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单元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11
【大单元】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收藏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设计者:第一课时漫谈新闻领取活动任务【课型】单元预习课【学习内容】畅谈新闻、初步认知;体验情境、明确任务【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目标2.初步了解新闻文体3.感知活动情境,明确活动任务【学习过程】(一)导入:顾炎武有句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是我们知晓天下事的来源。
(二)学生活动一:畅谈新闻、初步感知1.请你谈一谈最近发生的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并说说你获知新闻的渠道。
2.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你得到对“新闻”的哪些认识?明确:新鲜的的事情;真实的事件;公开发生的事件;可多渠道获取。
3.速读本单元教材提供的文章,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
4.与小组同学交流,尝试为新闻下一个定义。
明确: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三)学生活动二:体验情境、明确任务新成立的校园电视台将隆重推出“新闻追击”栏目,每期节目将报道校园及城市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征集栏目主创,要求面试者交一份新闻作品。
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认真学习本单元内容,录制一期节目作为作品,包括新闻策划、采写、播报、录像等过程的制作。
通过班级选拔后,代表班级前往应征。
你需要和你的小组同学完成以下挑战:任务一:勇闯记者训练营——新闻阅读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及图书大量新闻作品,完成下列关于新闻文体知识的填写,考核通过,你才能获得记者证上岗哦!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广义的新闻指:狭义的新闻指:新闻具有:等特点。
从狭义新闻的结构及要素的角度把握每一则新闻的内容;能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新闻语言了解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任务二:奔赴新闻最前线——新闻采写根据校园或城市发生的实事,小组合作,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对事件人物进行采访并撰写新闻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要点案例分析题材:新闻消息类主题。
体裁:新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
阅读教学:1.要求把握新闻类作品要素、结构;体会情景,品味新闻语言。
2.新闻写作训练。
综合性学习:1.主题:新闻采编、新闻写作2. 活动:讲述教学计划用时:22课时课时案例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本课目标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b、解释下列词语业已:锐不可当.3、合作探究: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语文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反馈一、1.溃 2.签 3.督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
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
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
“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八上第一单元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要素;3.培养学生的新闻报道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5.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要素;3.新闻的价值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闻定义与特点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段新闻报道的开头,引导学生探讨新闻是什么,具备怎样的特点。
2.新词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新闻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分析新闻具备的客观性、时效性和公众性等特点。
3.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与学生一起分析其结构和要素,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篇新闻报道,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新闻的特点和结构要素。
第二课时:新闻报道的结构与要素1.复习(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2.新闻结构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导语、正文和结尾等部分,并给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新闻要素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要素,包括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和怎样等内容,并给出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4.案例分析与实践(25分钟)教师给学生发放新闻素材,并要求学生编写一篇新闻稿件,要求包含新闻的结构和要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
第三课时:新闻的价值和影响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篇新闻报道,让学生观察新闻报道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讨论与分析(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他们思考新闻报道对个人思维、社会观念以及公共舆论的影响。
3.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一篇重要新闻,并谈论该新闻的价值和影响。
4.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具备的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和非虚构写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一单元新闻主题单元作业设计如何让作业“减量”不“减质”,必须加强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联系,将作业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一、让过程“立”起来1.作业设计服务于单元整体规划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应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的安排应注重整体规划。
以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符合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前,要有合理的单元整体规划,要先有单元教学目标,后有单元作业目标。
范例: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规划(见表1所列)任务安排活动项目活动任务课时安排活动目的新闻阅读课内阅读:比较阅读各类体裁的新闻,初步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
对比阅读《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消息结构特点对比阅读《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2课时)新闻语言特点阅读《国行公祭》(1课时)新闻评论特点课外阅读:浏览报纸、新闻网页,对比不同体裁的新闻异同课后搜集最新报纸、新闻网页,整理不同体裁的新闻各一篇,开展新闻分享课(1课时)新闻体裁特点新闻采写班级小记者团成立,新闻采写项目任务单分组分工、确定选题、设计提纲(1课时)运用所学新闻知识进行采访、写作;了解并模拟新闻报纸出刊流程课外模拟采访,了解报纸形式课后采访、整理,组内修改展示(1课时)课堂分享:哪则新闻可以上头条?以同学们的作品为例,分析归纳“上头条”的几大要素(1小时)成果展示小组分工合作,编辑小组报纸,校内张贴展览,师生共赏新闻表1 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规划表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有助于保证作业内容的可理解性,避免因为作业内容的陌生,导致作业难度加大,从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也有助于地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场地、时间等限制,往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足。
作业作为一种课外学习任务,应该在适当巩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发挥课外时空的学习优势。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篇一】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案部编版第1课新闻两那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解并掌握新闻的根本要素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二)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三)教育目标: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二、重点难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揭题解题(三)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识记重点字词:鄂(湖北)豫(湖南)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四)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五)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六)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刚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
