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62.87 KB
- 文档页数:2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田 斌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CT增强: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图3B)。
病灶大小:病灶直径约1.8cm~3.6cm,最大病灶约:3.6cm×2.3cm,最小病灶约:2.0 cm×1.8cm。
周围脂肪组织:12例病灶边界均模糊,周围脂肪间隙见程度不同的絮片状稍高密度渗出影。
邻近腹膜及肠壁改变:6例病灶邻近腹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2例病灶可见邻近结肠肠壁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
4例患者在3~5天后腹痛症状缓解,12例患者在对症治疗之后随访观察,2周左右临床症状均消失。
1例患者2个月后复查,周围炎症明显吸收、消失(图3C)。
图1A-图1C 25岁,女性,右下腹痛。
图1A:CT轴位平扫示升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中央见点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见絮状密度增高渗出影。
图1B:邻近肠壁稍增厚。
图1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梭形。
图2A-图2C 31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2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旁一“戒指样”脂肪密度病灶(箭头所示),边缘呈 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2B: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絮状渗出影。
图2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典型“戒指样”改变。
图3A-图3C 35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3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3B:CT轴位增强示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小圆形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腹膜明显增厚。
图3C: 2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
1A 1A 3A 1B 2B 3B 1C2C3C3 讨 论3.1 肠脂垂的解剖基础及APEA的发病机制 肠脂垂是沿着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层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次是盲肠[4]。
胃肠疾病的超声诊断题库答案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目录一、胃肠超声解剖学基础 (1)二、胃充盈超声检查方法及切面 (3)三、中国胃充盈超声检查专家共识临床应用 (5)四、胃十二指肠肿瘤性病变超声诊断 (7)五、结直肠肿瘤超声双重造影检查临床应用 (9)六、见微知著——胃肠充盈超声检查中那些纠结的问题 (11)七、胃肠超声发展现状与展望 (12)八、肠道超声在肠道炎性疾病中的应用 (14)九、胃功能性病变超声诊断 (16)十、常见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 (18)十一、阑尾超声检查规范 (20)十二、超声监测下行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诊疗流程 (22)十三、胃肠道肿块超声介入活检的临床应用 (24)十四、胃肠道少见病例的超声诊断及经验分享 (26)十五、胃肠超声的质控经验分享 (28)一、胃肠超声解剖学基础1.胃壁分为几层()A.3B.4C.6D.7E.9参考答案:B2.胃壁固有肌层声像图上显示层次为第()A.6层B.5层C.4层D.3层E.2层参考答案:C3.关于胃贲门区的超声解剖,叙述错误的是()A.贲门位于食管下端与胃底交界处B.贲门位于肝左外侧叶后方C.鸟嘴征是贲门及周围结构的长轴图像,鸟嘴尖端指向胃底D.贲门长轴图像呈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E.短轴图像上贲门的食管端呈靶环样结构参考答案:C4.以下关于肠道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B.盲肠内侧与右侧腰大肌相邻接C.升结肠和降结肠为腹膜外位器官D.横结肠最低点可在脐部以下E.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参考答案:C5.超声显示正常胃壁的层次结构从内至外依次是()A.黏膜层、固有肌层、浆膜层B.浆膜层、黏膜肌层、黏膜层C.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D.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E.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参考答案:C二、胃充盈超声检查方法及切面1.在以下哪个切面中可以显示“8”字形的结构()A.胃体前后壁长轴切面B.胃角横切面C.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短轴切面D.胃体大小弯冠状长轴斜切面E.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长轴切面参考答案:B2.在胃底肋间斜切面上主要观察的结构不包括()A.胃底与胃大弯连接处B.胃底C.贲门喇叭口D.胃窦E.小弯垂直部参考答案:D3.胃体部和胃窦部在胃小弯侧的分界标志是()A.贲门切迹B.幽门窦C.幽门管D.角切迹E.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处参考答案:D4.胃充盈检查前的准备正确的是()A.禁食8小时、禁水4小时B.X线钡餐检查后进行C.检查前一天晚服用缓泻剂D.胃内容物多者可以正常检查E.检查前一天多吃肉食参考答案:A5.以下哪项是胃体前后壁长轴切面上不能观察到的结构()A.胃体的前壁B.胃体的后壁C.贲门喇叭口D.胰腺E.腹膜后大血管参考答案:C三、中国胃充盈超声检查专家共识临床应用1.不属于进展期胃癌Borrmann分型的为()A.息肉型B.局限溃疡型C.浸润溃疡型D.弥漫浸润型E.隆起型参考答案:E2.在充盈超声检查中,下列患者不属于推荐等级A级的是()A.胃炎B.消化性溃疡C.