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朴素自然观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64
1.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
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9.谈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又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界2)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恩格斯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做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三个协调:a.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协调b.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协调c.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10.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科学哲学的性质:科学哲学是处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科学哲学的内容:1)对各门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2)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3)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11.简述科学与非科学分界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发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派对科学的理解不同,导致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借问题上纷争迭起,壁垒森严.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即“任何理论要成为科学,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东西;只要是被人的感觉或思想证明了的就可以归之于科学行列;反之则属于巫术,迷信之类.”2)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即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3)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就其划借问踢理论而言,仍然未能突破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4)库恩的“范式”标准即“拥有了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个学科在未形成一个共同的范式之前,只能处于前科学时期,而不配称为科学.5)拉卡托斯的理论进步标准他的划界标准在于理论是否产生新的事实或是否具备预见能力.6)费耶阿本德的虚无标准费耶阿本德宣科: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它没有普遍的规范性方法可言.他否认了科学与宗教迷信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他的见解无疑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近乎荒谬的.7)新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新历史主义学派以夏佩尔,劳丹,麦克斯韦和格丁等为代表,新历史主义者继续坚持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历史主义传统,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倾向.其中劳丹与夏佩尔分别代表了其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劳丹坚持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理论,其实质是继续坚持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夏佩尔则坚持以科学实在论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从而把新历史主义理论引向了唯物主义.8)后现代主义的划界标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与罗蒂等.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客观”“真理”“实在”“理性”等概念的解构,彻底摧毁了科学作为知识典范的地位,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等非科学文化的界限而走向彻底的相对主义.12.谈谈你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的理解通过阅读对于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我觉得要解决划界问题,全面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辩证的综合分析。
一、试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25-35)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这一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并且是具体的物质,比如水、火、气、种子等。
整个物质世界(宇宙)是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限”中产生的,又复归于它,连续地产生于本源,又复归于本源;或者几种物质性的元素通过“爱”和“恨”的相互作用而分离和结合;“自然”就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这种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缺乏严格的科学基础,大多来自经验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
(3)这种观点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被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注意:着重根据教材P33-34,以下整理仅供参考](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与近代自然科学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
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由于牛顿力学的成功典范,形成了科学史上的力学终极解释体系,而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经典力学一统天下,分析还原方法盛行于世,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只注意研究个别,不注意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地界限和鸿沟,把活物归结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复杂归结为简单,把高级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种以自然为本的思想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朴素自然的,不受人为干预。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
一是自然主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朴素自然的,不受人为干预,而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二是自然和谐。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序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
三是自然节制。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四是自然自由。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自由,不要干预自然的运行,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总之,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主义、自然和谐、自然节制和自然自由,它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自然辩证法-2018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自然辩证法-6自然观的历史演变演化与时间箭头的关系,(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
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
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2]。
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
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
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
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是西方哲学的重要起源之一,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带有朴素的古代辩证法观念,这种观念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与解释。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而来的。
他们认为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规律,这种规律表现为对立统一、变化无常等特点。
例如,古代人们发现,白天与黑夜交替、四季更替、生与死循环等,这些现象被解释为自然界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古代人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这些对立面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是一种因果联系的结果。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对自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们试图用理性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例如,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宇宙万物都是由数字构成的理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永恒过程,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疾病有自然原因并可以通过自然力量治愈的医学理论。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理论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与超越。
他们试图用理性思维与观察实验来解释自然现象,强调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进步。
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关系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的理性思维与实证主义方法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历史过程,为世界哲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05版)自然辩证法一、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大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数的神秘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非对象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数理(数学化的)自然观;重视心智(Mind)的力量。
(2)主要内容:万物本原论①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 ):水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原与实体。
②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r,前610—546):宇宙的本原是“无定形”或“无限”。
③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万物的本原是气。
④毕达哥拉斯(前570—490 )学派:“ 数” 的神秘主义——数是万物的本原。
⑤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
⑥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atomic theory )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
“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2)主要内容:①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对自然的机械化理解(动物和人都是机器)。
②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③严格的(机械)决定论(determinism):拉普拉斯妖——把上帝彻底清除出自然界3、现代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特点: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主要内容: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哪些内容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内容有:用“本原”概念来说明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和整体联系
用“矛盾”形态解释自然万物的运动特性和演化过程
用“数量”分析把握自然万物的精致构造和逻辑法则
用神化人性理解自然万物的内在灵性和美学底蕴,透露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本原是“气”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恩培多克勒“火”“土”“水”“气” 是万物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是他的“四因说”哲学观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的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不过出自四个原因: “质料因”, “形式因”, “动力因”, “目的因”。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在冲撞中结合起来,形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伊壁鸠鲁以自己的方式得出了原子量和原子体积。
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也有偶然的偏斜运动。
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说用阴、阳二气解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原因。
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是“阴阳有序”,自然界出现反常现象是“阴阳失调”。
老子认为万物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弥漫的“元气”或“精气”构成的。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气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虚空即气。
气的感应是物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
牛顿力学对机械自然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