。
33.黄土湿陷变形机理及假说:内因:黄土本身的物质组成(包括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和其结构。
外因:水和压力的作用。
假说:1)固化凝聚力降低或消失假说:2)毛管假说;3)黏土粒膨胀假说;4)欠压密理论;5)结构性学说。
黄土湿陷根本原因:黄土具有粒状架空结构体系,在力和水的共同作用下架空结构破坏形成的湿陷变形。
42.现场试坑浸水试验1)试坑宜挖成圆(或方)形,其直径不应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并不应小于10m,试坑深度宜为0.50m,坑底宜铺100mm厚的砂、砾石,试坑内的水头高度不宜小于300mm。
2)为了测得地表及其下各黄土层的自重湿陷量,浸水试验时一般需在坑内外设置标点,然后利用水准仪观测各标点在浸水期间的下沉量。
3)沉降观测。
4)试坑内停止浸水后,应继续观测不少于10天,且连续5天的平均下沉量不大于1mm/天,终止。
48.自重湿陷性与深度的关系1)在陇西地区,黄土试样显示强烈的自重湿陷性,从浅部到深度90m或更深,其湿陷起始压力一直远小于有效自重应力。
2)在陇东-陕北地区,自重湿陷性土的下限深度在十几米到三四十米。
3)在关中地区,自重湿陷性土的下限深度常可达16米,有的地方可达23米,个别地方有断续延伸至40米者。
湿陷性黄土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水分含量增加的情况下,由于颗粒间吸附力降低而导致土壤体积膨胀、强度降低的一种土质。
湿陷性黄土常见于黄土高原地区,其高度的可压实性和压实后易变性是造成建筑物变形和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成因,分析其工程性质,提出防治措施,以提高湿陷性黄土工程建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典型的湿陷性黄土地段,进行野外实地调查,了解该地段的土质特性、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情况。
2. 室内试验:采集湿陷性黄土原样,进行土质性质测试、含水率试验、压实试验等,获取其力学性质参数。
3. 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模型,分析其应力-应变关系、位移变形、承载力等参数。
4. 综合分析:将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可行性和防治措施。
四、研究内容1. 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试验,分析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力学性质、水文条件等,探讨其特殊性质和成因。
2. 工程性质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的力学特性,包括其受力性能、变形特性、承载力分布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防治措施探讨结合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湿陷性黄土的防治措施,包括改良技术、排水措施、支护措施等,以减少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4. 工程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指导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施工,提高工程建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五、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深入了解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成因,分析其工程性质,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同时,本研究也为湿陷性黄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六、结论与展望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质,其特性复杂且易变,对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成因,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
陇东地区湿陷性黄土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分析概述
陇东地区位于甘肃省东部,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傍水,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以农业发展为主,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作业很少,该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为黄土湿陷灾害。
由于对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也不够,在该地区进行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时,不能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破坏,带来了很大损失。
对该地区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十分重要,分析研究该地区湿陷性黄土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及其工程地质性,为以后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依据。
1.1 研究意义
陇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经济上主要以农业为主,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认识不够充足,工程地质勘察很少。
陇东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中新世晚期开始,经历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黄土连续不断地沉积,厚度可达300m。
其中湿陷性较强的是上层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黄土,对工程建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陇东地区的地貌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河谷阶地。
河谷阶地中最为发育的是一、二级阶地。
不同的地貌单元,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也不相同。
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严重影响了工程建筑,为此,本文重点研究陇东地区不同地形地貌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并查明其工程地质特征,为以后的工程建设和现有建筑保护提供依据。
1.2 研究现状
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十分严重,现我国对湿陷性黄土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针对黄土的复杂结构,颗粒成分、含水量、孔隙比、压缩系数、和湿陷性系数等物理力学指标,王永焱(1990)[1]已做了详细的研究,颗粒成分是第四纪松散堆积体命名、分类的基本依据,与松散堆积体主要特征息息相关,其颗粒成分变化的同时,土的结构也随之改变,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巨大,粘粒含量多少影响着黄土的湿陷性,粘土矿物在亲水过程中,体积膨胀,可以抵消黄土的一部分湿陷量。
赵景波(1991)[2]则对黄土的形成和演变做
了大量的研究,并研究了陕西长武黄土剖面土层渗透性。
天然含水量的大小则决定了黄土湿陷量的大小。
黄土湿陷的机理,郑晏武(1982)[3]做了很多的研究,黄土湿陷是个很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对黄土加水加压到一定程度时,黄土内连接骨架颗粒的胶结物连接强度降低,遭到破坏,颗粒松动,挤密,孔隙比变小,黄土中的孔隙为黄土颗粒的挤密提供了空间,造成黄土湿陷,杨运来(1998)[8]对黄土的湿陷性做了详细研究,分析了黄土的变形机理,阐明了黄土的湿陷本质。
雷祥义(1987)[11]研究黄土中不同的空隙类型,及其与黄土湿陷性的关系。
迄今为止,我国对黄土的研究众多,本文则只针对陇东地区不同地貌单元上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做出分析,并查明其工程地质特征。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含水量和孔隙比是影响黄土湿陷性的重要物理指标,湿陷性系数δs又是判定黄土湿陷性的重要指标。
为研究陇东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将通过现场勘察,采取代表性试样,分布做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塑限和室内压缩实验,测定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孔隙比液限、塑限和湿陷性系数δs,分析各项指标在陇东地区的分布状况,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并统计各地貌单元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1.4 研究内容
本文将在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察,采样试验,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手段,研究陇东地区不同地形地貌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规律,查明场地的工程
地质特征,地形地貌,黄土的地质年代,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等级及分布。
从试验结果来看河谷阶地含水量大,主要由河流补给,土体强度底,工程地质性质差,相比之下,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含水量较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土体强度较高。
陇东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
(1) 北部黄土梁、峁区大都为自重湿陷性场地,其湿陷性较强,湿陷性土层厚度约为16m,而北部边缘一带湿陷性比较小,属于非自重湿陷性场地,黄土湿陷等级为二级;
(2) 黄土塬为自重湿陷性场地,其中湿陷性土层厚度约为9~12m,湿陷性土层厚度约为6m左右;
(3) 河谷一级阶地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地下水埋藏比较浅,其埋深随季节变化比较大,约5~6m,湿陷性黄土厚度不大,厚度约为2~6m,阶地前缘湿陷性等级可划分为一级,阶地后缘划分为二级湿陷性场地;
(4) 二级阶地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阶面比较完整,沉积厚度约为30m左右,黄土湿陷性等级为一、二级,且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