胃底静脉曲张D.食管裂孔疝E.腹部脂肪肥厚、胃腔内大量气体等影响检查效果的患者参考答案:E3.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胃癌占全球病例约40%,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位A.一B.二C.四D.五E.三参考答案:B4.下列疾病不属于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禁忌症的是()A.上消化道穿孔B.上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C.上消化道梗阻D.急性胃扩张E.十二指肠闭锁参考答案:E5.胃充盈超声检查胃壁结构,正常胃壁显示五层结构,呈三高两低()A.高回声(黏膜上皮层)低回声(黏膜下层);高回声(黏膜深层)低回声(固有肌层)高回声(浆膜层)B.高回声(黏膜肌层)低回声(黏膜深层);高回声(黏膜下层)低回声(固有肌层)高回声(浆膜层)C.高回声(黏膜上皮层)低回声(黏膜深层);高回声(黏膜外层)低回声(固有肌层)高回声(浆膜层)D.高回声(黏膜上皮层)低回声(黏膜深层);高回声(固有肌层)低回声(黏膜下层)高回声(浆膜层)E.高回声(黏膜上皮层)低回声(黏膜深层);高回声(黏膜下层)低回声(固有肌层)高回声(浆膜层)参考答案:E四、胃十二指肠肿瘤性病变超声诊断1.下列哪个不属于胃神经鞘瘤的特点()A.属于外周神经鞘膜起源的肿瘤,由神经鞘膜增生形成,可发生于任何有施万细胞的神经,消化道较少见。
42中国乡村医药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 表现及鉴别诊断闵 华 张陈斌 张宏远 李伟民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是临床相对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病变,主要是因扭转、静脉血栓形成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
临床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以CT 最常用。
该病临床表现和急腹症早期症状很相似,往往被误诊成阑尾炎、胆囊炎等,延误治疗[1]。
为确保PEA 及时有效治疗,需早期确诊。
本文总结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 表现,分析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PEA 患者20例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41.8±2.7)岁,病程(3.5±0.9)天。
患者对应病灶位置均有压痛或反跳痛,白细胞和(或)C反应蛋白增高8例(40.0%),轻度发热4例(20.0%)。
由具有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两人参照CT 影像学诊断标准[2]进行分析,主要掌握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等。
1.2 诊断结果及CT 表现 病灶位于降状结肠旁11例(55.0%),乙状结肠旁5例(25.0%),升结肠旁3例(15.0%),回盲部旁1例(5.0%)。
病程:进展期(1天以内)12例(60.0%),早期(1~5天)、恢复期(5天以上)各4例(各20.0%)。
患者病灶均呈圆状或椭圆状,直径1.1cm ×1.2cm 至2.6cm ×3.4cm ,边缘为环形高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渗出影。
早期病灶属于低密度脂肪组织,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薄于环壁(图1);进展期病灶内可见高低混合密度影,环壁增厚,周围系膜肿胀(图2);恢复期病灶变小,形态不规整,环壁变薄(图3)。
作者单位:314502 浙江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闵华、张陈斌、李伟民) ;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张宏远)通信作者:闵华,Email:minhua-2005@1.3 手术及病理情况 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15.0%),术中可见结肠旁脂肪呈垂扭转,颜色暗红,周围系膜增厚,相关结肠壁充血水肿,为坏死组肪组织;17例(85.0%)通过肠镜、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经对症用药后病灶及临床症状消失。
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宋宴鹏;李杰;张超【摘要】目的:分析肠脂垂炎的超声表现,提高超声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肠脂垂炎的超声图像,观察病灶包块的边界、形态、内部回声、部位、彩色血流及与腹壁的粘连情况等.结果:17例病灶形态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水平与病程的发展及就诊时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包块位于回盲部2例、升结肠旁3例、降结肠旁3例、乙状结肠旁9例;病灶内无或仅有少许血流信号;13例与腹壁粘连,4例与腹壁不粘连.结论:肠脂垂炎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该病的诊断.【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2(023)004【总页数】2页(P273-274)【关键词】结肠疾病;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作者】宋宴鹏;李杰;张超【作者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300;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特检科,山东青岛26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R445.1结肠肠脂垂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1],以往临床上认为此病属少见病,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此病的发病率并不低。
临床主要表现:无明显诱因的下腹部疼痛,而且定位准确,临床常误诊为阑尾炎、泌尿系结石、化脓性憩室炎以及妇科炎症等。
就诊时常以外科急腹症做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该病。
