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陇东
- 格式:ppt
- 大小:607.00 KB
- 文档页数:67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一、门阀世族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有了变化,门阀世族取代了秦汉时期世家地主的地位。
门阀世族是世家地主的继承,也是世家地主的发展,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属于占统治的等级。
在地主阶级内部,还有其他的等级,习惯上往往是混称作“庶族”。
其实,“庶族”也包含不同的等级。
世家地主主要指有封国封邑的王侯。
门阀世族有世袭的社会身份和经济、政治上的特权,这是与世家地主相同的。
门阀世族与后者不同的地方:首先,他们有世代传袭的私有土地,而不是国家的封国、封邑。
其次,他们掌握的劳动人手大量是荫附于他们的农民,不向国家纳税服役,不是国家户籍上的民户。
再次,他们的剥削所得,不是与国税统一起来的地租,而是与国税分离的地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宦途上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在近人撰述中,对门阀世族使用多种不同的名称,有世家大族、高门大姓、士族、豪族、豪强、权势等称呼。
“高门大姓”、“势族”、“权势”,都是一般性的名称,并无特定的意义。
“豪族”、“豪强”,在字面上的含义,与“世族”有别;在具体的使用习惯上,基本上是指地方上有权势而与世族有别的人家,但有时也与“世族”一词混用。
相对地说,“门阀世族”这个词,更能表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主等级的特点,既能表示其与秦汉时期世家地主的连续性,又能表示前后的差异性。
世族和士族是同义语或基本上是同义语,但门阀世族一词用以概括北朝的这一阶层的地主,则比“士族”更为合适。
门阀世族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门阀世族,是在地主阶级中享有高贵身分的等级。
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最足以反映这时期门阀地主和一般地主在身分上的划分。
“士”是指门阀世族“庶”是非门阀地主。
门阀世族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东汉时期。
章帝时有一诏书称:“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刚亩,不系阀阅。
”(《后汉书·章帝纪》)李贤的注称:“言前代举人,务取贤才,不拘门地”。
这说明东汉章帝时阀阅之家在选举上已占有一定的特权地位,这是与汉初以来的世家地主不同的。
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方世蔚,张元兴(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汉末魏晋之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英雄辈出。
在这金戈铁马的背后,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人从儒家的入世务实转而开始了虚无的清谈,而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到底为何会出现,它出现的时代给了它什么样的条件,本文将作以探究。
[关键词]:党锢之祸清议名士门阀体制风度雅量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在士大夫官僚与太学生中出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清议。
这时外戚势力失控,皇权扶植宦官势力进人官僚队伍,以抗衡外戚。
遭到外廷官僚与太学诸生的抵制,太学生与官僚士大夫、名士结合, 对抗皇权以及依附皇权的宦官势力。
促使清议的产生,在下文我们将具体探讨其产生的条件及发展:一、清议的产生(一) 党锢之祸的发生延熹九年,宦官赵津、候览等党羽与张矾、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
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
”李膺实际上成了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
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于死地。
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营私,败坏朝堂。
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
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
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
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
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
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72年,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
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
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
出土文献所见两汉陇西郡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出土文献所见两汉陇西郡探究出土文献所见两汉陇西郡探究引言陇西郡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方政区,位于今日的甘肃省陇南市一带。
180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建置沿革杜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曹魏时期敦煌郡应有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宜禾、冥安、渊泉、伊吾八县;西晋元康五年以前,敦煌郡有昌蒲、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宜禾、冥安、深泉、伊吾九县;元康五年后,敦煌郡或仅保留昌蒲、敦煌、龙勒、效谷四县;前凉时期敦煌下辖有敦煌、龙勒、效谷、凉兴、乌泽诸县;西凉时期敦煌郡的管辖范围是敦煌、龙勒、效谷诸县;北魏时期敦煌郡下辖县调整为敦煌县、鸣沙县、平康县;北周时期敦煌郡统鸣沙县。
关键词:敦煌沙州凉州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K87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19)04-0180-07汉武帝时期,始立敦煌郡。
《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其后骡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①史书记载反映了汉朝开发河西的过程,②汉朝开发河西的方式大致有筑城、徙民屯田等,待开发地达到一定规模后方设置郡县。
据史书记载,元鼎年间(前116-前111),汉朝已经在敦煌一带徙民屯田,元鼎四年(前113)敦煌的屯田百姓发收稿日期:2019-03-0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丈社会科学畫点研究基他重大项目"敦煌通史”(16JJD770024)作者简介:杜海(1986-),男,山东枣庄人。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96《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3页。
