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空船”故事说起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
[1]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
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周的才学不可小视,然而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
庄子的著名经典典故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其寓言故事和譬喻来阐述哲学观点而闻名。
以下是以庄子的著名经典典故为题的10个例子。
1. 蝴蝶梦:庄子提到了一个故事,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之间。
当他醒来时,他不确定自己是一个人还是一只蝴蝶。
这个典故表达了庄子对现实和梦境之间模糊界限的思考,提出了“人生如梦”的观点。
2. 逍遥游:庄子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鸟,飞向天空,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3. 朝蔡:庄子的一个朋友问他是否愿意担任官职,庄子告诉他一个故事。
蔡桓公曾经派人给庄子送礼,庄子推辞了。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名利的淡漠态度,他认为担任官职只会束缚自己的自由。
4. 齐物论:庄子讲述了一个屠牛者和他的刀的故事。
屠牛者能够轻松地屠宰牛只是因为他完全融入了这个过程,而他的刀也在使用中得到了磨砺。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5. 捉鳖记:庄子讲述了一个人试图捉住一只巨大的乌龟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们追求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无尽欲望的批判,他认为这种欲望只会让人陷入无尽的追逐和焦虑。
6. 耕者与耘者:庄子讲述了一个耕者和耘者的故事。
耕者努力耕种土地,期望得到丰收,而耘者则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们过度努力和追求的反思,他主张顺其自然,不过度努力。
7. 焚舟破釜:庄子讲述了一个将船和锅都烧毁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的非凡智慧和非常态度,他主张彻底放弃过去的束缚,追求全新的可能性。
8. 莫不静己:庄子讲述了一个人在山中迷路的故事。
当他认识到自己迷路时,他停下来静下心来,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们在迷茫时静心思考和寻找内心指引的重要性。
9. 鹤与乌鸦:庄子讲述了一个鹤和乌鸦的故事。
鹤在飞翔时优雅自如,而乌鸦则很笨拙,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们自由自在和不受束缚的向往。
10. 梦蝶:庄子讲述了一个人梦见自己是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之间。
庄子虚舟的故事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以追求自由、无为而治为核心。
庄子经常用寓言和故事来阐述他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所创作的《庄子》一书中的《庄子虚舟》的故事。
故事中,庄子与他的朋友相聚于一座河边。
他们正准备乘船过河,庄子突然看到一艘飘忽不定的虚舟,于是他们停下来观察。
虚舟在水面上飘忽摇摆,似乎没有船夫操纵。
庄子的朋友们纷纷表示惊讶,不解这艘船是如何能在没有人操纵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行驶的。
庄子则深思熟虑地说:“这艘船是由天地之气所凝聚而成,它没有船夫,也没有船桨,所以自由自在地行驶在水面上。
它象征着大道的理念,大道无形无物,却能无处不在,影响着万物的运行。
”
庄子的朋友们对他的解释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习惯了依靠物质世界的形式和规则来认识事物。
他们认为只有物质实体才能产生运动,而庄子却告诉他们,事物的本质并不在于物质形态,而是在于无形的自然力量,即道。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大道的概念,即超越人类的认知和经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自然力量。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对物质形态的执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像虚舟一样顺应自然的
变化,随波逐流,而不是被外界的形式所束缚。
庄子虚舟的故事给人们以深思,它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通过放下执着和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它提醒人们,只有当我们学会顺应自然,放下对物质的追求,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的真谛。
从庄子的“空船”故事说起作者:庭筠来源:《科学养生》2019年第03期《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大意是说,驾驶一只小舟在河中游走,有一只空船飘来撞到了自己的船,虽然自己的脾气不太好也不会生气,因为对方是空船、空无一人。
如果有一个人在那船上,自己就会大声呼喊他。
第一次喊对方没听到,就会第二次喊,以至于第三次呵斥人家,且必然会恶言恶语。