本文系统性回顾了我院经超声诊断并由手术及病理或临床保守治疗证实的结肠肠脂垂炎17例,总结结肠肠脂垂炎典型的超声表现,以提高本病临床及超声诊断的准确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或临床过度抗炎治疗。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2003年1月—2010年5月住院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或临床保守治疗证实的结肠肠脂垂炎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48.5±3.0)岁。
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中下腹部局限性疼痛,压痛明显,伴反跳痛。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s HDⅡ、GE expert 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5~12 MHz,凸阵探头3~3.5 MHz。
肠脂垂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放射学实践年月第卷第期 , , ,1 2 8 2 2 0 1 2 1 1 2 7 1 1 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N o v 2 0 1 2 V o l 2 7 N o . 1 1? 影像动态 ?肠脂垂炎 : 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 ,B e n d e r B K o r n A I o a n o v i c i u S D H o r e r Mg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 , 长度0 . 5~, 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 肠脂垂内有各自5 . 0 c m独立的动静脉供血。
整个结肠约有个肠脂垂 , 主要1 0 0 ~ 1 5 0分布在横结肠及乙状结肠。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由于肠脂垂发生扭转 , 造成肠脂垂内的血管闭塞、脂肪坏死。
至于继发性肠脂垂炎 , 则是因为附近的组织先有一些如憩室炎、阑尾炎及胆囊炎等炎症反应 , 再侵犯到肠脂垂而导致后者发炎。
比较少见的原因则是肠套叠和出血。
临床上本病需要与阑尾炎相鉴别。
由于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 可能有很多病例未见报道 ,图、 ) 直肠脂垂炎的超声检查 , 显示邻近结肠的强回声团1 a b因此发病率不详。
现有临床数据显示 , 本病发病率约为块 ( 箭 ) 。
- 5/ 年。
0 . 8 8 × 1 0与憩室炎鉴别的关键在于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中央无血流信临床症状号。
临床症状根据受累结肠的节段不同而不同 , 最常见的症增强扫描显示肠脂垂炎通常表现为肠壁旁的椭圆形或C T状是局限性的短期腹痛。
此外 , 患者伴有反跳3 0 %痛 , 患者伴恶心和呕2 0 %吐 , 极少数患者伴发肠梗阻症状。
只有大约7 %的患者伴有血液内白细胞增多。
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是急性憩室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
在大多数情况下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 , 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 因此正确的识别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本病的治疗意义较大。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韩 凯 (山东省淄博市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 淄博 255400)[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表现与CT的影像表现,探讨CT在肠脂垂炎方面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治疗或随访后诊断为肠脂垂炎的病例,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及周围脂肪改变等。
结果:7例病例均为单发的卵圆形脂性密度灶,边缘呈环形高密度并见周围脂肪间隙内渗出改变,3例中心见点线状高密度,其中1例病灶临近肠壁略增厚。
结论:肠脂垂炎为良性自限性疾病,CT有较为典型的特征,因此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急腹症;肠脂垂炎;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原发性肠脂垂炎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1],临床表现类似于外科急腹症,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容易将其误诊为阑尾炎、胆囊炎、憩室炎、网膜梗死、局限性腹膜炎或妇科的急性病等,部分患者甚至通过剖腹探查手术后才得以确诊。
近年来随着CT技术在急腹症患者上的广泛应用,该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同时也有经超声检查发现肠脂垂炎的病例报道[2]。
因此影像检查在急腹症诊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肠脂垂炎在CT上具有较典型的影像表现,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及定位,对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患者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间7例CT检查并经治疗或随访后诊断为肠脂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6~56岁。
7例患者均因腹痛就诊,5例表现为左下腹部疼痛,1例为上腹部疼痛,1例表现为右下腹痛,患者均无明显呕吐、发热等情况。
1 2 检查方法:7例均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以下,层厚5mm,后期常规1mm薄层并进行多方位重建。
增强患者扫描时自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80ml,注射速率3ml/s,注射25s后开始动脉期扫描,60s后实质期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