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声音的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907.74 KB
- 文档页数:19
声音的特性-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描述声音的特性:音源、介质、传播和接受。
2.能够理解声音的特性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基本特性–音源:声音的产生源头,包括声源和发声体。
–媒介:声音传播的介质,包括空气、固体、液体等。
–传播:声音沿介质传播的方式,包括纵波和横波。
–接受:接受到声音的物体,包括人耳和听筒等。
2.声音的速度和强度–声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声强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声音的质量–声音高低的概念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声音响亮柔和的概念和振幅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影响。
–理解声速和声强度的计算方法。
–掌握声音高低和响亮柔和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音源和介质的关系。
–声音传播的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声强度和振幅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结合生活、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总结经验和班级讨论。
2.学生自主探究法:观察实验现象,做出结论,发表意见或猜测。
五、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第一课时(45分钟)1.导入(5分钟):让学生听一段室内声和室外声的录音,通过观察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引出“声音的特性”这一主题。
2.概念讲解(20分钟):讲解声音的四个特性:音源、介质、传播和接受,并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请同学进行表述和总结。
3.实验探究(15分钟):提供实验设备,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声传播速度和声音的强度,并让学生自己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比较分析。
4.总结(5分钟):请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解释声音的特性和它们的影响。
第二课时(45分钟)1.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声速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探究常见介质的声速和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导入实验(10分钟):进行声音强度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度与振幅的关系。
3.计算练习(15分钟):让学生计算某些声音的频率、振幅和声强度,并带领同学进行相互检查和讨论。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基础知识响度音调音色定义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单位:dB)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决定因素由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传播距离、扩散程度也会影响度的大小由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来表示,称为频率(单位:Hz)。
发声物体的材料、结构等改变方法改变用力的大小,用力敲鼓或者用力拨动琴弦都会让响度变大。
改变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大小越短、越细、越紧、越小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改变材料、结构等常见例子禁止喧哗震耳欲聋歌声嘹亮轻声细语听音乐调节音量男高音 女低音管乐器按住不同的出气孔弦乐器按压琴弦的不同部位区分不同的人或动物声音锁波形图1)波峰的高度表示响度的大小,高度越高,响度越大,甲与丙、丁响度相同。
2)波峰之间的距离表示音调的高低,距离越小,音调越高,乙与丙、丁的音调相同。
3)波的形状表示音色,丁与甲乙丙音色不同。
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的小实验用大小不同的力度取敲击音叉,用的力度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高,声音的响度越大。
说明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用同样的力度波动钢尺,当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说明发声物体的长短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丝a 与钢丝b,较细的钢丝b 振动的比较快,音调较高,说明发声物体的粗细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用同样的力度,由大到小敲击不同的编钟,可以听到编钟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升高。
说明说明发声物体的大小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1.由左向右,用同样的力度向瓶吹气,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升高,这是因为振动发出声音的空气柱越来越短。
2.由左向右,用同样的力度敲击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逐渐降低,这是因为振动发出声音的瓶内的水的质量越来越小。
实验方法总结上述四个小实验中影响响度/音调的因素不止一个,但每次实验我们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观察对结果的影响。