之前不发怒可是现在却发怒,完全因为之前是空船而现在船上有人。
人如果能够以对方无人的态度对待世事,还有谁能够让自己不高兴呢!“方舟济河”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一个人生气与否,居然是取决于对向撞来的船上是否有人!船上的人没控制好,撞上你的船,你很可能会很生气;但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飘过来的空船,你还会生气嘛?有的时候,你的生气针对的是“竟然这样”、“竟有这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给自己造成的伤害。
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需要把对方看成一只“空船”,正确看待无意中的伤害。
比如,在公交车上被踩了一脚,或急刹车摔了一跤,应该马上想到,对方是无意的。
实际情况也大都如此,急刹车往往是为了避让行人,或避免撞车,应该可以理解。
如果因此与司机大吵大闹,很多人会笑话或瞧笑话,最受伤的,可能是你自己!还有,当你遇到醉鬼或垃圾人,受到了意外的伤害,可能当时很气愤,想还以颜色。
但,你想到没有,与这等人一般见识,岂不是与他的价值等同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与这等人一般见识,也不要陷于痛苦之中。
就好像无意中踩到了狗屎,没必要大为光火。
把这件事当作一次空船事件,被一只空船撞了,自认倒霉罢了。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情绪中走出来,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庄子提倡:“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出自《庄子》的三则小故事【空船法】《庄子》山木篇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假如你正驾驶着一条小船,在河中前行。
这个时候对面来了一条船,直直的往你撞过来。
船离得还远的时候,你肯定要大声呼喊对面的人小心了;船继续靠近,你就要大声呵斥了;船快要撞上了,你说不定就破口大骂了。
船撞上了,你才发现是条没有人的空船,于是瞬间闭口,怒气全消。
之前生气而现在不生气,是因为之前认为船上有人,而现在发现是条空船,这就是庄子的“空船”理论。
谁会对着一条空船生气呢?谁会因为被大石头堵了路而对大石头生气呢!“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走在路上被风吹下来的瓦片打了头,你的怒气也不会产生,因为没有能够责怪的对象。
所以这个故事能够正着用,也能够反着用。
正着用,是把自己的身心放空,老子所谓“圣人恒无心”。
有心则有我,有我则有私,有私则有偏,有偏则有争。
我们静心想一想,所有负面情绪产生,是不是都因为有“我”?所有对别人的怨愤,是不是都因为觉得对方是“有心”的?所以静静的放空自我,便是排解负面情绪的极好方法。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极虚静处,没有烦恼与忧愁。
极虚则无心,无心而为,则与时俱化,就像被风吹动的瓦片一样,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又怎么会有负面情绪产生呢?反着用,是把别人放空,也十分有效。
人之所以会倾注情绪,是因为对方是人,是能够接收你情绪,能够与你互动沟通的同类。
倘若把它当成石头一样不可沟通,也就容易心平气和了。
被人踩上一脚,只当自己不小心踢到石头了,又怎么会怒气横生,张口便骂呢?【凝神法】孔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的老人手持竹竿在粘蝉。
老人一粘一个准,就像捡小石头一般容易。
孔子很惊讶,问老人是怎么做到的。
老人说:“最开始的时候,我在竹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练习,移动竹竿而不让泥丸掉下来。
练了五六个月以后,我去粘蝉就很少失手了。
“后来再用三个泥丸练习,练成后去粘蝉,失手的几率只有十分之一。
庄子:唯有最深的孤独,才能极致自由等你看尽人世繁华,你终于会明白,只有最深的孤独里,才能有最极致的自由。
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只人,是谓至贵。
”孤独是世间常态,但只有享受孤独,才能懂得那份自由的珍贵。
孤独,让一个人变得自由,也因此而出众。
01在《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庄子在河边钓鱼,楚王派二个人去找他,说很仰慕他的才华,希望能去楚国做官。
庄子说:楚国有一只神龟,被杀死至今已经三千年了,可是楚王十分爱惜它,把它的骨头供奉起来。
我问你们二位是愿意死后留骨,还是愿意在泥巴塘里打滚呢?答案不言自明。
庄子说,我也愿意在泥水中逍遥过一辈子。
孤独不等同于自由,但自由的最高境界是不迎合,不迎合的人才能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的人,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那是比外在纷扰的物质世界重要得多的安宁。
自由,也因此而来。
它是一种恬然自得的欢愉,与名利地位无关。
无需豪言壮语,却需豁达之心。
无需禁欲绝食,却需冷静自持。
无需归隐山林,却需淡泊名利。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地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著名哲学家康德,因为过于热爱自由,他一生没有娶妻,无儿无女,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他的孤独,让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午后准时出门散步,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但是他在自己的孤独中按部就班地生活,写出来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让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这是他享受自己的孤独换来的自由果实。
