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打印稿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动人的北平整体感知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
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
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
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
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作者虽然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
一般来说整体全面地写一个地方,难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则处处是具体可感的画面,尽管这些画面都“浮光掠影”闪过,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生动描写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差异所在。
当然,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
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
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
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
动人的北平林语堂创作的文章我爱北平,也许是它没有像伦敦那样,充满了历史的尘埃。
人民大会堂旧址、皇城根遗址公园、烟袋斜街……这些都让我觉得动人。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平。
北平的动人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多的是它在中国近代所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首先北平的建筑就让人惊讶。
其次,北平更是让人感到温暖的城市。
无论你来自何方,在这儿你都会感受到浓浓的家乡情。
每当在外游子回到家乡时,这份亲切都会扑面而来,使他感到无比温暖。
北平最动人的还是它给人的亲切感。
到处都是绿色,整个北京仿佛变成了花园,还有一座清朝的故宫也只是在电视上才见过,却从未真正的体会到故宫的风貌。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有许多新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韵味。
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在旧的传统与习惯依然保存下来。
老北京讲究的是生活,无论什么,都要慢慢来。
有时不知道怎么形容,说是北京很精致吧,好象还差点意思;说它很粗糙吧,又确实是这样。
我觉得老北京的粗糙还是有种古朴的美,那种近似于纯天然的,充满生命力的美。
相反,像上海、广州这些地方,整个城市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没有一丝生气。
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政府选择北平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原因吧。
在这里到处都洋溢着自由的气息。
以前我们一直在想着如何把每一件事做得最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逐渐理解: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人生中总会有挫折,就看你如何去对待它。
也许有时你会失败,但绝不会一蹶不振。
现在我们不再总是被别人控制着,而是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
虽然在某些方面我们还达不到完美,但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超越了自己,自己就是最棒的。
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做得更好。
因此,我在最后想说:我爱北平,并不是因为它悠久的历史文化。
而是因为它在百年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虽然在进程中略有偏差,但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它永远坚守着自己的节奏,永不停歇。
我爱北平,并不是因为它每天都在演绎各种曲折的剧目。
而是因为在每一幕剧目里,我总能找到自己。
林语堂动人的北平原文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一个城市和人相似,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刻薄狭隘,有的好奇多疑;有的坦荡大方。
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
他拥抱新旧事物,但他自己并没有丝毫动摇。
穿着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和穿着木屐的东北女人并肩而行,北平却对此视而不见。
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山——谁来理你?北平也像一棵古树,根深叶脉,使它枝繁叶茂。
在他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
这些昆虫怎么知道树的大小,根是怎么长的,在地下有多深,其他树枝上寄生着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怎么形容大哥的北平?一个总觉得不了解北平。
在那里已经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会在小路上发现一个驼背的老人,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或是一个可爱的老画家,露着大肚子坐在槐树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摇风乘凉梦想他过去的日子。
或者是一个踢毽子的老人,他可以把毽子放在头顶上一点一点地移动,然后当它从后面落下来的时候,它就直挺挺地落在他的鞋底上;还是刀手;或者儿童戏剧学校的妻子;或者黄包车夫成为满洲国的贵人;还是前任县长。
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顶,以及宫殿庭园楼榭的珠玉之城。
它为珠玉结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带似的“玉泉”,“中央公园”垂老的杉树,以及“天坛”、“先农坛”。
城内有九个公园,三个御湖,名为中南北“三海”,现在任人游览。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北平就像一个国王的梦。
它有宫殿,皇家花园,一百英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专门学校,大学,医院,寺庙塔楼,艺术质量,和排列着旧书摊的街道。
《动人的北平》教案
一、导入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迁都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汉和三国时期,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唐朝时期北京称幽州,安禄山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
辽朝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
1153年,金朝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迁都北京,自此到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华民国也定都于北京。
1927年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9月27日,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宣告成立。
二、介绍作者
1、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
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2、作品集:古典小说——《京华烟云》散文——《脸与法治》、《纪元旦》、《孤崖一枝花》、《秋天的况味》、《说避暑之益》《我的戒烟》、《粘指民族》、《论政治病》、《中国人之聪明》、《脸与法治》。
随笔札记——《冬至之晨杀人记》、《女人》。
岁月留痕——《鲁迅之死》。
现代人物——《林语堂自传》。
现代小说——《冬至之晨杀人记》、《生活的艺术》、《大自然的享受》、《人生的盛宴》。
杂文——《论解嘲》、《林语堂语录》。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特点是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2、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
明确:总分的形式。
第一段总写北平的特点。
从第二段起主要写当时北平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景象,具体写出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动人”之处。
表达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四、品析全文
1、第二三段写了北平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
明确:写出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体现了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
写法:用对比手法,呈现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分析:“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在高耸的背景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
2、怎样理解第四段结尾“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哪?明确:作者将比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
它“根脉深入地中”。
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
把生活在此地的人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肢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对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
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的全面而恰当的。
这样说是为了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
3、从第五段写到哪些人?突出了北平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北平的古老,内涵丰富。
4、从第六段开始,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
明确: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居家、杂色人等、建成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北平的常人等
5、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明确:第一、道路及其宽阔。
第二、生活“舒适可爱”。
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
6、林语堂笔下的北平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自然风光、城市景象、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
7、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里再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作者笔下却变得如此动人呢?
明确:一是北平却有它的动人之处;二是作者带着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
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出的是一种情怀、情调、情韵。
作者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才有如此“动人的北平”。
8、作者对北平的动人之处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能否找几处,细细品位一下,在看似琐屑的细节后面,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第7段,“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
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看出氛围浓,北平特有的热情、亲切跃然纸上,作者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第8段“北平是清静的,……柿就是柿”。
写居民院落,院内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院里种植的蔬菜。
写出居民院落的清净明亮,表现它的丰富内涵,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
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
第13段,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
如数家珍,不嫌啰嗦。
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总结:作者在文中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
(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
9、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
明确:形”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都尽收眼底,采取全景式的描写角度。
读来让人感觉散而无序,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可是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篇散文的“形”是“散”的;成文时,围绕着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宏伟、开阔、包容、舒适、平易)来写,精神上聚得拢。
五、文章写作特色
1、总结此文在语言上的值得借鉴的地方。
明确:全文都是语言形象化,创设一种浓厚的诗意。
全文都是抒情的句子,充满诗意。
全文有多种变化的句式:长短句对称句排比句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