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 格式:docx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1
探寻云南少数民族服装风采作文第一章: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文化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
在云南的边陲山乡,不同民族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使得云南成为了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的聚集地。
云南白族是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清新素雅的感觉。
女子穿着黑色长衫,外罩白色襦裙,头戴白色头巾,整体造型简约大方,展现出了白族女性的柔美和端庄。
而哈尼族则以纺织品为主要材料,以自然纹理和鲜艳色彩为特点。
哈尼族服饰注重华丽和细节,在服饰上常见到的有镶边、刺绣和各种饰物,给人以繁复和精致的感觉。
而女子则以花头巾为特色,头上插满各种花朵,显得娇艳欲滴。
此外,傣族的服饰则以色彩丰富、图案繁复为特色。
女子穿着五颜六色的长裙,头戴丰富多彩的头饰,整体给人以活泼热情的感觉。
而壮族的服饰则以黑、绿为主色调,用简约的线条表现出了原始和朴实的感觉。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装文化丰富多彩,每一种服饰都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生活和文化传承。
在这片土地上,服装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第二章:探寻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工艺和制作技艺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服装文化,离不开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技艺。
不同民族的服装制作工艺各有特色,凝结着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
哈尼族的服饰制作主要采用纺织工艺和刺绣工艺。
哈尼族的女子服饰以色彩鲜艳、纹样繁复著称,这离不开哈尼族擅长的纺织和刺绣工艺。
哈尼族的女人们擅长织布染色并且善于刺绣,他们以特有的织锦工艺使得服饰上常见到的镶边、刺绣和各种饰物。
这些都体现出了哈尼族人的智慧和勤劳。
而白族的服饰制作则主要采用纺织、刺绣和缝纫工艺。
白族人们擅长采集天然植物染料,以及用古法缫纱、织布、刺绣等传统工艺。
白族的服饰多以棉花布为主要材料,染制工艺纸影响;刺绣工艺则表现出了白族人的精巧和细致。
此外,傣族的服饰制作则主要采用刺绣工艺和纯手工缝制工艺。
傣族女子在制作服饰的时候,注重刺绣工艺的精湛技艺,如纳西族的手工刺绣便以其工整地刺绣线条、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而著称,每一件衣服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相关专题:服饰百科时间:2012-02-20 13:12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
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阿昌族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
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
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
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
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
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
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
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
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
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
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
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
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普米族服饰特点简介
普米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等地。
普米族的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其中的服饰文化则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笔者就来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普米族服饰的特点。
一、色彩鲜艳
普米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尤其是在女性服饰上更是如此。
通常采用的颜色有红、黄、紫等。
这些颜色在普米族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收获、紫色代表神秘等。
二、细致精美
普米族服饰在制作上非常讲究细节,注重细致和精美。
尤其是女性服饰,经常会用花纹、波浪线、奇妙的几何形状和细小的图案进行装饰,十分繁琐精致,也体现了普米族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多样化
普米族服饰种类繁多,其中男女服装区别较大。
男性的服饰简洁、朴实,通常是黑色或棕色的长袍,还有一些用色鲜艳的短袍。
而女性的服饰则十分华美、丰富,通常由长袍、腰裙和外罩三部分组成,上身穿长袍,下身则配上长裙或腰裙,外面再套上外罩。
四、融合性强
由于普米族地理位置邻近,因此在服饰上也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如藏族文化的影响以及与傣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普米族独特风格的服饰文化。
总之,普米族服饰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制作,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普米族服饰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的一部分,许多游客都喜欢品尝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味鲜明的民族服饰。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一、彝族: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
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
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
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
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
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
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
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三个样式。
乌蒙山型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
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
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
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
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
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云南是中国的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其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其在穿衣、烹饪、节日、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
其中,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是云南独有的文化之一。
在不同的民族中,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装文化,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特定的色彩、图案、布料、风格和工艺,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主要特征。
例如,彝族人喜欢用色彩鲜艳的布料和图案,穿上后仿佛是传说中灿烂的舞动;傣族人穿着厚厚的藤编服装,里面布满了特色的图案,佩戴的饰品也是特色的;苗族人则穿着一种颜色艳丽的衣衫,上面会有精致的图案,有些甚至可以成为装饰品,充满特色。
