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坑院
- 格式:ppt
- 大小:5.14 MB
- 文档页数:29
陇东地坑院的前世今生郭家地坑院全貌地坑院的一边崖面中间挖一个斜洞直通塬面作为人行通道,塬面出口处修一门楼即为大门。
郭凤福和老伴在演示地坑院中的水井吊水改造成窑洞博物馆的地坑院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曹志政在陇东地区,有一种独特的人居建筑,是人类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居住形式——窑洞。
在造型多样的庄院窑洞中,地坑院窑洞是其中的特殊形式,地坑院多为塬面地区所建。
陇东地区包括“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及周边黄土丘陵地带,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淳厚的黄土大塬孕育了农耕文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环境下筑造窑洞成了必然条件,而黄土大塬为窑洞的筑造提供了先决条件。
陇东窑洞有4000多年的演变历史,窑洞民居文化2006年被甘肃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洞营造技艺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庆阳还有4.66万户居民居住窑洞。
当地窑洞有崖庄窑、箍窑、地坑院窑等。
在陇东平原地区,曾有一种说法:“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地坑院窑洞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被称为“民居史上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
陇东地坑院的形成在茅草房还没有传入中国时,生活在山区的人类以天然洞穴或挖穴生活以抵御飞禽走兽的威胁,那么生活在平坦的平原地区的人类只有在平地上挖坑,在坑口上盖一层茅草以抵御飞禽走兽和防风取暖,这便是地坑院的雏形。
根据史料记载,当周人先祖不窋到陇东地区后,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
不窋从修建陶窑中得到启示,并且根据陇东特定的气候、地理条件,发明了“陶复陶穴”,即以陶窑的形式挖凿窑洞式住宅,教当地人改变穴居习惯。
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陶继任部落首领,继续大力提倡“陶复陶穴”,将窑洞住宅进一步发扬光大,甚至推广到周围戎狄部落,开始了历史上长达几千年的窑洞生活。
《诗经》称“陶复陶穴”,陶穴即是窑洞,这便是窑洞的最早记载了,其中包括地坑院窑洞。
陇东传统民居摘要: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种住宅。
这种住宅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的自然和文化原因。
本文试图揭示这种住宅形式所蕴含的陇东先民所具有的畏惧自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追求居住环境和谐完美;安贫乐道、眷恋故土;着眼现实、长幼有序等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坑庄院居住形式陇东地区地域文化特征一、地坑庄院简介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种住宅。
实际上,地坑庄院是原区群众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原有的古老“穴居”住宅最直接的发展和进化。
这种住宅一般是在旧涝池或废坑的基础上开一大方坑,四壁开凿窑洞。
地坑院窑洞庄院的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深度在6米左右,宽度因院落性质、地形、地貌而差异较大。
小的通常有十多米见方,常常呈座北向南的方向。
在正面,一般修挖窑洞三孔,左右两边修相同数目或少于正面的窑洞,十分讲究左右之间的对称。
出入通道多修建于庄院主窑的对面,通道所在的一面一般不修窑洞,修时也只是小于正侧三面许多的辅助性窑洞,如厕所,鸡、猪、牛、羊圈。
主窑(即正面的窑洞)一般略大于其他窑洞,大体为深6.6米左右,高3—4米,底宽3—3.3米。
较大的院子有二十多米甚至几十米见方。
一面挖窑五孔或七孔,能容纳几十口的大家庭居住。
二、地坑庄院的历史成因陇东地坑庄院的产生和延续的物质条件是深厚的黄土层的存在,是陇东人民在漫长的年代里与黄土同生存共相处的实践中,对黄土特性一种规律性认识的反映。
体现了陇东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不断地利用自然,改善生活环境的奋斗精神,映射了陇东先民在漫漫岁月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
陇东地区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边族政权、统一王朝与分裂政权、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峙争锋的前沿,政治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这种多民族的交错分布与融合、农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陇东地坑庄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陇东窑洞摘要: 窑洞,是陇东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风景之一,它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包蕴着深厚的黄土文化内涵。