中国文学家木心放着好好的少爷不当,独自一人跑去荒无人烟的莫干山挥洒自己孤独的岁月。
著名诗人周梦蝶,曾经生活所迫,在台湾摆起来书摊卖旧书,但是对过往的行人从来不加理会,他只管独自享受人神鼎沸的闹市中宁静。
世事多烦忧,孤独才更自由。
而一个能享受孤独的人,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02庄子在《惠子相梁》中写了一个故事。
惠施在梁国做相国的时候,庄子准备去拜访惠施。
【高考作文训练】庄子“虚己”的人生智慧—解析、导写、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有人在划船渡河,一艘空船与他的船相撞,即使他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也不会变得愤怒。
如果他看到有人在船上,就会大声嚷嚷让其让开;倘若对方不理,他则会再三叫喊,并开始咒骂。
船上无人,他不骂;船上有人,他便开骂了。
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健康生活:健全人格【审题】限制性1.内容限制。
材料中“划船渡河”的人撞上有人船、无人船态度截然不同,追究其原因是他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考生必须围绕材料中这个人的态度去分析评价,并指出应该怎么做,若脱离材料即是跑题。
2.立意限制。
题目在叙述完材料后有一句总结:“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这是命题人的引导语,即命题人已经为材料设定好最佳立意,考生要能读懂命题人的价值判断。
3.本题目是一则寓言,考生要能由此挖掘出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不能浮于表面,就空船说空船,泛泛而论。
开放性1.“人若能不以自我为中心,虚怀若谷地生活在世上,什么能够伤害到我们呢?”命题人的这个立意可以辐射出几个方面的立意,可以分析:人为什么要虚己?虚己有什么好处?不虚己会有怎样的害处?怎么虚己?可以选择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但中间要提及谦虚;亦可以说多一份律己,少一份放任。
只要围绕人要谦虚和谐地生活行文就算符合题意。
2.组织材料、联想思考是开放的。
考生可以引用庄子或其他道家言论来证明观点,体现自己的人文积淀;也可以列举“虚己”和不“虚己”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既可借助生活中“虚己”的实例证明,也可以“虚己”指导现实生活。
庄子虚舟的故事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学家,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绝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被称为《庄子·逍遥游》中的“虚舟之喻”。
这则故事以虚空的船舱为背景,通过船舱的虚空表达出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
正文远古时代,有一位名叫庄子的哲学家在一艘虚空的船舱中度过了他的一生。
这个故事被庄子用来探讨人生意义的问题。
船舱没有任何桌椅、食物和水源,除了一艘虚无的船和庄子以外什么都没有。
船上只有庄子一个人,他在船舱中度过了几十年的时间。
庄子的生活非常简朴,他没有任何外在的物质享受,也没有与外界进行任何的交流。
然而,庄子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任何不足之处,相反,他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和有意义。
虚空的船舱给了庄子无限的思考和反省的空间。
他观察着船上的虚无,思考着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他认为,人生就像这艘虚空的船舱一样,我们所追求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并不能真正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和满足感。
庄子认为,外在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而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
他坚信,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意义的深刻思考。
庄子在虚空的船舱中度过了一生,他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哲学体系,被后人称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而不是被物质欲望所奴役。
庄子的虚舟寓意着人生的空虚和无常。
人生就像一艘船,在无常的波涛中漂泊,不能停留。
庄子提醒人们应该放下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因为物质的追逐而感到迷茫和疲惫。
庄子的虚舟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总结《庄子·逍遥游》中的虚舟之喻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人生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与虚舟一样,我们的生命只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暂时停留,不能停留在任何一个点上。