通过穿着不同的服装,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不断传承并得到发展,使他们的文化特色得以展示。
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传承就像云南的土壤,生长出繁花似锦的文化多样性,构成了云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特点一、傣族服饰的特点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
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
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
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
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
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
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
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
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
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
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
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
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
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
彝族的服饰风格多样,色彩斑斓。
女子通常头戴鸡冠帽,帽上绣有精美的花纹。
上身着绣花衣,领口、袖口和衣襟处都镶有彩色的花边。
下身穿百褶裙,裙长及地,裙摆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如花朵、鸟兽等。
裙子的颜色以红、黑、黄为主,对比强烈,十分醒目。
男子则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衣,外套羊皮褂,下身着宽裤脚的长裤。
白族的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体现了白族人崇尚纯洁、素雅的审美观念。
女子的头饰独具特色,被称为“风花雪月”。
垂下的白色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弯弯的帽顶代表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如同洱海的月。
她们身着白色上衣,外罩蓝色或黑色的坎肩,腰系绣花围裙,下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裤,裤脚绣有花边。
男子则头戴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外穿黑色或蓝色的褂子,下身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裤。
哈尼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农耕生活和宗教信仰。
女子的服饰多以黑色为底色,配以红色、蓝色、白色等鲜艳的色彩。
上身穿着紧身的短衣,领口和袖口绣有彩色的花纹,下身穿长裤或长裙。
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头饰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条和银饰装饰而成。
男子的服饰相对简单,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衣,下身着长裤。
傣族的服饰轻盈、秀丽。
女子通常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
筒裙的颜色和图案多种多样,有的以花卉为主题,有的则是抽象的几何图案。
她们还会佩戴各种金银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男子则多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着长裤,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傈僳族的服饰富有特色。
女子头戴“俄勒”,用珊瑚、料珠、海贝等装饰而成。
上身着短衣,外罩坎肩,下身穿长裙,裙摆绣有花纹。
男子多穿长衫,腰间系腰带,头戴包头。
纳西族的服饰简洁大方。
女子上身着宽袖的上衣,外套坎肩,下身穿长裤,系围裙。
阿昌族服饰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
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
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
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
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白族服饰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云南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与饰品介绍云南是中国独特的多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
在云南宣威,这里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不仅仅是日常穿戴和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本文将为您介绍云南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
一、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1. 彝族服饰彝族是云南宣威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以鲜艳多彩、精致繁复而著称。
女性的传统彝族服饰主要有襦裙、半襦裙、上衣、背心、裙子、披肩等组成。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丝绸、棉布等材质制成,以手工刺绣、织带等工艺进行装饰。
男性的传统彝族服饰则主要有衣、裤、披肩等组成,颜色较为简单,但工艺同样精致。
2. 傣族服饰傣族是云南宣威地区另一主要民族,其传统服饰以色彩鲜明、质地轻薄而著称。
傣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束胸长裙,通常由上衣、披肩和裙子组成。
这些服饰常以手工绣花、镶边等工艺进行装饰,图案多为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
傣族男性的传统服饰则主要有衣、裤、披肩等组成,质地舒适,颜色单一但图案精美。
二、宣威的传统民族饰品1. 蒙古族饰品蒙古族是云南宣威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饰品以银饰为主。
蒙古族女性常佩戴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饰品常以纹饰装饰,图案丰富多样,有动植物、人物、几何图形等。
男性则常佩戴银戒指、银佩带等饰品,同样以图案精美著称。
2. 哈尼族饰品哈尼族是云南宣威地区另一重要的民族,其传统饰品以竹、木、骨、角等材质为主。
哈尼族女性常佩戴竹制耳环、木手镯等饰品,这些饰品常以雕刻工艺呈现,图案多为花鸟、动物等。
男性则常佩戴骨质或角质的项链、戒指等饰品,质朴而原始。
总结:云南宣威的传统民族服饰和饰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无论是彝族的精致繁复,还是傣族的色彩鲜明,亦或是蒙古族的银饰和哈尼族的竹木饰品,它们都承载着云南宣威地区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作为宣威的骄傲符号,这些传统服饰和饰品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传承与融合,也为我们展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彝族服装的结构和美术色彩的特征研究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片多民族的地方,其中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服装结构和美术色彩具有独特的特点。
彝族服装作为传统的文化符号,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更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云南彝族服装的结构和美术色彩展开研究,旨在揭示其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彝族服装的结构特点1. 男女服装区别明显彝族男女的服装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区别。
男装通常是长袍或长袍衫,裤子则是宽松的长裤。
而女装则以长袖长裤为主,上身穿着绣有精美图案的长袍,腰间系一条彩带。
男女服装在款式和细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反映了彝族社会中的性别差异和分工情况。
2. 线条简练彝族服装的线条非常简练,不追求夸张的造型和繁复的细节。
男装的长袍或长袍衫通常是直筒式的,没有过多的褶皱和装饰。
女装的长袍也是以简洁的线条为主,强调了整体的肃穆和大气。
3. 丰富的刺绣工艺彝族服装在结构上注重简洁大方,但在刺绣工艺上却极为精湛。
