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3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我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节生动有趣的课程——《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并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塑料管、泡沫球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从哪里来的?是如何传播的?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即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并通过实验展示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扬声器和音叉。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情况,如气球、塑料管和泡沫球。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得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如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提高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我通过实验展示了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我拿了一个扬声器,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三维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5、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分析】本节教材由五段组成,是按照声音的“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了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来安排的。
通过四个活动以及讨论、看图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
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第二章“自我评价与作业”答案: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弦的振动、铜片的振动、空气柱的振动等。
解析:a 图中的乐器是古筝,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b 图是口琴,通过簧片振动发声的,c 图中的乐器是笛子,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2.三次 听到的第一次响声是水管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水传来的,第三次响声是空气传来的解析:敲击钢管的一端引起钢管的振动,振动发声,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钢管向另一端传递,也可以通过钢管中的水,还可以通过空气,但是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不同,钢管传播声音最快,空气传声最慢,所以将先后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钢管传来,第二次由水传来,最后一次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3.170m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340/s,芳芳的听到的回声是声音传过去再反射回来走了两个距离,所以他和大山之间的距离是声音的一半。
小明和山体之间的距离为:4.A解析:声音传播101s 通过的距离s=vt=340m ×101s =34m,故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21×34m=17m,即大于17m.5.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发声,就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解析: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是一种转换的方法,要学会应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6.因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解析:救援人员是根据是否有生命迹象判断是否有人并进行施救,如果静静等待会失去被救的机会;大声呼救,会浪费体力,且地面上的人不易听到;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如果不恰当的话,会卡在缝隙里。
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进行传播,所以可以通过敲击水管产生声音并通过水管向外传播声音,并且声音在固体传声效果好,这样可以引起救助人员的注意,最后会获得救援。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音调 频率解析: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尖细和低沉来比较音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声音尖细的音调高,声音低沉的音调高.2.粗细 松紧 长短 改变琴弦的长度解析:对于弦乐器,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一般情况下,弦越细、越紧、越短,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名师教案粤教沪科版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一、课堂教学㈠引入新课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㈡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③用手搅动水;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⑥风吹树叶哗哗响……⑦做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2、声音的传播——声波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显示1、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在设计这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物理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声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无介质情况下的声音传播。
1. 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2. 放大镜3. 泡沫球4. 实验室记录纸5. 实验室记录笔活动过程:一、引入:我播放了一段音乐,然后问学生:“你们是怎样听到音乐的?音乐是通过什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 我拿出一个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用放大镜观察音叉的振动幅度。
2. 让学生用手触摸音叉,感受音叉的振动。
3. 引导学生发现,音叉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声音的响度与音叉的振动幅度有关。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 我将一个泡沫球放在振动的音叉上,让学生观察泡沫球的跳动。
2. 让学生将耳朵贴近泡沫球,感受声音的传播。
3. 引导学生发现,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四、实验探究:1. 我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实验室记录纸和笔。
2. 让学生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振动的物体,观察物体的振动并记录下来。
3. 让学生将振动的物体放在泡沫球上,观察泡沫球的跳动并记录下来。
4. 让学生将耳朵贴近泡沫球,感受声音的传播并记录下来。
活动重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细致,能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