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李澄-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7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表现与CT的影像表现分析作者:王丽萍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针对原发性肠脂垂炎,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与临床表现。
方法:2018年3月-2018年10月为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时间区间,在此区间内选择我院接诊的2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为实验对象,对患者肿块的大小、形态、部位、密度以及周围情况进行探究。
结果:患者的肿块位置主要有升结肠、降结肠、结肠肝曲等;形状有椭圆形、圆形等;肿块大小的中间值为2.2cm×2.5cm。
结论:在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医治中使用CT影像检查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肠脂垂炎;CT影像;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原发性肠脂垂炎在临床上属于良性病变,其会引发腹部急腹症。
临床上常将原发性肠脂垂炎和胆囊炎、局限性腹膜炎与妇科急性病变混淆,对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进行CT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临床表现,因此常运用CT影像检查来为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医治提供依据。
本文对1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进行CT影像检查,现将研究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8年3月-2018年10月为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时间区间,在此区间内选择我院接诊的2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患者的数量为13例,女性患者的数量为7例,患者年龄分布区间为24-64岁,年龄平均值为(42.3±1.8)岁。
其中表现为左下腹痛、右下腹痛、左中腹痛、右中腹痛以及右上腹痛的患者例数分别为9例、4例、3例、2例、2例。
经实验室检查为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与白细胞轻度升高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1例、9例。
本次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已填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CT扫描所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16层BrightSpeed全身多排螺旋CT机与飞利浦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1]。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田 斌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CT增强: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图3B)。
病灶大小:病灶直径约1.8cm~3.6cm,最大病灶约:3.6cm×2.3cm,最小病灶约:2.0 cm×1.8cm。
周围脂肪组织:12例病灶边界均模糊,周围脂肪间隙见程度不同的絮片状稍高密度渗出影。
邻近腹膜及肠壁改变:6例病灶邻近腹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2例病灶可见邻近结肠肠壁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
4例患者在3~5天后腹痛症状缓解,12例患者在对症治疗之后随访观察,2周左右临床症状均消失。
1例患者2个月后复查,周围炎症明显吸收、消失(图3C)。
图1A-图1C 25岁,女性,右下腹痛。
图1A:CT轴位平扫示升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中央见点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见絮状密度增高渗出影。
图1B:邻近肠壁稍增厚。
图1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梭形。
图2A-图2C 31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2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旁一“戒指样”脂肪密度病灶(箭头所示),边缘呈 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2B: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絮状渗出影。
图2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典型“戒指样”改变。
图3A-图3C 35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3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3B:CT轴位增强示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小圆形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腹膜明显增厚。
图3C: 2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
1A 1A 3A 1B 2B 3B 1C2C3C3 讨 论3.1 肠脂垂的解剖基础及APEA的发病机制 肠脂垂是沿着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层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次是盲肠[4]。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治疗(附6例报告)
李求实;邹世奎;等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01(025)009
【总页数】2页(P662-663)
【作者】李求实;邹世奎;等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省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2
【相关文献】
1.多排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J], 陈茂豪;梁彩妮;陈晓龙;杨为民;林俊平
2.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J], 宋庆轮;张举名;陈卫霞;黄喜岷;张雪梅;甘利娟
3.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J], 吴志涛
4.盲肠肠脂垂扭转致急性肠脂垂炎误诊为阑尾炎一例报告 [J], 崔伟;吕远;陈纲;李世拥
5.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应用 [J], 王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2中国乡村医药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 表现及鉴别诊断闵 华 张陈斌 张宏远 李伟民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是临床相对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病变,主要是因扭转、静脉血栓形成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
临床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以CT 最常用。
该病临床表现和急腹症早期症状很相似,往往被误诊成阑尾炎、胆囊炎等,延误治疗[1]。
为确保PEA 及时有效治疗,需早期确诊。
本文总结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 表现,分析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PEA 患者20例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41.8±2.7)岁,病程(3.5±0.9)天。
患者对应病灶位置均有压痛或反跳痛,白细胞和(或)C反应蛋白增高8例(40.0%),轻度发热4例(20.0%)。
由具有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两人参照CT 影像学诊断标准[2]进行分析,主要掌握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等。
1.2 诊断结果及CT 表现 病灶位于降状结肠旁11例(55.0%),乙状结肠旁5例(25.0%),升结肠旁3例(15.0%),回盲部旁1例(5.0%)。
病程:进展期(1天以内)12例(60.0%),早期(1~5天)、恢复期(5天以上)各4例(各20.0%)。