②学者对河西四郡的设置过程做了细致的研究,如[日]日比野丈夫著、辛德勇译《论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刘俊文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9卷《民族交通》,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41-664页;张维华《汉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疑》,氏著《汉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第309-328页;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9-194页;马雍《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和敦煌郡的西境》,《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134-167页;刘光华《秦汉西北史地丛稿》,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15-124页;李炳泉《西汉河西四郡的始置年代及疆域变迁》,《东岳论丛》2013年第12期,第76-83页。
断代史复习纲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概述】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结束,晋朝成立。
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只有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建邺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
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自。
南朝(420-589)承自东晋,由汉族建立,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南京)为都;北朝(386-581)承自十六国,由鲜卑族建立,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北朝官制模仿南朝。
【大事记】黄巾起义: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
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但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下令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
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外戚何进与宦官火并,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乱政: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完全掌握了朝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主要有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
汉末北方的太平道组织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鲁在汉中、巴蜀传播的天师道仍在传播。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有一套较严密的组织系统,张鲁在汉中就以五斗米道组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建安中,曹操夺取汉中,将张鲁及其部分教民北迁,天师道因而在北方传播。
但张鲁到北方后不久即去世,天师道因而组织涣散。
在巴蜀的天师道也因无领导组织同样涣散。
成汉李氏据蜀后,因其信奉天师道,巴蜀地区的天师道当有较大的发展。
魏晋间北方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人民群众便流入江南或巴蜀,而巴蜀民众也因此又流入江南。
于是北方的太平道和巴蜀的五斗米道也传到江南。
江南就出现了太平道的支派于君道、帛家道与五斗米道的支派李家道、清水道及杜子恭道团。
这些道派都广泛在民间传播,后来还多次出现李弘起义与孙恩、卢循起义。
传入江南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在民间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上层发展。
东晋时期信奉天师道的土族就明显增多,如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吴郡杜氏、义兴周氏等等,都有信奉天师道的。
东晋初,葛洪对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总结,确立了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并发展了金丹派的炼丹术。
葛洪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而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而修道最主要的方法是宝精行气和服食还丹金液。
故葛洪特重炼丹,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古化学资料。
葛洪的著作很多,现存而又最重要的是《抱朴子》。
东晋中叶以后,江南天师道盛行,出现了若干造作的道书,《上清经》和《灵宝经》就是其中的两类。
《上清经》是杨羲、许谧所造,以后便发展为上清派。
《灵宝经》是葛巢甫所造,以后发展为灵宝派。
南朝初期,陆修静融合天师道与神仙道教,将早期民间道教改革发展为新的官方道教;并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分类整理了道教典籍,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朝中期的陶弘景,在隐居茅山的45年中,广招徒众,弘传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核心基地,后世因称之为茅山宗。
陶弘景除弘传上清经法外,还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发展了养生修炼理论。
陇西县政区沿革陇西县,上古为西戎部族所居。
西周晚期,在今陇西县境生活的戎族有豲戎和襄戎。
豲戎在渭水上游最为强大,有小邑。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豲道,治所在今陇西县东南,为今陇西境最早的县级行政建置。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襄武县(治今县城东南5里处)、首阳县(治今县城西50里处),今陇西境有襄武县、首阳县和豲道。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兰干县(治在今陇西北部)。
此时,今陇西境有襄武县、首阳县、兰干县和豲道并存。
襄武县、首阳县隶属陇西郡,兰干县、豲道隶属天水郡(同年,分陇西郡地置)。
王莽时期,襄武县改称相桓县,兰干县改称兰盾县,东汉时均恢复原名。
东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三月,“徙金城郡治襄武”。