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少不了精美的刺绣装饰。
彝族刺绣以立体感强和丰富的色彩著称,常常使用动植物、风景和天文等自然元素作为刺绣的图案,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景仰。
1. 鲜艳的色彩彝族服装以鲜艳的色彩著称,尤以红、绿、黄为主。
这些颜色在彝族服饰中大量运用,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透露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气息。
这些色彩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 墨色与彩色的结合彝族服装中,墨色与彩色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服饰特色。
在服装的边角、领口、袖口等处常常出现墨色的镶边,与鲜艳的彩色形成了对比,使服装更加饱满和生动。
3. 刺绣的几何图案彝族服装中的刺绣常常呈现出几何图案的特点,线条简练而富有韵律感。
这些几何图案反映了彝族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的一种表达。
彝族服装的结构和美术色彩既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承,也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目录:●标题●摘要●关键词●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路线●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以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为例摘要:通过本次野外人文实习,在宜宾兴文、昆明、大理中选择对云南的典型服装进行介绍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服饰以其风格各异,款式多样,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彝族、纳西族、傣族、白族实习目的:1、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及内涵。
2、由服饰差异探究民族文化差异。
3、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实习时间:2012年10月15日到10月26日实习路线:内江——宜宾兴文石海——昆明——大理——内江一、总述华夏山河,锦绣瑰丽。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二、云南少数民族服装概况: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其中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如傣族,怒族,傈僳族等。
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云南民族服饰以其风格各异,款式多样,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服饰具有实用、象征和审美的功能。
服饰既展示着它所代表的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时代风貌,又传递着穿着者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状态。
少数民族儿童服饰赏析(组图)(2)背扇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法有刺绣、挑花、蜡染、织锦、布贴等。
仅刺绣就有十余种:剖线绣、马尾绣、邹绣、辫绣、打子绣、平绣、叠绣、银线绣、绞绣、锡绣、盘筋绣、麻线绣、双针绣等。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水族乡的村民庆祝一年一度的端节,妇女们用背扇背着孩子参加庆祝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背扇艺术是广大少数民族妇女的智慧和母爱的反映,它的生命力最强,基础最广泛,最能体现永恒的母爱。
儿童服装也是母亲们表达爱意、施展才能的平台。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视生育为头等大事。
姑娘们自出嫁前便悄悄的为将来的孩子准备各种穿戴用品,衣服、鞋、帽、围兜、云肩……从头到脚样样齐全。
母辈们将希望与祝愿全都倾注在一针一线中,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五颜六色的搭配,都是为了将新生儿打扮得如花似锦、生龙活虎。
彝族儿童服饰与民间习俗风俗是流传千百年的民族习尚,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淌,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
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风俗就是记录文化的“象形文字”。
人类有了文字后,风俗也不失其独特的文化流传功能。
可以肯定地说,风俗让民族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服饰的穿用风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风俗常常借助民族服饰的物态形式来表现风俗文化中的诸多精神实质。
云南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在文献上鲜有记载,但却是借着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得以保存下来。
从楚雄彝族传统儿童服饰的穿用风俗中,不仅可以看到楚雄彝族服饰的特征,还可以看到未被触及的儿童服饰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诞生礼无论哪一民族,婴儿的诞生总是备受关注。
对于信仰原始宗教的楚雄彝族而言,婴儿的出生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族群的大事。
楚雄彝族素有灵魂观念,他们认为初生的婴儿都是灵魂转世,而这个魂魄随时都有逸出体外的可能。
所以对于楚雄彝族来说,关注新生婴儿就是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守住婴儿的魂魄不让其游离。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服样式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服作为一种校服,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方面,它的外观设计很醒目,另一方面,它的材质也很耐用。
本文将正面探讨这种校服的特点,以及它使用的优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服的外观设计。
从整体来看,这种服装采用传统的云南民族服饰设计,它的主色调是浅绿色和深灰色,搭配上深蓝色圆领是一件非常有时尚感的校服。
此外,它还风格清新,外观简约,简单大气。
其次,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服的材质也很耐用。
它以涤纶为原料,布料轻盈、蓬松、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柔软舒适,触感柔和,使穿着者能够尽情自由,活动自如。
此外,它还具有耐水、耐脏、耐磨、还原性好、色泽鲜艳等优点,使得它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最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服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防虫、防风、防紫外线等。
它们采用3M防蚊网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穿着者免受蚊虫叮咬;采用涤纶的优质材料,具有很强的防风性,并且能够有效屏蔽怪兽紫外线,保护孩子的眼睛和皮肤。
综上所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服的外观设计很醒目,它的材质也很耐用,并且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像防虫、防风、防紫外线等。
因此,它将成为孩子们每年上学最喜欢的校服之一,使得他们每天都充满活力、自信和勇气。
- 1 -。
儿童云南少数民族服装
1、白族:大约156。
1万人口,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服饰一般都是以白色为主,男子会佩戴白色或者是蓝色包头,搭配白色对襟衣和黑色的褂子,裤子以白色和蓝色为主。
2、彝族:大约502。
8万人口,主要聚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州、玉溪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普洱市和昆明市。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女装一般身上穿镶边或绣花的上衣服,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
3、哈尼族:大约163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4、傣族:大约122。
2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州、普洱市和临沧市。
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头戴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