患者病灶均呈圆状或椭圆状,直径1.1cm ×1.2cm 至2.6cm ×3.4cm ,边缘为环形高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渗出影。
早期病灶属于低密度脂肪组织,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薄于环壁(图1);进展期病灶内可见高低混合密度影,环壁增厚,周围系膜肿胀(图2);恢复期病灶变小,形态不规整,环壁变薄(图3)。
作者单位:314502 浙江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闵华、张陈斌、李伟民) ;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张宏远)通信作者:闵华,Email:minhua-2005@1.3 手术及病理情况 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15.0%),术中可见结肠旁脂肪呈垂扭转,颜色暗红,周围系膜增厚,相关结肠壁充血水肿,为坏死组肪组织;17例(85.0%)通过肠镜、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经对症用药后病灶及临床症状消失。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和B超诊断对比观察许轲;许伶俐;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李斌【摘要】目的分析和比较CT与B超对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的诊断价值及互补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确诊为PEA患者的CT、B超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观察.诊断均以临床保守治疗2~4周复查,临床症状及包块消失来确诊本病.结果 20例PEA中,B超检查15例,正确诊断12例,2例误诊,1例检查为阴性,诊断准确率为80.0%(12/15);CT检查18例,正确诊断17例,其中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94.4%(17/18).结论 CT与B超均是诊断PEA的有效手段,其诊断准确性相当,对过于肥胖或肠道气体较多的患者CT有独特的优势.【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6(028)007【总页数】2页(P954-955)【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肠脂垂,原发性;诊断【作者】许轲;许伶俐;刘红南;金中高;王永锋;李斌【作者单位】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315200宁波,宁波市镇海区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20例临床确诊肠脂垂炎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9~45岁,平均(32.8±9.3)岁。
20例患者15例做过B超检查,18例做过CT 检查,13例均做过CT和B超检查,均保守治疗2~4周复查,患者临床症状及腹部包块消失而确诊本病。
1.2 检查方法使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为膈顶部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00~250 mAs,矩阵512×512,螺距0.875~1.0,重建图像的层厚和层距均是5 mm,并后处理为1.5 mm的薄层图像,进行MPR重建。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韩 凯 (山东省淄博市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 淄博 255400)[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表现与CT的影像表现,探讨CT在肠脂垂炎方面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治疗或随访后诊断为肠脂垂炎的病例,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密度及周围脂肪改变等。
结果:7例病例均为单发的卵圆形脂性密度灶,边缘呈环形高密度并见周围脂肪间隙内渗出改变,3例中心见点线状高密度,其中1例病灶临近肠壁略增厚。
结论:肠脂垂炎为良性自限性疾病,CT有较为典型的特征,因此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急腹症;肠脂垂炎;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原发性肠脂垂炎为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1],临床表现类似于外科急腹症,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容易将其误诊为阑尾炎、胆囊炎、憩室炎、网膜梗死、局限性腹膜炎或妇科的急性病等,部分患者甚至通过剖腹探查手术后才得以确诊。
近年来随着CT技术在急腹症患者上的广泛应用,该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同时也有经超声检查发现肠脂垂炎的病例报道[2]。
因此影像检查在急腹症诊断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肠脂垂炎在CT上具有较典型的影像表现,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及定位,对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患者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间7例CT检查并经治疗或随访后诊断为肠脂垂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6~56岁。
7例患者均因腹痛就诊,5例表现为左下腹部疼痛,1例为上腹部疼痛,1例表现为右下腹痛,患者均无明显呕吐、发热等情况。
1 2 检查方法:7例均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以下,层厚5mm,后期常规1mm薄层并进行多方位重建。
增强患者扫描时自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80ml,注射速率3ml/s,注射25s后开始动脉期扫描,60s后实质期扫描。
肠脂垂炎的CT诊断秦幸茹;闫浩;任莹【摘要】目的:对急性肠脂垂炎的CT征象加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2012年间由cT检查及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肠脂垂炎发生的位置,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炎性反应、邻近肠壁改变等.结果:24例患者的肠脂垂炎均为单发,表现为紧邻肠壁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呈完整或不完整环形软组织密度,中心呈脂肪密度.100%的病灶周围见到模糊渗出影,局部肠壁均未见明显增厚,17例病变邻近腹膜可见不同程度增厚、渗出.结论:肠脂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正确的诊断将有助于避免该病的过度治疗.【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16(027)005【总页数】3页(P349-351)【关键词】急腹症;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作者】秦幸茹;闫浩;任莹【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1;R814.42肠脂垂炎是引起腹痛的病因之一,虽然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临床上却常被误诊为其他急腹症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因此增加对该病的认识进而及时的做出准确的诊断对于临床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价值[1]。
目前CT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急性腹痛患者,用于判断腹痛的原因并协助治疗,对于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如阑尾炎、憩室炎、肠梗阻等的CT表现我们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但是对急性肠脂垂炎的研究报道则很少[2]。
本研究旨在对急性肠脂垂炎的CT特征加以分析,提高该病的CT表现认识。
搜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由CT检查及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24~78岁(平均36岁,中位数30岁),其中17例患者表现为左下腹痛,2例表现为右下腹痛,其余5例为弥漫下腹痛。
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的一种,疾病经常被误诊,一些病患甚至在接受剖腹检查后才得以确诊。
因为疾病的自身特征,对于可能出现该疾病的患者,进行早期影像学诊断检查,可减少非必要性开腹手术或者过度抗生素治疗。
当前,CT 已经成为了诊断PEA 的主要项目之一[1],为了全面分析PEA 的CT 诊断及临床治疗情况,本文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6例PEA 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6例PEA 患者为研究对象。