因此,我们应该放下对物质的追求,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哲学带给我的启示初次接触庄子哲学是源于他的“空船理论”。
当时的我,还为那些陈年旧事而烦恼不已,始终无法走出心中的阴霾,可当我看完“空船理论”之后便释然了。
关于“空船理论”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有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见没有人回应,于是便破口大骂开船的人不长眼睛。
结果撞上来的竟然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否在于船上是否有人。
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不幸,假如我们学会改变视角,就能放下不幸,学会与不幸和解,而这是内心变得平静的必由之路。
在发现庄子哲学的妙用之后,我便与庄子结缘,阅读了一本《梁冬说庄子.逍遥游》,至今令我感到受益匪浅,对我未来的生活影响极大,现在我便来分享看完此书的些许体会,纯属抛转引玉!01 《逍遥游》到底在说什么一言以蔽之,庄子用整本《逍遥游》在讲一件事——如何不被各种事物绑架,这样你才能活得逍遥和自在,而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比如,如何不被“我有用”还是“我无用”的观念绑架;如何不被“自己活得长还是活得短”这件事绑架;如何不被“我到底是好是坏”绑架等。
人类最聪明的智者到了某个状态都会涌现出类似的感慨。
庄子的《逍遥游》与《金刚经》中的道理可谓殊途同归——成佛和获得逍遥,是一样的道理。
《金刚经》里特别有力量的四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就是不要被所谓的“我”的概念绑架,叫“无我相”;不要被别人心目中的“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绑架,叫“无人相”;不要被一个时代的洪流趋势绑架,叫“无众生相”。
还有一句话叫“无寿者相”,不要被时间长短绑架——寿者,长寿也。
时间可能是个假象,我们都从相对论的常识了解到:人生很长也很短,小年未必懂大年,大年未必懂小年。
所谓成佛,不是金光闪闪,不是法力无边,只是需要成为一个内在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
当有了这样一种心智模式和心理能量时,自然而然的,一切事情都不会给你带来过多情绪上的困扰。
析探庄子寓言中的思想义涵前言庄子(约公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
他知识广博,文笔汪洋恣肆、恢诡谲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美学大师,也是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靠织草鞋维持生活。
因家贫曾向监河侯(管理河道的小官)借过米。
他见魏王时,穿的是破旧的粗布衣服,草鞋上的带子也是断了再接起来的,但他甘愿过清贫的生活,蔑视功名利禄,所以他仅在蒙地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不久就隐退了。
楚威王听说他有才华,用厚金聘礼请他做宰相,他拒绝了,长期过着隐士的生活,表现出对现实消极反抗、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态度。
庄子的门徒有限,朋友也不多,惠施是他唯一的好友,但与他观点不同,经常和他辩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也把“道”看作宇宙的最高本体。
“道”是感官不能把握的“非物”,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精神本体,一切事物都由它产生。
庄子把老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发展到极端,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大与小、美与丑、寿与夭等等都可以互相转化。
他进而否定事物之间质的差别,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天下一切差别都可以泯灭,万物都可以通而为一,万物齐一,就没有真是真非可言,他认为是与非都是出于人们的“偏见”,并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真理不是愈辩愈明,而是永远说不清楚,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梦,这就走到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他还否定人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认为人在自然界的前面只能“唯命是从”。
当他对命运感到无可奈何时,又幻想在精神上超脱现实,其方法是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人世,忘记自己的存在,解除苦乐、得失、毁誉等等对自己的束缚,使心志专一虚静与“道”合一,就可以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而庄子书中的寓言思想,正是其生命情调的映射和呈现。
读他自创的寓言,除了可以一窥其生命的本质和义理思想外,也同时让人了解到他绝对自由的、超越的本质,进而丰富我们的原初生命。
所以试就下列数则寓言故事,来探究庄子的思想义涵。
《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大意是说,驾驶一只小舟在河中游走,有一只空船飘来撞到了自己的船,虽然自己的脾气不太好也不会生气,因为对方是空船、空无一人。
如果有一个人在那船上,自己就会大声呼喊他。
第一次喊对方没听到,就会第二次喊,以至于第三次呵斥人家,且必然会恶言恶语。
之前不发怒可是现在却发怒,完全因为之前是空船而现在船上有人。
人如果能够以对方无人的态度对待世事,还有谁能够让自己不高兴呢!