研究它对研究陇东乃至古老的秦陇文化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陇东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古的时 ...窑洞,是陇东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风景之一,它有着古老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包蕴着深厚的黄土文化内涵。
研究它对研究陇东乃至古老的秦陇文化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陇东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古的时代。
“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
庆阳自古以来是周朝圣祖的发祥地,从不窋到鞠陶再到公刘,历经三世,在这里艰苦创业,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周文化。
《甘肃通志》记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
”说的是周人的生活情况,而窑洞居住的历史大概还要在周之前。
这里的“陶复陶穴”就是周人的窑洞,古代“陶”与“窑”音异而义同,古之陶即今之窑。
“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
在塬面上,正凿的窑洞既为“陶穴”,在塬边、半山腰挖的窑洞既为“陶复”。
这种“陶复陶穴”的古建筑一直流传至今。
如今,当你漫步陇东高原的山、塬、沟、峁时,会随处见到这种古老的居住形式。
陇东窑洞的构建过程是十分繁杂的,包含着十分艰辛劳动。
建窑筑洞的第一步是选地基。
一般,地基都是根据所居住的地形去选择。
居住在沟、梁、山峁上的人常选择沟畔、山腰,修成崖庄子,即古之“陶复”;居于塬中心地带的,或依据坎、梁、胡同,若没有这些则就地挖坑,修成地坑院,即古之“陶穴”。
无论是崖庄还是地坑院,地形最基本的条件要土质好,利于修筑;讲究省工、省时、省力;利于交通,利于流水,利于居住;庄前屋后要有发展利用价值。
选了地基,还要请阴阳风水先生“坐字”,这是选地基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阴阳先生用罗盘测定修庄子的方位,准确确定面向、趋势,这在“文革”和“破四旧”时期被视为封建迷信,其实从古老的中国文化来阐释,它包涵着一定的合理因素。
参观地坑院感想地坑院,又称天井院、地窖院,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它将民居建在地下,形成一种天然的温度调节,冬暖夏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这样的地坑院,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惊叹于地坑院的建筑智慧地坑院的建筑方式别具一格,将民居建在地下,四周挖掘出四合院的形式,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建筑形式的独特魅力。
冬暖夏凉的特性,使人们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种建筑智慧令人惊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体会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地坑院不仅是民居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建筑工艺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坑院历经百年风雨,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如今,地坑院仍在使用,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对环境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地坑院,迁往城市生活。
这使得地坑院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我们需要在保护地坑院这一独特建筑形式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这样,才能让地坑院这一瑰宝得以延续,为后人所敬仰。
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观地坑院,让我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是民居,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此次参观,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自豪。
总结:参观地坑院,让我深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坑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既是民居,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地坑院赏析地坑院,那可真是一种超级特别的建筑呢!我第一次听说地坑院的时候,心里就想,啥?在地底下的院子?这也太酷了吧,就像住在地洞里的小鼹鼠一样。
地坑院主要在咱们中国的一些地方才有,比如说河南、山西等地。
我就想象着那些地方的人们,住在这样独特的院子里,肯定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你看啊,地坑院就像是大地张开的嘴巴,一口一口地把房子吞进去。