次年,“陇西郡徙襄武”,襄武成为两郡郡治。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置南安郡,郡治豲道,辖豲道、新兴县(在今武山县境)和中陶县(同年,废兰干县置)。
此时今陇西县境有襄武县、首阳县、豲道、中陶县并存。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移襄武县,今陇西境有陇西、南安两郡同治。
西晋、东晋至十六国时期,今陇西境仍有襄武县、首阳县、中陶县和豲道,分属陇西、南安二郡。
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置渭州,治襄武,领陇西郡、南安阳郡(同年,由南安郡改置)、广宁郡(今武山、漳县境)。
陇西郡领襄武(郡治)、首阳二县,南安阳郡领桓道(郡治,同年由豲道改置)、中陶县。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
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桓道县又改内陶县,废中陶县并入内陶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陇西郡、南安郡,置渭州(治襄武),并改内陶县为武阳县。
开皇十年(590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陇西县名之始),与襄武县同属渭州。
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渭州,又设陇西郡(仍治襄武),领5县,今陇西境有襄武、陇西、渭源三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治襄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贸易.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
不敢跟他说话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
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
两汉时期,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商品种类繁多,仅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所列就达几十种之多。
其中使人获利较多的是盐、铁、酒、谷物、布帛、家畜、木材、皮革、漆器等物品,那些“周游天下”的富商大贾,也多是盐铁大商人和粮食布匹贩运商。
与汉代相比,有些学者认为,受长期战乱和分裂割据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强化,实物交换盛行,商品经济萎缩,传统市场出现了“大倒退”或“逆转”。
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商品贸易的主体是土特产品、高档消费品和奢侈品,而事关国计民生的粮食、布帛和盐铁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产品则较少进人流通领域,因而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呈现出“畸形”的发展形态和“变态”的繁荣景象①。
我们认为这个看法值得商榷。
限于篇幅,本文着重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贸易的情况,有关布帛和盐铁贸易将另文论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如吴慧先生认为,“奢侈品的商业是特别发达的,这是西晋商业畸形发展的第一个表现”(参见《中国古代商业史》第234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版)。
高敏先生认为,南朝“工商业发达的根基,并不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弃农贩运和奢侈品的制作与经营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畸形发展的工商业”(参见《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上册第26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冷鹏飞先生认为,“统治阶级对奢侈品的奢求,刺激了贩运贸易的发展”,“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贩运贸易畸形发展”(参见《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第202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一粮食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与两汉时期类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一般可分为地方小市场、商业都会和边境互市等几类。
考察本时期的粮食交易范围,不妨先从这几类市场入手。
29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昌郡建置沿革杜海(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西晋元康五年(295)分敦煌、酒泉郡置晋昌郡,晋昌郡下辖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广至、沙头、会稽、新乡八县。
五凉时期,唐瑶以晋昌郡守拥护李嵩建立西凉政权,后沮渠无讳居晋昌而据守河西西部,可知晋昌郡为河西地区的军事要地。
北周武帝时期,晋昌郡废置。
唐武德七年(624)复置晋昌县,属瓜州。
关键词:晋昌敦煌瓜州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K870. 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 (2020 )04-0029-05西晋元康五年,晋昌郡始设,归属凉州。
晋元康五年以后至张轨任凉州刺史以前,凉州应有金城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西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晋昌 郡。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广至等五县,分酒泉之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
®可知西晋元康五年时分敦煌、酒泉郡置晋昌郡,下辖宜禾、伊吾、冥安、深泉、广 至、沙头、会稽、新乡八县。
西晋晋昌郡的增设,表明汉晋时期敦煌郡经济、人口有了 相当程度的发展,其东部诸县有了独立设郡的需要。
晋昌郡设立之初,即下辖八县,成 为河西大郡。
对于西晋晋昌郡诸县的地理位置,学者已做了大量的考证。
广至县位于今 瓜州县踏实乡西北破城子,即唐代的悬泉堡。
®晋昌郡宜禾县非汉代敦煌郡之宜禾都尉,而是位于今瓜州县六工破城,即唐代常乐县。
®冥安县的位置汉晋之间有所变动,变动 的时间即在晋昌郡设置时期。
据考汉代冥安县位于锁阳城东北约4.5公里之南岔大坑古收稿日期:2019-12-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通史”(16JJD770024);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2020jbkyjd002);兰州大学服务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项目“一带一路甘肃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2019-FWZX-15)作者简介:杜海(1987-),男,山东枣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