“方舟济河”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一个人生气与否,居然是取决于对向撞来的船上是否有人!船上的人没控制好,撞上你的船,你很可能会很生气;但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飘过来的空船,你还会生气嘛?有的时候,你的生气针对的是“竟然这样”、
“竟有这样的人”,而不仅仅
是因为对方给自己造成的伤害。
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
多时候,需要把对方看成一只
“空船”,正确看待无意中的
伤害。
比如,在公交车上被踩
了一脚,或急刹车摔了一跤,
应该马上想到,对方是无意的。
实际情况也大都如此,急刹车
往往是为了避让行人,或避免
撞车,应该可以理解。
如果因
此与司机大吵大闹,很多人会
笑话或瞧笑话,最受伤的,可
能是你自己!还有,当你遇到
醉鬼或垃圾人,受到了意外的
伤害,可能当时很气愤,想还
以颜色。
但,你想到没有,与
这等人一般见识,岂不是与他
的价值等同了?明白了这一
点,就不要与这等人一般见识,
也不要陷于痛苦之中。
就好像
无意中踩到了狗屎,没必要大
为光火。
把这件事当作一次空
船事件,被一只空船撞了,自
认倒霉罢了。
只有这样,你才
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情绪中
走出来,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
格局。
庄子提倡:“不谴是非,
以与世俗处。
”与世俗相处中,
不谴责别人的是与非。
在生活
中,尤其应该放下对别人的偏
见,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人
的好与坏、是与非,不要轻易
因为别人而影响到自己的心
境。
尤其不要为别人的错误动
怒——这等于惩罚自己。
从修养的角度来说,庄子
提倡“虚己以游世。
”就是要
虚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念、
私欲、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
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伤人亦
不伤于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
格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卡斯丁
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
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
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
去放在餐桌上。
儿子起床后到
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
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疼
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
一顿。
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
通。
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
手表打湿。
卡斯丁说他的手表
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猛烈地斗
嘴起来。
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
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
快到公司时突然想起忘了拿公
文包,又立刻转头回家。
可是
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文/庭 筠
从庄子的“空船”故事说起
心理导航乐观向上气轩昂,牢骚太盛断人肠。
心理导航
子上学去了,卡斯丁的钥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
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
待开门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再度往公司赶,却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批评。
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一天都不顺,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
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早晨的一件小事儿,引发了这个家庭成员一系列的不顺,整个乱套了。
在这个事例中,起因手表摔坏也许只占全部事件的10%,而后面随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占了90%。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后来,人们总结了费斯汀格的例子,把它称为“费斯汀格法则”,提醒人们,你可能控制不了占10%的偶然事件,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决定控制剩余的90%!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
”
从个人行为角度来说,严
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历代哲人
提倡的修身养性的法则。
一个人
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
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
人起冲突;一个人如果不太把
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
放下自以为是、偏见和面子,生
活就会平和许多。
比如在路上,
你的车偶然和别的车擦上了。
你
心疼爱车,愤愤不已,张口就骂,
“瞎啦,干嘛撞我?”对方也会
勃然大怒,因为他受到你出言不
逊的伤害。
就像是被一只有人的
船撞伤了。
两个人越吵越厉害,
甚至动起手来,后果就更严重
了……
如果你开口第一句话问,
“怎么了,您没事吧?”结果就
会完全相反。
因为这时候,对方
感觉到的是一个空船,船上没有
一个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
找交警判定对错,或者直接找保
险公司理赔,就没事儿了。
这样
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
从世俗角度讲,太看重自己,就
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
“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
人就少生闲气。
闲暇的时候,抑或遇到了
事儿的时候,想想这些前人的哲
理箴言,会受益无穷。
当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压
力很大,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
里,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
需要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的
生活更安心、更安逸一些。
有
些事儿,处理的越简单越轻松;
生活也是,活的越简单越快乐。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抛掉那些
繁冗琐碎的细节,现实生活也没
那么繁琐,没那么累。
一个人“看不惯”的人和
事越多,这个人的格局就越小,
境界也就越低。
编辑/谭明虞美人 宋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