不过呢,这可不是什么危险的事儿,反而是一种很聪明的居住方式。
它是直接在平地上向下挖一个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大坑,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窑洞当作房间。
这些窑洞就像一个个小洞穴一样,可有意思了。
我觉得建造地坑院的人一定是特别会利用大自然的高手。
他们不用像盖高楼大厦那样,去到处找很多很多的建筑材料。
只需要在土里挖挖挖,就有了自己的家。
这在以前啊,可能也是因为条件有限,但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环保建筑方式。
也许有人会说,住在地底下会不会很潮湿呢?嘿,这你就不懂了吧。
地坑院虽然在地下,但是它有排水的小窍门呢。
在院子里会有一些小小的排水通道,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血管一样,能把雨水悄悄地排出去,不让院子里积水。
我还听说过一个关于地坑院的小故事呢。
说是有个外地人到了有地坑院的村子里,晚上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发现脚下好像是空的,吓了一跳。
他还以为自己遇到了什么神秘的陷阱呢。
结果走近一看,原来是地坑院的入口。
这就像我们玩捉迷藏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超级隐蔽的藏身之处一样。
这个外地人当时的表情啊,肯定是又惊又喜。
从外面看地坑院,你可能会觉得它有点不起眼,就是一片平平的土地嘛。
可是当你走进院子里,就像走进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小世界。
院子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也许还有一棵大树。
夏天的时候,坐在树下乘凉,那感觉肯定特别惬意,就像住在世外桃源一样。
而且啊,地坑院里的窑洞里面可暖和了。
冬天的时候,外面呼呼地刮着大风,就像一只大怪兽在咆哮,可是窑洞里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多幸福啊。
开挖地坑院的自然原因你有没有注意过,咱们身边有些地方的院子里,地面往下凹进去,像个小坑,像是有人故意挖出来的样子。
要是你走到这些院子里,常常就能感到一种特殊的气氛——好像有种“怀旧”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着。
可事实上,这些地坑院并不是人类的设计,它们是大自然悄悄在背后“操控”出来的。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地坑是怎么出来的,难道是地震还是塌方?嘿,告诉你,这背后其实有一番不为人知的自然原因呢。
要说这地坑院的出现,得从咱们生活的环境说起。
很多地坑院其实都位于干旱地区,特别是那些土地松软,水源稀缺的地方。
你看,天气干旱,水分少了,土壤就会变得特别脆弱。
你一走过去,踩在土上,好像能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随时会崩塌。
要是再碰上几场暴雨或者强风,一些地方的土壤就容易受到侵蚀,慢慢的,地面就开始下沉,形成一个坑。
你说,为什么是坑呢?这就是自然界的奇妙之处了。
当地面开始下沉时,它并不是“均匀”地往下掉,而是会按照土壤的松软程度,出现不规则的下陷。
这就像是你用勺子在沙滩上挖一个坑,明明勺子一捧的沙子不多,但沙子却会“顺着”自然的势头,往更低的地方流动,越挖越深,越挖越大,直到形成一个天然的“凹地”。
然后,咱们的老祖宗就顺理成章地把这个地坑当作了院子的一部分,住了进去,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地坑院。
再说了,这地坑院不仅仅是因为土壤松动才出现的,地理条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有些地方,地下的水位比较高,地下水一多,土壤就容易塌陷。
你看,地下水就像是无形的“手”,它不停地在推搡土壤,最终导致地面沉降,地坑就这么悄悄出现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地坑院总会出现水池,因为水位太高,容易把院子的地面给撑起了。
不过,这地坑院的形成还离不开一种现象,那就是风的“助攻”。
说起风,别看它轻飘飘的,它的“能量”可大着呢!特别是在一些干燥地区,风一吹,地面上的沙子和尘土就开始不停地漂浮,渐渐地,它们就会堆积在某些地方。
你想啊,沙土堆得越来越厚,到了某个时刻,这些沙土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开始在地下形成一个空洞,最终导致地面下沉,形成坑洼。
地坑院原理
地坑院位于陕西省延安和铜川交界处的黄龙山上,是一种古老而又奇特的民居建筑。
它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地坑院平面呈“凹”字形,整个院落挖在山坡上,分为内、外两院,内院又分为四壁、正房、东西厢房等。
其中的四壁是指窑洞的四壁,正房是指窑洞的正房,东西厢房是指窑洞的两边。
这种民居建筑与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相适应,具有冬暖夏凉、牢固耐久的特点。
它由下往上层层扩大,平面呈“凹”字形,从外面看去就像一个巨大的“井”字,故名地坑院。
地坑院在黄龙山上还有一个特殊之处——不用一颗铁钉而用一把铁锹挖下去就能住人。
这是因为黄龙山上土质松软,没有坚硬的石头和坚硬的土块,挖地时只能用铁锹而不能用钢钎。
地坑院最深处达20多米,最浅处也有7米左右。
因此,它能抗8级
地震和8级大风,是理想的民居建筑。
地坑院建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1 —1 —。
关于地坑院的活动感想前言:在我心中,地坑院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地方。