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那么新闻主体的内容。
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七)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刚复述的内容?(第1句、第2句)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教师讲知识:(1)这那么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新闻单元复习课教案(两课时)复习目标:1.巩固落实新闻的有关知识和课文内容。
2.充分认识新闻消息结构和语言等主要特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观点立场。
3.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认识“好新闻”的要素。
4.学习“新闻采访”,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认识新闻消息结构和语言等主要特点,理解作者传达的观点立场;学习“新闻采访”。
教学难点:认识新闻消息语言主要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立场;学习“新闻采访”。
教学方法:阅读归纳法,比较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学习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梳理新闻(消息特写通讯)有关知识。
1.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预留的作业的答案。
2.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预留的作业:阅读《什么是新闻特写》,完成表格。
二.复习新闻:1.“独有”的结构标题(一)回顾有关新闻(消息)结构的知识点。
1.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倒金字塔式”结构(从主要到次要)(二)请同学们结合第一单元课文,举例说说新闻的结构;自由发言。
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三.复习新闻:2.“漂亮”的标题(一)回顾有关新闻(消息)标题的知识点。
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在主标之上)主标(正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标:解释说明,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在主标之下)(二)例子体会:说说下面新闻的标题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1.引题:重拳出击(烘托气氛…)2.主标:狐狸斗不过好猎手(比喻形式,概括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3. 副标:逮捕经济犯罪嫌疑人311名(解释说明,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三)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完成《课时特训》第6页:6和9(1)(2)给下列新闻拟一个标题。
新华网日内瓦1月16日电(记者刘国远)总部设在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16日宣布,该组织今年的年会将于本月23日至27在达沃斯举行,年会的主题是“合作创新的力量”。
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预习反馈一、1.溃 2.签 3.督二、1.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我军英勇善战。
2.已经。
三、1.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四、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感知探究一、1.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
最后说东路军激战,这样文章既合情理,又可掀起高潮。
2.这篇新闻,作者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因此,全文非常流畅,一气呵成。
3.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非常准确。
另外,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
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一句中的“较为”一词就十分准确。
二、1.“均是”两个字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革命的豪情2.“至发电时止”用语确切,便于读者理解。
“余部”是军事术语,用在报道战况中,既准确又得体。
3.“督战”“丝毫”两词充满嘲讽意味,形象地勾画出汤恩伯的狼狈相。
三、1.不能。
第0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消息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2.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重点难点】1.理清消息的内容和结构,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特点。
2.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体会作者感情,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背景介绍(播放视频)课件显示: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创作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2.诵读导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则是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列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他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第一单元作文导学案《消息或新闻》导学案(第一课时)执笔:刘云丽审核:班级:八授课人:刘云丽授课时间:2014/9/8 学案编号: 课题:课型:课时: 2新闻写作目标:1、关注集体和社会生活动态,培养积极反映生活的写作思路。
2、学习采访。
学会确定采访目标,理清采访思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3、学写消息。
明确消息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4、学会修改自己和同伴的作文,使文章清楚明白、条理井然。
新闻写作重点:1、明了什么是消息,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
2、学写一篇新闻,并学会修改同伴的新闻稿件。
教学方法:研讨、归纳、总结板书设计:广义: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
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新闻狭义:专指消息教学过程:一、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什么是新闻?我们常说的新闻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大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二、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特点就是准确、及时、便捷地传播消息。
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新闻六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果)必须俱全。
第二、新闻稿件引用的数据、史料和背景材料必须真实。
第三、细节、心理活动都必须真实,不能以“合理想像”为借口任意编造。
三、新闻体裁的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完整的标题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
主标题一般在标题的正中位置,字体最大,颜色最深,是对新闻事件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引标题在主标题的上方,字体稍小,颜色稍淡,一般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一个背景交代。
第1课《消息二则》◇单元目标◇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2.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3.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制定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
4.进行新闻写作,并加以整理,制成报纸或新闻网页。
任务一:新闻阅读【任务解读】“任务一”是阅读新闻作品,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单元任务群中的一环,要为后面的采访、写作任务提供知识、技能储备;另一方面,它要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包括阅读具体新闻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新闻类报刊、网站的能力。
它既有从属性(从属于单元任务群),又具有独立性(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并不仅限于单元活动所需);既有实用性,又有超越性(能比较“得法”地阅读新闻,是当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教学策略◇1.指导学生掌握新闻基础知识,特别是要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2.提示学生阅读新闻作品应当关注的重点,指导他们从“新闻的角度”阅读新闻作品。
3.指导学生熟悉新闻语言的基本特点,理解新闻作品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4.配合教材内容,引入多种教学资源。
适当提供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1消息二则◇教材分析◇毛泽东的《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胜利,巧妙的结构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两则新闻结构清晰,事实准确,行文精粹,言简意丰,同时又恰当地体现出作者的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