病患临床表现为:左下腹痛7例,右下腹痛5例,左、右中腹痛各1例,右上腹痛2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2.2±1.2)岁。
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5~9.33d ,平均为(5.0±1.0)d 。
体检结果证实:病患腹部平坦,未触及肿块,压痛者12例,均无显著反跳性疼痛现象,经实验检查结果为:C 反应蛋白(CRP )上升13例,白细胞轻度上升为14例。
1.2方法1.2.1CT 诊断法: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n128层双源炫速CT 设备进行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370mg /ml 的非离子碘影剂60~70ml ,注射速度3ml /s ;随后以相同的注射速度注射20ml 等渗0.9%氯化钠注射液。
使用追踪法监测启动扫描,兴趣区设置在主动脉弓,触发阈值为100H u ,自动触发,延迟时间2s 。
扫描条件:参数为:160mAs ,120kV 。
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
层厚设定为8mm 。
结束之后,常规进行1mm 的薄层重建,在必要情况下,进行三维重建。
病患检查前1~2h ,服用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剂量为800~1000ml 。
在进行增强扫描过程中,开展经肘静脉注对比剂。
共计90ml ,注射速率为3ml /s ,增强扫描的时间通常在60~90s 。
MSCT对急性原发性脂垂炎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本组PEA病例的CT影像特征表现,对比分析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与其他急腹症及急性继发性肠脂垂炎的不同影像征象,通过对他们不同影像特征细节的总结,为以后PE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诊断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于2008年6月至2016年5月诊断为PEA(原发与继发的急性肠脂垂炎)的所有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大小、部位、密度、强化方式及病灶周围情况。
结果:肿块位于乙状结肠旁6例,降结肠旁4例,升结肠旁3例。
肿块主要呈圆形及椭圆形。
肿块大小1.0cm×1.1cm至2.7cm×3.1cm。
CT表现早期4例,肿块的脂肪内呈云絮状稍高密度影,边缘环壁较薄,增强以后,病灶环壁呈现轻度强化,肿块中央呈条索状、片絮状强化。
进展期7例,病灶密度高低混杂,环壁较厚,呈中等强化,肿块边缘较清楚。
恢复期2例,肿块形态不规则,环壁菲薄,并呈轻度强化,肿块缩小。
13例PEA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影像学检查,随访至病灶缩小或完全消失。
结论:CT对PE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原发性肠脂垂炎;X线计算机SHEN Zhipeng QIU Zhifu* CAI Hualiang SHENG Weihua HUANG Hui ZHU Honghua Radiology Department,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013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Objective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pea group cases CT imaging featur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imary of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other acute abdominal disease and acute secondary intestinal fat vertical inflammation of different imaging, through summing up the details of their different image featur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ea provides effective basis for imaging diagnosis of acut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June 2008 to 2016 5 menstrual diagnosis pea (primary and secondary acute intestinal fat vertical inflammation) all the data, analysis lesion shape, size, location, density, enhancement and lesions around. Results: case number is too small, can join in our hospital CT diagnosis of acute secondary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cases, and if you can refer to the hospital's CT cases. lump in the sigmoid colon by lateral in 6 cases, 4 cases, 3 cases of adjacent ascending colon. The tumor was mainly round and oval shaped. Tumor size 1.0cm * 2.7cm to1.1cm * 3.1cm. CT manifestations of early (4 cases), fat mass was cloudy and slightly high density, edge ring wall is thin, enhanced, ring wall lesions showed mild enhancement, a central mass was cords and patchy enhancement. In 7 cases of advanced stage, the density of the lesion was mixed, the ring wall was thicker, and the lesions were enhanced, and the edges of the masses were more clear. The recovery period in 2 cases, mass with irregular shape, thin wall ring, and slight enhancement, reduce mass. In 13 cases of PEA, 5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8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the follow up to the lesion was reduced or disappeared completely. Conclusions: C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EA, and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the choice of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primary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X-ray computed急性肠脂垂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急性肠脂垂炎13例CT结果分析
张丹芬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18(25)2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急性肠脂垂炎的CT表现和多平面重建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CT检出率。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证实的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8~66岁,平均43岁;主要症状为无明显诱因下突发中下腹部疼痛,其中左中下腹疼痛11例,右下腹痛2例,相对压痛点较局限。
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例复查CT肿块影明显减小或消失。
【总页数】1页(P50)
【作者】张丹芬
【作者单位】317600 浙江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急性阑尾炎伴急性肠脂垂炎二例报告 [J], 郑文武;易光平
2.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J], 宋庆轮;张举名;陈卫霞;黄喜岷;张雪梅;甘利娟
3.探讨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毛群
4.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 CT表现 [J], 包加宏;张克云
5.盲肠肠脂垂扭转致急性肠脂垂炎误诊为阑尾炎一例报告 [J], 崔伟;吕远;陈纲;李世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