这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每一次到访都让我感受到无穷的温馨和喜悦。
地坑院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各种文化艺术交流、传统节日庆祝等各类活动不断举办,每一次活动都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参加地坑院活动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传统文化活动地坑院在传统文化活动上做得非常出色。
每到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地坑院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春节期间,地坑院会举办舞狮表演、传统戏曲演出、手工艺制作等传统文化活动,让我们在新年里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进了家人和邻里之间的感情。
中秋节时,地坑院会组织家庭团聚晚会、传统赏月活动、制作月饼等一系列庆祝活动,让我们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幸福。
清明节时,地坑院会组织扫墓活动、祭扫祭祖仪式等传统祭祀活动,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感受到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我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教诲,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二、文化艺术交流除了传统文化活动,地坑院还经常举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我曾参加过地坑院举办的文学沙龙活动,见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朋友。
在这里,我们互相分享读书心得、讨论文学作品、交流文学创作经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地坑院还经常组织美术展览、曲艺表演、音乐会等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让我们在这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开拓了眼界,也促进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我们成为更加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三、义务劳动活动地坑院在义务劳动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经常会组织居民参加社区环境整治、植树造林、公益宣传等各类义务劳动活动。
我曾参加过植树活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山林里植树造林,为改善环境出一份力量。
这样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
庆阳窑洞:黄土民居此最奇作者:贾劝宝来源:《丝绸之路》2008年第04期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庆阳(习称陇东)是一方古老神奇的土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享誉中外,举世赞叹。
其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黄土建筑之奇,民居文化之宝,陇上景观一绝。
走进庆阳,无论是在广袤无垠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你都会发现遍布各处、大小不一的窑洞村落。
其中,最富地方特色的窑洞庄院“地坑院”,一定会使你惊叹不已,啧啧称奇。
当你醉心欣赏陇东黄土高原的雄浑壮阔之时,可能突然发现缕缕炊烟从地下袅袅而上,鸡犬之声声声入耳。
正惊诧莫名之时,你已走近农家的地坑院。
这种窑洞院落,庆阳仅有,别地绝无,是在平地上掘以3丈见方的大坑,四面皆挖窑洞,并掘一斜形通道至地上,供人出入,人称“地下四合院”。
有人以诗尽道其中之妙:“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至于在塬畔沟边、山坡川道,形制不一的窑洞院落,更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有所谓“崖庄”:在山坡上依地势掘一崖面,挖上窑洞,围上院墙,修上门楼,即为“崖庄”。
还有所谓“架板庄”:就是窑洞院落依地势重重叠叠修建,庄上有庄,院上有院,形似架板,酷如楼房,可称窑洞楼房,有人将其形容为“如挂在云雾之中的洞天神府,似嵌入黄土地上的串串珍珠”。
它折射出浓厚的陇东地域、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等特色,给人以悠远古老的历史遐想和无穷无尽的美学品味,如饮百年醇酿,如读千年宝卷,使人如痴如醉,忘形忘情。
改革开放前,当地农户90%以上都以窑洞为居所,窑洞存量至少有100余万孔,分布在陇东各县、乡。
现在,平原区农民大多数住上了砖瓦房,山区农民居窑者较多,现人居窑洞尚有30余万孔。
若以大小为标准,庆阳窑洞有大窑、中窑、小窑之分。
大者一般宽1 .5丈,高近2丈,深达4~5丈,十分宽敞气派。
此种窑洞多是家境富裕、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所有。
中者多是地势所限或小户人家所修,虽略显局促,倒也紧凑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